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造

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27 09:44:49

㈠ 包豪斯的創始人是誰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於德國柏林,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父親也是一位建築師。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

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1)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造擴展閱讀

包豪斯大學開設學院:

1、建築學院

建築學院下設的專業有建築設計,城市規劃,歐洲城市規劃,媒體建築等專業。根據CHE顯示該學院下的建築設計專業知名度甚高。

2、媒體學院

媒體學院下設的專業有媒體設計,媒體信息,媒體文化,媒體管理等專業。根據CHE及FOCUS顯示該學院下的媒體設計專業知名度甚高。

3、造型學院

造型學院下設的專業有產品設計,視覺傳達,公共空間藝術,自由藝術等專業。根據FOCUS顯示該學院下的產品設計專業知名度較高。

4、土木學院

土木學院與建築學院協同工作。下設的專業有建築工程,材料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

㈡ 包豪斯學院的主張是什麼

包豪斯學院的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學派。

包豪斯學院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風格成為了現代主義風格的代名詞。「包豪斯」一詞是德國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格羅佩斯)創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後由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發揚光大。

(2)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造擴展閱讀:

包豪斯提倡客觀地對待現實世界,在創作中強調以認識活動為主,並且猛烈批判復古主義。它主張新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生活,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並具有表現這個時代的能力為原則。它認為現代建築猶如現代生活,包羅萬象,應該把各種不同的技藝吸收進來,成為一門綜合性藝術。

它強調建築師、藝術家、畫家必須面向工藝;為此,學院教育必須把車間操作同設計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學生只有通過手眼並用,勞作訓練和智力訓練並進,才能獲得高超的設計才幹。

㈢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貢獻和影響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貢獻

1、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造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2、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3、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4、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有爭議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

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間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築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包豪斯都佔有主導地位。

(3)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造擴展閱讀

包豪斯的相關介紹

包豪斯學院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它的影響卻流傳至今。這是因為它的系統折射出了西方文明從工業期邁向創造期、產業結構和商品模式發生深刻變遷的時代的種種端倪,它的產品是我們藉以揭示這種深刻變遷的隱秘符碼的重要遺存。

包豪斯所開啟的模式理念是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敢於向迎合常規的觀念提出挑戰。市場不是保守的,偉大的創新終要走向大眾。這種建造模式不僅於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城市大改造中被廣泛運用,而且20年後在中國遍地燎原。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這種模式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包豪斯學院正是以其富於挑戰和開拓的變革精神創造了上世紀最早的流行的設計文化。包豪斯重視材料的變革,重視功能的實現,進而涌現出簡約的傾向。方形、圓形、三角形、直線、曲線最簡約。

這種簡約帶來了「少即多」的構成思想,推進了代表機械美學精神的標准樣式,進而倡導工業設計的大眾靈魂,形成將批量生產推上歷史舞台、將簡約審美植入大眾心靈的現代烏托邦思想。包豪斯的教科書所致力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的洗禮和運動。

㈣ 包豪斯設計學院基本發展史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國魏瑪市的 「公立包豪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簡稱,後改稱「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在兩德統一後位於魏瑪的設計學院更名為魏瑪包豪斯大學(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一詞是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格羅佩斯)創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在設計理
論上,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②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在其青年時代就致力於德意志製造同盟。他區別於同代人的是,以極其認真的態度致力於美術和工業化社會之間的調和。格羅皮烏斯力圖探索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並要求設計師「向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他認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證明工業的倍增是 正當的。格羅皮烏斯關注的並不只局限於建築,他的視野面向所有美術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無論達芬奇或米開朗基羅,他們都是全能的造型藝術家,集畫家、雕刻家甚至是設計師於一身,而不同於現代社會中分工具體化了的美術家,包豪斯對建築師們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們是這樣「全能造型藝術家「。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術家從游離於社會的狀態中拯救出來。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學中謀求所有造型藝術間的交流,他把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一切都納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包豪斯是一所綜合性的設計學院,其設計課程包括新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展覽設計、舞台設計、傢具設計、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等,甚至連話劇、音樂等專業都在包豪斯中設置。而這一教育思想緣自德國的繆司運動。

