A. 化學元素周期表後面的字,是近現代化學家新創造的么
不一定。有不少是物理學家用高能粒子轟擊重金屬原子得到的。
B.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起源簡介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程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創造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相對原子質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製成元素周期表的雛形。
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2015年12月31日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發表了題為《四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獲得永久席位》的報道。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宣布俄羅斯和美國的研究團隊已獲得充分的證據,證明其發現了115、117和 118號元素。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第113,115,117,118號元素存在,它們將由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命名。IUPAC官方宣布,元素周期表已經加入4個新元素。
2016年6月8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將合成化學元素第113號(縮寫為Nh)、115號(Mc)、117號(Ts)和118號(Og)提名為化學新元素。
(2)創造化學元素擴展閱讀
元素周期表的命名
IUPAC命名法
很多人注意到,元素周期表最後幾位元素經常是以Uu開頭的,其實這只是一種臨時命名規則,叫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
在這種命名法中,會為未發現元素和已發現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個臨時西方文字名稱並規定一個代用元素符號,使用拉丁文數字頭以該元素之原子序來命名。此規則簡單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它解決了對新發現元素搶先命名的惡性競爭問題,使為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據。
如ununquadium便是由un(一)- un(一)- quad(四)- ium(元素)四個字根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號」。
元素114命名為flerovium(Fl),以紀念蘇聯原子物理學家喬治·弗洛伊洛夫(Georgy Flyorov,1913-1990);而ununhexium便是由un(一)- un(一)- hex(六)- ium(元素)四個字根組合而成,表示「元素116號」。元素116名為livermorium (Lv),以實驗室所在地利弗莫爾市為名。
C. 徐壽創造的化學元素漢名是怎樣被運用的
嘉約翰、何瞭然了解到他們的譯名後,就在翻譯《化學初階》時採用了徐壽等人所擬的一些譯名。(王揚宗:《關於〈化學鑒原〉和〈化學初階〉》,《中國科技史料》第ll卷,1990年第l期,第84~88頁)至於化合物的譯名,徐壽等除對一些特別常見的化合物採用意譯外,一般都譯其化學式,「連書原質之名」,如硫酸銅其中文譯名為「銅養硫養」等。
D. 對自己創造的化學元素,可以自己隨便命名嗎
可以的 比如居里夫人發現釙(pō) 就是用來紀念自己的祖國而命名的
E. 化學元素各是誰發明的都是哪國人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正確的,應該問是哪些人發現的,而不是發明的內,發明是創造容世界上或者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比如電燈\電視,就可以是發明;而自然界本身就有的物質,只能用發現,你見過哪個人說,我發明了大猩猩?
再者,這些元素是好多科學家經過實驗或者其他方法--有的甚至是無意間發現的.
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元素,兩種,具體的你可以搜索她的名字,就知道了,為此,她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但是發現化學元素周期率的,也就是把化學元素按照化學元素周期表排列的是俄國的門捷列夫.
F. 誰創造了元素周期表
化學來元素周期表是根自據原子序數從小至大排序的化學元素列表。列表大體呈長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歸在同一族中,如鹵素、鹼金屬元素、稀有氣體(惰性氣體)、放射性元素等。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區。由於周期表能夠准確地預測各種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間的關系,因此它在化學及其他科學范疇中被廣泛使用,作為分析化學行為時十分有用的框架。現代的周期表由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於1869年發現,用以展現當時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自此,隨著新元素的探索發現和理論模型的發展,周期表的外觀曾經過改變及擴張。
中文名:元素周期表
外文名:the periodic table
所屬學科:化學
創造者:門捷列夫
G. 化學元素可以人工製造嗎
在科學昌盛的20世紀,利用人工方法把一種化學元素轉變為另一種元素並不是不可能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而且他們還掌握了強大的足以轟開原子核大門的武器,把原子分裂開來,並重新組成新的原子。為這一研究工作奠定理論和實驗基礎的是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盧瑟福。
1910年,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他發現大多數α粒子能夠穿過金箔繼續向前行進,也有一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行進的方向,但改變的角度不大。只有極少數的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好像碰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物體。
盧瑟福認為,這個實驗說明金原子中有一個體積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內。α粒子通過原子中的空間部分時,不會受到阻力,可以順利地穿過,但如果碰到原子核,則互相排斥(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帶正電),α粒子就會被彈回來。
盧瑟福設想,金原子核中有79個質子和118個中子,質量太大,α粒子和金原子核之間的排斥力太大,並不能把金原子核轟開。如果採取兩種措施:一方面用能量很高的α粒子來轟擊;另一方面,把被轟擊的對象改為輕的原子核,例如氮原子核(含有7個質子和7個中子)。那麼,α粒子與氮原子核之間的排斥力要小得多,也許能量很高的α粒子有可能把氮原子核轟開。
實驗的結果確實像盧瑟福設想的那樣,α粒子鑽進了氮原子核以後,α粒子中的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與氮原子核中的7個質子和7個中子重新組合後,變成了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一個原子的原子核被轟開以後,變成了另外兩個原子,這意味著化學家已經能夠用人工方法合成化學元素了。盧瑟福的發現還改變了19世紀以來化學界認為「元素永遠不變」的理論。確實,這位曾經獲得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的探索是具有開創性的。
雖然盧瑟福將原子分裂後得到的都是一些輕元素,但是,想要用人工的方法獲得重元素也是可能的。只要能夠製造出威力更強的「大炮」,發射出各種高能粒子,就能達到目的。 1929年,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勞倫斯設計出迴旋加速器,被加速的帶電粒子的速度接近光速,具有極高的能量。
1940年起,美國化學家西博格和麥克米倫等人,用迴旋加速器產生的高能粒子轟擊不同元素製成的靶,先後用人工方法製得了鎇(méi)、鋦(jú)等9種人造元素。到現在為止,各國科學家發現的95號到112號元素,都是在進行原子核反應時制備出來的。
