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藝術的本質和特徵
1、藝術的本質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回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答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
2、藝術的特徵
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1)藝術創造的特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原始藝術與現代藝術:
1、原始藝術具有生硬性、純真性、力感性和野性,這既是因為原始價值關系通常是低級、粗淺、簡單、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為當時人的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只能採用粗淺、簡單、直接和機械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和描述周圍存在的客觀事物。
2、現代藝術具有高級性、細膩性、復雜性和理智性,這既是因為現代的價值關系通常是高級、深刻和復雜的,又是因為人們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可以採用高級、深刻、復雜和辯證的藝術形式來反映和描述周圍存在的客觀事物。
Ⅱ 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及每個環節的特徵
所謂藝術體驗是指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對於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來講,早在他感受、觀察、思考、體驗生活時,就已經開始了創作的准備階段或醞釀工作。這種准備或醞釀的過程可能是自覺的,也可能是不自覺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時間較短,也可能有相當長的時間。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體驗首先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與此同時,藝術體驗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這種飽含藝術家情感的切身體驗,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調動藝術家的全部感覺。
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感性積累,不僅為藝術創作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而且常常成為藝術家從事藝術創造內在的心理動力或誘因,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動機。藝術家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在腦海里積貯得越來越多,一旦這種體驗積累升華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就會像開閘的洪水一樣噴涌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2)藝術構思活動。藝術構思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精神活動,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是藝術家在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匯了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了主體和客體統一、現象與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藝術構思就是在藝術家頭腦中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而以後的藝術傳達活動則是把這種審美意象通過藝術媒介或藝術語言,物態化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形象。想像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為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藝術家們可以憑藉想像創造出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藝術世界,創造出藝術家未曾親身經歷過的事件和未曾親身接觸過的人物,為藝術家們開拓了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地去進行構思。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除了「想像」以外,「情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貫穿於藝術創作的始終。如果說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那麼情感就是藝術構思的動力。在藝術構思活動中,盡管有感知、理解、聯想、想像等多種心理因素,但它們都是在情感的滲透和影響下發揮作用的,只有在藝術家熾烈的澆灌下,才能形成審美意象,完成藝術構思。