㈤ 包豪斯設計學院對現代設計影響力的主因

詳細介紹:
包豪斯(Bauhaus)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雖然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種進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設計道路的方向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弗蘭克·皮克(FrankPick)認為:「……必須制定一種壓倒一切的科學原則和概念,來指導日用品的設計,象建築方面那些指導房屋設計的原則那樣。」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包豪斯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的兩大特點至今不能被人忘記:一是決心改革藝術教育,想要創造一種新型的社會團體;二是為了這個理想,不惜做出巨大的犧牲。包豪斯的創辦者兼校長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親自製定了《包豪斯宣言》和《魏瑪包豪斯教學大綱》,明確了學校目標:一要挽救所有那些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藝術門類,訓練未來的工匠、畫家和雕塑家,讓他們聯合起來進行創造,他們的一切技藝將會在新作品的創造過程中結合在一起;二要提高工藝的地位,讓它能與「美術」平起平坐。包豪斯聲稱,「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藝術家就是高級工匠……因此,讓我們來創辦一個新型的手工藝人行會,取消工匠與藝術家之間的等級差異,再也不要用它樹起妄自尊大的藩籬」;三要把包豪斯與社會生產、市場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產品與設計直接出售給大眾和工業界。包豪斯聲言,他們將「與工匠的帶頭人以及全國工業界建立起持久的聯系」。

按照《宣言》和《大綱》,包豪斯建立了自己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包豪斯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特徵是:一、設計中強調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陳規;二、將手工藝同機器生產結合起來;三、強調各類藝術之間的交流融合;四、學生既有動手能力,又有理論素養;五、將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產掛鉤。
從以上介紹看,在包豪斯發展的每一步,都有一個能夠跟上時代步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思維代表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包豪斯這艘駛向遠方航船的舵手。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沒有政治原因,包豪斯至今仍然會生活在我們的時代。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立」的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逐漸成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包豪斯以前的設計學校,偏重於藝術技能的傳授,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身——設計學校,設有形態、色彩和裝飾三類課程,培養出的大多數是藝術家而極少數是藝術型的設計師。包豪斯則十分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育,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他們建立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開創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理論課及與建築相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培養出大批既有藝術修養、又有應用技術知識的現代設計師。實用的技藝訓練、靈活的構圖能力、與工業生產的聯系,三者的緊密結合,使包豪斯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技術」的設計風格,其主要特點是: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美學性能;造型簡潔,構圖靈活多樣。包豪斯藝術方向和藝術風格使它成了二十世紀歐洲最激進的藝術流派的據點之一。

格羅皮烏斯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從本質上講,美術與工藝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而是同一個對象的兩種不同分類。藝術家比較注重藝術理論,容易接受新思維,他們教育學生,一定能勝過舊式工匠。這類藝術家可以向學生強調並解釋一切藝術活動的共通要素,讓學生了解到美學的基礎。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經驗,幫助學生創造出新的設計語言。基於這一點,格羅皮烏斯聘任了畫家約翰·伊頓、里昂耐爾·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雕塑家格哈特·馬克斯(GREHARD MARCKS)、穆希(MUCHE)、施萊默(SCHLEMMER)、克利(KLEE)、施賴爾(SCHREYER)、康定斯基(KANDINSKY)和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他們在1919年到1924年之間,陸續來到了魏瑪,這些人極富原創性、同時也極擅長自我表達。他們全都有興趣研究基本問題的理論。除開這些藝術家,格羅皮烏斯還聘請了許多作坊大師,他們在各自的工藝類別上,都是技藝精湛的人。藝術家激勵學生開動思想,開發創造力,作坊大師教會學生手工技巧和技術知識。

包豪斯的新思維還體現在包豪斯的宣言中:「建築家、雕刻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該轉向應用藝術……藝術不是一種專門職業。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在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藝術家只是一個得意忘形的工藝技師。在靈感出現並超出個人意志的珍貴片刻,上蒼的恩賜使他的作品變成為藝術的花朵。然而,工藝技術的熟練對於每一個藝術家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創造想像力的根源即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面……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立起自大障壁的職業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創造出一幢將建築、雕刻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其矗立在雲霄高處,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包豪斯在納粹統治時期,遭到了難以避免的關閉命運,但是它的教育思想並沒有停止,逃避納粹壓迫、尋求新發展的包豪斯教育家格羅皮烏斯在英國居留三年後,又於1937年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密斯·凡·德·羅1937年赴美國,任教於伊利諾工業技術學院,希爾伯西摩和彼得漢斯等也前往該校任教。1937年包豪斯的教師莫霍利--納吉,在芝加哥籌建了「新包豪斯」(THE NEW BAUHAUS),繼續弘揚德國時期的包豪斯精神。後來更名為「芝加哥設計學院」 (SCHOOL OF DESIGN IN CHICAGO)。以後又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芝加哥設計學院一象被認為是包豪斯設計與教育思想在美國的前沿陣地。 dolcn.com

