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學的創始歷史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他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症,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動用砭石、骨針治療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即後世之《素問》和《靈樞》兩書,後者亦稱《針經》、《九卷》問世。該書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葯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葯材知識。《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葯物知識,載葯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葯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葯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該書以六經辨傷寒,以肝腑辨雜病,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與治療原則,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糧丸有方無葯),《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種針灸專書,其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針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書中經過考查確定了當時的腧穴總數和穴位349個(包括單穴49個,雙穴300個),論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與禁忌,總結了操作手法等,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醫葯職令時規定,本書為醫學士必修書。
㈡ 經絡系統是從什麼時候有記載的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系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內經》最為詳細。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的通道,是維系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樞紐。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歷代無數醫學家對此進行細致考究,而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
到了本世紀50年代,由於經絡感測現象被重新發現,尤其是我國醫務工作者根據經絡學說首創刈刺麻醉術,從而震驚世界醫壇後,有關的經絡研究便日益活躍起來,新學說、新觀點層出不窮。首先是日本學者大久保適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經絡活動是植物神經活動,尤其是交感神經活動的觀點得到了承認,並且還被不少西方學者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經絡的實際行經與人體解剖學中的植物神經系統很相似。所謂經絡感測現象就是植物神經纖維上動作電位的傳導,而傳導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和水釋放出來的。但遺憾的是,以上的觀點還缺乏足夠的證據。其次是紐西蘭大學學者托馬斯提出了經絡是人體內的一種新的網狀管道結構的學說。他把這種結構稱做「自身原位叢」。他認為:「『自身原位叢』是人體進化過程中留下的殘跡。」當然這也是一種假說。因為人體內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叢」,還沒得到證實。我國學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說。他認為經絡感測速度介於神經和分泌調節速度之間,是協調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未知系統,它與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合作,協同完成全身平衡調節功能。這種說法很新穎,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據,但沒有形態研究的支持,因而沒有被公認。
循環立體反射系統
其四是我國的薛崇成和美國李宋寧等一些學者主張經絡系統並不是人體的特殊結構或系統,只不過是大腦皮層中的循環性立體反射系統而已。
㈢ 《黃帝內經》到底是哪個先者的作品先者是如何發現「經絡」的「經絡」的根據是什麼
《黃帝內經》作者現在尚不可考,據文字和語言學考證,非一時一人之作品。一般認為其成書在戰國秦漢時期;
「經絡」不是發現的,是定義的。
目前大家熟悉的「經絡」。「經絡」到底是什麼,在《內經》裡面,「經」和「絡」是兩個概念,確切地說是用於分類的概念。我們現在熟悉的人體經絡掛圖已經中醫學教材中的12經循行線圖,已經嚴重地違背了《內經》的原旨。目前所謂的爭論,其實就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故事。
《靈樞·經脈》篇是現代教材經絡理論的原形,可惜,編教材的一開始就把信息提取錯誤了。《靈樞·經脈》篇全篇提到的都是「脈」,而不是「經」,例如原文是說肺手太陰之脈,而不是說肺手太陰之經。結果現在的教材統統寫成「手太陰肺經」,不但減字,還打亂順序,還改字,大家看看是不是不一回事了?