(3)藝術傳達活動。藝術創作的最終成果是藝術作品。藝術家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必須通過各種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才能形成藝術作品。因此,藝術傳達活動在藝術創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離開了藝術傳達,再好的體驗與構思也得不到表現,無法讓其他人欣賞,只能仍然停留在藝術家的頭腦之中。藝術傳達活動作為創作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它是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藝術傳達活動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的實踐活動,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繪畫需要紙、筆、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銅,才能使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客觀存在的藝術品。與此同時,藝術傳達活動更離不開一定的藝術媒介或藝術語言,如繪畫語言包括色彩、線條,音樂語言包括節奏、旋律,電影語言包括畫面、聲音、蒙太奇等等。由於各門藝術所採用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門藝術的藝術傳達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自己特殊的製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使得藝術技巧和手法在藝術傳達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藝術傳達又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問題,藝術傳達更需要藝術家調動自己的聯想、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融入創作的生命和心靈,尋找到獨特的藝術傳達方式,才能創作出可以放置於世界藝術寶庫的作品來。藝術傳達活動與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相互滲透、密不可分。
Ⅲ 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1、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2、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點征,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3、審美性
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
藝術是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 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
Ⅳ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與美學中的其它重大問題一樣,美的分類,也是美學史上一直沒有規范解決的問題。我國美學教科書中常見的是根據審美對象自身性質的分類,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形式美等等。這種分類,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類變成對「美的事物」的機械歸類,沒有也無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徵和規律,因而,也無助於對客觀美的認識、分析與把握。這與傳統美學對美的性質的機械理解相關。從系統美學角度講,美是不能脫離審美關系系統①而獨立存在的,美只是審美關系中客體的系統質。在現實中,離開特定審美對應關系和審美主體,離開特定審美距離和審美環境,客體便無所謂美或不美;美決不是客體固有的自然質或社會功能質。因此,美的分類是不能脫離開審美系統的。當然,如果我們根據科學抽象原則,設定人類類主體為審美主體,同時將審美系統的諸要素--審美距離和環境等等「懸置」,客體或客體因素②的審美價值或美依然是可以相對確定,並進行分析研究和分類把握的。但顯然,這種抽象的美的分類,決不是依據客體自身的特徵與性質,而是依據審美關系生成的性質。③據此,我將美劃分為,前文化美,文化美與復合美三大類。筆者認為這一新的分類方式既有助於美學學科的規范,也有助於我們對美學和藝術現象認識的深化。
一
審美系統中的主體是人,而人的生命從屬於「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④人的生命本質的這種兩重性,使審美關系的生成也分為性質不同的兩大類,即前文化審美關系與文化審美關系。所謂前文化審美關系,就是客體因對主體之物理、生理、心理結構或需求的同構或滿足而建立起的審美關系;所謂文化審美關系,就是因客體所包含文化社會價值因素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和肯定而建立起的審美關系。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類審美因素共存於現實審美關系中,因此,又形成第三類,即復合審美關系。這三類審美關系所生成的便是前文化美、文化美與復合美。
所謂文化美,也就是傳統美學所討論的美,即由「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所生成的美,所物化和表現在客體身上的文化審美價值。文化審美關系發生於人類與動物相揖別的漫長進化過程中,生成於人類類意識、類自覺的形成和體現類自覺的自由創造--「勞動」的過程中;文化審美既伴隨人類類本質生成而生成,又體現著人類的文化特徵。動物能本能地趨利避害,建巢築穴,但卻不能像人類那樣,順勢利導,化害為利,能動地為自己創造更新更美的生活環境,因此,動物沒有「文化」,也不會對客體內含的「文化」有任何興趣--甘肅的「陽關」遺址,甚至連鳥兒也不願棲息。但對人類來說,先民們艱苦創造的文化遺痕,是自然界、動物界任何精妙建構所不可比擬的,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這便是「陽關」文化魅力之所在--它所凝聚的是中華文明沉積千百年的歷史,它所喚醒的是中國文人代代承傳的思古懷古情結。文化審美是人類的「專利」,也是審美的本質構成。
