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考考你的社會學問,現在還有什麼生活里需要的東西沒有被發明出來能夠用的到的
萬能遙控器,遙控所有家電。
❷ 考試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考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方法,其歷史源遠流長。但專其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卻屬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大致說來,在春秋以前,出於世官和選舉;漢代推行察舉與徵辟;曹魏時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些還不是真正的考試制度。就嚴格意義上的考試制度,是隋唐以降迄於清代所採用的科學制度。因為科舉制度作為選才的主要手段,有嚴格的程序、法定的內容、較為科學的方法,所以說是一種規范了的制度化的考試制度。它實行公平競爭。在考試內容上,明確規定以儒學經典為依據;在考試方法上,有一套諸如「鎖院」、「彌封」、「謄錄」等防弊制度;在制度上防止特權侵入,訂有考試法規和嚴厲的懲罰制度,從法律上保證科舉考試的正常進行。正是由於科舉制度具有上述這些特點,有利於封建統制的穩固,所以,歷來被視為掄才大典,受到隋唐以後每一個王朝的重視。但是,到了近代,由於世變之亟和民族危機的嚴重,加上它自身固有的弊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日益顯得不合時宜,並成為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教育發展的障礙,所以,在1905年終於被宣布廢止。
❸ 名人的學問故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韋伯先生的慧眼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青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著名的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於好萊塢首映之日,邀請愛因斯坦夫婦去看。愛因斯坦和卓別林走出汽車時,許多人發現愛因斯坦來看戲,大家圍攏歡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別林。愛因斯坦不喜歡這樣的場面,問卓別林:「這是什麼意思?」卓別林馬上安慰他:「這沒有什麼。」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526.htm
❹ 什麼是第一發明人
審查指南中規定的第一發明人需要填寫身份證號,由此將帶來一些隱性的權利或者權力。版
個人以為權:
1、第二發明人等不填寫身份證號,由於可能存在同名同姓的情況,假設出現了名譽權糾紛,則由於第一發明人是唯一沒有疑義的,因此,他可以提供有力證言。
2、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這時單位可以做出證言證明到底誰是第二發明人。這在通常情況下當然沒有問題。但深入考慮,是否又存在這樣的疑問:究竟第一發明人與專利權人,誰的證言更有力?
雖然當初在提交專利申請時,第一發明人是「被」專利申請人寫進「發明人」一欄的,但是一旦確立了這個第一發明人,就是承認了該發明人的工作成果和名譽權,那麼後續一切與發明人權益相關的事務,第一發明人作為研發團隊中的重要一員,其立場和證言往往尤為關鍵。
專利權人若與第一發明人證言不同,當然可以考慮做發明人變更,可是要知道,這個變更程序必須要有原第一發明人的簽字。這時矛盾如何解決?就只有舉證了。可舉證難度,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嚴格的研發記錄(會簽),哪怕你一共有10個發明人,恐怕都未必抵得上有身份證號的第一發明人。
❺ 作為發明人所需要的幾種素質是什麼
1.要會自己獨立思考問題
2.要有探索精神
3.要有充分想像力
4.自己要敢於實踐
5.自己要敢於面對失敗
❻ 為什麼人要有學問
我們經常聽人說,某人有學問,某人沒學問。「學問」一詞很嚇人,可以打倒人,也可以因此被打倒。但什麼是學問,眾人的看法卻不盡相同。我據說是個沒學問的人,經常被火眼金睛的革命小將臨空揪斗一番。但是俺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自兩槐夾井以來,畢竟跟大大小小真真假假有學問的人打過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交道,所以對「學問」一詞也不免有幾點個人的斟知拙見,下面就排在這里就教於方家。
一個人要「有學問」,首先必須「知道的事情多」。即多知、多聞。有些知識分子知道的事情很少,連燈泡都不會換,連鄧麗君都沒聽過,連韭菜芹菜都分不清,不以為恥,反而宣稱自己是「學者」,認為那些見多識廣的人是「不務正業」,按照這樣的邏輯,白痴就是最「務正業」的了,知識越多就越反動了。這真是學問的退化,文明的悲哀。
這里所說的「多知多聞」,可以是「知道很多領域的事情」,比如孔子,從朝拜禮儀到駕車射箭都知道,既懂軍事,也懂「政治經濟學」。這叫「廣博」。今天的很多人,看見某人是數學系的教授,就以為他必定不懂建築學,這是現代人的愚昧。我上大學時,數學系的朋友整天研究薩特和弗洛伊德,也沒耽誤他上博士,這就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沒有一定程度的「博」,是什麼學問也談不上的。