H. 對自己創造的化學元素,可以自己隨便命名嗎 `` 一般命名人名.動物名等!
不可以隨意命名
如果是金屬類化學元素除特殊原因外必須用金字旁如鐵、鋼
常溫下是氣體的都要帶氣字旁
否則只能非金屬且常溫下非氣體的元素只能為帶石字旁的字
不可能隨意命名
I. 門捷列夫經過怎樣的過程創制出化學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把記載著64種元素特徵的卡片攤開在工作台上,像玩撲克牌般排了又拆,拆了又排,但始終無法解決自己追求的元素序列之迷。
一天,門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學地質學教授依諾斯特蘭采夫來拜訪他。
「您在忙什麼,在玩牌嗎?」依諾斯特蘭采夫見門捷列夫手裡拿著撲克牌的卡片,神情有些憂郁地站在書桌邊。
別人在玩撲克牌的時候,或是興高采烈,或是漫不經心,可是沒有人會像門捷列夫那樣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的!
門捷列夫向依諾斯特蘭采夫說起了他的工作,最後,他有點沉痛地補充到:「一切都已經想好了,可還是不能製成表。」
門捷列夫感覺自己現在已經站在科學真理的大門口,卻總是找不到打開大門的鑰匙。轉眼到了第3個年頭,64張卡片早已換過兩遍。但還有那麼三四張無法跟門捷列夫設想的規律吻合。為了突破這最後一關,門捷列夫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一連三天三夜沒出門一步,也不讓任何人進門。他做出了無數種設想又一次次推翻,那三四個元素總無法順利排入表格。
夜深了,門捷列夫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夢中,他還在繼續擺著3年多來魂牽夢察的元素表。他分明看到,那張表格上餘下的格子里,幾種閃著奇異光澤的金屬正在閃現,它們閃著閃著,忽然間全不見了,格子里一片空白。門捷列夫一下子驚醒過來,豁然開朗:這64種元素絕對不會是自然元素的全部!他急忙把夢中那幾個格子空出來,整個元素的序列立刻展現出它們固有的規律。門捷列夫終於完成了「元素周期表」,把自己的事業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J. 元素是如何創造
化學元素被創造的第一個想法是在宇宙的開始,但是未能成功的發現其途徑。在1920年,亞瑟·愛丁頓第一個由觀測到的現象建議恆星是經由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的,但是這個想法未能被接受,因為當時仍欠缺核反應的機制。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那一年,漢斯·貝特首先證明了氫融合成氦的核機制,然而,這些早期對恆星能量的研究工作並不能處理比氦重的元素是如何起源的。弗雷德·霍伊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際,剛開始研究重元素的核合成如何在恆星內部進行(見參考資料列表),這項工作認為由於恆星的演化使比氫重的元素得以產生。霍伊爾的研究解釋了當星系變老時,元素的豐度是如何隨著時間增加。隨後發生的是,由霍伊爾所描繪的情景,在1960年代對威廉·艾爾弗雷德·福勒、艾利絲泰爾·卡麥倫(Alistair G. W. Cameron)和唐納德·卡萊頓(Donald D. Clayton),以及其他的許多研究者產生了創造性的貢獻。回顧在1957年由伯比奇夫婦(E. M. Burbidge及G. R. Burbidge)、福勒和霍伊爾等撰寫的論文(見參考資料列表),可說是對這個知名領域的狀態做了總結。經由天文學家所提供的文件,這些論文定義了在個別的恆星中,重元素如何由一種轉變為另一種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