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x86是誰發明的

x86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27 09:20:06

1. 世界上第一片CPU是哪一年發明的型號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片CPU是1971年發明的,型號是Intel生產的4004微處理器。

4004微處理器片內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晶體管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能夠處理4bit的數據,每秒運算6萬次,運行的頻率為108KHz,成本不到100美元。英特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戈登·摩爾將4004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具革新性的產品之一」。

(1)x86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978年,Intel首次推出16位處理器8086,這是80x86系列CPU的鼻祖。80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訪問1MB內存。1979年,Intel又推出8086的姊妹晶元8088,它與8086不同的是外部數據匯流排為8位。

很快Intel就在8086/8088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因為IBM准備選用它來製造著名的IBMPC。隨著1981年IBMPC的正式推出,一個全新的個人計算機時代開始了,Intel從此成為CPU行業的霸主。

2. x86系列CPU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x86是一個intel通用計算機系列的編號,也標識一套通用的計算機指令集合,由於早期intel的CPU編號都是如8086,80286來編號,由於這整個系列的CPU都是指令兼容的,所以都用X86來標識所使用的指令集合如今的奔騰,P2,P4,賽揚系列都是支持X86指令系統的,所以都屬於X86家族

x86 family 6 model 65意思是這個CPU屬於x86家族的第6代產品,採用65ns的工藝製造。

AT/AT COMPATIBLE 這個的意思應該是說兼容AT/AT指令。

CPU型號大全總結(推薦)

編者按:任何東西從發展到壯大都會經歷一個過程,CPU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和成就,其中的發展史更是耐人尋味。作為電腦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讓我們進入時間不長卻風雲激盪的CPU發展歷程中去。在這個回顧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敘述了目前兩大CPU巨頭——Intel和AMD的產品發展歷程,對於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為其產品我們極少見到,篇幅所限我們就不再累述了。

一、X86時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我們就通過它來展開我們的「CPU歷史之旅」。

4004處理器核心架構圖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 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Intel 8086處理器

1982年,許多年輕的讀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INTE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棗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Intel 80286處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 SL與80386 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SMM)。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

Intel 80386處理器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晶元由INTEL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訊。80486 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16KB。80486 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

[Page: ]

二、奔騰時代的CPU
繼承著80486大獲成功的東風,賺翻了幾倍資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奔騰。由於CPU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激烈化,INTEL覺得不能再讓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樣的名字來搶自己的飯碗了,於是提出了商標注冊,由於在美國的法律裡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注冊的,於是INTEL玩了哥花樣,用拉丁文去注冊商標。奔騰在拉丁文裡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還替它起了一個相當好聽的中文名字——奔騰。奔騰的廠家代號是P54C,奔騰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時鍾頻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後提高到200MHZ。單單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奔騰微處理器,它的運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奔騰則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從奔騰開始,我們大家有了超頻這樣一個用盡量少的錢換取盡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為世界上第一個586級處理器,奔騰也是第一個令人超頻的最多的處理器,由於奔騰的製造工藝優良,所以整個系列的CPU的浮點性能也是各種各樣性能是CPU中最強的,可超頻性能最大,因此贏得了586級CPU的大部分市場。奔騰家族裡面的頻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至於CPU的內部頻率則是從60MHz到66MHz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從奔騰75開始,CPU的插座技術正式從以前的Socket4轉換到同時支持Socket 5和7同時支持,其中Socket 7還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所有的奔騰 CPU裡面都已經內置了16K的一級緩存,這樣使它的處理性能更加強大。

Intel 奔騰處理器

與此同時,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頻率一共有六種:75/90/100/120/133/166,內部匯流排的頻率和奔騰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雖然它在浮點 運算方面比不上奔騰,但是由於K5系列CPU都內置了24KB的一級緩存,比奔騰內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數運算和系統整體性能方面甚至要高於同頻率的奔騰。即便如此,因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後拖,AMD公司在「586」級別的競爭中最終還是敗給了INTEL。