另外,多知多聞也可以指「在某個專門領域知道得比別人多」,這叫「專深」。例如我們大家都有些醫學知識,但是醫生就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因此他在醫學領域內就比我們「有學問」。即使他出了醫療事故,也仍然比我們外行有學問。千萬不要發現了大作家的一個錯別字,就汪汪狂吠,貶低其人格,覺得人家不如自己。現在的這種淺薄青年實在是太多了。再如劉心武講《紅樓夢》,許多人罵他是野狐禪,罵他無知,其實劉心武的研究可能比那些資深的紅學家要弱一些,路子也未必正確,畢竟他是作家出身,但劉心武總比一般的中文系大學生有學問吧?他對《紅樓夢》的熟悉程度我看也是超過許多古典文學教師的。劉心武至少稱得上是《紅樓夢》專家的。
需要注意,廣博和專深並不是對立的。有些人可以在多個領域都很專深,古人往往如此,現代人也不少。所以,切不可認為一個鐵匠做出的沙發就不如木匠。福柯、巴爾特這樣的大師,我們能說他們是哪個專業的嗎?一個在某一領域比較專深的人,對相鄰領域也必然所知較多。舉例來說,一個文史哲專業的大學者,應該在文學、語言、歷史、哲學、宗教、藝術、心理、社會、政治、經濟等諸方面都具有博士、至少是碩士的水平。所以,我們這些略有成就的小學者,沒有任何驕傲的理由,我們距離真正的大師,還差得遠呢。假如一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想當然地在物理問題上隨便教訓一位化學系的教授,那就是不懂道理的「輕狂」了。
其次,多知多聞,可以算作有「學」。但光憑知道的事情多,還不能就算「有學問」。北京的計程車司機知道的事情都很多,上知中南海,下知八寶山,有些司機的淵博程度已經超過了外省的局長和教授,但他們多數不能稱之「有學問」。為什麼呢?因為必須把知道的事情消化整理為系統的「知識」,才能稱「學問」。用老百姓的話講,那得「說出來一套一套的」。有些人被取了外號叫「張大學問」、「李大學問」,就是因為他們的談吐比較系統,所掌握的信息連成了體系。
現在網路發達,可以搜到很多信息,瀏覽很多文章,這表面看起來是好事,其實害處也很大,使很多基本功沒練好的青少年胡亂吞咽了一些信息快餐後,就自以為很有學問啦,動不動就「豁然開朗」,然後就去趾高氣昂地教訓別人。說他們沒有教養他們可能不愛聽,其實就是分不清「信息」和「知識」。今天讀點張愛玲,明天讀點張恨水,並不等於就知道了「現代文學」。今天讀點水滸,明天讀點金庸,並不等於就掌握了「武俠文學」。信息必須經過加工處理才能轉化為「知識」,不然我們花錢上學幹啥?在家裡自己讀書不也能「獲得信息」嗎?大學里主要不是學「知識」,而是學「獲得知識的方法」。我當年要考大學時,父親很困惑:「《紅樓夢》和《資本論》你都讀了,難道世界上還有你不認識的字兒嗎?」老人家以為大學生就是比中學生多認識五六百個字吧。為什麼現代人如果不上大學就比較難成為「有學問」的人呢?就
因為現在的「信息」太多了,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就不知道怎麼「做學問」。所以大學里學什麼專業並不特別重要,經過嚴格學術訓練的人,研究什麼都通。那種認為教育系畢業的就不能搞新聞、經濟系畢業的就不能搞政治的人,一般屬於學校里的可愛的白痴。還是普通老百姓看得准,給孩子請家教輔導數學,並不一定找數學系的,只要高考數學成績好,歷史系的也行。沒有上大學的朋友也不必自卑,只要按照學術程序去自我修煉,一樣可以成為大學者。梁漱溟、李澤厚就是榜樣。不少高考落榜的朋友給我寫信,我就是這么答復他們的。
再次,有了系統的知識,只能算「肚子里有學問」。那些知識必須能夠靈活具體地運用,才算真的掌握了知識。背了五千個數學公式,卻解不出五十道題,叫什麼學問?拿了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卻算不清水電費,叫什麼學問?背了三萬個圍棋定式,連孔慶東都贏不了,叫什麼高手?一台電腦有八萬G的硬碟,裝得滿滿的都是「正確而嚴密的知識」,可是286的配置,什麼都調不出來,一敲鍵盤就死機,那些知識就成了死知識。現在的很多學者就屬於這種「肚子里有學問」的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見鬼。學問做了五十年,講點常識都不會。寫了一本又一本學術著作,除了評職稱填表用之外,連責任編輯算上一共兩個讀者。當然,能夠達到肚子里有學問也已經不錯了,即使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總算「茶壺煮餃子——心裡有數」,一般不會過分迫害好人了。這也不全怪他們,應該怪他們的教育背景。
多知多學,博聞強記,自成系統,又能夠靈活運用,這就叫「才學兼備」,已經可以說「有學問」了,區別只在學問大些還是小些而已。但對更高層次的真正追求學問的人來說,有才、有學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有識」。即有「識見」,有發明,有創新。
你學了那麼多的知識,卻不能給這個世界增添一點新的思想,新的東西,你說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引用的都是別人挖掘的材料,表演的都是師傅的節目,那未免有些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不過能夠老老實實守成,在當今也算難得了。比如很多哲學系的學者,他們非常有自知之明,並不把自己叫做「哲學家」,他們只是「研究哲學」的人。知道黑格爾生於哪年,知道康德晚年寫了什麼著作,當然不能就算哲學家。什麼人稱得上哲學家,是不是一定要哲學系畢業,大家自己去想。魯迅和郭沫若,都不是中文系、歷史系出身的啊。
此處尤須注意,「有識」應該是建立在「有學」和「有才」的基礎之上的。無學無才,卻急功近利,非要追求「有識」,那隻能是自欺欺