所謂前文化美,系指客體因滿足主體潛能本能需求而獲得的審美價值。當然,這種前文化美的獲得,只能是在人類審美系統整體生成存在的條件下。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如果僅僅停留在物理、生理、心理水平上,並不存在主客體關系或審美關系,而只有動物與自然的適應關系。動物與自然是直接同一的,它們之間不存在對象性的關系、更不存在享受性體驗自己潛能、本能的「審美關系」。蝶戀花肯定不是審美;一隻母猴喜歡上另一隻公猴,當然也不是審美。但人類在從消極適應自然到能動改造自然的漫長過程中,一面不斷改造自身的感官結構,生成「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一面豐富發展自身的感覺,使之「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⑤從而將人的本能潛能需求從被動性、適應性動物水平提升到能動性、主動性人的水平,並伴隨著肯定自身本質力量的文化審美關系的生成而獲得審美性質,使前文化動物性適應關系成為人類審美系統的構成部分。⑥因此,同樣是對色彩和花的喜愛,人戀花成為高雅的審美活動;雖然是與猴子「同宗」,人對異性的關系便具有了審美意義,甚至如保加利亞學者瓦西列夫所比喻的,人類性本能是為絢麗多彩的美提供無形瓊漿的生命之根。⑦
這里,所體現出的正是系統整體性原則:在系統整體生成之前,構成元素或子系統本身並不能獲得系統屬性;但在系統生成之後,系統之元素或子系統則作為系統的構成部分而獲得系統屬性。因此,盡管從生物自然發生史角度講,人類前文化關系生成在前,文化關系生成在前,但從人類文化發生史角度講,則是文化審美關系發生之後,前文化審美關系才得以存在,因為只有文化審美生成才意味著人類審美系統的建立,前文化審美關系才能作為人類審美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相對獨立地存在。
二
傳統美學之所以沒有劃分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兩者在表面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都是一種主客體對應關系結構。一個人欣賞一朵花同另一個人欣賞一把石斧,很難看出有什麼不同。但如果深入考察一下便會發現,這兩種審美關系中的主、客體因素及其相互結構動因是有著顯著差異的。
在前文化審美中,審美關系是由客體,譬如「花」的形象形式刺激主體生理心理機制,滿足主體潛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某個個體能否與某個客體建立前文化審美關系,完全取決於主體生理心理機制是否健全、取決於客體形象形式能否吸引或激起主體好感。設若主體生理心理機能殘缺,比如色盲耳聾,那麼,任何絢麗的花朵、和諧的旋律對他都沒有美的魅力;設若客體形象醜陋結構失衡,比如瞎眼跛腿,那麼,它對任何健全的主體也不會產生美的魅力。在這種純粹前文化審美關系中,任何美的理性概念都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人們交口贊美,色盲的人對花也無動於衷;即便某位盲公品格超眾,他的外在形象也無法使人贊美。這表明,在前文化審美中,人類之所以對客體產生不同的好惡選擇和美醜感覺,其內在生理心理機制只能從人類的動物進化史中去尋找;人類前文化審美能力並不需文化修養或審美教育而獲得,其相應的美感與動物性的快感生成機制也沒有本質的區別。當然,一般說來,純粹的前文化審美在實際審美中並不佔優勢。像藝術中所謂的「有意味的形式」,便內含豐富的文化因素,並不屬於純前文化審美。
純文化審美與前文化審美正相反,其審美關系是超越生理心理感官水平,與人的潛能本能需求無關,純粹由主體文化意識理性覺悟體察到客體,譬如「石斧」內含的文化社會價值而建構的。某個個體能否與文化客體建立文化審美關系,完全取決於主體文化素養社會覺悟,取決於客體內含文化因素對主體是否具有足夠的價值引力。設若主體缺少必要的文化科學修養,是一個文盲科盲,那麼,任何具有文化科學價值的文物,對他也沒有美的引力;同樣,設若客體並不蘊含豐富的文化價值,比如尋常可見的石塊,那麼,它們也是不會對文化主體產生審美引力的。在這種純粹文化審美關系中,客體的外在形象是沒有直接意義的。假古董偽文物,即令具有華麗或古樸的外表,但一經專家驗證是膺品,其文化美的引力也便即刻消失。這表明,在文化審美中,人類之所以對文化客體產生審美興趣,其內在發生機制只能從人類類本質類覺悟中去尋找;人類的文化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文化修養或審美文化教育獲得的,其相應美感實質上是一種屬人的自豪感或充滿類意識的愉悅感。相對說來,純粹的文化審美在現實審美中更是不多見的,即使銹痕斑斑的戰國兵器,斷壁殘垣的秦代長城,也總是或多或少具有某種感性魅力,不能歸屬於純文化審美。
我們將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兩相對照,它們之間之特徵差異便看得更為清楚了:從客體角度來講,前文化審美側重的是外在形象形式,譬如「花」,其形象形式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文化審美側重的是內在本質內容,譬如「石斧」,其形象形式不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從主體角度來講,前文化審美中所激活的主要是感官,是主體對「花」的感性直覺;文化審美中所激起的主要是意識,是主體對「石斧」的理性反應。雖然文化審美中由於人類對某些價值因素的理性反應(如對人文、人性價值的反應),已經在「類」生成過程中千百億次地重復而化為一種文化本能或社會良知,積淀成為一種群體文化無意識,使這種理性反應同樣會表現為一種感性直覺,表現為一種審美直覺,但這只是表面之類似。在這里,一個很明顯的劃分理由便是,在前文化審美中,主體之好惡除去歸咎於主體潛能本能結構之外,是無法用理性概念去分析說明的,而在文化審美中,這種關系建立之因緣卻是可以藉助理性概念加以解釋說明的。譬如,我們對花的欣賞無需理由,對花的生物學「合目的性」分析甚至有害於對花的欣賞;但我們對石斧的欣賞卻需要理由,對石斧的考古學「合目的性」分析絕對有利於對石斧的欣賞。而這,正體現了兩類審美關系的不同特徵:在前文化審美中,客體之審美價值直接存在其感性形象身上,主體進入審美角色經常是一個不加理性判斷的感性直覺反應過程,因此,前文化審美是直接審美、非理性審美、受動審美、無中介審美、形象審美;而在文化審美中,客體之審美價值在於其結構中所包含的文化社會價值,與其感性形象並非直接同一,主體必須經由理性確證文化社會價值存在並被其所吸引,才能進入審美角色,因此,文化審美是間接審美、理性審美、能動審美、中介審美、內含審美。
