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文學家創造了報章體
王韜發明
報章文體
是指出現在報刊上,不同於當時流行文壇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較通俗淺白的文體。王韜發明。這種文體的特點表現為:半文半白,平易暢達,筆鋒常帶感情。有時還加以口語和外來語。這種文體以梁啟超在《時務報》上運用的最有影響,因此又稱為「時務文體」,後因他在《新民叢報》上運用的更加嫻熟,又稱「新民文體」。
王韜(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中國近代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初名王利賓,字蘭瀛;十八歲縣考第一,改名為王瀚,字懶今,字紫詮、蘭卿,號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歐西富公、弢園老民、蘅華館主、玉鮑生、尊聞閣王,外號「長毛狀元」。江蘇蘇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鎮)人。
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應英國傳教士麥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1862年因化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被發現,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國駐滬領事幫助下逃亡香港。應邀協助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將十三經譯為英文。1867冬-1868春年漫遊法英等國,對西方現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1870年旅居蘇格蘭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協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資創辦《循環日報》,評論時政,提倡維新變法,影響很大。1879年,王韜應日本文人邀請,前往日本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考察。王韜考察了東京、大阪、神戶、橫濱等城市,寫成《扶桑游記》。王韜在1884年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書院院長,直至去世。王韜一生在哲學、教育、新聞、史學、文學等許多領域都作出傑出成就,著有《韜元文錄外編》,《韜元尺牘》、《西學原始考》、《淞濱瑣話》、《漫遊隨錄圖記》、《淞隱漫錄》等四十餘種。
㈡ 印章怎麼設計
㈢ ●【漢譯英】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裝飾則是旋律上的音符,而設計師當然是創造這一篇章的最佳樂手。
Architecture is music in concret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re the notes in a melody. Of course, the architect is the best musician composing such a movement.
㈣ 怎麼設計篆刻的印章
這是我以前刻的印 我給你設計一個關於「LG」你要追加到30分 可以吧?
㈤ 誰幫我設計一個泡泡堂家族徽章個性點的要沒家族和我一樣的。 另類 有創造意識的
建議圖標選第一排的,架框選正方形的,顏色紫:浪漫
顏色黑:神秘、霸道
建議選這兩種顏色
謝謝採納
㈥ 圖文合璧印章是怎樣創造的
圖文合璧的印章也是漢代人的一大創造,印文與圖案相得益彰,十分別致。如「樊委」印,姓名兩側飾以左青龍、右白虎,這種配製或有辟邪之意。
在印文排列上,西漢中期新出現了迴文印形式,如「楊輔王印」,即姓和「印」居一側,雙名居一側,取雙名不相分離之意。
西漢晚期承襲了中期作風,只是白文印更趨方挺,一部分私印不似前期規整嚴謹。如同新莽官印的精工和典麗一樣,新莽私印在整個
兩漢中也以工緻和篆法精妙見長。西漢官私印往往大小風格上有一定區別,新莽私印有些與官印十分接近,如西安發現的「司徒中士張尚」印即為新莽印。
「司徒中士」為王莽遵《周禮》而重新採用的周代官名。漢代規定,官吏升遷或死亡,印、綬皆要交公。官職高者去世時,朝廷可能重賜原用官印的仿製品以為殉葬之用。但官位不高者則難享此殊榮,家人仿製原官印又有「私刻公章」之嫌,於是官名與姓名混刻以充冥器,實為兩全其美之事。
類似的印章還有「使掌果池水中黃門趙許私印」等。另外還有不加官名但大小規格絕類官印者,如「楊肜之信印」、「杜嵩之信印」、「姚豐之印信」等。當然王莽時期也有一些私印,如同西漢私印一樣尺寸遠小於官印,但同樣精淳可人。
東漢時期,一方面印章形式日見豐富,除方形、長方形、圓形外,還有一些極為別致的形狀如連珠印中的三圓式、四圓式、倒品式、四瓣式等。另一方面印章鈕式日趨精巧,工藝高超。龜鈕二套印和辟邪鈕三套印堪為其代表。
東漢私印也有刻鑿草率的一面,有些印章篆刻有走下坡路的趨勢,筆道方直,缺乏圓厚之恣,印藝已露頹廢衰落之勢。
㈦ 求幫忙在龍源期刊網下載一篇《我也能創造》教學設計及評析的文章
課標內容及教材說明
《我也能創造》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從小學創造》的一個小主題內容。教材的安排主要體現以下課標要求:(1)初步認識
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2)懂得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能創造;(3)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結合教材實際,教學的主要目標
主要是幫助學生感受發明創造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消除學生對創造的神秘感,明白「每個普通人都有創造的可能,平凡的生活中到處蘊藏創造的
機會」的道理。
學情分析
