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以管理要"簡"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簡政放權,充分激發基層創新創造活力
首先,這個問題很高端,並非大眾議題;
其次,這個問題很復雜,並非三言五語講清楚;
第三,這個問題很專業,話語權只是掌握在高層次的權力組織手中。
縱觀現實,基層的概念大多是指縣以下的組織體制,而要廣泛實行對基層組織體制的簡政放權,則是市縣兩級權力機構的研究課題和施政要務,要做到在這方面既要活而又不亂,市縣兩級權力機構通常是慎之又慎。
因此,就改革而言,涉及到基層組織的創造和創新活力,大多僅限於工作機制方面,而非權力內容。
例如,鄉鎮農村的農民建房宅基地審批權依然在縣一級的國土局,而不在鄉鎮政府;村以下的新建工業項目立項審批權依然在縣發改局,而不在鄉鎮政府;農村中確定低保戶的審批權依然在縣一級的民政局,而不在鄉鎮政府。
Ⅱ 關於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的若干措施 是多少號文件
一、積極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發揮消費、投資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出口戰略,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二、拓展發展新空間。堅持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發展空間;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五、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六、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七、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完善宏觀調控,採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完善政策體系,增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性;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提高各方面風險防控能力等。
Ⅲ 國家要怎樣才能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
國家要怎樣才能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我們國家現在大力發展,大力支持企業發展,所以政策非常好,就能夠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
Ⅳ 企業如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創造力和創新通過增強組織人力資源的投資回報,共同幫助促進組織效能。 要激發創造力,有兩個條件:一個是這個人具備創造力的潛質,二是要有激發創造力的環境,這有點像內因和外因的關系。中國人的創造力低於美國人,是因為我們的潛質較低嗎?我認為是在中國激發人的創造力的環境不如對方。大學裡面也是,喬布斯沒畢業就離開大學了,反而成就了蘋果帝國的偉業,但是這種情況放在中國就很可能行不通,因為中國的大學沒有激發創造力的那種環境。 假設我們做這樣一個實驗:把學生分為兩組進行拼圖:一組是有金錢獎勵的,一組是沒有金錢獎勵的,這兩組的成員個體對這個游戲的感興趣程度都不一樣,然後比較他們完成拼圖的結果和所用的時間。最後發現,完全憑錢幹活而沒有興趣的人創造力最低,而完全憑興趣幹活的創造力其次,最有創造力的是那些被金錢和興趣組合所激勵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內因和外因合在一起會產生最高的創造力。 創造力有三樣東西組成:專長、思維和內在興趣。如果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那麼就可以你有創造力了。但是光有這些還不行,還必須要有系統支持,比如工作環境。企業必須給員工足夠、充分的時間,他才能把動漫設計做好。但是時間不能無限長,我們要提倡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到相對好,而不是在無限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到絕對好。 那麼怎麼做好創造力建設?組織要做好兩件事:一個是招聘,從一開始就挑選那些有創造力思維的員工進來;二是營造有利於激發員工創造力的工作環境。中國創造力思維的人並不少,但是激發創造力的外部環境比較差。比如東西方人同樣看到螞蟻會爬,西方人會研究它們為什麼會爬,但是中國人就不會想它為什麼會爬,他只會覺得螞蟻會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最後西方人發展出了它們的科學,中國人發展出了他的審美——把螞蟻畫成了山水畫。學習這些經驗的管理者將招聘那些閃爍著工作熱情的人,但是他們也可以通過營造一個培育創造力激勵的工作環境來激發這種光芒。只有這樣的組織才能經常創新。 不能期望簡單地在工作環境中「裝入」內在和外在激勵因素,來建立一直高度適應的創造性勞動力,而忽略外在因素的類型和他們出現的情景。比如同樣是給錢,你在什麼情況下把錢給員工就會很重要,要注意你實踐的情景因素。 工作情景有三個特徵:工作復雜性、支持性和非控制性主管和同事激勵。比如同事激勵很重要。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哪怕那些人一句話不說只是個聽眾,你也會突然冒出很多新的點子。
Ⅳ 海爾是如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
需要企業和社會共同要去完成的一項時代課題。在全員創客機制下,創回造用戶價值實現高答分享高增值;打造生態品牌和生態場景;孵化創造物聯網新物種,這三類優秀的鏈群創客都可以搶入到海爾的創客激勵平台中,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