關於兩類不同性質審美之間的這種差異,美學史上的先哲們已經有人涉及到了。如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美學家哈奇生所謂的絕對美與相對美,實際上就是試圖概括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之不同特徵:前者指事物本身某種性質令人感到美,後者是由觀念聯想而感到的美。⑧康德對純粹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劃分:「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後者卻依存於一個概念」,⑨也是近似的劃分方式。但由於傳統美學中「美」是一個渾一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從審美關系的內在結構分析中給予這種劃分以科學根據,因而,只能憑借經驗或先驗理論作出主觀裁定,使這種主觀的劃分不僅沒有揭示審美現象內在規律,反而使美學理論陷入迷津或悖謬之中。
三
基於審美發生的性質,區分文化審美與前文化審美,對於我們認識審美現象,尤其是某些所謂「自然美」和「形式美」的生成規律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美學一大誤區是把低層次的審美現象,統統提升到文化層次上闡釋,將所有自然美都千曲百拐地歸結於「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譬如闡釋月亮的美,一定要先聯想為「白玉盤」之類,再將「白玉盤」歸結為勞動者的創造,最終讓月亮間接地被「人化」。這樣作的結果恰恰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使美的規律撲朔迷離,難以把握。達爾文在論及對人類生理結構功能認識時曾說過,必要時「我們就得在哺育動物的進化階梯上下降到最低的幾級才行。」⑩對許多屬於前文化審美現象的解釋也是這樣,當我們把它下放到人類結構的低層時,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所謂月亮之美,就在於它的清暉在夜色中悅目,適宜人的潛能需求;而一輪圓月,還有著視覺最容易接受的簡捷形式--圓形。這便是不熟讀唐詩,缺少人文修養的人們同樣贊賞月亮美的原因。類似情況還有花之美。由於普列漢諾夫的徵引,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有關原始部落人對花冷淡的事實廣為人知:他們「從不曾用花來裝飾自己,雖然他們住在遍地是花的地方」。(11)由此,便很容易得出花之美產生於勞動的結論,使花之美具有文化美屬性。其實,這也是將審美發生論與審美本體論混淆而產生的錯覺。從發生論角度講,人類對花欣賞的事實的確是發生在人化自然的勞動實踐中,但人對花的喜愛傾向和欣賞能力,卻是動物人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就早已經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並自然具備的,只是在向人生成的漫長過程中,由於生存維艱而暫時蟄伏起來成為潛能罷了。一旦勞動實踐使人類的這些潛能被重新解放出來,它便作為前文化審美需求而存在,相應地,花之美便也存在了。因此,現代人欣賞花,根本無需想到什麼勞動、豐收、果實之類,恰恰相反,那些為人類所培養和喜愛的花卉,幾乎統統是「花」而不實的。
實際上,構成人類審美基礎的諸多視覺或聽覺形式美元素,也大都屬於這類前文化審美發生現象。譬如「對稱」。「對稱」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地位是難以動搖的,所謂「反對稱」、「不對稱」,依然是以「對稱」的存在為前提的。但人對「對稱」美肯定的最根本原因還在人自身結構的對稱。普列漢諾夫早就猜測到這一點:對稱規律的「根源是什麼呢?大概是人自己的身體的結構以及動物身體的結構:只有殘廢者和畸形者的身體是不對稱的,他們總是一定使體格正常的人產生一種不愉快的印象。因此,欣賞對稱的能力也是自然賦予我們的」。(12)我們不妨作這樣的奇想,設若人的身體,尤其是人的眼睛不是橫向對稱的話,比如是上下對位或者是像比目魚那樣兩隻眼擠在一邊,那人類肯定不會對「對稱」有如此執著的偏好了。再如「黃金分割」。「黃金分割」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神秘規律。就視覺之「黃金分割」矩形來說,它之所以是人們樂於接受的好圖形,以至從普通書籍外形到各類建築結構幾乎無處不在,就在於它與人類靜觀視野結構相對應。假如人的上下視域寬、左右視域窄,這種橫向黃金分割圖形便決不會如此受歡迎了。在人類聽覺系統中同樣存在這種結構「共振」現象。譬如單一頻率的「單調」音響或雜亂頻率構成的「噪音」之所以令人不快,和諧的樂音之所以令聽覺快適,都與人耳的物理結構和聲學性質相關。有研究材料表明,美聲歌唱演員聲音之所以悅耳,就是因為其從聲帶「共鳴區」發出的響亮聲音能進入人聽覺器「最佳可聽區域,使聲音明快、響亮」。(13)因此,所謂「美聲唱法」,實質上就是歌唱家對自己的發聲器按聲學規律進行自覺訓練的一種唱法。
由於客體對主體感官結構的適應或同構而生成這種前文化審美規律,如果通俗地表達,可借用愛迪生的一句話:「也許並不是這塊物質比另一塊物質具有更多真正的美和丑,因為我們人如果構造成為另一個樣子,那麼現在使我們嫌惡的東西也許會使我們愛好。」(14)狄德羅作為唯物主義美學家,同樣發現並強調了這一看似簡單卻往往被忽略的真理。他明確指出,美的客體關系結構、安排,「這只是對可能存在的、其身心構造一如我們的生物而言,因為,對別的生物來說,它可能既不美也不醜,或者甚至是丑的」。(15)盡管我們可以感知或發掘由自身軀體的物理或生理結構制約所產生的生理本能、潛能需求,但這種結構關系本身卻顯然是我們自身所無法覺察或改變的,是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這,不正是為客觀美論或唯物美論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嗎?