1953年被稱為戰後包豪斯的德國烏爾姆(ULM)藝術學院建立,地點就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的小城市烏爾姆,平面設計的重要人物馬克斯·比爾(MAX BILL)擔任第一任校長。在他和教員的努力下,這個學院逐步成為德國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和構成主義設計哲學的中心,雖然學院已經關閉多年,但是它所形成的教育體系、教育思想、設計觀念直到現在,依然是德國設計理論、教學和設計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烏爾姆致力於設計理性主義研究,幾乎全盤採用包豪斯的辦學模式,它的最大貢獻是完全把現代設計——包括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從以前似是而非的藝術、技術之間的擺動立場堅決地、完全地移到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來,堅定地從科學技術方向來培養設計人員。

包豪斯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既能認清20世紀工業時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科學技術知識,創造一個具有高度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新環境。正如格羅皮烏斯所說:「設計師的第一責任是他的業主。」又如納吉所說:「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所以,它在藝術設計教育的諸多方面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一,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後的教育觀念,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二,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獲得新的統一;三,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造工具,並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四,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為現代設計教育建立了良好的規范;五,發展了現代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六,包豪斯堅決反對把風格變成僵死的教條,只承認設計必須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礎課上,把平面,立體結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獨立起來。並牢固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在設計里採用了現代材料,以批量生產為目的,創立具有現代主義特徵的工業產品設計教育。 包豪斯進行了平面設計的功能探索,並且採用了手工工作室制度。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1942年成立的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一開始就引進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強調實用、技術、經濟和現代美學思想,成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的搖籃,開創了中國全面推行現代主義建築教育的先河。它的影響不僅反映在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的人才培養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築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計劃的制定。1951年,聖約翰大學解散,各系並入有關院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設計理論在同濟大學得到延續。後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設計理論被當成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遭到批判,包豪斯的設計與教育思想在中國逐漸被淡化。

包豪斯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給美國的中學美術教育輸入了新的血液。一些來自包豪斯的教師帶來的觀念對美術教學課程計劃的影響日漸增強。這些影響包括對藝術中技術因素的興趣、對設計元素的關心、對材料的實驗態度,並促進人們越來越關心對藝術的多種感覺方式,激發人們將審美態度與環境相結合。其具體結果是攝影術和照片的運用增多,材料的運用更廣泛,而且建築也被接受為美術教學計劃的一個固定內容。

對工藝美術的影響,則反映在田自秉的《工藝美術概論》一書中, 田自秉在書中寫道:「20世紀初的包豪斯工藝思想體系……主張藝術與工業結合。認為在工業十分發達的時代,應當利用科學成果,在工業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藝美。機器產品雖然單調枯燥,但是機器只是工具,我們應當解決機器生產與藝術表現的矛盾,使設計、生產、經濟得到有機的統一。包豪斯的工藝思想,重視現代材料、現代技術、現代結構的應用,並由現代工業直接創造美學價值,這對工藝美術創造,適應時代發展,結合生活需要,工藝美術新領域的開拓,工藝思維的啟迪,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包豪斯工藝思想強調工藝美是體現功能和運用結構的必然結果,並認為傳統是阻礙機器產品設計的因素,因而認為功能就是美,並忽視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

包豪斯的出現,是現代工業與藝術走向結合的必然結果,它是現代建築史、工業設計史和藝術史、藝術設計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緊隨社會進步,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創立新思維。