為什麼說「經」是一個分類概念,以為《靈樞·經脈》篇後還有《經別》《經水》《經筋》等篇,比如,現在地球上畫的經緯線一樣,你說它重要嗎?重要。你說它實際存在嗎?不存在。你說它是怎麼確定的?那就得天文學家來回答了。當然這個例子不一定恰當。
現在把把過去的「經脈」=「經」的做法是錯誤的,把經脈在人體立體的循行(簡單地)==體表的穴位連線,然後說這就是「經絡」,更是荒謬的,遺禍無窮。
所以說《內經》的記錄,是客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解剖學基礎之上的。中醫的學術研究,在深層的理論探討要讀《內經》,那不是空穴來風地臆斷,而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廣大科研同仁,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不要以時下流行的說法,來誤會中醫的本源。
㈣ 誰發明的經脈學說
具體誰發明的不詳,是我國古代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的,是我國人民一代一代人的經驗總結,一開始他們是不懂解剖學的,後來有了實踐以後才總結出來的,再說,解剖學和經脈也沒有特定的關系。
㈤ 人的全身有12條主要經絡,請問醫學當中著名的經絡學說起源哪裡
起源中國古代
㈥ 關於《黃帝內經》,誰知道經絡的起源,最佳答案者獎20分
以下觀點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1、現存於世的文獻資料,都沒記載「經絡」起源的年代。但是,《內經》和《難經》可以證實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內經》確有對「經脈之始生」的解釋,見於《靈樞•經脈篇》,可以證實。
二是《內經》明確指出「六律建陰陽諸經」,見於《靈樞•經別篇》,可以證實。
三是十二經的起源比奇經八脈早,見於《難經》,可以證實。
四是陰陽學說的「三陰三陽」為十二經提供了名稱。
2、「三陰三陽」源於「陰陽」的衍化。
3、中醫學的歷史比陰陽學說的歷史更悠久,曾經相當長的時期,中醫領域沒有「陰陽」的概念。
4、陰陽學說是古代哲學方法論,被引進到中醫學領域以後,主要發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作用。
5、陰陽學說是用「陰陽」這個代名詞代表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由「陰陽」衍化出來的「少陰、太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只代表「陰陽」衍化的不同階段。
6、《靈樞•經脈篇》表明,人的臟腑、器官、皮、肉、筋、骨、血脈、毛發等都是在母腹內發育的,但「經絡」不是在母腹內發育的,人出生時沒「經絡」。並且,《靈樞•經別篇》明確指出,十二經是古代醫家按六律創建的,即「六律建陰陽諸經」。
7、賦予「經」的內涵,使之成為十二經,是從創建「根」和「結」開始的。所謂「根」,是「經」的起點,都在四肢末端。所謂「結」,是「經」的另一端,分別在頭或胸腹部。「根」和「結」之間,構成各「經」最基本的直行主幹。
8、《素問•陰陽離合論》和《靈樞•根結篇》都有對「根」和「結」的記載,可以證明,最初的十二經,都以「根」和「結」為兩端,確實是古代醫家按「三陰三陽 」創建的。比如,岐伯曰:聖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
9、根據十二經從無到有的過程,可以看出,十二經之名,根本不是解剖學概念,
而是從哲學領域引進的概念。
10、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線、以及「經」和「經」之間、「經」和「絡」之間的互相溝通、各經與臟腑組織器官的聯系、歸經的腧穴、歸經的病證、歸經的葯物等,都是在「根」和「結」的基礎上逐漸充實、逐漸修改、逐漸調整、逐漸完善的。
11、《難經》第二十八難確實有記載表明,奇經八脈是在十二經的基礎上補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彌補十二經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奇經八脈也不是人身體上的某種組織或某種結構。
㈦ 經絡學是誰創造出來的
一、如果「岐伯」就是「希波」,那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的中文造詣真是相當高了,而且怎麼來的中國?又怎麼回去的?
二、中國人用中醫治了幾千年了,那個人一篇文章就全否了?可笑!
三、全世界那麼多中醫院和中醫專業的學生,沒有一個提出這是假的?如果是假的,怎麼那麼多人學,那麼多人用,又治好了那麼多的人,又佐證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
四、幾千年來,那麼多練氣功的人遵循經絡又怎麼練?道家修練,難不成都在玩吶?!可笑!
五、幾千年來,針灸都在瞎玩吶?不管用的話,早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六、如果穴位是神經末端,那給誰扎一下神經不得疼得叫娘啊?!~
經絡是有「返觀內視」者「內證觀察」到的!不管這個提出經絡概念的人是本次文明的人還是以往次文明的人提出的,終究是按照內視的方法內證看到的,臨床應用上不同的經絡和不同的穴位的治療作用也反過來證明了其理論的正確性。扁鵲就是具備這種能力的人之一。道家的高手們更是,中醫源自於道家!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基礎自成體系,無需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僅200年左右的現代人評判!!!西方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歐美幾十年解釋不了的東西現在解釋明白了,難道當年就該完全否定嗎?!!!那人類還發展嗎??!!!