四
不過,應當再次強調指出是,雖然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可以從性質特徵上將其明確劃分開來,但在現實審美中,以純粹形態存在的前文化審美與文化審美皆不多見。前文所謂形式美,也只是構成客體的審美因素而已。由於人類所面對的客體,絕大多數都是「人化」客體,都內含著相應的社會文化因素,甚至連月亮太陽等純自然客體也往往被染上人文色彩;由於人類所創造的社會文化客體,絕大多數都具有「物質」軀殼,都表現為一定的形象結構,甚至連文字元號等純文化客體也無一例外地具有某種自然形式;同時,又由於作為主體的人類,本身就是感性與理性、感官與意識的統一體,任何感性反應都在理性監控之下,任何理性反應都需經感性表現;因此,只要審美主體從前文化客體中「發現」文化意蘊存在,「覺悟」到某種文化社會價值引力,便即可會有文化審美並生;或者,只要審美主體被文化客體形象的某種感性魅力或形式所吸引,便立即會有前文化審美並生。這便是通常情況下復合美佔據優勢的原因。
復合審美之特徵也是前文化與文化審美特徵之匯總:審美客體是形象形式和本質內容的統一體;審美主體之感官感性與意識理性「全方位」調動;主客體關系結構既有直接性又有間接性,既有「中介」又無「中介」,如此等等。在現實中,最典型地體現復合美特徵的莫過於藝術美了。藝術美由藝術內容美和藝術表現美構成。在藝術內容構成中,既有作為反映者所攝取的大千宇宙形象物貌,有前文化審美價值因素,亦有現實形象中所蘊涵的社會道德倫理,有文化審美價值因素,其復合美特徵突出。但由於這種復合美只是對現實存在的復合美因素的集中再現或表現,畢竟不是藝術美的本質構成。藝術美的本質在於藝術的表現美。借用一句常用的話說就是:藝術的本質不在於「表現什麼」,而在於「怎樣表現」,即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其下,我們便集中於此作些例析。
盡管不同藝術門類中的藝術媒體不同,符號系統不同,藝術文化審美特徵也不相同,但各類藝術家都要藉助特殊藝術媒體和藝術符號對前文化審美形式因素(色彩、樂音、對稱、均衡等等)充分發掘運用,使作品既具有豐富的感性形式,同時又能塑造出豐富的藝術形象,傳遞豐富的文化社會信息。譬如中國現代國畫家,不僅墨有七法(黃賓虹),而且彩用七色,創作出一幅幅江山多嬌,百花爭妍的生動畫卷;畫卷中不僅有傳統筆墨情趣,而且色墨交響,充滿現代氣息,寄寓著畫家高逸情趣和哲理意味。顯然,正是在這種藝術媒體操作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表現形式中才體現出創造者的智慧,才表現出藝術家的才氣,才產生出藝術品的文化審美價值。所謂內行看門道,對藝術品來說「看」的就是藝術家形象創造中這種化難為易舉重若輕靈活自由大膽獨創的技巧運用奧妙,就是如何作到「難能為美」①。像欣賞國畫,畫家一筆一墨、一丘一壑、一花一葉的背後,都有著無窮奧密,有些甚至可能讓人看到畫家幾十年的筆墨功夫,看到中國文人畫幾百年的承傳軌跡。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色彩就是色彩,形象就是形象,他們的目光被由自然物質媒介所構成的藝術形象軀殼所擋住了,它們的注意力為藝術的感性魅力所吸引了,因此,他們所欣賞的主要是藝術的前文化審美價值和藝術的懲善揚惡之類內容。所謂外行看熱鬧,「看」的就是藝術形象或形式的構成,是否新奇,是否好看,是否刺激,是否能引人如勝以及善惡報應的大團圓結局等等。對於形象背後的藝術家所匠心運用的高難技巧,所寄寓的豐富內涵,則無法理解,或根本不感興趣。因此,在藝術評價中之所以內行與外行尺度難以統一,就在於,兩者的著眼點和標准不同,所著重欣賞的藝術美的層次不同:一個側重文化美,一個側重前文化美。
譬如象建築。建築師們對新建築的審美標准當然也包括建築的觀賞功能與使用功能,但他們主要的著眼點是放在建築的語言風格、建築的內在結構與外部環境處理、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運用,以及建築的使用觀賞功能與建築語言風格的協調統一上。而對大眾來說,這些標准一律不了解,甚至永遠也不想了解,他們只是從建築是否好看、是否新穎、甚至體量是否大等等方面去評判--這怎麼能與專家尺度趨同呢?象電影。電影是最大眾化但又是最技術化的藝術。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工、服裝、道具、特技、化裝、燈光、音響、作曲、演奏、配音、錄音、剪輯等等,哪一個部門沒有自己一整套技術要求?哪一部門的技術水平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藝術效果?即如剪輯吧,不表不演只憑「剪力」一把,卻可能「剪」出驚心動魄的畫面效果來!但這諸多門類中的技術形式法則即其美學意義又有多少觀眾知道呢?像由鏡頭景別、運動、角度、組接等電影語言所構成的電影獨特的敘述規則,又有多少觀眾能看出門道呢?大眾所重視的是電影的娛樂功能:情節是否緊張、刺激、感人,明星是否漂亮、性感、年輕等等。有時,滿足觀眾這種需求的影片幾乎可以說不費什麼事,往絕處編一個讓人悲痛欲絕的故事再加幾個著名影星即可--港台流行影視足可為證。當然,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也有,但那要求編導必須兼顧兩類對象,兼顧兩種不同的審美規律,使作品具有豐富的復合美,這當然是很難作到的。
其實,在古典藝術中,藝術家所追求的就是前文化美與文化美高度和諧統一的復合美,藝術家藝術創新的重點在於給人從感官到心靈的和諧享受。著名的古典藝術家對人類藝術潛能創造性地發掘、發現或運用,幾乎達到了令人的嘆為觀止的完美水平,並且藉助這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人類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貝多芬的交響曲便是人類古典藝術的顛峰。藝術中前文化美與文化美的自覺分離主要源自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反傳統反和諧,就是減少前文化美的比重,強化藝術的文化社會價值內涵。那些醜陋割裂的視覺形象,就是讓觀眾視覺受刺激,心靈受震撼;那些艱澀玄奧的文學作品,就是讓讀者不能本能地好感和通暢地閱讀,而要去反復琢磨和理解,以至評論家們只能白天硬著頭皮讀呀評呀,晚上躺著去看「前現代」或後現代的通俗小說以休息大腦。作為反撥,或作為電子工業時代的產物,後現代主義的「大量文化」,或「受眾文化」(16)則側重於藝術的前文化層次,專門為取悅大眾而批量製造那些缺少思想深度,沒有豐富營養,膨化松軟的文化快餐食品,以滿足大眾的感官需求。有青年學者將此稱為「幸福的感官化」,是很形象而切入本質的。(17)如何防止這種「受眾文化」戕害真正的審美文化,如何提高這種能「化」大眾的「文化」的藝術品位,是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如果邏輯或歷史地推導,面向21世紀,我想,我們應當會迎來新的追求和諧復合美的「『後』後現代」或「『新』新古典主義」藝術的。
Ⅳ 藝術作品必須具備哪些特質,才能稱為經典的作品