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瑪建立的國立包豪斯學院,開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先河,其知識與技術並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體系至今也影響著世界設計教育。在我國,設計教育尚處起步階段,因此需要健全而實際的理論指導,否則與迅速發展的經濟、文化形勢極不相適。為了能給人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舒適而合理的生活和生活環境,需要培養更多的設計藝術人才,同時也需要加強全民的設計意識,提高審美能力,結束「不懂設計的領導決定設計方案,設計師僅僅是美工」的歷史悲劇,因此,加大設計教育的力度勢在必行。

㈥ 包豪斯設計學院對於現代設計有什麼意義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意義及影響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現代設計參與並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藝術設計、環境藝術、工業造型等各個領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包豪斯」的影響,或多或少有其設計理念的意識存在,如「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辯證關系等.
德國包豪斯(Bauhaus)學院,成立於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是由德國著名建築師現代主義建築與現代主義設計的奠基人格羅皮烏斯(Walter Adolf Georg Gropius,1883—1969)建立.
「包豪斯」一詞是從中世紀的「土木行會」轉化而來的,其意思是建立像中世紀匠師們那樣通力合作的關系,力圖打破純藝術和工藝技術之間的界限,團結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一起創造出精神和物質合一的、完美的美術作品,其實質是推進現代新技術下造型藝術的創造.包豪斯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建築工業設計學校,它的誕生是現代建築工業設計的一個里程碑.①根據其校長的任期,包豪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格羅皮烏斯任校長的1919—1928年,邁耶任校長的1928—1930年和米斯•凡德羅任校長的1930—1933年.校長的作用對包豪斯具有重要的意義.②根據校址的三次遷移,包豪斯經歷了魏瑪時期(1919—1924年),迪拜時期(1925—1930年)和柏林時期(1931—1933年).
在學校構成、教學思想、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制度及設計理念等方面,包豪斯學院發生過許多重大變化.即格羅皮烏斯的理想主義與其浪漫的烏托邦精神,邁耶的共產主義政治目標,米斯的實用主義方向與嚴謹的工作方法.所有這些雖都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時代烙印,但同時也成就了包豪斯精神內容的豐富性、文化特徵的復雜程度,這為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礎,對現代建築及工業設計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世界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1919年4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包豪斯正式在魏瑪成立,格羅皮烏斯親自擬訂並發表了《包豪斯宣言》,在宣言中他提出:「完整的建築物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的……建築家、雕塑家和畫家們,我們應該轉向應用藝術……藝術不是一門專門職業,藝術家與工藝技術人員之間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藝術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絕對不存在使得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起很大障礙的職業階段觀念……」③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羅皮烏斯的核心思想:一是打破藝術種類的界限.二是將手工藝人的地位提高到藝術家的層次.這就是格羅皮烏斯所說的「藝術和技術——新的統一」的含義.
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1888—1967)是一位瑞士畫家,是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位系統地創造現代設計基礎課程的人,是包豪斯預科基礎課程的第一位主持人.在基礎課程中,他特別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對形態、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與體驗,包括平面與立體形式的探討與理解.二是通過對繪畫的分析,找出視覺的形式構成規律,特別是韻律和結構兩個方面的規律,逐步使學生對自然事物有一種特殊的視覺發展的敏感性.同時,伊頓也是最早開設現代色彩系統教學的教育家之一,但是伊頓醉心於早期基督教哲學和中國哲學,具有敏感力和濃厚的宗教意識.所以,其教學方式與內容往往是將科學視覺形式與神秘主義精神混作一體,有些干擾了正常教學,從而遭到了很多批評和抨擊.最終他於1923年離開包豪斯,去蘇黎士從事藝術創作,並繼續研究中國哲學.
1922年10月份,拉茲羅•莫霍里•納吉(Moholy Nagy,1895—1946)接替了伊頓位置.他年輕活躍,才華橫溢,曾被格羅皮烏斯譽為「在建立包豪斯教育中最活躍的同事之一,包豪斯的許多建樹都是他的功績」.④納吉使包豪斯預科擺脫了哲學傾向,具有明顯的技術傾向.在藝術設計中,他使美學適應於結構邏輯,他為預科學生安排了三組課程,即工藝類、藝術類、科學類,使學生了解材料的屬性,掌握形式表面、結構、容積、空間和運動等概念的內容,學會使用手動工具和生產設備,熟悉造型表現的原理,讓學生的形象知覺和理性思維結合起來.納吉是一位把包豪斯的藝術概念運用到工業和建築上去的主要理論家,是繼格羅皮烏斯之後,成為包豪斯思想傳播和發展最有影響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 [next] 包豪斯預科的第三位主持人阿爾伯斯(Joset Albas,1888—1961),同樣具有理性思維的教學傾向,但比納吉更具有實踐性.他十分強調學生認識材料及工藝特性,使學生在製作工業產品上完全貼近實際任務.阿爾伯斯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作品.他認為,雙向交流比教師單向講授更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結構思維.