1、初受挫折——奔騰 Pro:
初步占據了一部分CPU市場的INTEL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其他公司還在不斷追趕自己的奔騰之際,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P6。P6隻是它的研究代號,上市之後P6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奔騰 Pro。Pentimu Pro的內部含有高達550萬個的晶體管,內部時鍾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奔騰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級(片內)緩存為8KB指令和8KB數據。

Intel奔騰 Pro處理器

[Page: ]

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個封裝中除Pentimu Pro晶元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元,兩個晶元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處理器與高速緩存的連接線路也被安置在該封裝中,這樣就使高速緩存能更容易地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奔騰 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運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與處理器相同的頻率上。這樣的設計領奔騰 Pro達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奔騰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頻率是150/166/180/200,一級緩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級緩存,至於頻率為200的CPU還分為三種版本,不同就在於他們的內置的緩存分別是256KB,512KB,1MB。不過由於當時緩存技術還沒有成熟,加上當時緩存晶元還非常昂貴,因此盡管Pentimu Pro性能不錯,但遠沒有達到拋離對手的程度,加上價格十分昂貴,一次Pentimu Pro實際上出售的數目非常至少,市場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 Pro可以說是Intel第一個失敗的產品。

2、輝煌的開始——奔騰 MMX:
INTEL吸取了奔騰 Pro的教訓,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騰系列的改進版本,廠家代號P55C,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奔騰 MMX(多能奔騰)。這款處理器並沒有集成當時賣力不討好的二級緩存,而是獨辟蹊徑,採用MMX技術去增強性能。

MMX技術是INTEL最新發明的一項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它的英文全稱可以翻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奔騰 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增加了57條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還將CPU晶元內的L1緩存由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數據),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運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時,處理多媒體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術不但是一個創新,而且還開創了CPU開發的新紀元,後來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從MMX發展演變過來的。

Intel奔騰MMX處理器

在Intel推出奔騰 MMX的幾個月後,AM也推出了自己研製的新產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種頻率,分別是:166/200/ 233/266/300,五種型號都採用了66外頻,但是後來推出的233/266/300已經可以通過升級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頻,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個飛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一級緩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業性能甚至還優於奔騰 MMX,但由於缺少了多媒體擴展指令集這道殺手鐧,K6在包括游戲在內的多媒體性能要遜於奔騰 MMX。

3、優勢的確立——奔騰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奔騰 Pro同一個級別的產品,也就是影響力最大的CPU——奔騰 Ⅱ。第一代奔騰 Ⅱ核心稱為Klamath。作為奔騰Ⅱ的第一代晶元,它運行在66MHz匯流排上,主頻分233、266、300、333Mhz四種,接著又推出100Mhz匯流排的奔騰 Ⅱ,頻率有300、350、400、450Mhz。奔騰II採用了與奔騰 Pro相同的核心結構,從而繼承了原有奔騰 Pro處理器優秀的32位性能,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寫操作的速度,並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統的執行速度。由於配備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奔騰Ⅱ可以猜測地執行寫操作,並允許使用舊段值的指令與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時存在。在奔騰Ⅱ裡面,Intel一改過去BiCMOS製造工藝的笨拙且耗電量大的雙極硬體,將750萬個晶體管壓縮到一個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奔騰Ⅱ只比奔騰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卻比奔騰 Pro多容納了200萬個晶體管。由於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門尺寸,因此加快了這些晶體管的速度,從而達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時鍾速度。

Intel奔騰Ⅱ處理器

[Page: ]