藝術意象分為很多種,戲劇,音樂,文章 每種都有一定的意向 幫你找了個 本世紀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說」,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有意味的形式"。他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它把通過形式組成的畫面所可能有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他所謂的"意味",乃是這種純形式背後表現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來源。藝術就是藝術家創造的、能激發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結構,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這種說法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說更進一步,但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現實和主體的現實情感的聯系完全切斷,完全脫離人類的社會歷史實踐,抽象地談論審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則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而所謂藝術品是人工製品中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他以創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藝術品是以審美意象為中心、傳達審美經驗為目的的多層次開放系統。 審美是藝術最核心的功能 (1) 藝術的本質特徵決定了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 藝術品以意象世界作為核心。藝術家創造藝術品,首先是創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隨著藝術創造的全過程。藝術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徵是它來自實在的世界卻追求虛擬的審美效應。接受主體在對待藝術品這一精神產品時,在作品中意象的導引、暗示下,主體不斷重構意象、趨向虛擬境界。這是一個超功利的、審美的過程,藝術在其中實現的也主要是其審美功能。同時,藝術意象的營構主要也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2) 藝術的多元功能須通過審美功能間接實現。 因為藝術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藝術的種種非審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體現在意象體系中。藝術的多元功能正是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間接實現的。在鑒賞藝術意象過程中,審美經驗的傳達始終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娛樂、認識效應、道德教育、思想啟迪等功能同時發生。賀拉斯所說的"寓教於樂",是指寓教育功能於審美功能中,通過審美功能的實現間接地實現教育功能。 (3)應當恢復審美在藝術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 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審美功能卻往往被人們忽略、遺忘、甚至有意貶低。如"文革"與"文革"前十七年,由於極"左"路線的干擾,藝術的審美功能遭到了曲解。雖然人們一般把藝術功能歸結為認知、教育、審美三個方面,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只重視教育、認識功能,而忽略審美功能;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把藝術的政治宣傳、教化功能提高到無以復加的高度,而審美的功能卻被打入冷宮,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反對藝術的"唯美主義"或"藝術至上主義"。但在我國的藝術和審美實踐中,忽視審美這種不良傾向根深蒂固,影響更大。因此我們應重視審美在藝術諸功能中的首要作用。
Ⅵ 藝術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形象性
1.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2.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禒統一
二、主體性
1.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徵
2.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3.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三、審美性
1.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2.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3.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Ⅶ (急)分析藝術的創造性特徵。
您好 我簡要的闡述下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想像與聯想是人所具有的基本心理能力。對版於想像,人們對它的創造權性特徵從來十分認同。王朝聞說:「人在反映客觀事物時,……在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這種特殊的心理能力,稱為想像。」(《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頁)而談及聯想,則似乎與創造性無關。在關於聯想的定義中,也看不出其是否存在創造性。有的研究者也曾指出聯想是想像的「低級階段」(肖君和:《論思維》,時代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頁),對其創造性特徵卻未作深究。可見,聯想是否具有創造性這一問題,一直是藝術心理學的一樁懸案
最後給您附上一些我認為對您應該有幫助的資料http://www.cioworld.net/king/man/2009/02/1234862157.html
Ⅷ 藝術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形象性、主體性復和制審美性。
一、形象性
1.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2.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二、主體性