表現主義畫家克利(Paul Klee,1897—1940)與抽象繪畫開拓者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1897—1944)也是包豪斯最有影響力的成員,他們對完善學院的教育體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克利的理論知識豐富,是現代藝術中敏感性極強的人.他所關注的不是抽象與具象的分野,而是如何把所有元素從統一規范中解放出來,分解、組合、重建,構成多聲部的整體,通過動態平衡,造就永恆的和諧,使之接近創造的核心.⑤克利的「自然現象的分析」「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研究」這幾門課程,從造型的作用說起,論述自然與物理、數學的關系,以及與人的認知之間的關系.他盡量把理論簡單化、明確化,注重形式的分析,並善於將元素進行組合研究,強調感覺與創造性之間的關系.康定斯基是一位偉大的表現主義大師,現代抽象藝術的先驅.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與形體理論開始,然後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系起來.其關於點、線、面的論述在包豪斯的基礎課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內容已成為現代設計教育體系中平面構成的先聲.
包豪斯強調造型藝術的結合,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思想;強調新的工業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辯證關系;強調使用新的物質材料、新技術和實用功能決定的現代抽象形式;強調藝術設計才能與工藝製作勞動相結合;強調藝術家之間的協作和打破藝術家與匠師之間的壁壘.包豪斯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基礎,其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成為世界許多學校設計教育的出發點,培養的傑出設計師把現代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其精神、觀念與方法在相當長的時間被奉為現代主義的經典.包豪斯在設計中提倡自由創作,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設計的特徵,大力開展國際、國內之間的交流合作,培養具有現代設計文化性格的新型人才,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集藝術、工藝、設計於一身的新型人才.
包豪斯的設計思想為現代設計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據和准則,使現代設計思想更趨於系統化、規范化.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化的設計原則,使現代設計對產品功能的物質載體重新加以探索,有效地利用載體,使載體多功能化,對材料、造型、使用環境等諸要素也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包豪斯的發展是坎坷的、短暫的,但其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卻是巨大的,我們在吸收包豪斯的設計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同時,應該結合現實中具體的問題,將科學探索精神及現代審美意識與本民族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現代設計的發展.
如今,人類已進入21世紀,現代設計如雨後春筍,呈現出突飛猛進的態勢,並滲入到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並且跨越眾多學科門類和體系.雖然僅開辦14年的包豪斯已經過去了86年,但是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對現代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㈦ 包豪斯成立於哪年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國魏瑪市的 「公立包豪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簡稱,後改稱「設計學院」(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
「包豪斯」一詞是格羅披烏斯生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
◎簡介: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包豪斯由魏瑪藝術學校和工藝學校合並而成,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雖然包豪斯名為建築學校,但直到1927年之前並無建築專業,只有紡織、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因此,包豪斯主要是一所設計學校。在設計理論上,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②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包豪斯教學時間為三年半,學生進校後要進行半年的基礎課訓練,然後進入車間學習各種實際技能。包豪斯與工藝美術運動不同的是它並不敵視機器,而是試圖與工業建立廣泛的聯系,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必須。包豪斯成立之初,在格羅披烏斯支持下,歐洲一些最激進的藝術家來到包豪斯任教,使當時流行的一是思潮特別是表現主義對包豪斯的早期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包豪斯早期的一批基礎課教師由俄羅斯人康定斯基、美國人費寧格、瑞士人克利和伊頓等,其中康定斯基曾擔任過莫里斯教育學院金屬和木製品車間的繪畫課教師。這些藝術家都與表現主義有很強的聯系。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一種藝術流派。主張藝術的任務在於表現個人的主管感受和體驗,鼓吹用藝術來改造世界。用奇特、誇張的形體來表現時代精神。這種理想主義的思想與包豪斯「發現象徵世界的形式」和創造新的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