Ⅵ 什麼是創活力
「創活力」是社會創造活力的簡稱,是指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是指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創造力。2005年,胡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會活力,首先表現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只有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和諧才有可靠的經濟保障。如果要求一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保持和諧,必須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我國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各行各業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但是,影響我國社會創造活力的因素還在相當的范圍內相當程度地存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是緊密聯系的。和諧社會一定是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增強創造活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和必然要求。
Ⅶ 如何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
思維是開啟人們智慧大門的「金鑰匙」。記者思維的結晶是新聞作品,新聞佳作是記者創新思維的物化。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強化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必要條件。因為新聞工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新聞工作的職業特點就是不斷探索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傳播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和解決問題的新鮮經驗,探尋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最新趨向。新聞工作者猶如在百花叢中採集花粉的蜜蜂一樣,通過精心采擷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素材,經過創造性勞動,「釀造」出精品奉獻給受眾,以精神產品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新聞工作的創新思維,實際上就是新聞工作者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對自身具有的能動性、創造性的確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來看,記者的采訪寫作活動是報道主體與報道客體之間的矛盾運動。誠然,作為報道的客體的新聞事實是第一性的,報道主體無疑要尊重客觀事實,然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它對客體的認識並非是機械模寫或刻板復錄,而是包涵了對事實的認識、評價和它的發展趨勢,回答客觀事物是什麼、怎麼樣、今後怎麼樣等問題。新聞報道不僅要忠實地反映客觀實際,而且要力求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使受眾獲得綜觀全局和預知事物發展前景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記者發揚主體意識,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一個創新思維能力強的記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能「沉」到事物矛盾的漩渦中解剖問題。當發現有價值的現象後能「跟蹤追擊」,把自己的思維向縱深推進:既「由表及裡」,透過現象探究其本質,又「由此及彼」,聯想到與這一現象相關、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深入采訪。這種創新思維,使記者在報道中既不重復別人,又不重復過去,因而能出奇制勝,先聲奪人。一些「敢為天下先」的獨家新聞,一些充滿新意、富有創見的新聞佳作,一些視角巧妙、內涵豐富、手法獨特的新聞精品,都是記者創新思維的結晶。
二
現代思維學把人類的思維分為再現性思維與創新思維。
再現性思維是用慣常的方法去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著名科學家卡·鮑爾把這種思維方式比作「水桶式思維」。因為用以思維的「水桶」是規定死的,水桶的容積決定了裝進來的都是等量的水,盡管客觀事物豐富多彩,但由於注入「水桶式」的思維模式,就陷入了模式化的「套子」。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愚弄,都是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而造成判斷失誤。采訪寫作中的「先入為主」,帶著主觀色彩強烈的「眼鏡」去看待客觀事物,用既定的思維去取捨事實,就挖掘不到有價值的新聞。
