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訪問國術通背拳創造者

訪問國術通背拳創造者

發布時間:2021-06-27 09:36:43

㈠ 通背拳的「根」究竟在哪裡

中國人的老家在哪兒?這個問題如果要讓老一輩的人回答,他們或許會脫口而出: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個傳說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是:元朝末年的連年戰亂造成中原地區人口銳減,明朝成立後,朱元璋為了恢復這些地區的生產,頒布了法令,從當時人口較多的山西省遷移出一部分人到這些地區,其中遷出人口最多的就是山西省的洪洞縣。

這些遷出的人口帶出了山西的風俗,也帶出了山西的武術——通背拳便是其中之一。

形成年代:明朝

創派人物:不詳

流傳范圍:華北地區

主要功法:通背拳

拳法特點:放長擊遠,冷脆兇悍

知名高手:祁信、祁太昌、張策

通背拳,又被叫做通臂拳,是模仿猿猴嬉戲、跳躍、捕食的動作而來,是北方武術中十分重要的流派之一。眾所周知,猿猴的動作靈活,反應也很迅速,所以很多武術家都將猿猴的動作融入到自己的武術之中,而通背拳更是以猿猴為師,因此通背拳還被人稱作「猿拳」、「白猿通背拳」。

與之前的很多武術一樣,通背拳被不同的人學到之後,又加入了很多新鮮的元素,於是就有了「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背」、「二十四式通背」等很多流派。

據武術史的研究,通背拳的雛形是最早流傳於山西洪洞縣的「洪洞通背」。而從中國武術的總體傳承來看,明清時期山西出現了一大批武林高手,更有姬際可、戴龍邦、戴二閭這樣的宗師級人物。

山西的武術能夠如此繁榮,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山西就是漢族與游牧民族混居的地區,歷來戰亂不斷。到了明朝時期,朝廷劃定了四個主要的邊防重鎮:宣、大、薊、遼——也就是宣府、大同、薊州和遼東,其中的宣府和大同都在山西境內。在這樣的環境下,山西人民習武的風氣自然是有增無減,而他們所練的自然也都是實戰性很強的拳法,否則一旦蒙古兵打來,花拳綉腿可打不跑敵人。

㈡ 通背拳在中國排第幾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很難去排個名次出來,就好象你問什麼功夫最厲害.這樣的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也不好回答.每一鍾武術都有自己的特點,有擅長近身的,有擅長摔的,有擅長關節技的等等,很多.通背拳是中華武術中的一種,相信練好了就是武林高手了.個人意見,武術強身建體,重在武德的修為.我個人認為排第幾並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情.呵呵

㈢ 祁家通背拳的代表人物

張策,字秀林,直隸香河馬神廟村人,生於公歷1866年,故於1934年。張公幼承家學,聞名桑梓。後至京師又學過內外各家拳術,後拜祁派通背拳名家祁信弟子陳慶學習通背拳,陳慶故後從師兄王占春習藝9載,藝臻大成,在清末民初華北東北一帶數十年沒有對手。在1934年南京國術大考,被中央國術館聘為副總裁判長。張公在通背拳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世稱之為臂聖。張公吸吶各家武術精華,對通背拳的改進提高起到了空前絕後的作用,獨成一家。張公門人弟子遍及神州各地,多有成名成家者,其中最優秀者當屬馬熙春。 馬熙春先生,生於1901年,故於1971年,漢族,河北安次縣人。自幼喜好武術,學過少林、八卦等拳種,尤其擅長通背拳。先後投訪老師19位,名家9位。後投到通背拳大師張策門下,一心專攻通背拳,數十年苦心專研,達到爐火純青地步,在通輩拳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多次代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大賽,多次獲獎。在2次全國武術擂台比賽中取得第一名。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市武術協會擔任通背拳代表,為各地運動員講解通背拳知識。拳法風格特點是以沉長力,快猛力,抖炸力和冷脆力為主,以柔化力,纏絲力,綿長力為輔。著法以滑快細膩,靈活多變而享譽武林。通背門槍、刀、手無不精通,集老祁、少祁之技於一身。一生嚴於律己,為一代通背名師。馬熙春先生在世時,精心培育了他的得意弟子楊書洪。
楊書洪,北京人生於1944年5月自幼酷愛武術,11歲練武術基本功,14歲練中國式摔跤,16歲拜蔣廷信為師練少林拳硬氣功,18歲拜楊茂盛為師練查拳及器械,19歲拜劉洪仲為師練綿粘拳,20歲拜通背拳名家馬熙春為師練通背拳。楊書洪先生愛武練武一生,除長期隨以上四位老師學藝外,還投訪過京城各派名家十餘名,均受益匪淺,他們是:清朝末科武舉人赫壽岩、三皇炮捶李堯臣、少林名家何德全、長辛店鏢師王老九、少林名家孔兆祥、牛街阿訇陳名祿、石派通背名家馮玉山、楊啟順等。楊書洪先生尊師重道,練藝刻苦,精益求精,幾十年如一日,形成自己風格特點。楊書洪博採眾家之長,摒棄門派之見,對技擊上的各種絕技絕活視如珍寶,苦練勤修,所以技術全面。

