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魏晉農業發明

魏晉農業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7 09:35:15

Ⅰ 世人只知魏晉時期「鬥富」成風,但是它的哪些科技成果也領先世界

有翻車、新型織布機、隨意拆卸的巨型馬車、自動行走的輪椅等等科技都是領先世界的。

改善農具

政府看到大家整天鬥富,就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激勵大家科技創新,尤其是農具的革新,這個消息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有可能會得到帝王的重視,從而當上官員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民間的科技氛圍超級濃烈了。

比如王愷的科學團隊就發明了自動行走的輪椅,這可是世界輪椅的首創,妥妥的大寫牛逼二字,而石崇看到自然是不甘人後,他的科學團隊為他設計了可以隨意拆卸的巨型馬車。就在這樣的氛圍下,魏晉時期的科技突飛發展。還有祖沖之的「圓周率」、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和劉徽的《九章算術》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發明了。

Ⅱ 哪幾個朝代農業得到發展,共同原因是什麼

三國時期,黃河流域大批農民為逃避戰亂,南遷長江流域,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江南人民一道勞動,使江南地區得到了初步的開發。西晉末年,北方又有大批農民為逃避民族壓迫和戰亂,流亡到江南。到東晉、南朝時,由於南方社會秩序較為安定,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大運河的開鑿,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江南經濟的重要。唐朝中後期,封建經濟繼續向閩江、珠江流域擴展,廣州是當時南方的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由此可見當時南方經濟的繁榮。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而北方又有在批勞動力為避戰亂逃亡江南,使南方經濟又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大約在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已開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已由北方轉移到南方,此後這一趨勢不斷加劇,到南宋時,南方經濟已佔絕對優勢,當時太湖周圍地區已成為全國農業產量較高的區域。「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狀況。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路線,其目的就是實現南糧北調。可以說,元大都的繁華,有賴於南方經濟的強大支撐。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繼續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明朝時,全國出現了30多個城市,且大多數處在江南地區。到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並在清朝前期得到緩慢發展。

我國古代三次經濟重心南移:
1.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永嘉南渡」,將先進技術也帶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南北經濟開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1.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Ⅲ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的表現是什麼

1.江南農業開發的表現及其歷史地位

先秦與秦漢時期,江南農業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其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黃河流域,南方的農業區域也很稀疏,大部分地區是山林沼澤,遍布竹木茂草。那時候,黃河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

六朝時,特別是東晉南朝,江南農業開發的地區明顯擴大。農耕較發達的地方從江南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擴展到嶺南地區與閩江流域(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如能課前准備綠色的粘貼紙,則可將相應地區標明)。當時,三吳(晉時指吳興、吳郡、會稽,今太湖流域一帶)地區發展最快,逐漸成為富庶之地,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南方各地發展極不平衡,還有一些地方仍較落後。

那時候,土地利用率提高,南方耕地面積增加,「良田美拓,畦畎相望」;耕作技術有很大的進步,施肥技術與牛耕、鐵農具得到推廣;水利興修十分突出,由於江南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的需要,許多防汛、灌溉工程興建起來;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的產量也大有提高。據記載,東晉南朝的財政收入主要靠三吳,「三吳奧區,地惟河輔,網路所資,罕不自出」,荊州也有「南楚之富」,「田土肥美」。

六朝江南農業開發,不僅改變了當地的面貌,而且對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使落後的江南逐漸追趕黃河流域,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後,上百萬中原人口遷到長江流域定居,南遷農民渴望安定地生產與生活,具有強烈的農業開發的願望。他們的南下,不僅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他們共同開發南方,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當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統治者實行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他們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為江南開發提供了較好的環境。

Ⅳ 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中國經濟改革序幕之後,農業生產的這種停滯狀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1982年11月,全國實行承包制,農村經濟新的格局全面建立。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日見減退,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據中國農科院估算,我國農業總產量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Ⅳ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怎樣這一狀況的出現於那些因素有關

魏晉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狀況表現為:
1、大量土地開墾。
2、耕作技術進步。鐵農具推廣和施肥技術的興起。
3、農田水利興修
4、農作物品種增多,土地利用率提高。

但是各地發展不平衡,三吳地區最發達,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主要產糧地區。

出現這些情況原因:

1、人口南移,勞動力增加。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後,上百萬中原人口遷到長江流域定居,南遷農民渴望安定地生產與生活,具有強烈的農業開發的願望,他們的南下,不僅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2、民族大融合。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他們共同開發南方,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免於戰亂。當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統治者實行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他們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為江南開發提供了較好的環境。

Ⅵ 請說出兩宋時期農業上的發明及其發展情況

1.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既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同時,這一時期南方社會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寬松的環境。而且統治者都很重視內部實力的加強,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重視農業的發展。
2.這一時期,除了引進占城稻,在水稻的耕作技術和方法上也有新的變化,即從直插法轉變為移植法。這種方法改變過去那種直接把稻種撒播在田裡的做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
3.除了水稻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末南宋初,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種麥的豐富經驗,小麥種植在南方有了更大的發展。小麥的普遍種植,確立了南方稻麥輪種的先進耕作制度。這標志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4.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兩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及福建南部普遍種植,之後又向北推廣到江西、兩浙等南方各省。這一時期,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的發展,新辟了許多茶園。
5.總之,兩宋時期,特別是南宋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明顯的標志是「蘇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這說明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南宋時,我國的經濟重心移到了南方。