在介面技術方面,為了擊跨INTEL的競爭對手,以及獲得更加大的內部匯流排帶寬,奔騰Ⅱ首次採用了最新的solt1介面標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裝,而是採用了一塊帶金屬外殼的印刷電路板,該印刷電路板不但集成了處理器部件,而且還包括32KB的一級緩存。如要將奔騰Ⅱ處理器與單邊插接卡(也稱SEC卡)相連,只需將該印刷電路板(PCB)直接卡在SEC卡上。SEC卡的塑料封裝外殼稱為單邊插接卡盒,也稱SEC(Single-edgecontactCartridge)卡盒,其上帶有奔騰Ⅱ的標志和奔騰Ⅱ印模的彩色圖像。在SEC卡盒中,處理器封裝與L2高速緩存和TagRAM均被接在一個底座(即SEC卡)上,而該底座的一邊(容納處理器核心的那一邊)安裝有一個鋁制散熱片,另一邊則用黑塑料封起來。奔騰ⅡCPU內部集合了32KB片內L1高速緩存(16K指令/16K數據);57條MMX指令;8個64位的MMX寄存器。750萬個晶體管組成的核心部分,是以203平方毫米的工藝製造出來的。處理器被固定到一個很小的印刷電路板(PCB)上,對雙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至於L2高速緩存則有,512K,屬於四路級聯片外同步突發式SRAM高速緩存。這些高速緩存的運行速度相當於核心處理器速度的一半(對於一個266MHz的CPU來說,即為133MHz)。奔騰Ⅱ的這種SEC卡設計是插到Slot1(尺寸大約相當於一個ISA插槽那麼大)中。所有的Slot1主板都有一個由兩個塑料支架組成的固定機構。一個SEC卡可以從兩個塑料支架之間滑入Slot1中。將該SEC卡插入到位後,就可以將一個散熱槽附著到其鋁制散熱片上。266MHz的奔騰Ⅱ運行起來只比200MHz的奔騰Pro稍熱一些(其功率分別為38.2瓦和37.9瓦),但是由於SEC卡的尺寸較大,奔騰Ⅱ的散熱槽幾乎相當於Socket7或Socket8處理器所用的散熱槽的兩倍那麼大。

除了用於普通用途的奔騰Ⅱ之外,Intel還推出了用於伺服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處理器採用了Slot 2插口技術,32KB 一級高速緩存,512KB及1MB的二級高速緩存,雙重獨立匯流排結構,100MHz系統匯流排,支持多達8個CPU。

Intel奔騰Ⅱ Xeon處理器

為了對抗不可一世的奔騰 Ⅱ,在1998年中,AMD推出了K6-2處理器,它的核心電壓是2.2伏特,所以發熱量比較低,一級緩存是64KB,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抗衡Intel的MMX指令集,AMD也開發了自己的多媒體指令集,命名為3DNow!。3DNow!是一組共21條新指 令,可提高三維圖形、多媒體、以及浮點運算密集的個人電腦應用程序的運算能力,使三維圖形加速器全面地發揮性能。K6-2的所有型號都內置了3DNow!指令集, 使AMD公司的產品首次在某些程序應用中,在整數性能以及浮點運算性能都同時超越INTEL,讓INTEL感覺到了危機。不過和奔騰 Ⅱ相比,K6-2仍然沒有集成二級緩存,因此盡管廣受好評,但始終沒有能在市場佔有率上戰勝奔騰Ⅱ。

4、廉價高性能CPU的開端——Celeron:
在以往,個人電腦都是一件相對奢侈的產品,作為電腦核心部件的CPU,價格幾乎都以千元來計算,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批用戶急需廉價而使用的家庭電腦,連帶對廉價CPU的需求也急劇增長了。

在奔騰 Ⅱ又再次獲得成功之際,INTEL的頭腦開始有點發熱,飄飄然了起來,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場上,從而給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虛而入的機會,眼看著性能價格比不如對手的產品,而且低端市場一再被蠶食,INTEL不能眼看著自己的發家之地就這樣落入他人手中,又與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場,性能價格比相當厲害的CPU——Celeron,賽揚處理器。

早期Slot 1插座 Celeron處理器

[Page: ]

