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成為小發明家
怎樣才能當小發明家?
當小發明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首先要有專當發明家屬的崇高理想,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2.要有善心,孝心和愛心,有愛才有未來,愛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有愛祖國,
愛人民,愛父母,愛師長,愛學習,愛勞動,愛鍛煉,愛助人,愛創造,愛發明。
3.要有信心,決心,恆心。
4
.要有好學,好鑽研,求師和求知的精神,要掌握淵博的
知識。
5.要培養自己對發明創造濃厚的興趣和愛好。
6.要養成好奇心,好奇心是發明的種子。
7.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的生活習慣,練就一副好身體。
8.要有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精神。
9.要有團結友愛的精神,虛心向別人學習,學會和別人合作共事。
1 0.要堅持不懈從事發明創造實踐活動,不斷努力明創造工作。
② 創造力怎樣培養
個人認為是可以培養的。
每一個人的創造力都起始於嬰幼兒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如同一張未被玷污的白紙,看待事物的角度區別於成人,能夠發現我們忽略的美。孩子本身也有極強的好奇心,在這一心理的驅使下,樂意去探索、樂意去發現、樂意去創造。
3、讓孩子多動手動腦
我們可以帶領孩子一起去做手工,既可以動手又可以動腦,有助於孩子的創造性發展。比如壘積木、剪窗花、折紙、串珠子等手工活動,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發揮想像力,增強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能力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會對他們長大後事業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想學習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米媽談育兒」,我是魏華,也是米媽,是兒童學習力專家,實戰派親子教育專家,暢銷書《不急不吼,輕松養出好孩子》的作者。
③ 如何成為發明家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到2020年,從字面上看,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成功的發明家。我將在以下兩部分中對此進行解釋:
1.如何提出一個好主意。
2.如何將這個想法變成成功的產品。
3.製造,銷售和/或許可。一旦產品准備好生產或理想地投入生產,就有許多方法可以將其貨幣化。像Kickstarter和Indiegogo這樣的平台可讓您在製造產品之前預售產品。批發商,分銷商和零售買家一直在尋找優質的新產品來改善其產品線。有時,如果產品足夠好,較大的公司會許可該產品通過自己的品牌銷售;但是,這通常至少需要先進行幾次銷售。
④ 如何發明一個能在家裡養魚的箱子里發明一個能創造氧氣的東西
十塊錢買個水泵吧,植物在晚上會吸收水裡氧氣,可能會把魚害死的呦
⑤ 古代畜牧業的發明過程是怎樣的
我國古代畜牧業曾有過輝煌的成就。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畜牧和獸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經驗,有的至今仍有重要價值。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創造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這之中,相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閹割術的發明,以及家禽飼養方面的人工孵化法、填鴨技術、強制換羽法的發明,都是舉世矚目的成就。
伯樂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相馬學家,他總結了過去以及當時相馬家的經驗,加上他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寫成《相馬經》,奠定了我國相畜學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兼並戰爭頻繁,軍馬需要量與日俱增,同時也迫切要求改善軍馬的質量。
當時也是生產工具改革和生產力迅速提高的一個時期,由於耕牛和鐵犁的使用,人們希望使用拉力比較大的耕畜。這種情況,促進了我國古代相畜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很多著名的相畜學家,最著名的要算春秋時期衛國的寧戚了。他著有《相牛經》,這部書雖早已散失,但它的寶貴經驗一直在民間流傳,對後來牛種的改良起過很大作用。
相馬的理論和技術,成就更大,有過很多相馬學家。比如戰國時期的趙國的九方皋,對於相馬也都有獨到的見解。由於各人判斷良馬的角度不同,當時也形成了許多相馬的流派。
漢代已有完整的《相六畜》書和銅質的良馬模型。至盛唐時期,更有進一步的發展。古時的相畜學說對於後世家畜品質的提高,起過很大的作用。
閹割術的發明,是我國乃至畜牧獸醫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據考證,商代甲骨文中就已有關於豬的閹割記載。
《周易》記載:「豶豕之牙吉。」意思是說閹割了的豬,性格就變得馴順,雖有犀利的牙,也不足為害。
《禮記》上提到「豕曰剛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閹割的豬皮厚、毛粗,叫「豕」;閹割後的豬,長得膘滿臀肥,叫「豚」。