Ⅶ 歸納商周、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隋棠農業發展表現。

夏商兩代,青銅農具很少,到了周青銅農具才被普遍採用。
周代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這個原因裡面,青銅農具是重要因素。夏商時期,開始使用銅器、青銅器,但這些器具價格昂貴,尚未更多地用於生產,因此,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仍以木石為主和金石並用。
到春秋戰國時代,青銅農具、兵器已經非常普遍,青銅鑄幣已廣泛流通,
2春秋戰國
1.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鐵和剛的冶煉技術成熟,鐵制農具得到廣泛應用。

2.牛耕技術的推廣。

3.精耕細作的傳統開始形成。許多農業技術已經與近代很接近。

4.大型水利工程開始興建,如都江堰、鄭國渠等,農田水利灌溉水準大幅提高。

5.植物生態學和動植物分類學出現。
3魏晉南北朝社會長期分裂對峙,但北方農業仍在向前發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技術有了大的進步,牛耕得到廣泛普及,畜力耙及牽引軟套都被發明出來,傳統的耕—耙—耱北方旱田耕作體系形成。二、繼承漢代精耕細作的傳 ...
關鍵字: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業的進與退 中國經濟史
【內容提要】魏晉南北朝社會長期分裂對峙,但北方農業仍在向前發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技術有了大的進步,牛耕得到廣泛普及,畜力耙及牽引軟套都被發明出來,傳統的耕—耙—耱北方旱田耕作體系形成。二、繼承漢代精耕細作的傳統,強調「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發展區種法,重視提高單位面積效益。三、農業中畜牧成分增加,是北方農業適應外部變化的一次重大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農業增收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總體看來,是進大於退
4隋唐時期農業發展的特色:
1.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產量大面積提高.(圩田更加普遍,適合種植高產的水稻;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圍湖造田和向田要山,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成為糧食重要產地.安史之亂後,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2.農田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隋朝開通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那時還創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江東地區出現的曲轅犁,便於水田耕作.
3.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在唐代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廣泛,著名茶園規模大,產量多.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
明清時期,農業生產結構顯著變化的表現:
1.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例如,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都擴大了。
2.專業生產區域形成。例如,山東東昌府所產棉花,「商人貿於四方」;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煙草專業戶集中的地區。
原因:明代由國外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就為騰出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創造了條件。
歷史意義:1.對於養活我國眾多人口具有重要意義。
2.農業商品化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勞動力基礎,間接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Ⅷ [急]誰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業經濟成分(豪強地主經濟、個體小農經濟)的狀況與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豪強地主經濟、個體小農經濟

●關於依附性佃農的發生和發展 `T;M=S^y*E
wJb\Q
主張漢代、魏晉南北朝是封建制社會的學者與主張漢代是奴隸制社會的學者的分歧,看來主要巳不在於奴隸在勞動者當中是否佔大多數,而在於大多數勞動者是自由民還是具有依附性的身份。他們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學者把東漢末年以後依附性租佃農的出現作為封建化的主要標志,對租佃關系和依附性佃農產生的時間估計較晚。例如唐長孺先生認為,秦漢是亞洲型的奴隸社會,奴隸被用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但在生產領域並不佔主要地位,自耕農在全部人口中占很大比重,漢武帝以後從自耕農中分化出部分佃農,但他們的身份是自由的,直到東漢末年才出現依附性的佃農。東漢以來「客」的卑微化和普遍化的過程,到西晉最後完成,這也就是大量自耕農和自由佃農封建化的過程。 [1]何茲全先生認為古代社會的漢代有自由民(編戶齊民)五千萬,奴隸則只有六七百萬;他們通過奴隸的解放(主要發生在王莽改奴婢為「私屬」以後)和自由民的投靠(主要發生在東漢末年戰亂時期)的途徑,到魏晉南北朝,大部分轉化為豪族、寺院的依附民。 [2]在這里我覺得有兩個問題需要提出來討論:一是中國租佃關系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二是依附性佃農又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W9$mgs=S`E
=}12S:Qhj
一、租佃關系的產生 @Lj28&4:<

在此接著看:

http://bbs.xhistory.net/read.php?tid=11058

**************************************************************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業的進與退

簡介:【內容提要】魏晉南北朝社會長期分裂對峙,但北方農業仍在向前發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技術有了大的進步,牛耕得到廣泛普及,畜力耙及牽引軟套都被發明出來,傳統的耕—耙—耱北方旱田耕作體系形成。二、繼承漢代精耕細作的傳 ...
關鍵字: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農業的進與退 中國經濟史
【內容提要】魏晉南北朝社會長期分裂對峙,但北方農業仍在向前發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技術有了大的進步,牛耕得到廣泛普及,畜力耙及牽引軟套都被發明出來,傳統的耕—耙—耱北方旱田耕作體系形成。二、繼承漢代精耕細作的傳統,強調「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發展區種法,重視提高單位面積效益。三、農業中畜牧成分增加,是北方農業適應外部變化的一次重大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農業增收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總體看來,是進大於退。
【摘 要 題】古代經濟史研究
【英文摘要】Although the country was seperated into two parts in Wei Jin Nan-Bei Dynasties,the northern agriculture still made constant progress.Firstly, the farming implements and cultivating technology were improved;cattle-farming was popularized;the animal-hauled rake and harness were invented. and the traditional plough-rake-harrow farming system for dry land was formed.Secondly, the good tradition of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carried forward from Hah Dynasty. was woven into the view of「it would rather be the few than the many」by the northern people who developed the method of district growth an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ction per unit.Thirdly, the proportion of more husbandry was the result of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changes from outside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which helped increase the proc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land.So there was more advancement than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proction.
【關 鍵 詞】魏晉南北朝/北方農業/精耕細作

在此接著看:

http://www.docdiy.cn/jjx/2007/1015/article_1665.html

Ⅸ 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哪位科學家的什麼成就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肯定是農業專家賈思勰

閱讀全文

與魏晉農業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