人的客里空。現在的很多酷評家和以罵人為英雄的老少爺們兒,其實是急於表現自己的「有識」心理造成的。今天罵罵錢鍾書,明天罵罵查良鏞,不想想自己吃過幾碗干飯,只會像蒼蠅一般在人家的飯碗上空盤旋。這樣的「有識」往往暴露的正是自己的無學無才,無知無能。曾有學者根據我某篇荒誕作品裡孔子念唐詩的情節,大罵「孔慶東連基本的歷史常識都不懂,給北大丟臉」。我只有苦笑一聲:真給北大丟臉啊。很多人羨慕魯迅雜文深刻老辣的見識,便以為「敢打敢沖」就能寫雜文,不知道魯迅是積累了幾十年的才學,雜文方寫得那般空前絕後。要說勇猛銳利,現在的革命小將還能超過文革中的大字報水平嗎?為什麼大字報舉而不久呢?沒有才學做基礎嘛。
所以,完整的學問應該包括才、學、識幾部分。而為了獲得才、學、識,又需要德、義、勇等幾項人品素質,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❼ 有關學問需要積累的事實論據
博 學
博學多才的人,每每在事業上有成就,社會上有聲譽,貢獻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爺慕。博學多才的人愈多,社會就會愈進步。
滾滾洪流要靠涓涓細流匯成,淵博的知誤用是靠長年苦學的積累。讓我們不斷勤奮學習,博覽群書,為明天的博學作準備吧!
事實論據
名人與博學
1、東漢王充,自幼好學,因家貧無錢買書。他每 天在洛陽書店裡站著讀書,年復一年苦學不輟,把《漢書.藝文志》上所列的六藝、諸子、詩賦、生命書、術數、方技等6類書,共一萬余卷,只要當時存世的,他幾乎全讀過,「遂通博百家之言」,成為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代表作《論衡》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清代的曹雪芹,不僅是著名的小說家,而且還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同時代人稱贊他「詩筆有奇氣」。他又是出色的畫家,尤其畫石。在他的名著《紅樓夢》中,涉及的知識麵包括醫學、心理學、音樂、詩詞、地理、建築、服飾、園林藝術、風俗、烹調等。可見曹雪芹非凡的才氣和淵博的知識。
2、南北朝的祖沖之,是著名的數學家,他推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間。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准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7位數字。這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因此日本有位數學家曾建議把圓周率改稱「祖率」。他對王碼文歷法和機械也很有研究,他編制了《大明歷》,測定了回歸年的天數,即兩年的冬至點之間的時間,跟現代天文科學測得結果只差50秒鍾。他創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車」。他還是一位研究經書和諸子百家學說的學者,注釋過《老子》、《易經》、《論語》、《孝經》等書。
3、郭沫若,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字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著的著名學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提出了在現代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文學革命」的主張。《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一系列拉學論著,創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結合起來,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青銅時代》、《十批判書》考證先秦社會歷史和評價各派哲學人物,頗多創見。郭沫若一生著述豐富除了創作許多詩歌、小說、劇本,寫了許多歷史、哲學、政治論文以外,還翻譯了許多世界名著。《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淵博多才,是終生勤學苦讀的結果。
4、毛澤東,是現代歷史上著名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他雖未受過高等教育,但他知識淵博,為世人所共和。毛澤東一生嗜好讀書。少年時代到處借書讀,青年時代是圖書館的常客。戰爭年代戎馬倥傯,他也常手不擇卷。解放後進入北京,身為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日理萬機,他仍讀書不輟。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後從北京各大圖書館借閱的圖書近二千餘種,五千餘冊。就在他逝世前兩年的1974年,借閱的圖書就近六百種、一千一百冊。在毛澤東的臣室里、睡床上、辦公桌上、會客室里,到處都放著書。讀書是毛澤東一生最大的嗜好。