Celeron可以說是Intel為搶占低端市場而專門推出的,當時1000美元以下PC的熱銷,令AMD等中小公司在與Intel的抗爭中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於是,Intel把奔騰 II的二級緩存和相關電路抽離出來,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個名字,這就是Celeron。中文名稱為賽揚處理器。 最初的Celeron採用0.35微米工藝製造,外頻為66MHz,主頻有266與300兩款。接著又出現了0.25微米製造工藝的Celeron333。

不過在開始階段,Celeron並不很受歡迎,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其抽掉了晶元上的L2 Cache,自從在奔騰 Ⅱ嘗到甜頭以後,大家都知道了二級緩存的重要性,因而想到賽揚其實是一個被閹割了的產品,性能肯定不怎麼樣。實際應用中也證實了這種想法,Celeron266裝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過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經常須要用到二級緩存的程序。

Intel也很快了解到這個情況,於是隨機應變,推出了集成128KB二級緩存的Celeron,起始頻率為300Mhz,為了和沒有集成二級緩存的同頻Celeron區分,它被命名為Celeron 300A。有一定使用電腦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會對這款CPU記憶猶新,它集成的二級緩存容量只有128KB,但它和CPU頻率同步,而奔騰 Ⅱ只是CPU頻率一半,因此Celeron 300A的性能和同頻奔騰 Ⅱ非常接近。更誘人的是,這款CPU的超頻性能奇好,大部分都可以輕松達到450Mhz的頻率,要知道當時頻率最高的奔騰 Ⅱ也只是這個頻率,而價格是Celeron 300A的好幾倍。這個系列的Celeron出了很多款,最高頻率一直到566MHz,才被採用奔騰Ⅲ結構的第二代Celeron所代替。

為了降低成本,從Celeron 300A開始,Celeron又重投Socket插座的懷抱,但它不是採用奔騰MMX的Socket7,而是採用了Socket370插座方式,通過370個針腳與主板相連。從此,Socket370成為Celeron的標准插座結構,直到現在頻率1.2Ghz的Celeron CPU也仍然採用這種插座。

5、世紀末的輝煌——奔騰III:
在99年初,Intel發布了第三代的奔騰處理器——奔騰III,第一批的奔騰III 處理器採用了Katmai內核,主頻有450和500Mhz兩種,這個內核最大的特點是更新了名為SSE的多媒體指令集,這個指令集在MMX的基礎上添加了70條新指令,以增強三維和浮點應用,並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過平心而論,Katmai內核的奔騰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奔騰II的架構,採用0.25微米工藝,100Mhz的外頻,Slot1的架構,512KB的二級緩存(以CPU的半速運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並不大。不過在奔騰III剛上市時卻掀起了很大的熱潮,曾經有人以上萬元的高價去買第一批的奔騰III。

第一代Pentium III處理器 (Katmai)

[Page: ]

可以大幅提升,從500Mhz開始,一直到1.13Ghz,還有就是超頻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達到50%以上。此外它的二級緩存也改為和CPU主頻同步,但容量縮小為256KB。

第二代Pentium III處理器 (Coppermine)

除了製程帶來的改進以外,部分Coppermine 奔騰III還具備了133Mhz的匯流排頻率和Socket370的插座,為了區分它們,Intel在133Mhz匯流排的奔騰III型號後面加了個「B」, Socket370插座後面加了個「E」,例如頻率為550Mhz,外頻為133Mhz的Socket370 奔騰III就被稱為550E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騰III大受歡迎,Intel開始著手把Celeron處理器也轉用了這個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處理器,俗稱Celeron2,由於轉用了0.18的工藝,Celeron的超頻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飛躍,超頻幅度可以達到100%。

第二代Celeron(Coppermine128核心)處理器

6、AMD的絕地反擊——Athlon
在AMD公司方面,剛開始時為了對抗奔騰III,曾經推出了K6-3處理器。K6-3處理器是三層高速緩存(TriLevel)結構設計,內建有64K的第一級高速緩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層高速緩存(Level 2),主板上則配置第三級高速緩存(Level 3)。K6-3處理器還支持增強型的3D Now!指令集。由於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問題,K6-3處理器在台式機市場上並不是很成功,因此它逐漸從台式機市場消失,轉進筆記本市場。

