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雲南普洱發明人

雲南普洱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6-27 14:02:09

㈠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里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里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准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為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說「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為核心,以普洱為中心的思茅地區,制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說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說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下面的論述摘自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制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義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西藏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可以肯定地說,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為,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里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說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陸羽《茶經》里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系,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制茶工藝(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說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的重要飲料,以及重要的經濟來源。可以說,一千多年以來,積淀、傳承與發揚的曬青茶工藝是普洱茶的基礎。而曬青茶古老的品飲方式,目前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仍有流傳,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鍋茶,白族的「三道茶」,納西族德「龍虎鬥茶」等。

筆者認為,南詔時由於地理與人文環境,少數民族粗陋的曬青茶工藝,交通運輸不便等諸多因素影響,蒙舍蠻作為南詔政治中心的王族,他們在獲得團餅茶的知識後,結合對外交流的需求,推動了他們採用初制曬青毛茶,「蒸而團之」製造緊壓茶的歷史。

唐朝時,散茶加薑桂混合烹飲的方式是一種大眾習俗,而團餅茶的品飲則被認為是一種進步與時尚,蒙舍蠻會模仿這些時尚,製造餅茶,但由於茶山山高路遠,加工運輸困難,因而形成了「曬青餅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餅茶。

蒙氏的南詔國,在統一洱海地區後,在洱海之濱建太和城,設上下兩關,上關為龍頭關(即現在的大理古城),下關為龍尾關(也稱龍尾城,即現在的下關城)。蒙氏開創了「曬青餅茶」,古永昌地區、洱海地區也就成為了重要的產茶與制茶基地,也為下關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後來,南詔勢力擴充到銀生節度,雲南的四大茶區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傳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後被鄭氏、趙氏及楊氏篡位。接著南詔的通海(現玉溪地區通海縣)節度使段思平,在滇東南三十七蠻部的支持下,討伐楊氏成功,開創了段氏大理國時代,段氏仍然以大理為國都。據《道光雲南志鈔》載:大理國傳了幾代後,宋興,宋太祖干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獻之,宋太祖鑒於唐南詔之禍,覺得「南蠻」不易統治,才有了宋揮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雲南,中國竟以外域視之,不知所謂大理國矣。因而大理國就成了南詔國的延續,蒙氏的「曬青餅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傳承。

到了元朝,元世祖平雲南後,元朝派王族到雲南執政,少數民族也被迫遷移,有的到了更邊遠所謂充滿瘴氣的邊疆,蒙氏加工方法與習俗則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流傳。

在明代,明王朝大力援助雲南,雲南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有了廣泛的交流,蒙氏「曬青緊壓茶」在雲南得到大普及。明朝謝肇制的《滇略》才有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由於雲南地處西南邊地,交通不便,消費習俗轉換也沒有中原地區快,明朱元璋下詔廢除團餅茶興散茶,並未影響雲南的緊壓茶,因而,雲南緊壓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後,人們對普洱茶養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認識,名著《紅樓夢》中就有了記述的普洱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燜一罐普洱茶成為一種時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識》、《本草綱目拾遺》等也有了相關記述。這樣,普洱茶不僅沒有隨其它團餅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發展,甚至成為了貢茶。

以上就是普洱茶(團餅茶)繼承唐朝餅茶歷史,而在明清兩代得以發展的歷史脈絡。

三、盛唐、南詔與普洱茶

很多普洱茶史的研究者在提到《蠻書》時,只注意到了「茶出銀生城界諸山」,他們只注意到了地域概念----什麼地方產茶。而忽視了其它四個重要的環節:

加工工藝
品飲習俗
民族:蒙舍蠻
歷史背景:盛唐與南昭國
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研究,我們會獲得許多有趣的結論。

關於蒙舍蠻
秦漢以來,雲南為益州郡,而益州包含滇與巴蜀之地,益州郡為益州的一部分。據《滇考》載,「漢武帝平滇,初置益州郡,益州刺史治成都,兼理滇、蜀。至三國,諸葛亮南征,破孟獲平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以別於益州之名。諸葛亮班師,立南征碑紀念其功績,立鐵柱鎮諸蠻,後分設建寧、興古、永昌、雲南四郡, 「永昌」即現在的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雲南」為現在的大理地區。