當代民間還流行的小母豬卵巢摘除術,手術過程一般只一兩分鍾,而且術前不需麻醉,術後不需縫合。手術器械簡單,手術部位正確,創口比較小,手術安全,無後遺症,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手術。
閹割術是古代勞動人民遺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
《周禮·夏官》記載「校人」的職掌中有「頒馬攻特」之說,所謂「攻特」,就是馬的閹割,或稱「去勢」。秦漢時期以前,騸馬還不普遍,可能僅施行於凶惡不馴的馬匹。
至秦漢之交,因為激烈的戰爭和騎戰的盛行,需要有合乎軍馬條件的馬匹,從此馬的閹割術也就盛行了。
人工孵化法、填鴨技術、強制換羽法的發明,是我國在畜牧業領域家禽飼養方面的重要成就。
我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養鴨養鵝,養雞比這更早。家禽人工孵化法究竟什麼時候發明,已難於稽考,已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在我國應用,一直沿用至今。
在當時,北方大都用土缸或火炕孵蛋,靠燒煤炭升溫。南方一般用木桶或谷圍孵蛋,以炒熱的穀子作為熱源。
炒谷的溫度大約在38度至41度之間,經8小時逐漸降低至35度,再炒一次。每天共炒谷3次,使木桶里的溫度經常保持在37度左右。種蛋孵化10天後,蛋里胚盤發育中自身產生熱,此後就可摻入新的種蛋。
如果木桶里保溫良好,這樣舊蛋自身發出的熱已足以供給新蛋胚盤發育的需要,無需再炒谷了。土法孵化的巧妙處也就在這里。
我國人工孵化法的特點是設備簡單,不用溫度調節設備,也不需要溫度計,卻能保持比較穩定的溫度,而且孵化數量不受限制,成本很低,孵化率可達95%以上。
北京鴨味美可口,早在明代已為人們所賞識。這是由於發明了填鴨肥育技術、改善了鴨的肉質的緣故。北京鴨在孵出後六七十天就開始填肥。
填鴨肥育需要專門的技術。每天給兩回肥育飼料。在肥育期間,不再在舍外放飼,同時在肥育舍的窗格子上掛上布簾,把屋子弄成半明半暗。
肥育用的飼料是高粱粉、玉米粉、黑麩和黑豆粉。把這些飼料用熱湯搓製成棒狀的條子,叫做「劑子」,由填鴨的技師即「把師」用手把鴨嘴撐開,一個一個填下。初次試填,每天每隻約填7個至9個。如有消化不良的,下次減去一兩個:如消化良好,以後逐日遞增,最後約填20個左右。
這樣鴨子在肥育期的2周至4周間,就可增加體重兩三千克,肥育完成,可增重至4500克至6000克,肉味特別鮮美。
我們的祖先掌握了鴨的生長發育規律,並且發明了人工止卵和強制換羽的方法,使種鴨能依照養鴨人的意願,要什麼時候下蛋就什麼時候下蛋,要什麼時候換羽毛就什麼時候換羽毛,而且縮短了換羽期,增長了產卵期。
夏天鴨因怕熱,生長遲緩,下蛋數量少,質量也差。這時候一般就人工止卵:先使它停食3天,只給清水,以維持生命。三天後,改喂米糠,不再放飼,就可以自然停止下蛋。
停止下蛋後大約5個星期,一般就會換羽。如果任鴨自然換羽,前後大約要經過4個月,而且恢復健康也慢,甚至會耽誤和影響秋季下蛋。強制換羽,可以把換羽時間縮短到五六十天。
強制換羽的具體方法,就是先減少鴨子的飼料,使它停產而催促脫羽。脫羽到相當程度,再把它的尾羽、翅羽分次用手拔盡,這對鴨子並無損傷,而且是有益的。這時添給適量的黑豆,以促進羽毛生長。
拔羽在6月上旬實行,至7月中旬新羽生長一半時,再趕下河去放飼。這時飼料恢復原狀,用米糠、黑豆和高粱。
至7月下旬,就加喂粟米,配合量和未停止下蛋時一樣。幾天後就可看到鴨有交尾的。
至8月上中旬,就又開始下蛋了。這種辦法可使停止產卵期縮短一半。
⑥ 養殖技術的發明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對人類有輔助品
⑦ 如何才能發明創造
怎樣培養學生創造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是用來為學生圓夢的,孩子們都是懷著美好的「夢想」進學校的,他們的「夢」燦爛得很,都是「美夢」。教師也有「夢想」,真切地希望培養的孩子將來都是棟梁之才,能大展宏圖。教育歸根結蒂是提高人的生命價值,歷史悠長,人生苦短,同樣是短暫的人生,有的人光輝燦爛,有的人黯淡無光,關鍵決定於人的創造力高低。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後,創造力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就更大了。
一碗米究竟能創造多少價值,在一般人手裡,按米是用來做飯的常規常識,加點水煮成米飯,就是一塊錢的價值,但如果在有創造力的人手裡,可以將米浸泡後分成幾份,找來蘆葦葉包成粽子,就可以買到五、六塊錢,當然如果將米加酒麴發酵,精心釀成一瓶美酒,可以賣到二、三十元錢。在這里,人的創造力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人的創造力是可以通過教育激發和培養的,我希望我的學生都具有創造力,使人生價值最大化,這是我在近三十年教師生涯中,堅持進行創造教育實踐和研究的原因。
我們無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圓成為瓦特、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的夢,但幫助、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這是教師的職責。但在一切為考試,為分數而教的中國教育大環境下,不理會學生這樣那樣的夢想,使有成為瓦特、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潛質的孩子遭到摧殘和壓制,摧毀這些美好的夢想。審視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素質教育進行很多年了,但有多少學校和教師真正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又有多少教師了解或者掌握了創造教育的基本理論、原則和實施方法,我國學生的創造力水平又有多少實質性的提高?