說到創造,大多數人認為那是發明家、科學家才能做的事情,發明創造是常人很難做到。本課就著重從學生身邊的創造案例為切入點,讓學生能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且願意參與體驗、嘗試,就一定能體驗到創造的成功,感受到創造的快樂,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
活動目標
1.培養孩子創造的興趣,樹立學生創造的信心;
2.讓學生知道創造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明白「每個普通人都有創造的可能,平凡的生活中到處蘊藏創造的機會」的道理;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
活動准備
學生准備:
1.學生收集自己生活中常用的、感興趣的、熟知的發明創造;
2.一張白紙、一支筆。
教師准備:
1.一個破損的一次性塑料杯子、一支中華鉛筆。
2.教學用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課題
1.教師:在我們開始學習之前大家先輕松一下,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試著玩一下看看紙都有哪些玩法。
2.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教師小結:我從同學們的笑容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快樂,這份快樂是大家在積極地動腦、 動手中獲得的。可是這份快樂只是改變了我們的心情,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也積極地動腦、動手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設計意圖】輕松進入主題,從無意識的創造中初步感受「創造的快樂」和產生願意創造的興趣
二、主題學習——認識創造並非遙不可及
1.教師:同學們,我們書的第11頁給我們介紹了六種改變我們生活的創造發明及六位發明家,讓我們認識一下吧(齊讀)(出示幻燈片:發明家排行榜)
2.教師小結:從以上六位發明家的職業來看,發明創造並不是發明家的事,發明家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們,只要(板
書:留心觀察、勤於思考、樂於動手)也可以成為發明家。我想在同學們的生活中也會有一些發明創造改變了你的生活或者給你帶來了方便。
3.學生交流
1)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發明創造給自己帶來的方便。
2)全班交流: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介紹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變化的創造發明
4.提議:請同學們將自己收集到的發明創造及其創造者填入發明家排行榜,以表示我們對他們的敬意。
【設計意圖】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白發明創造並不神秘,學生從交流搜集到的發明創造資料中認識到:發明創造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我們應向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們學習。
三、創設情境——感受生活中創造無處不在
1.教師:正如剛才同學們玩紙的多種方法我認為那也是在創造,這份創造給我們帶來了快樂,當然生活中還有許多創造。大家看我這兒有一個被劃破
的塑料杯子,就這樣扔了,太可惜。大家能不能想一想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呢?(幻燈片出示:壞損杯子製作的玩偶、秤、為農作物施肥的漏斗)
2.教師小結: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板書:廢物利用)就是在創造。
3.聽一聽「橡皮頭鉛筆的自述」(播放課件):在沒有我橡皮頭鉛筆以前,學生們寫錯字或做錯作業時,總會到處找橡皮擦,很不方便。1858
年,有一位來自美國費城的人把橡皮擦嵌在鉛筆尾部,將鉛筆與橡皮擦兩種物品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解決了到處找橡皮擦的煩惱,他的這一發明大大提高了學生們
完成作業的效率。
4.通過橡皮頭鉛筆的講述,讓我們明白(板書:資源整合)是創造,讓我們明白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創造,只要留心觀察、勤於思考、樂於動手,人人都是創造者。
5.課文第11頁至14頁為我們介紹了很多創造的思路,請同學們自由的閱讀
6.小組交流: 1)好的學習方法 2)生活中的新點子 3)自己的小發明
四、奇思妙想——體驗創造的快樂
用兩條直線、兩個圓、一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新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課文後,在小組交流中打破對「創造」的思維定勢,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感受創造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調節學習情緒。
五、課後延伸
同學們在生活中、在學習上也一定有很多新想法、新創造,小組討論一下,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和大家作交流。
【設計意圖】讓課堂教學回歸學生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回應主題教學。
板書設計
我也能創造
留心觀察 勤於思考 樂於動手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創造廢物再利用,資源整合,生活中的上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