㈣ 拳手遇到傳統武術通背拳,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王八拳

傳統武術缺少的是對抗性訓練,84年現代散打的形成在拳法中運用了很多通背拳的技法,只是現在很多人打練無法結合到一起所導致你說的這種現象,也是傳統武術的悲哀之處

㈤ 我國的國術都有那些

最近考段位剛背了這個,國術即為武術,中國武術始於古時捕殺獵物時的擊打動作,興盛於清末民初。武術分為套路和搏鬥, 套路包括拳術、器械、 對練和集體表演。搏鬥包括散打、推手和短兵。中國武術流派眾多,比較著名的拳術有三大內家拳的太極拳(主要分為孫氏、吳氏、陳氏、武氏、楊氏五大流派),形意拳(還有心意拳),八卦掌( 梁氏 、程式 、尹式 等),還有乾隆皇帝說的「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八極拳,還有披掛拳,通背拳(其中以白猿通背最為狠辣),詠春拳,五行拳,地趟拳,翻子拳,螳螂拳猴拳等象形拳,查拳,戳腳,等等吧,想起哪個來就寫的哪個,沒有先後之分,器械有長兵器如棍、槍,短兵器如刀劍,軟兵器如九節鞭、鏈子鏢。除此之外,還有中國人在國術中附加的一些東西,比如氣功,比如武德等國術的文化層面,該睡覺了呵呵,希望答到了你想要的,

㈥ 太極拳與通背拳哪個適合實戰

胡扯!樓主和一樓都是武盲啊。
所有的武術,都是為了殺人取勝而產生和存在的。無論通背拳還是太極拳,本質都是一種殺人的技術。只是大部分人不懂,搞成了健身操而已。你以為練通背拳就能實戰?也一樣是只有少部分人有真功夫,大部分人只是瞎湊熱鬧而已。
因此,答案是,對真正學武的人來講,哪個都適合實戰(因為都是格鬥技術),見效也是一樣的(盡管練法不同),哪個都同樣只對肯下苦功堅持練習的人才會出成就,對你們這些紙上談兵、不懂裝懂的人來講,所有的都不會出什麼真功夫。

至於哪個對青少年更有吸引力,就很難講了。青少年相對來講比較喜歡熱鬧的東西,而不懂其中的實質,因此他們總是停留在表面,所謂外行看熱鬧。真理永遠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武術的高手越來越少的原因。