創造教育的內涵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製造能力的培養,「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創新精神的養成離不開動手能力的培養,最有效的途徑是手腦並用,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逐步掌握科學方法與勞動技能,最終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創新型勞動者,這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創造力的培養對學生終生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下面讓我們了解有關創造的一些基本知識。
一、什麼是創造
創造是人類為實現一定目的,通過其智慧行為向社會提供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創造性成果的活動。
創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主體性
創造的主體必須是現實的人,是個人或群體,只有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改造世界。同時,創造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和具有一定的思維智慧。強調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強調人們在創造活動中主體的創造性人格、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方式的綜合效應和作用。
(二)目的性
人在行動之前,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而一個人的行動就是把這種目的付諸實踐的過程。創造目標的選擇和實施,創造動機的產生,都受人們思維的控制和調節,創造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
創造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種體現,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發展。
(三)創新性
創造成果應當是新穎的、獨特的、前所未有的,模仿和抄襲都不屬於創造。人類的社會實踐並非都是創造活動,人類的勞動成果也並非都是創造成果。
創新也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創新是指人們創造性勞動及其價值的實現,在這一點上,創新和創造並無本質上的差別。但是,創新相對於創造可以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它並不過分強調成果的首創,對創新成果的界定也不如創造那樣嚴格,因而在習慣上,創新似乎比創造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四)功利性
創造應該能為社會帶來實際或潛在的功利,也就是說,創造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而不涉及創造者的創造動機。創造的有益性也往往被當作功利性的一個標准,即創造不能違反公共道德和科學原理。
基於對「創造性」涵義的不同理解,創造又可分為狹義創造和廣義創造,狹義創造是指產生的成果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新的、有價值的、獨創的;廣義創造是指所產生的成果僅僅對於創造者本人或有限的群體來講是一種新的產物,而對全人類來說則不一定是新的,或許其他地區、國家已經有了。人們一般所指的創造都是指狹義創造。
在創造教育中,學生的許多創造成果,在嚴格意義上講都是「非創造性的」,根據創造的四項特徵,都不能視同創造,但學生為獲得成果而進行的探索過程,對其本人來說,卻是具有創造性的,對學生創造潛能的挖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而在創造教育中,我們不應過分看重創造成果的多少,而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創造的分類
人的創造活動,根據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形式。
(一)根據創造的涵義不同,可分為發展、發現和發明等
1.發展——指相對於原來狀態有所前進和提高。
2.發現——對客觀事物自身的狀況及規律的認識有新的突破、新的進展,獲得了新的知識。
3.發明——運用自然法則,按一定的目的去改變和調整客觀對象,從而獲得新的事物或事物新的狀況、結果和方法等。
(二)根據創造成果的新穎程度,又可分為創造、改造和改進 ,
1.創造——其參照系為整個人類歷史,創造成果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新的、有價值的、獨創的。
2.改造——指在已有創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變和更新,或者是將某一領域的創造成果移植於另一新的領域。
3.改進—— 一般指相對於改造而言,其創新和進步的程度不如改造。
除按上述情況分類外,還可按創造活動指向的客體劃分 (如:新的、美的藝術形象和體能創造,產生新的物質產品的創造,產生新的精神產品的創造……);按專業領域劃分;按創造的產物或結果劃分等。
創造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研究,創造成果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創造過程存在著不同的難易程度,但有一點值得強調,創造者在其創造探索過程中的創造性是等價的。因而,在學生中開展的「小發明、小創造、小探究」活動是值得積極推廣的。在這一點上,日本及其教育界給予了充分重視,對學生在學習和科研活動中的小創造、小發明採取許多有力措施予以支持,並制定了「實用新案」等法律措施予以保護,甚至認為小發明家、小創造者也「不比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