真正讓AMD揚眉吐氣的是原來代號K7的Athlon處理器。Athlon具備超標量、超管線、多流水線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採用0.25微米工藝,集成2,200萬個晶體管,Athlon包含了三個解碼器,三個整數執行單元(IEU),三個地址生成單元(AGU),三個多媒體單元(就是浮點運算單元),Athlon可以在同一個時鍾周期同時執行三條浮點指令,每個浮點單元都是一個完全的管道。K7包含3個解碼器,由解碼器將解碼後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碼成macroOPS指令,把長短不一的X86指令轉換成長短一致的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發揮RISC核心的威力)送給指令控制單元,指令控制單元能同時控制(保存)72條指令。再把指令送給整數單元或多媒體單元。整數單元可以同時調度18條指令。每個整數單元都是一個獨立的管道,調度單元可以對指令進行分支預測,可以亂序執行。K7的多媒體單元(也叫浮點單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棧寄存器,浮點調度單元同時可以調度36條指令,浮點寄存器可以保存88條指令。在三個浮點單元中,有一個加法器,一個乘法器,這兩個單元可以執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還有一個浮點單元負責數據的裝載和保存。由於K7強大的浮

X86型的CPU經歷了哪幾代

與X86型的CPU經歷了哪幾代有關文章:

瑞星防火牆監測到一些程序創建TCP或UDP協議,請問這些協議都是做什麼用的

升級CPU

互聯網的接入方式有哪幾種?

svchost.exe佔用CPU90%,電腦反應慢,占內存大

啟動EXCEL軟體,EXCEL工作界面是由哪幾部分組成

810主板配合賽揚600好還是686配合雷鳥600好呢?

CPU溫度..

用什麼軟體測試CPU真假和內存大小?

AGP顯卡和AMD的CPU沖突發生死機

運行奧撕卡經典金曲全集時,不能打開,電腦顯示如下:(本碟片要求P2以上CP…

3. X86和i386有什麼區別

30年前的1978年6月8日,Intel發布了新款16位微處理器「8086」,也同時開創了一個新時代:x86架構誕生了。x86指的是特定微處理器執行的一些計算機語言指令集,定義了晶元的基本使用規則,一如今天的x64、IA64等。事實上,8086處理器發布之初並沒有獲得太多關注,開始也沒有被大范圍採用,但它在PC業界的地位怎麼形容都不為過,這就是因為它帶來了x86。它不僅成就了Intel如日中天的地位,也成為了一種業界標准,即使是在當今強大的多核心處理器上也能看到x86的身影。在30年的發展史中,x86家族不斷壯大,從桌面轉戰筆記本、伺服器、超級計算機、編寫設備,期間還挫敗或者限制了很多競爭對手的發展,讓不少處理器廠商及其架構技術成為歷史名字,即使有些封閉發展的也難以為繼,比如蘋果就已經放棄PowerPC了。當然,我們不能忘了x86-64和EM64T的斗爭。2003年,AMD推出了業界首款64位處理器Athlon 64,也帶來了x86-64,即x86指令集的64位擴展超集,具備向下兼容的特點。當時Intel也在推行64位技術,但其IA64架構並不兼容x86,只是用在伺服器處理器Itanium上。為了和AMD展開競爭,Intel也在2004年推出了自己的64位版x86,也就是EM64T。對此,AMD和Intel互相指責對方,但無論如何至少推廣了64位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也讓x86技術得以繼續發揚光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RISC發明人之一David Patterson表示:「這證明,x86指令集的彈性完全可以拿來對付Intel,所以即使Intel統治了整個市場,其他公司依然可以改變x86的發展方向。」

4. X86是什麼意思

你好:

——★1、「X86」 老系統的編號。因為老系統最高為32位,所以 Windows 7 32位的系統,為 「X86」 ,而 「X64」 是64位。例如老的系統是......286、386、486 等等......其實,這只是一種編號方式