㈦ 吳圖南的現狀

可以說從國家領導人到平民百姓對吳老爺子十分敬重,就是在那無法無天被折騰的掃街的日子裡,吳老身邊依然圍、著敬重他的人。
20世紀80年代,國家領導人劉建章、宋任窮曾親自探望吳圖南老先生並問寒問暖。
20世紀60年代末,在夾縫中生活的太極拳愛好者常到北京紫竹院公園聽吳圖南大師說拳。練罷拳到茶座休息學生們又根據個人情況,每月拿出一斤糧票,二三元錢給吳老師糊口。各研究單位的高級知識分子時常到拳場或到家中,在經濟上小有補助吳老先生的生活,在眾多學子的關愛中,吳老拳師健康地生活並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跡。 頌揚吳圖南老拳師的人不少,中外出版社的報刊雜志介紹、專訪吳老的文章的難以統計。在吳老先生百歲壽誕大喜的日子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特意舉辦《太極拳名家吳圖南先生著作及專訪文章展》,這樣的展覽在北京市非常少有。
那麼,頌揚吳圖南先生什麼呢?
勤奮治學、博學多藝、涉獵百家,老拳師是學者式太極拳家。吳圖南先生青年時代曾學習醫學、中醫葯學、人體經絡學以及文學、考古、易經學。吳老精於太極拳學,博學輕功、騎射摔跤、八卦掌、形意拳、通背拳以及少林拳學,並將所習之學積淀精華進行深層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吳老拳師就已在教學實踐及中華武術理論研究上獨樹一幟,並著書立說,可謂武術理論研究之先軀中一位猛士。他先後出版《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內家拳.玄玄刀》《太極劍》《弓矢概論》《國術概論》《太極拳之研究》等武術理論專著。
喚起國人尚武之風,是武術走向世界的倡導者。吳圖南自幼喜武,九歲習拳,曾入全佑拳房,後從學吳鑒泉大師學練太極拳,又投楊少侯門下,深得吳楊兩家太極功夫之精髓。數十年如一日,刻苦習練,細心揣摩,其拳藝臻於完善,熔養生與拳學於一身,並為弘揚中華武學奔走疾呼:「喚起國人,同樹尚武之風;力挽狂瀾之局。往昔萎靡不振之氣大有漸趨於當仁不讓之風。國術之能轉移習俗,於斯可見一斑也。倘能恢復吾國民族固有之精神,達到國際自由平等之地位。」
吳圖南提倡太極拳運動。他在《國術概論》中指出,太極拳「以內外兼修,心身交益為主,增強智慧,陶冶性情,均有莫大之裨益。且於養生之道尤具優越之地位。惟有立足之地,即可以運動之能事。不過十分鍾左右,練習者,即可得美滿之興趣。」吳圖南力主太極拳健身養生,不圖技擊之未技,通過練拳使 身體有「天然優美之發育,順先天自然之能力,使 全體得充分之發展,謀一生之永久之健康。」 吳圖南大師早在30年代便在武術界富有盛名。在南京從事武術工作時或有賽事,常隨侍吳鑒泉老師左右,如1933年10月在第一次國民運動會上與鑒泉老師在中山陵、蘇州虎丘多有合影之風景照為佐證。
吳圖南大師在南京期間,對祖國面臨日本侵略的前夕,發出義憤,他向全體同胞提倡國術。不要等到「國難發生之後,痛民族之衰弱,國將不國」。喚起國人,「同樹尚武之見,可救國雪恥之助」。在日寇咄咄逼人之時,吳圖南於1936年在《國術概論》中大聲疾呼;「尚武為樂,節烈為榮。十萬橫磨,大刀有隊,沖鋒格鬥,破陣殺賊,以頭顱易正義,用熱血抗強權。」這是何等英烈,令國人震撼,令賊人聞風喪膽。那幾年,太極拳協奏曲中,有詆毀老一輩太極拳家吳圖南大師的不協調音符。其實,在人際關系中對某人有看法是正常的,孔老先生曾說過:誰人人前不說人,哪 人背後無人說,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但是,對長輩、個人,我們在說的時候要客觀為好。武武術極講究武德,一時嘴上痛快,說了,不一定對被說者有什麼損害,相反,說者也許要付出自損形象的代價。吳圖南先生運動生涯七八十年,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發展、宣傳、傳播的活動做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建國後的四十年中,老一輩太極拳的奠基創業者的相繼過世,吳圖南大師成為近代太極拳碩果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國太極拳基金會主席周宗樺先生在文章中盛贊吳圖南是「一拄擎天,奇峰突起。」吳圖南的確是一座無過不及的太極拳奇峰,奇峰在前,任何詆毀顯的得那麼軟弱無力。
中國太極拳運動開展的不的很好,太極拳人應以老一輩太極大家為楷模,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盡心盡力,為提高太極拳的整體水平、為人類的健康和科技的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吳圖南年逾百歲依然神采奕奕,鶴發童顏,頭腦清醒,聲音洪亮,耳聰目明,步履矯健。他還經常到太極拳訓練班進行輔導,做示範表演,還應邀到有些單位或大學去作報告。為傳播長壽和太極拳知識,還不斷接待國際友人中的武術愛好者,向他們傳授武術,為弘揚中國傳統武術做出積極貢獻,被中外譽為「太極泰斗」。1989年1月10日在北京逝世。 吳圖南學生眾多,早期徒弟有馬有清、沈寶和(新加坡),吳圖南執筆馬有清執筆完成《太極拳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84)。徒孫李璉一人,著有《太極拳練架真詮》(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1974年,吳圖南先生正式收楊家倉、張國健為入門弟子,傳授其太極、通背、刀術等功夫。
1989年,吳圖南先生去世後,其嫡傳弟子楊家倉、張國健及其追隨者為實現吳圖南先生遺願,弘揚太極拳藝,繼承吳圖南武學思想,於1990年5月組織成立了吳圖南武術思想研究社(以下簡稱本社);中國武協副主席、北京市武協主席劉哲先生親自為本社定名並任名譽社長,楊家倉先生任首屆社長,張國健先生等任首屆副社長;同時,本社積極整理、研究吳圖南先生遺留下來的豐富的武學遺產,組織編輯出版《吳圖南太極拳精髓》(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將吳圖南先生一生重要著述整理收錄其中,供武術愛好者特別是太極拳愛好者研究、參考。