希望對你有用!~望採納
㈧ 人體穴位經絡圖,最早是由氣功大師感覺出來的嗎
人體經絡是古時中醫從巫術分離時所發現,也就是說在巫比較發達時有很多人發現經絡但卻沒人發表它,原因是醫者地位低,直到扁鵲出現扁鵲其師為巫其本人則從醫他是第一個言經者.巫是古時學問集大成者可到了現代則成了騙人的名詞,就象小姐古時是尊稱現在則是罵人.說下經絡的實質就是人的生物場能組成的成份為暗物質.
㈨ 五行學說是誰創造的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內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容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㈩ 經絡學說的經絡學說發展簡史
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劃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神經學說,細胞社會學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1995年?
·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92年,中國曾邦哲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與系統醫學模型等。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論證[修正稿]ele經絡產生至今,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近幾十年的各種醫學研究實驗,都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而唯獨在人體解剖中沒有發現被公認的特殊的經絡物質.那麼我們應當說經絡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經絡是一種人體已有物質的未知的特性.基於此觀點,我做了如下論證.
一,全新的視角度
1, 經絡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經絡現象也是通過肌細胞的生物電變化實現的,因此應當認定經絡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性質.
2,經絡都是處於兩條血管之間,經絡應當與血管的影響有關,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經絡現象明顯,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經絡現象不明顯,進食前後,進食不同的食物,也會使經絡現象發生變化,經絡應當與血液的性質有關.
4,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環繞恆星旋轉,電子環繞原子核旋轉,同理兩條河流之間的土壤形成山脈,那麼兩條血管之間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條特殊的山脈-----經絡
5,山峰位於兩條大河之間幾條支流的源頭交匯處,人體的穴位是否也在兩大血管之間的幾條支血管的末端交匯處呢.
6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條大血管,人體是立體的,兩條血管與它們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後三條經絡,三條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條經絡,而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條經絡,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7,經絡線上有幾處急轉折,我解釋為兩條血管與另外兩條血管發生了交叉,經絡線也就發生轉折,這是任何一種經絡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學說,都無法解釋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脈構成一張網,山脈網鑲嵌在河流網之間,人體的經絡也不是幾條簡單的直線,每條經線還會分出許多支叉,大的支叉又會分出許多小叉,人體上所有的經線也構成一張網,這張網應當鑲嵌在血管網之間,它們的關系應當同山脈與河流的關系相似.血液的性質,血管的通暢狀態,會影響著經絡,反之,經絡的變化也會影響著血液和血管,
9,因為本人沒有見到過完整的經絡解剖圖,不能保證經絡傳導只此一種,在肌肉和血管的斷處也可能藉助於神經傳遞一下.
10,我們不能通過解剖來證明電路里存在著電流,是否可以說,經絡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為人體死亡和離體的組織相同的是失去了活著的血液的影響,失去了血液的影響,經絡已經消失了,又怎麼能通過解剖來發現呢。
二,現代科學的論證
1,生理學中寫明,蛋白質,氨基酸在血液鹼性時顯負電性,在血液呈酸性時顯正電性,健康人體的血液為弱鹼性.我認為,當蛋白質等顯負電性時,它們的負電性會吸引中和血液中鹽的正離子,排斥鹽的負離子,這些被排斥的負離子,一部分會中和掉紅細胞外邊所吸附的部分正離子,使紅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外的正離子數,,使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負離子,在血液壓力的作用下進入血管壁內,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條血管顯負電性.
兩條顯負電性的血管,會使兩血管之間其它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靠攏於兩血管,,而使兩血管的中間部分形成一條肌細胞內負離子的數量大於細胞外細胞間液正離子的數量.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一條線,這條線上的肌細胞內外之間,處於一種正負離子的弱平衡狀態
2,有實驗,敲擊經絡線上發出的聲音比敲擊敲擊其兩側發出的聲音響,這正好證明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流向兩側血管,經絡線上形成空洞的結果. .
3,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動靜脈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動性,這恰好證明了上述論證中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正確性.這種血管平滑肌細胞內外正負離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動性的原因.
如果說血壓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負離子滲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顯負電性,那麼血壓也同樣會使血液中的負離子進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體顯負電性,只是由於大血管中的血壓較低,進入血管壁中的負離子較少,大血管肌細胞內外之間正負離子數量的差距較小,細胞內外之間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產生動作電位而已.
毛細血管沒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紅血球顯負電性.毛細血管也就顯負電性.到此我們完整的證明了整條血管顯負電性的科學原理.