永昌以其悠久的哀牢文化孕育了蒙舍詔。「詔」者王也,據《雲南志》載,蒙舍詔自言源於永昌沙壹,而永昌的哀牢人有北遷至巍山者,久而久之,與原居此地的昆明人融合始稱為「蒙舍蠻」。巍山也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詔發源之聖地。南詔初期,滇西有六詔,蒙舍詔在其它五詔之南,所以稱為南詔。

唐王朝為了遏制吐蕃勢力,採取了扶持地方勢力的策略,永昌與吐蕃最為接近,蒙舍詔自然就獲得了青睞與大力扶持。經過一系列的征戰與兼並,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統一洱海為中心的滇西地區,唐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天寶七載,閻羅鳳冊襲雲南王。隨後,閻羅鳳奉唐朝之命,兼並滇池區,統一雲南。貞元十年,唐置雲南安撫使司,並冊封異牟尋為雲南安撫使司的土長-----南詔王,至此南詔稱雄於中國西南邊疆。
關於銀生城界諸山與雲南古茶區
《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而後來的《普洱府志》又雲: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這劃定了普洱茶大致的產地范圍。據《蠻書》的歷史背景,銀生為南昭國的八大行政區之一銀生節度,也稱開南節度,銀生城為現在的思茅地區景東縣,開南城則位於現在的景東縣文井鄉開南村,銀生節度轄區為:西雙版納、思茅,另外還有臨滄的部分地區。

南昭政權的行政轄區:十賧區(貞元十年前後為六賧)為南昭的直轄區(洱海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銀生節度亦稱開南節度(銀生城為思茅景東縣,銀生節度含思茅、西雙版納諸地,以及臨滄的部分地區);弄棟節度(今楚雄、姚安等地區),其下有會川都督(會理至大渡河一帶);寧北節度,後改劍川節度(包括洱源、劍川、鶴慶、蘭坪等地);麗水節度(伊洛瓦底江上游兩岸);鐵橋節度(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拓東節度(昆明、曲靖、昭通),其下轄通海都督(紅河、文山)。

關於「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說明雲南與藏族地區的普洱茶貿易,始於唐朝雲南地方政權的南昭國時期。而此時期的八大行政區中,十賧區(洱海地區,今大理下關地區)為直屬區;鐵橋節度為今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鐵橋節度的主要民族為么些、西蕃。通過十賧區、鐵橋節度的普洱茶貿易之路,也就是著名的「大理、麗江、迪慶、西藏」茶馬古道之一,目前為大家所周知。

南詔在統一洱海區與滇池地區後,與唐朝的交往,即通過拓東節度(玉溪、昆明、曲靖、昭通)的滇、川、藏及滇、川、長安的古道,是另外一條重要的茶馬古道。

由於蒙舍詔從永昌到巍山,再到洱海,建立以大理為都的南詔國,加之,後來段氏大理國的傳承,銀生節度、永昌節度以及巍山地區,自然都成了雲南產茶與制茶的重要區域。從臨滄地區發現眾多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甚至在離南詔發源地----巍山不遠的南澗縣保華擁正鄉都發現了野生大茶樹群落,可以說明這一點。

總之,南詔以來的雲南古茶區,包含了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德宏及大理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現在也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只是清朝置普洱府轄西雙版納、思茅以來,這兩地的名氣稍大而已。
雲南曬青毛茶的誕生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制茶用的是曬青茶工藝,且是散茶形態。那雲南曬青工藝是如何誕生的呢?據朱自振先生《茶史初探》一書解析,曬青工藝來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原始的燒茶與曬茶加工方法。

原古的茶葉加工,首先可能來自茶葉的直接曬干,利於存儲,而且曬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經常的實踐。另外,人們在經常飲用中發現和為了克服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產生了對茶葉的簡單加工,燒茶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燒茶遺俗現在雲南的傣族、佤族中間還有流傳。傣族、佤族所謂的燒茶,也即把茶樹上採摘的一芽五六葉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燒烤到葉色焦黃,然後再投入到壺中煎飲。燒茶也就是殺青工藝的原形。燒茶所用器具,從最先的石器、陶器到鐵器,雲南少數民族中都有採用。