美國有一個名記者,在他剛開始記者生涯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晚上,他被派去采訪一個大牌明星的演出,到了劇場門口,廣告牌上寫著女明星因故停演。這位記者認為無新聞可發,就回家睡大覺了。可到了半夜,編輯部得知許多報紙的頭版都將刊登女演員自殺的消息時,夜班編輯火了,把這位記者叫醒訓斥了一頓。這位記者為何漏發了重要新聞?恐怕主要是思維定勢的影響——不演出就沒有新聞可采訪。而那些嗅覺靈敏的記者卻來了個逆向思維——不演出也有文章可做,從而在廣告牌後尋覓到了大新聞。
可見,只有突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思維活力,才能透過普通現象抓出有價值的新聞。再現性思維運用在報道工作中,常見的弊病是:趨同從眾,人雲亦雲,刻意模仿;兩眼向上,崇上唯書,脫離實際;拘守傳統,封閉循環,提不出新問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好壞被置於兩極;因果單一,只講一點,不及其餘,把事物發展歸結於單一的動因。
創新思維是一種敢於探索未知領域、敢於直面現實、敢於提出新見解、新問題的進取性的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發揮到極致的表現。其表現是思維異常活躍,呈發散狀與多向型,能突破篤信通行的樊籬而另闢蹊徑,能穿透撲朔迷離的表象而攫取其本質,具有敏捷性、特異性、批判性等特點。具有創新能力的記者,善於涉足未知領域,善於從盡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現象中尋覓到有價值的新聞,善於用新的視角、新的手法報道事物,能在報道中突破窠臼,超越自我,超越別人。
三
在改革開放與傳播格局、傳播技術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記者如何培養、增強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作為人們理性、能動的高級思維活動,必然要受到自身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支配與影響。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要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就要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有膽識和勇氣,敢於堅持真理,敢於實事求是,敢於從實際出發,不信邪,不怕壓,不怕得罪人,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敢於伸張正義,標新立異。許多成功的新聞實踐證明,那些膾炙人口的創新報道,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都是堅持真理、鞭撻謬誤的產物。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變革拉開大幕的。農村的這次大變革,深深觸動了「左」傾思想對人們的禁錮,有人指責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倒退」,是走「獨木橋」。許多記者頂著壓力,沖破阻力,傾聽來自實踐的呼聲、農民的意見,寫出了不少謳歌農村這一新生事物的創新報道,從輿論上熱情支持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鳴鑼開道。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記者們沖破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束縛,敢於創新,以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幫助人們從所謂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思想羈絆中解放出來,用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手法,描繪和反映了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
實踐之樹常青。創新思維的源頭是生生不息的社會實踐。記者唯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善於從實際斗爭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才能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記者們在近幾年的「走轉改」活動中,轉變采訪作風,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捕捉鮮活材料,寫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報道。例如新華社的記者們「沉」到第一線,採集了大量鮮活材料,並把大主題融入「小切口」中,見人見物見思想,寫出了《土疙瘩成了香饃饃》、《世界眼中的歷史方位》、《舟曲化蝶》等創新性報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見,創新性報道之「源」在實踐,唯有「沉」到改革開放的「源頭」,在調查研究上下工夫,真正了解實情,了解下情,注重在實踐中吸取營養,才能獲得創新思維的「源頭活水」。作風漂浮的記者與創新思維是無緣的。目前有些記者中還存在著浮躁之氣:熱衷於「趕場子」拎「馬夾袋」者有之,靠東拼西湊的書面材料寫稿者有之,「吃點、拿點、寫點」的「三點」式記者有之。就如新聞界有人抨擊的:「朝發賓館彩雲間,百里方圓一日還。群眾呼聲聽不見,小車已過萬重山。」不掃除這些漂浮、浮躁乃至不正的風氣,創新性報道是斷然出不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一方面,由於經濟、社會處於轉型期,報道對象趨於紛繁復雜;另一方面,受眾的思想、心理、需求以及知識素養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再也不是單純接受「灌輸」的對象。