——★2、老的系統,是以 x86 為編號的,X64是另一種編號而已,兩者沒有可比性。

5. cpu的發明人是誰啊

cpu的發抄明者可以說是襲Intel(英特爾)公司。

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Intel生產的4004微處理器將運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個晶元上,標志著CPU的誕生;1978年,8086處理器的出現奠定了X86指令集架構, 隨後8086系列處理器被廣泛應用於個人計算機終端、高性能伺服器以及雲伺服器中。

(5)x86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CPU工作原理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現代計算機的基礎。在該體系結構下,程序和數據統一存儲,指令和數據需要從同一存儲空間存取,經由同一匯流排傳輸,無法重疊執行。

根據馮諾依曼體系,CPU的工作分為以下 5 個階段:取指令階段、指令解碼階段、執行指令階段、訪存取數和結果寫回。


6. windows系統軟體是誰發明的

比爾蓋茨的工作小組
Windows起源可以追溯到Xerox公司進行的工作。1970年,美國Xerox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機構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從事區域網、激光列印機、圖形用戶介面和面向對象技術的研究,並於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GUI(圖形用戶介面)系統:Star 8010工作站。但如後來許多公司一樣,由於種種原因,技術上的先進性並沒有給它帶來它所期望的商業上的成功。
當時,Apple Computer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ve Jobs,在參觀Xerox公司的PARC研究中心後,認識到了圖形用戶介面的重要性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開始著手進行自己的GUI系統研究開發工作,並於1983年研製成功第一個GUI系統:Apple Lisa。隨後不久,Apple又推出第二個GUI系統Apple Macintosh,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商用GUI系統。當時,Apple公司在開發Macintosh時,出於市場戰略上的考慮,只開發了Apple公司自己的微機上的GUI系統,而此時,基於Intel x86微處理器晶元的IBM兼容微機已漸露崢嶸。這樣,就給Microsoft公司開發Windows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市場。
Microsoft公司早就意識到建立行業標準的重要性,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開始研究開發Windows,希望它能夠成為基於Intel x86微處理晶元計算機上的標准GUI操作系統。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推出Windows 1.03版和Windows2.0版。但是,由於當時硬體和DOS操作系統的限制,這兩個版本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後,Microsoft公司對Windows的內存管理、圖形界面做了重大改進,使圖形界面更加美觀並支持虛擬內存。Microsoft於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3.0並一炮打紅。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操作系統一經面世便在商業上取得驚人的成功:不到6周,Microsoft公司銷出50萬份Windows3.0拷貝,打破了任何軟體產品的6周銷售記錄,從而一舉奠定了Microsoft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一年之後推出的Windows3.1對Windows 3.0作了一些改進,引入TrueType字體技術,這是一種可縮放的字體技術,它改進了性能;還引入了一種新設計的文件管理程序,改進了系統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增加對象鏈接合嵌入技術(OLE)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Windows3.0和Windows3.1都必須運行於MS DOS操作系統之上。
隨後,Microsoft借Windows東風,於1995年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95(又名Chicago),它可以獨立運行而無需DOS支持。Windows95是操作系統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對Windows3.1版作了許多重大改進,包括:更加優秀的、面向對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從而減輕了用戶的學習負擔;全32位的高性能的搶先式多任務和多線程;內置的對Internet的支持;更加高級的多媒體支持(聲音、圖形、影像等),可以直接寫屏並很好的支持游戲;即插即用,簡化用戶配置硬體操作,並避免了硬體上的沖突;32位線性定址的內存管理和良好的向下兼容性等等。以後我們提到的Windows一般均指Windows95。Windows操作系統特點,以後windows又相繼推出了98,Me,2000版本,不過windows2000又分為專業和伺服器兩個版本。
Windows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於它具有以下優點:
直觀、高效的面向對象的圖形用戶界面,易學易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Windows用戶界面和開發環境都是面向對象的。用戶採用「選擇對象-操作對象」這種方式進行工作。比如要打開一個文檔,我們首先用滑鼠或鍵盤選擇該文檔,然後從右鍵菜單中選擇「打開」操作,打開該文檔。這種操作方式模擬了現實世界的行為,易於理解、學習和使用。
用戶界面統一、友好、漂亮:
Windows應用程序大多符合IBM公司提出的CUA (Common User Acess)標准,所有的程序擁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基本外觀,包括窗口、菜單、工具條等。用戶只要掌握其中一個,就不難學會其他軟體,從而降低了用戶培訓學習的費用。
豐富的設備無關的圖形操作:
Windows的圖形設備介面(GDI)提供了豐富的圖形操作函數,可以繪制出諸如線、圓、框等的幾何圖形,並支持各種輸出設備。設備無關意味著在針式列印機上和高解析度的顯示器上都能顯示出相同效果的圖形。
多任務:
Windows是一個多任務的操作環境,它允許用戶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或在一個程序中同時做幾件事情。每個程序在屏幕上占據一塊矩形區域,這個區域稱為窗口,窗口是可以重疊的。用戶可以移動這些窗口,或在不同的應用程序之間進行切換,並可以在程序之間進行手工和自動的數據交換和通信。
雖然同一時刻計算機可以運行多個應用程序,但僅有一個是處於活動狀態的,其標題欄呈現高亮顏色。一個活動的程序是指當前能夠接收用戶鍵盤輸入的程序.
Windows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牌--Windows Xp
Windows XP是Microsoft 繼Windows 2000和Windows Millennium之後推出的新一代Windows 操作系統。Windows XP將Windows 2000的眾多優點(例如基於標準的安全性、易管理性和可靠性)與Windows 98和Windows Me的最佳特性(即插即用、易於使用的用戶界面以及獨具創新的支持服務)完美集成在一起,從而打造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優秀的一款Windows操作系統產品。
本文從技術角度入手,對Windows XP的新增功能特性進行了廣泛概述。文章展示了新的技術和功能是如何使用戶完成日常工作、共享信息、管理桌面、實現高效移動辦公、獲得幫助和支持以及執行其它計算任務的工作變得更加輕松的。
Windows XP在現有Windows 2000代碼基礎之上進行了很多改進,並且針對家庭用戶和企業用戶的不同需要提供了相應的版本:Windows XP Home Edition和Windows XP Professional。除非特別註明,本文所介紹的技術和功能均為這兩個操作系統共有的功能