5、博學教授陳寅恪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學者陳寅恪。人稱「教授之教授」。著名學者吳密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統論之,吾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他在少年時代就研習《說文解字》和訓詁學,熟讀經書和《二十四史》;13歲留學日本東京巢鴨弘文學院,21歲留學歐美,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瑞士蘇黎世古學,美國哈佛大學。他精通英、德、法、日文,還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滿文等19種文字。
他先後在香港和內地多所著名高等學府任教授,建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他對魏晉南關朝史,隨唐史,蒙古史,以及對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為國內外學者所推崇。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並有《金明館叢稿》等大批論文。
6、曠世奇才——達.芬奇
提起大名鼎鼎的達.芬奇,多數人只知道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偉大的畫家,會想起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其實他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作家和工程師。
在數學方面,我們使用的加減號就是他發明的,還留下過不少立體幾何方面的論述;在解剖學方面,他著有6本專集,成為生理解剖學的先驅;在物理學方面,提出了慣性原理,發展了液壓聯通理論和杠桿原理。他在天文、水利、建築等方面都有建樹;他曾經製造過飛行器,並能讓它在低空氣溫行;也曾設計過蒸汽機;他還是位作家,他著有幻想小說《東方游記》,寫過不少寓言和詩歌。同時代人稱贊他是一位「完全的人」。達.芬奇真是一位曠世奇才。
理論論據
1、學莫大於博,行莫於約。唐.馬總《意林.附編.袁准正書》
2、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宋.程顥《二程全書》
3、多識由博學。宋歐陽修《和聖俞》
4、博取廣收,取精用弘。鄭振鐸《贊歌朝霞般的舞蹈》
5、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實,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病者也
(漢.王龍)
7、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唯 他獨尊。(胡適)
8、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9、博覽多聞,學問決熟。(漢.王龍)
10、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晉.葛洪)
11、讀書破萬卷,下毛如有神。(唐.杜甫)
12、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徐特立)
13、邊緣科學誕生以後,要求學者們具有更廣泛的學識和更聯系的思維。
[美] 貝弗里奇非博不成成專,
1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清.錢泳《履園叢話.讀萬卷書》
15、博學切問,所以廣知。漢.黃石公《素書.求人之志》
❽ 自主招生要求考生在發明專利上作為第幾發明人
如果真的想要用專利發明參加自主招生,可能最長的需要3年+的時間,最短的也要版多半年權。比如發明專利這個,授予專利權就需要3年時間,還要加上你的研究,時間更長。而耗費時間短的「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可以在高中時期考慮,如果你現在已經高三,那建議放棄,時間真的不夠,還是以高考為重吧。
❾ 專利第三發明人評職稱有用嗎
有用,第三發明人可在評職稱時提升競爭力,有利於職稱評定。
有實際意義的專利發明人是要有四個發明人的,專利發明人排名由前往後依次是第一發明人、第二發明人、第三發明人以及第四發明人,所以第三發明人有實際意義。
不同的位置,隱含這對專利發明的貢獻,越往前意味著貢獻越大,對職稱評審的效果也越大,即加分越多。
尤其在評高級職稱的時候,優先選擇前面的發明人,即第一發明人或第二發明人。 評職稱可以通過專利掛名的方法獲得,越靠前的發明專利發明人用處大。
而大家耳熟能詳的論文不在起主導作用,加入了專利的考核,有專利同樣可以為職稱加分,而且加分還不少。手裡有一項專利和沒有專利差別還是蠻大的,最起碼在相同的機會面前,有專利的朋友晉升職稱幾率。
(9)考發明人需要什麼學問擴展閱讀
專利的類型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含金量最高,外觀設計專利最低。在評職稱的時候,自然是發明專利加分高,實用新型專利次之。但因為發明專利創造技術難度大,還需要實質審查,所以在獲得專利的幾率上,不如實用新型專利大。如今,用實用新型專利評職稱更為普遍。
專利第三發明人,可以本身就是該項技術的發明者,還可以是通過專利申報的方法獲得。專利申報第三發明人關鍵要找到合適的專利。
總的來說,專利第三發明人評職稱是有用的,至於用處多大,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比如你所在單位評職稱,只有你有專利,而其他人沒有,那麼你的總分可能就比其他人高,晉升的幾率就大。如果都有專利,不少專利發明人位置在你前面,那麼你的競爭就大,那專利第三發明人位置對評職稱的效果就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