1.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徵
2.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3.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三、審美性
1.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2.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3.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Ⅸ 藝術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藝術的基本特徵: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和社會意識的形態,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和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1、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主觀與客觀、內容與主體、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任何的藝術形象都是文藝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藝術總是以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的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任何的藝術作品都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與完美藝術形式的結合。另外還要具有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是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集個性與共性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藝術形象的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的體現便是藝術的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典型性就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主體性
藝術創作、藝術作品以及藝術欣賞均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藝術要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必然要融入創作的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感情。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表現為藝術家創作活動的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創作的能動性,使得藝術成為主觀和客觀、再現和表現的辨證統一,藝術創作的獨創性,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
三、審美性
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真、善、美的結合,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為藝術品,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完成實用向審美的過渡。藝術美高於現實美,由於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中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藝術中「真」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經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化真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善」也不等於道德說教,是藝術家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中,化善為美。藝術內容美和形式美二者有機統一,隨著藝術實踐的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從內容出發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加強沒的藝術表現力,使藝術形式美日益豐富。
總之,藝術是一種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著非常復雜而豐富的內容,與人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作為一種精神產品,藝術具有無限發展的趨勢,並在整個社會產品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藝術價值是很重要的精神價值,其客觀作用在於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藝術的欣賞就是人對藝術品的價值進行發現和尋找,是欣賞者、創作者及表演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情感共鳴。在藝術欣賞過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動作、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把自己所曾經體驗過的感情表達出來,以感染觀眾或聽眾,使別人體驗到同樣的感情。藝術欣賞所產生的情感從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對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對功利性一種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肯定。
藝術的定義:
藝術是指才藝和技術的統稱。藝術詞義很廣,後慢慢加入各種優質思想而演化成一種對美、思想、境界的術語。藝術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