7. AMD與intel x86的關系是什麼

現在筆記本的處理器基本都是基於X86架構的。而X86架構最早是英特爾發明的。
蘋果筆記本以前曾經用過RISC處理器,不過後來也轉而使用英特爾的X86處理器了。
具體我也不是很懂,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只能告訴你X86是處理器是一種很「本質」的「大架構」,是處理器處理數據的一種方法,基於這種處理方式的處理器就是X86處理器。與之並列的就是使用其他原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處理器,常見的ARM處理器(多見於手機、平板電腦),X86處理器(PC用的都是,包括英特爾和AMD生產的處理器,也有手機處理器)。
簡單的說,就是AMD的生產的電腦用的CPU,包括APU啊、FX推土機啊,英特爾的酷睿i3/5/7,奔騰啊,全部屬於X86處理器。

8. 電腦那一年發明的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4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何華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爾的x86的硬體架構及微軟公司的MS-DOS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並制定以PC/AT為PC的規格。之後由英特爾所推出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所推出的操作系統發展幾乎等同於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Wintel架構全面取代了IBM在個人電腦主導的地位。

9. X86是什麼意思和X86並列的是什麼

x86指intel架構的cpu,sun、ibm也生產cpu,怎麼稱呼早忘了,感興趣到它們的網站上找找。鑒於目前的壟斷體制,比x86先進又能推向大眾市場的只能等intel自己發明了。

閱讀全文

與x86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