「燒茶」的傳承,最原始的,目前雲南還有佤族的鐵板烤茶,傣族、基諾族的竹筒烤茶等。佤族鐵板烤茶用的是鐵板為「燒茶」容器,用茶樹鮮葉在鐵板上烤制到焦黃,然後再煮飲;而竹筒烤茶則是就地取材,用鮮竹筒作為「燒茶」容器,將茶樹鮮葉塞進竹筒,封住筒口,然後扔到火塘中,待烤制到竹筒焦黃為止,破開竹筒,取出茶葉煎飲。

把燒茶與曬茶這兩種原始加工方法結合起來,即將鮮葉先放在火上略烤一下,然後再把它攤曬至干,就正式形成了曬青茶的製造工藝。這就是雲南曬青茶的來歷。

「燒茶」的習俗,後來在雲南少數民族中發展成了烤茶的傳統。為了方便與實用,不再用茶樹鮮葉,而是用加工好的曬青茶作為烤茶原料,這也就由「燒茶」的簡單加工方法,發展到了雲南烤茶的存貯加工方法。在蒙舍蠻統治的中心地區---洱海地區,烤茶習俗更為普遍,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也由此而來。隨著南詔與大理國的傳承,烤茶成了雲南很多民族與地區的傳統。傣族、基諾族的用鮮茶樹葉的竹筒烤茶,也發展成了用曬青茶加工的雲南竹筒茶產品。
蒙舍蠻的品飲習俗
《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及之前也是一種大眾習俗。而餅茶的製造與品飲,則是陸羽認為更高階或高級的方式。經陸羽總結、提高後,團餅茶在唐宋得到了大發展。

《茶經》六之飲曰:「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荑、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認為,茶與薑桂和烹,這樣的茶水就像倒入下水道的廢水,但是,市民已經習慣喝這樣的茶了。另外,陸羽之前,晉人劉琨在給其刺南兗州侄子的信中曾寫道:「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茶史初探》的作者朱自振先生認為,干茶即是散茶,由此看來,茶與薑桂和煮而飲之的喝茶方式,晉朝就已經流行。從晉朝到唐朝,這種習俗流行了幾個朝代。

總之,蒙舍蠻的品飲習俗,與上述中原漢文化的大眾習俗是一致的。為南詔誕生團餅茶打下了基礎。
雲南團餅茶的誕生
從歷史來看,有了盛唐之世,才有了絢麗多彩的南詔文化。南詔吸收盛唐文化,並使之地方化,民族化,推動了雲南餅茶的誕生。

大唐與南詔有和親的歷史,而蒙舍詔王族弟子經常到長安朝貢,不斷頻繁接觸盛唐文化,甚至直接接受盛唐文化的教育,並將所學的東西不斷轉換為南詔的制度與文化。

結合茶文化的角度來看,從「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到陸羽認為比較時尚的餅茶的品飲,因該說都是蒙舍蠻所為。蒙舍蠻造通過學習大唐的團餅茶技術,追隨大唐時尚,開創了雲南的團餅茶的先河。

另外南詔國是地方政權,與大唐的關系,也是分分合合,頗為曲折,歷史上就有南詔叛亂等諸多史實。兩次天寶年間洱海戰爭,就有十幾萬內地漢族士卒流落南詔。另外,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從成都擄掠而回的「子女百工數萬人」(女人與技工),也基本融入到了蒙舍蠻中。上述這些士卒與技工中,肯定不乏飲茶人與制茶人,他們也可謂是雲南團餅茶製造、品飲的先驅之一。

所以,蒙舍蠻活動的洱海中心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以及銀生節度(思茅、版納),都是古普洱茶的原產地。
參考資料:http://www.tea114.cn/info/2005/1-19/23025267816-2.html

㈡ 普洱市的歷史

我是導游.普洱,去過,一個不大但是很淳樸漂亮的地方.

普洱的由來

相傳公元七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瘴癘之區」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有大型瘟疫肆虐,造成哀鴻遍野、死傷無數。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農,摘采大葉種綠葉供百姓煮沸飲之,瘟疫竟不葯而愈。當地居民為感念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以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並而稱「普洱」,這是普洱茶起源最早的神話傳說。

但事實上,「普洱」是個不折不扣的古地名,位於今日雲南的思茅地區。「普洱」為哈尼語,「普」是寨子,「洱」是水灣,「普洱」即水灣大寨。普洱縣原稱寧洱縣,明洪武年間,改為普耳,萬曆年間改稱普洱;普洱自古以來以普洱茶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清代時為向朝廷上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