因此,記者要做好新聞工作,鮮明生動地反映多姿多彩的現代社會,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就要變革陳舊的思維方式,使自己的頭腦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滿足於照抄照搬某些條文,缺乏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囿於舊事物的斷壁殘垣,對傳統的信條不敢越雷池半步;對新事物缺乏探求的熱情,安於閉門造車,當「兩腳書櫥」式的學者……凡此種種,都不能在新形勢下當好一個記者。馬克思說:「那些發展自己物質生產和物質交換的人們,在改變這個現實的同時,也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適應新時期的新變化,記者要保持創新思維的活力,就要變革自己陳舊的思維方式,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與跨越。
一是思維要從求同型轉向求異型。記者要善於從相同的事物中尋找不同點,從一般性中尋求特異性,從比較中尋找個性,善於抓角度、抓特點,善於多側面、多層次、多色彩地反映客觀事物。有些報道之所以是「老面孔」,就是因為記者局限在求同思維中,主題相同,視角相同,找不出新思想,新問題,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求異思維能使記者的報道不落俗套,它在認知過程中,往往把目光凝注於客觀事物的差異性與特殊性、現象與本質的不一致性以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善於「同中求異」,有自己的特色、視角和「音調」。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在一切天才人物身上,重要的是有敢稱之為自己聲音的一種東西,這種音調在其他人的喉嚨里是發不出的。」
求異思維,要求記者在相似的事物中尋找不同點,緊緊抓住事物發展的新趨勢,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獨有的「音調」,唱響主旋律。新聞報道面臨的難題是,有時要重復報道現實生活中本質相同又十分重要的事物,對中央的重大決策和方針政策,也要連續不斷地重復地加以宣傳,以便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這就需要記者發揮求異思維的功能。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農村通過清除「左」的思想影響,落實農村生產責任制,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記者圍繞農村變革帶來巨變這一同類主題,在相似事物中尋找不同的特點:有的寫黨的富民政策像「磁石」,把「遊子」一個個吸引回來;有的寫農民的糧囤冒了尖和餐桌上的變化;有的透過從家鄉寄來的郵包的變化來反映改革的成果,等等。
二是思維要從單向型轉向多向型。單向思維習慣於在已知的路上徘徊,思維呈收斂狀,致使思維呆滯,反映在報道上就是平淡無奇,不善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多向型思維呈發散狀,能幫助記者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交叉中挖掘新聞。多向思維能啟動創造的閘門,使思維沿著橫向、縱向、逆向聯動,由某種事物聯想到其他相似、相關甚至相反的現象和事物,捕捉到別人尋覓不到的新聞。
比如,過去我們有些政務報道,往往是用自上而下的單向思維來采寫,使報道呈居高臨下之勢,充斥著工作性、程式化的內容,與群眾不貼心。創新政務報道,就要從多向思維著手,既要從上向下看,更要從下向上看,也可以從橫向比較中看,把群眾最關切的問題與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把解決社會熱點和黨、政府的工作重點結合起來,從領導與群眾的「交叉點」上做文章。善用多向思維,轉換新聞視角,以百姓最關切的角度為切入口,即使是一些主題重大、內涵厚重的時政報道,也可以舉重若輕,寫得輕松活潑,引人入勝。比如,新華社過去播發的《新一輪改革將給百姓帶來什麼》一稿,內容博大精深,總覽全局,但由於從領導與百姓的交叉點上切入,解釋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既詮釋了上層關於改革的戰略思考,又回應了群眾的關切與要求,圍繞「個人創業天地更闊」、「個人財產和投資將受到更好保護」、「織就社會安全保障網」等熱點問題展開,一下子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用貼近性的魅力征服了受眾。
Ⅷ 如何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首先需要為各類人才提供優惠政策,並且依託人才優勢引進資金項目,實現人才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其次面對新形勢要促進企業搭建人才作用發揮平台,依託企業和大型項目使人才施展才華,獲得企業平台和激發人才幹事活力的雙向效果。
還要堅持管育並措,堅持人才培養與引進並重,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加大培養人才的力度,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爭取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人才掛在嘴邊,實際生產沒有作用。
最後要堅持以用為本,對各類人才高看一眼、厚愛一分,重用人才,努力營造濃厚的用才重才氛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需要堅持鮮明的用人導向,同時要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牢固樹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不斷形成良性互動、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