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文化的意義

創造文化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6-27 10:02:09

❶ 文化的解釋意義

一、文化的意義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同時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二、文化的解釋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教育、科學、藝術皆屬廣義的文化,而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實際給文化下一個准確的定義,非常困難。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易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類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❷ 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文化的意義是:
(1).文治教化。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晉 束晳 《補亡詩·由儀》:「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前蜀 杜光庭 《賀鶴鳴化枯樹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元 耶律楚材 《太陽十六題》詩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優游致太平。」《花月痕》第四七回:「爾詐爾虞,如鬼如蜮,梗兩朝之文化,勞九伐之天威。」

(2).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三:「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 漢 朝對待 匈奴 的誠意,看不起 長安 文化。」

❸ 文化創新作用

文化創新可以不斷推動、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又是進行文化創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創新的標准。

另一方面,文化創新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3)創造文化的意義擴展閱讀: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❹ 怎樣理解文學創造文學創造的意義與價值

我認為文學創造是以真實或以其為基礎的架空思想(科幻文章等)所展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內,裁斷等,所謂容真理往往產生在常理之中,文學就是這樣,以現實為基礎。文學創造是引領文學潮流的關鍵,文學中所有的派別(如紅學)是以文學創作為基礎的,文學創造能引領世界文學走向多級化,也就是「文化多樣性」(政治中有講),這樣有了不同的文化才使世界豐富多彩,各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才有借鑒,吸收並創新的價值!(以上純屬個人見解)

❺ 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對一個國家而言,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我們黨一向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近,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我們要更好地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萬眾一心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斗,就必須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提供思想保證,增強向心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響著民族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統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能夠從思想上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因此,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相反,我們如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加強對落後文化的改造和對腐朽文化的抵制,聽任封建主義殘餘思想侵蝕,聽任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泛濫,人們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亂和精神危機之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也就不可能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審時度勢,統攬全局,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擺到戰略位置,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面臨著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更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保證作用,增強社會主義的向心力。特別是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我們必須高舉先進文化的旗幟,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通過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使人們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識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途,激發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人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提供精神動力,形成凝聚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動力。我們要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奮斗。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與民族凝聚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歷史使命。因為凝聚力是文化的精華,是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通過文化建設,可以使社會各個階層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增強社會各個階層的歸屬感、認同感,進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我們黨80多年來戰勝各種艱難困苦的一個重要法寶,就是革命戰爭年代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種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拚命精神,特別是堅定的理想與信念。這種堅定的理想與信念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它把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形成了萬眾一心的凝聚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也充分證明,體現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越鮮明、越有力,我們的思想就越統一,人民就越團結,社會就越穩定,改革就越順利,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就越有保證。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順利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把精神和士氣振奮起來,形成萬眾一心的凝聚力。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個重要方面是堅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將其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必將使人民群眾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提供智力支持,開發創造力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人才作為科技的創造者、發明者、傳播者和使用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促進發展的第一資源。一個國家能否持續發展,能否增強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和持久動力。對我國而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能否最終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使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窮無盡的創造力迸發出來,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如果我們忽視文化建設,文盲、科盲充斥,就不可能有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也就談不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這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一方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把教育作為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教育創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從而把我國巨大的人口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源,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發展的優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通過制定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發展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利用科學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這對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關鍵的作用。同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倡導科學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這將大大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激活人們的創造潛能,開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❻ 文化創新的意義

努力建設先進文化與努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都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發展先進文化,關鍵在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文化創新,開拓促進文化創新的新途徑。

1、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
先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化創新史。文化創新的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文化創新與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一起作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把形成比較完善的文化創新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說明文化創新對於發展先進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2、文化創新是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十六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先進文化應該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引導社會不斷進步的文化,應該是立足於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的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昭示,思想和文化的創新,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前奏。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汲取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敢於超越過去和現在,才能創造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引導人類社會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始終保持文化的先進性,以先進文化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全面進步。

3、文化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文化發展同經濟、政治的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僅要求物質富裕,而且要求精神「富裕」和文化「富裕」。而文化創新為人們提供新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行為規范和科學知識,調節和引導人們的行為,豐富人們的智慧,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才能確保新世紀宏偉目標的實現。

4、文化創新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總量不斷增加,文化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才能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發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創造出既能體現中國風格,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理想、願望和審美要求、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創新是應對全球文化競爭,營造文化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文化競爭優勢,就意味著失去政治優勢,導致政治影響力的萎縮甚至喪失。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和傳播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使文化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迅速營造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才能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捍衛中國文化的戰略利益,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時保持特色,擴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❼ 從文化生活角度,培育創新創業文化的重要意義

創新創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有利於提升人們的創新創業素質
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在,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思維方式。創新創業文化,可以大大促進人們的創業創新實踐,也有利於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可以促進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增強,民族創造力釋放,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❽ 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2、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3、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8)創造文化的意義擴展閱讀:

一、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

2、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

3、從表現形態上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

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人類征服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是一種客觀存在,其中既包括優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於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於人類的因素,它們都是文化。

文明則和某種價值觀相聯系,它是指文化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它是一個褒義概念。

二、文化的分類

斯特恩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漢科特・漢默里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❾ 請談談文化的重要性

提升文化軟實力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軟實力,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引領世界潮流的先進文化,能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進經濟的發展,提升綜合國力。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和諧的環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斷地創造經濟價值。第三,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提升國際地位。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堅定社會主義的方向,才能鞏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也只有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才能增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我們的了解和認同,贏得他國的尊重。「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第四,提升文化軟實力既是現在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
基於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是國家崛起、民族昌盛、經濟科技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既是社會的文化生產力,又是國家軟實力。在當代社會,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實現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而政治、經濟、科技等均屬於硬實力發展的范疇,這自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而社會、文化和人的全面發展,則是軟實力的發展范疇,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和文化基礎,而且在特定意義上說,這還是不可忽視、不可偏廢、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學和精神基礎。科學文化發展和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支撐。這種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促進社會政治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國家政治實力,從而使國家、社會、人民的核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高度趨同和目標一致。

(2)通過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促進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黨的執政理念,融入黨和政府的發展理念,融入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城鄉統籌,融入中國人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形成提煉發展過程,使後代子孫能夠在我們保護完好的文化血脈中,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尊嚴。

(3)通過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促進社會事業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不斷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

(4)通過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使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質提升產生巨大認同感和使命感,從而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國的公民責任和公民文化,推進自上而下的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創造創新、實踐創新進程,促進中華民族全面復興。

(5)通過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促進科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動全社會精神素質的提升,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科學精神、倡導創新精神、提升學習精神、彰顯奉獻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實踐中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和動力。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科學文化的本質體現,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和諧社會的現實基礎。

(6)科學文化的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對硬實力的增強和發揮具有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從而使其成為整個國家實力中的靈魂,成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軟實力與硬實力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國家實力,也構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框架和豐富內容

閱讀全文

與創造文化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