今普洱市位於雲南省南部,地處北緯22°40'-23°36'、東經100°42'-101°37'之間。東和東北沿把邊江與墨江縣分界,南與翠雲區、江城縣相連,西沿小黑江與景谷縣毗鄰,北與鎮源縣相接。總面積44221.34平方千米。總人口236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千米。

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

歷史沿革

1950年設寧洱專區,專署駐寧洱縣。轄寧洱、思茅、六順、車里、佛海、南嶠、鎮越(駐易武)、瀾滄(駐募乃)、景谷(駐威遠)、景東(駐錦屏)、鎮沅(駐按板鎮)、墨江(駐玖聯鎮)、江城(駐勐烈)、寧江(駐勐往)、滄源(駐勐董)等15縣。

1951年寧洱專區改稱普洱專區;寧洱縣改名普洱縣。普洱專區轄15縣。

1952年將滄源縣劃入緬寧專區。瀾滄縣遷駐勐朗壩。普洱專區轄14縣。

1953年將車里、鎮越、佛海、南嶠4縣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撤銷六順縣,並入思茅縣;撤銷寧江縣,將勐往、安康2區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雅口、新營盤2區劃歸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3年4月7日由瀾滄縣部分地區設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駐募乃)。思茅專區轄8縣、1自治區。

1954年5月18日江城縣改設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駐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瀾滄縣和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各一部地區合並設置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駐孟連城子)。思茅專區轄7縣、3自治區。

1955年普洱專署遷駐思茅後改稱思茅專區(駐復興鎮)。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改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撤銷瀾滄縣,並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思茅專區轄6縣、1自治縣、2自治區。

1959年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轄6縣、3自治縣。

1960年撤銷思茅縣,並入普洱縣;撤銷鎮沅縣,並入墨江、景東、景谷3縣及玉溪專區的新平縣。思茅專區轄4縣、3自治縣。

1962年恢復鎮沅縣(駐按板鎮)。思茅專區轄5縣、3自治縣。

1965年由西盟山區設立西盟佤族自治縣。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駐西盟)。思茅專區轄5縣、4自治縣。

1970年思茅專區改稱思茅地區,地區駐普洱縣思茅鎮(原復興鎮)。轄普洱(駐寧洱鎮)、景東(駐錦屏鎮)、鎮沅(駐按板鎮下觀音)、景谷(駐大街鎮)、墨江(駐玖聯鎮)等5縣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勐烈鎮)、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勐朗鎮)、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駐孟連城子)、西盟佤族自治縣(駐西盟鎮)等4自治縣。

1979年撤銷墨江縣,改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思茅地區轄4縣、5自治縣。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思茅地區總人口2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88794 鎮沅彝哈尼拉祜縣 205709 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 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86598

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3號):撤銷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1)撤銷思茅地區和縣級思茅市,設立地級思茅市。市人民政府駐新成立的翠雲區思茅鎮月光路。(2)思茅市設立翠雲區,以原縣級思茅市的行政區域為翠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過街樓路。(3)地級思茅市轄原思茅地區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翠雲區.

2006年1月2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瀾滄縣等十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雲政府[2006]6號)文件正式批准思茅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

截止2006年4月17日止,全市9縣1區共撤並鄉鎮18個。其中墨江縣撤並3個,即聯珠鎮、雙龍鄉、碧溪鄉合並設置聯珠鎮,通關鎮與忠愛橋鄉合並設置通關鎮(忠愛橋鄉的曼平、曼嘎、新聯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聯珠鎮;丙蚌、回龍、民興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通關鎮;忠愛橋鄉以忠愛橋為界,橋西劃入通關鎮,橋東劃入聯珠鎮)。瀾滄縣撤並3個鄉鎮,即東良鄉與勐朗鎮整建制合並,設置勐朗鎮,並將謙邁鄉的布老、包麥地、看馬山三個村民委員會劃入糯扎渡鄉,同時將糯扎渡鄉更名為糯扎渡鎮;撤銷謙邁鄉;新城鄉與謙六鄉整建制合並,設置謙六彝族鄉。普洱縣撤並2個鄉鎮,即寧洱鎮與鳳陽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寧洱鎮;磨黑鎮與把邊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勐大鎮;三章田鄉與者東鄉整建制合並,設置者東鎮。景東縣撤並2個鄉鎮,即文井鎮與者後鄉整建制合並,設置文井鎮;大朝山東鎮永秀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大朝山東鎮。景谷縣撤並2個鄉鎮,即威遠鎮與鍾山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威遠鎮;永平鎮與邊江鄉整建制合並,設置永平鎮。翠雲區撤並1個鄉,即震東鄉與雲仙鄉整建制合並,設置雲仙彝族鄉。江城縣撤並1個鄉鎮,即勐烈鎮與紅疆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勐烈鎮。孟邊縣撤並1個鄉鎮,即娜允鎮與南雅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娜允鎮。西盟縣撤銷西盟鎮和莫窩鄉,兩鄉鎮合並,更名為勐卡鎮。