4,如果說血管的作用是運輸和容納血液,則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那麼它對外形成經絡,對內排斥紅細胞,使紅細胞處於一種懸浮狀態.另外它還會吸引血液中的正離子,使之匯集於血管內壁,使紅血球保持自身的負電性.
5,當人體的血液鹼性逐漸降低,經絡線上以匯集到兩側血管的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隨之逐漸回到經絡線附近.這時的經絡現象也就不明顯了.而當人體里血液的鹼性增強時,血液中的蛋白質等的負電性也會增強,紅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負電性也會增強,也就是整條血管的負電性增強,則兩條血管之間的經絡線也就更明顯了.
6,當金屬針刺入經絡線時,金屬針的自由電子,中和了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本來很少的正離子,破壞了本來很弱的肌細胞內外的正負離子平衡,使針刺處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後,肌細胞內湧出的負離子,又中和了其兩側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它們也產生動作電位,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又影響其相鄰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如此下去,向針刺處的兩端發展,進而使整條經絡產生動作電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經絡產生動作電位.這就是經絡現象.當經絡線上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時,它也會使其兩側至兩血管間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這些在血管附近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又會吸引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中的正離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邊,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時血管平滑肌細胞因其細胞間液的正離子的減少,其肌細胞的內外平衡被破壞,使之產生動作電位,致使血管發生收縮和後來的舒張,進而改善了血管的輸送血液的效果.當人體的血管運輸血液的功能增強了,人體的各個臟噐以及其它組織的功能也同時得到了改善,這就是經絡治病的原理.
7,當人的生命死亡之後,紅細胞的負電性消失,血管壁肌細胞的負電性也隨之消失,由經絡線上靠攏到血管兩側的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就回到了經絡附近,這時經絡線上肌細胞的內外的正負離子相等了,經絡線也就消失了,人體死亡經絡線消失,因此離體的解剖是不能證明經絡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經末梢處的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其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些正離子的移動,使人感受到了疼痛.當經絡現象產生時,經絡線上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會固定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致使神經末梢處的負離子,不能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正是針灸能夠止痛和麻醉的科學原理.
也有人在經絡線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只是經絡現象造成了肌細胞的一些變化.經絡現象越強烈的地方,其變化越明顯,它們是經絡現象產生的結果,不是經絡現象產生的原因.
通過上述對中醫經絡的證明,我們發現了一個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細胞的內外離子數是不同的,在經絡線上,肌細胞內部的負離子數大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在血管附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少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如同山脈一樣,山脊處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處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血管平滑肌整體顯負電性.
10,我還認為,人體的神經細胞啟動肌細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經絡線上進行的,因為只有在經絡線上神經細胞才會以最小的力,啟動肌細胞工作.這也是人們曾經誤將神經解釋為經絡的一個原因.而同一經絡線上的不同穴位與不同的神經末梢共處,因此針刺不同的穴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說當人體經絡現象不強烈的時候,針刺相關器官神經末梢處的穴位,治病效果才會更好.
11,人們順著山脈的正脊處行走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處再順著山脈的方向行走,就比較困難,因為會受到山樑阻擋.有科學家實驗,經絡線上兩點之間的電阻比經絡線兩側的兩點之間的電阻低,我們可否認為在經絡線兩側兩點之間的電流流動,需要克服血管周圍的多餘的正離子的影響,因此電阻比較大,而經絡線上的正離子比較少,電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單純是血管的物理影響,總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經絡線上是應當不會有較大的血管的.
12,在經絡線上注入鹽溶液,鹽溶液沿經絡方向流動,是因為經絡線上肌細胞顯負電性,負電性的肌細胞的吸引造成鹽溶液的流動.
三,本論點的否定
由於我沒有人體立體解剖學的資料,因此希望有專家從以下幾點批判本論點.
1,人體的經絡線是否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運行的.2,經絡線是否是在動靜脈相互轉化之間的毛細血管處,3,食入不同的食物,對於經絡是否影響.4,脈搏的快慢是否影響經絡現象.當然我更希望從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方面批判本論點.
以上觀點可能有錯誤的地方,為了科學的進步,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論文發表於《醫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頁,論文名稱《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解讀》
作者:李傳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豐廣街
本文所用資料都是來源於醫學教科書《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