㈧ 簡述包豪斯的藝術設計成就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國魏瑪市的 「公立包豪斯學校」的簡稱,後改稱「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
她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

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造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員、色彩專家約翰尼·伊頓創立「基礎課」,在此以前是沒有所謂基礎課之說。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影響
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有爭議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間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築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包豪斯都佔有主導地位。

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觀念:

1.技術和藝術應該和諧統一
2.視覺敏感性達到理性的水平
3.對材料、結構、肌理、色彩有科學的、技術的理解
4.集體工作是設計的核心
5.藝術家、企業家、技術人員應該緊密合作
6.學生的作業和企業項目密切結合
體現現代建築:
以及畫作:畢加索

㈨ 包豪斯設計學校所提出的設計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其發展根源是什麼

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 :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②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與設計風格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
在莫里斯設計思想的影響下,它追求創造現代的綜合建築藝術,並認為工業設計應該服務於大量生產,現代設計家要為大多數人生產實用美觀的物品,而不是為少數富有的特權階層生產奢侈品。

㈩ 包豪斯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建校初期,格羅佩斯把學校視為設計文化學校,學校兼有兩種原型:中世紀師徒授受的建築行會和大學模式。學校早期是將手工藝傳統和20世紀先鋒派藝術相結合,學生同時向工藝技師和先鋒派藝術家學習。1921年,風格派領導人和理論家杜斯伯格到魏瑪講學,建議「以最簡潔的風格」宣傳對創作過程進行理性探求的「機械美學」,包豪斯學生受其影響,醉心於純形式探求,導致教學理念向理性主義過渡。1923年後開始採用比較接近科學方式的藝術與設計教育方式,開始強調為大工業生產的設計,原來的那種個人的、行會式的浪漫主義色彩逐漸消失。

邁耶的建築設計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於1927年擔任新院長。他立即改變了包豪斯的方向,指責教師的「藝術唯意志論」和「過分唯美主義」,並以支持「造型文化的科學方法和生活的標准化」著稱。邁耶摒棄以審美知覺為基礎的一切形式主義方法,而代之以從產品的功能和結構相互關系中直接產生出來的規律。同時,邁耶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領導下的包豪斯急劇轉向,教育開始走向政治化,教育積極與社會效益聯系。因此這一時期的包豪斯在充滿了試驗的興奮的同時也受到泛政治化的各種干擾。邁耶本人在社會的強烈反對之下,於1930年辭職。後來的烏爾姆高等造型學校校長馬爾多納多(TomasMaldonado,1922~)評價說,邁耶時期是包豪斯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是邁耶奠定了將藝術設計理解為不同於藝術的特殊設計活動的基礎。

米斯在1930年任包豪斯校長。他最大限度壓縮教學大綱中抽象的人文主義課程,而把教學集中在職業的藝術問題上。米斯既不贊成邁耶的純粹功能主義,也不贊同格羅佩斯培養通才的觀點。他主張以統一的方法論原則創造產品的形式,把產品形式看作為建築空間結構的延伸。當時德國納粹黨日益壯大,並於1933年1月登上德國政治舞台,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包豪斯面臨關閉。1930年以後的包豪斯對設計界的影響也呈日益減弱之勢。

包豪斯在被封閉以後,教員和學生大部分都流散在歐洲各地。1937年至1938年前後,他們中的不少人都移民外國,特別是美國,因此也把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試驗帶向全世界。1937年,納吉在芝加哥創立「新包豪斯」(NewBauhaus),以後成為芝加哥藝術學院;格羅佩斯在哈佛大學主持建築系領導工作;米斯成為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IT)建築系的領導;阿爾柏斯先在北卡羅萊納州黑山大學,之後在耶魯大學擔任平面設計教育工作,改造美國的平面設計教育結構。設計史家們普遍認為,包豪斯的理想是在美國取得了真正的成功。戰後,包豪斯精神進一步得到發展,1950年在當時聯邦德國的烏爾姆,由包豪斯畢業生馬克斯·比爾(MaxBill)組建「烏爾姆設計學院」,把包豪斯沒有完成的試驗繼續進行下去。

閱讀全文

與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