2007年1月21日,國務院(國函[2007]8號)批准:同意雲南省思茅市更名為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思茅市翠雲區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

各行政區劃:

普洱市 面積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萬
思茅區 面積4093平方千米,人口20萬。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670平方千米,人口19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寧洱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面積5459平方千米,人口3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聯珠鎮。
景東彝族自治縣 面積4532平方千米,人口3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7777平方千米,人口30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4223平方千米,人口21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恩樂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476平方千米,人口 9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烈鎮。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12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娜允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8807平方千米,人口47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朗鎮。
西盟佤族自治縣 面積1391平方千米,人口 8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梭鎮。

㈢ 普洱茶「渥堆」技術的發明人是誰

吳啟英被普洱茶界譽為普洱熟茶渥堆技術的創始人。 唯一獲得普洱茶生產技術領域的省級科技成果獎;

㈣ 普洱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著名電影演員楊麗坤。

楊麗坤,1942年4月27日生於雲南,彝族。中國著名舞蹈演員、電影演員。
曾出演了電影《五朵金花》和《阿詩瑪》兩部電影,在中國億萬觀眾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2000年7月21日18時30分楊麗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

普洱市,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雲南省南部,原名思茅市。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分別是思茅區、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

㈤ 普洱茶的發明者

沒有發明這一說話吧,發明是從無到有。對於普洱茶這樣的原本大自然中就有的東西來說只有發現。史傳普洱茶是'武侯遺種',也就是說是諸葛亮時期。普洱生茶就是這時候開始的。熟茶是1973年勐海茶廠的專家們研究出的人工後發酵技術——也就是渥堆。這個人工後發酵技術和拼配技術一起並稱大益茶製作工藝,還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了,勐海茶廠也就是現在的大益集團的前身。

㈥ 最早熟普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呵呵,沒你想像的那麼遙遠,熟茶是1975年前後才發明的工藝,直到上世紀九十年版代中期,工藝還只局限權在勐海、昆明這兩個國營茶廠,後來隨著國企倒閉職工下海,才流出的。

再多說兩句,大葉種茶雖然很早就有了,雲南少數民族把岩冷或者諸葛亮當作茶的祖師爺,三國時代距現在2000年。但普洱工藝確是清朝才形成的,但這是生茶,清代形成了六大茶山、馬幫、七子餅、「夏飲龍井,冬喝普洱」。

㈦ 普洱茶歷史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7)雲南普洱發明人擴展閱讀: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㈧ 雲南的普洱茶起源於什麼時候

宋代,大理政權將南詔時期所設的「步日瞼」改為「步日部」。此時宋國與北方的金國連年征戰不止,急需戰馬,大理政權便在「步日部」開設「茶馬市場」,以當地的茶葉換取西藏馬匹,再將馬匹轉與宋國,以換取其錦緞與珠玩飾品。茶葉的種植隨之擴大。

元代

到了元代,蒙古軍隊佔領了雲南,將「步日」改為「普日」,普洱茶已成為邊疆各族民間交換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隨同以食肉、乳製品為主食的蒙古人進入俄國。