㈧ 通背拳的發源地是河北,那東三省有什麼拳法腿法之類的中國武術嗎

八極拳在東北據說比較流行。而且是李書文和霍殿閣的真傳。

㈨ 各國的國術有哪些

英國:拳擊

俄國:桑博

法國:踢腿術

美國:自由搏擊、摔角、美式空手道

巴西:柔術

泰國:泰拳、古泰拳

柬埔寨:高棉拳

印度:卡拉里帕亞特

菲律賓:菲律賓拳、菲律賓短棍

蒙古:蒙古摔跤

以色列:以色列格鬥術

韓國:跆拳道、花朗道、韓式合氣道、韓式劍道、海東劍道

日本:空手道、柔道、劍道、合氣道、踢拳道、忍術、日本少林拳

中國: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心意拳、意拳(大成拳)、洪拳、詠春拳、蔡李佛拳、截拳道、螳螂拳、梅花拳、八極拳、通背拳、披掛拳、燕青拳、三皇炮錘拳、查拳、羅漢拳、譚腿、戳腳.....,還有散打、中國式摔跤....等等

㈩ 什麼叫通臂拳

通臂拳亦稱通背拳、通備拳、屬長拳類。
明末學者黃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誌銘"的《六路歌訣》中就有"佑神通臂最為高"之語。其子黃百家在《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中,進一步為六路注釋:"通臂,長拳也"。說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經流行。
此拳的源流還有將創拳時間向前推移的說法:春秋戰國時,由白猿公所創(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動靈子,既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徒年輕時人稱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眾)。在民間的輾轉流傳中,逐漸形成了"通臂換後"、"白猿通臂"等拳套。
通臂拳在清末道光年間,由浙江人祁信作了進一步發展,流傳於河北、京津、及遼東一帶。祁信之子祁太昌將"通臂猿猴"改為"六合通臂"。祁家父子被人們稱為大祁、小祁,又叫"老祁、小祁"。現在流傳的通臂大體分兩支:
其一,祁信---陳慶---王占春---張策;
其二,祁太昌---許天和---修劍痴(張策和修劍痴都是近代通臂拳名家)。
其三,抗戰期間,因戰亂入川和遷往重慶的中央國術館名拳師,將我省通臂拳在原有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如王樹田老師傳授的"六合通臂拳"。
其四,四川流行的通臂拳,還有修劍痴(河北固安人)這支。其遞代傳人於六十年代中期,為支援渡口建設入川,秉承師業,傳通臂拳於川內。
流傳區域主要流行於重慶市、成都市、攀枝花市等地。
傳說通臂拳起源於戰國,傳者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通臂拳是模仿猿猴運臂的動
作和特點,結合武術招法創編而成的。關於通臂拳的遠源,目前缺乏史料。據說宋代少
林寺就曾傳習「韓通通臂」,但是,目前少林拳系中的「通臂拳」,並無區別於少林拳
技法的通透特點,明代流傳的武術歌訣,就有「柔太極,走八卦,打通臂和佑神通臂最
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豪」之說。近現代傳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
背」、「劈掛通臂」三種。

閱讀全文

與訪問國術通背拳創造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