明清兩代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稱為「普耳」。萬曆年間,「普耳」又正式改為「普洱」,明朝廷還在其地設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貿易。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平定雲南,將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養、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萬、上猛烏、下猛烏、整董編為十三個版納,統歸元江府管轄。這一時期普洱茶的生產和銷路較好,據《思茅縣志》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葉十萬擔,經普洱過麗江銷往西藏茶葉三萬馱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湧入茶山,達「數十萬」之眾,因而不斷出現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設普洱府後,即在思茅城內設普洱茶局管理茶葉的種植、加工製作及銷售,並將原思茅城內私營茶商一律趕走,不得經營茶葉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茶引」購茶,茶商復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為圓餅茶,因七餅為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圓」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經易武銷至緬甸、泰國、香港,再轉南洋及至歐洲、美洲,進入國際茶葉市場。乾隆年間,清廷對普洱府茶業情況進行調查後,將六大茶山所產的普洱茶列為貢品,年解貢茶660擔,貢後方允許民間私商進行交易。康、雍、乾期間,清政府還在普洱一帶開采銅礦和鹽礦,這對當地商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商賈旅人聚集,也帶動了普洱茶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來往如織,城內攤點遍布,店鋪林立,城外帳篷如雲。馬幫出入,土特產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換日益發展,飲食業和人馬旅店應運而生。普洱天天為街,日日為市,甚至還出現了夜市市場,成為滇南商業活動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滿磨街等集市亦隨之形成,並日益興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隨貢茶和大眾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產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紳出錢,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驛道,全長211公里,全為青石板鋪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濘。

明清兩代,在「茶馬古道」之外,還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四條「茶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馬大道」,歷史上的普洱貢茶經此道運往昆明,然後轉運京城。從長江下游而來的客商,以及滇中、滇東地區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員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瀾滄的「旱季茶馬大道」,自普洱起運茶葉,經思茅糯扎至瀾滄縣,再至勐連縣而後到達緬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萊州的「茶馬大道」,由普洱起運茶葉,經江城縣至越南萊州,然後轉運至歐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馬大道」,此系「官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經思茅、車里、佛海至打洛,然後到達緬甸的景棟。在今天的普洱縣境內,還保留有三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大道」的遺址,見證著普洱茶貿易在歷史上曾經的繁榮與輝煌。

同治年間,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茶業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業漸漸衰落。光緒年間,茶市又復活躍,私商恢復,寧洱縣城有商號180餘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餘家。在寧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滿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為團餅、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民間專業加工銷售茶葉的較大商號有「恆和園」、「裕泰豐」、「雷永豐」等10餘家,生產圓餅、方磚、緊團茶和雙喜牌茶。較大商號有「鼎光恆」「同仁利」、「裕泰豐」等數家。

近代

辛亥革命以後

漢族商人在西雙版納一帶,特別是在勐海從事制茶的商號如雨後春筍,相繼開業,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莊。民國八年(1919年),思茅縣城流行鼠疫、瘧疾,茶商漸撤,思茅茶業長期停頓,茶商轉入易武,故易武茶業又一度興旺,延至民國26年(1937年)。此後因法國重新封鎖老、越邊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業走向蕭條。

抗戰時期

外省人大量進入普洱,不少人從事商業,普洱商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商旅路線主要為南、北兩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輸出茶葉、食鹽、地產中草葯材,輸入布匹、香煙等,稱為「省貨」;南路由普洱輸出食鹽、銀飾等,經思茅、車里至佛海,銷售後又轉運茶葉至緬甸,輸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紗、布匹、西葯、鹿茸、虎骨及雜貨等,稱為「壩子貨」。此時的普洱茶不僅行銷國內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區,而且遠銷港澳、緬甸、越南乃至歐洲,尤在日本和西歐享有盛名。普洱成為滇南重鎮和商業活動中心。

抗戰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暢銷無阻,國外至緬甸、印度、暹羅、南洋、香港一帶,內地則遍及雲南、貴州、康藏等地的商業市鎮。日軍南進時,由於戰禍侵襲佛海一帶,國內外交通受阻,因而產銷不如前。

上個世紀50年代

人民政府曾大力宣傳工商業政策,提出「恢復老茶園,開展新茶園」的號召,茶園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茶葉產量比抗戰後增長了許多,私商也紛紛收購,外銷馬來西亞、香港、仰光等地。但由於茶價總體低廉,茶農採摘茶葉不足維持生活,且若由內地入藏,耗時久、運費高,因而產銷量都不高。上個世紀60年代,也曾號召「大搞茶園建設」,在思茅壩、曼歇壩、景東縣文井大街開墾新式茶園。1975年,新建普洱茶廠,先後加工製作的青茶、紅茶、沱茶、特製普洱茶等六大類40多個品種,國內國外均有銷售。

㈨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㈩ 普洱茶「渥堆」技術的發明人是誰

1973年昆明茶場的專家技術員~集體的智慧結晶~

閱讀全文

與雲南普洱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