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起源期。
黃帝時代,中國史前社會的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黃帝時代開始馴養使用牛馬,發明了車船,並學會打井和養蠶繅絲,戰爭中開始使用銅制武器。發展原始農業、發明文字、制定歷法和甲子,美術、音樂、舞蹈創作繁榮起來。創制冠冕衣裳,開始設區治民,在制度文明的創設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黃帝的推崇就是充分肯定黃帝時代在中華文明開創史上的地位,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
Ⅱ 豬牛馬羊最早是什麼時候被馴養的
從半坡,河姆渡聚落就開始了,公元前6000-7000年
Ⅲ 祭拜黃帝陵是每年都要舉行嗎有何意義
每年都要舉行。帝陵祭祀是華夏子孫流行幾千年的最嚴肅莊重的最大傳統民俗及國家行為,黃帝陵祭典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自2004年開始,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新落成的黃帝陵祭祀廣場舉行,清明公祭黃帝陵活動無論從規模上、規格上,還是內容上、形式上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意義: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禮,都有國家領導人和中央國家有關部委、兄弟省市區代表,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華人華僑代表萬餘人參加。
黃帝陵祭典活動實現了與對台工作相結合,與弘揚中華文化相結合,與團結、凝聚海外同胞相結合,突出了民族認同、國家統一、文明傳承、自強創新的主題,昭示了中華民族同根共祖、復興發展的理念。
(3)黃帝馴養牛馬發明了學會建造擴展閱讀: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代中國人,認為只有祭祀和打仗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功利性活動,都與當時的祭祀有密切的聯系。《國語·魯語上》「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故而,慎終追遠就成為是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有的傳統。
祭天地,袛宗廟,祀祖先,拜鬼神,朝四方,各種祭祀,樣式百般,並由此衍生蔚為大觀的祭祀文化。而由祭祀文化又衍生出更為宏大的禮樂文明,也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
黃帝,帶領華夏民族的先民們開辟洪荒,肇啟鴻蒙,開啟了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先河,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更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肇創者。
Ⅳ 黃帝軒轅氏為什麼最擅長對馬的馴養和弓箭的製造
在中國北部生活的古代部落群的始祖是黃帝軒轅氏。這是一個由狩獵轉向游牧生活的強悍的部落群,所以在對馬的馴養和弓箭的製造方面高人一籌。傳說弓箭是由黃帝的大臣揮發明的,所謂「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易傳·系辭下》)。這個部落群的氏族標志是威猛的虎豹羆貅,後來著名的華夏首領堯和大禹便是這一部落群的後裔。此外,一直在中國北方生活的戎人、狄人以及匈奴人,同黃帝部落群有著最親近的同源關系。
Ⅳ 什麼時候人類開始馴養牛馬駱駝為運輸工具的
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的哺乳動物。頭較小,頸粗長,彎曲如鵝頸。軀體高大,體毛褐色。極能忍飢耐渴。駱駝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2周,沒有食物可生存一個月之久。駝峰里貯存著脂肪,可在得不到食物時,分解成身體所需養分,供駱駝生存需要。另外,駱駝的胃裡有許多瓶子形狀的小泡泡,用來貯存水。駱駝可用作騎乘、馱運、拉車、犁地等,是沙漠戈壁地區人民和地質勘探、考古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夥伴。單峰駝主要分布於蘇丹,索馬里,印度等國;雙峰主要分布中國、蒙古以及中亞國家,中國又主要分布於新疆、甘肅、內蒙、寧夏。
駱駝是駱駝科,駱駝屬的動物,分單峰駝、雙峰駝兩種。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類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經開始馴養駱駝,作為役畜,以供馱運和騎乘,有許多國家有倚賴駱駝為生的駱駝牧民,甚至有駱駝騎兵。單峰駱駝毛短,主要生活在北非洲和西亞洲、印度等熱帶地域,生活在沙漠地帶的牧民以駱駝奶甚至駱駝血作為食物,全世界只有1400多萬頭,全部是家畜。19世紀末澳大利亞曾從非洲引進部分單峰駱駝,後來由於不再應用役畜,只向中東出口,大約有3200頭散落到澳洲沙漠地區重新野化。雙峰駱駝毛長,耐寒,春季脫毛,主要生活在中亞和中國西北、蒙古。大約只有120多萬頭,20世紀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發現野駱駝,可能是雙峰駱駝的祖先,大約有1000頭,中國政府已將這一帶劃為野駱駝自然保護區。駱駝的平均壽命可長達30-50年。
Ⅵ 三皇時期的五大發明創造是什麼
有巢氏,又被後人尊稱」巢皇」,是上古五氏之一。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建築師,他建造了中國第一座房屋,《韓非子》上有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上古時期,人類雖然擁有石器作為武器,但對於野獸依舊不能完全抵禦,一般只能居住在樹上或者山洞,常常受到野獸的侵害。有巢氏利用木頭構築了房屋,人們從此就居住來房屋當中不用再擔心野獸的襲擊了。
燧人氏,三皇之一,被後人尊稱「燧皇」,因為他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有被稱為「火祖」。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還只能茹毛飲血的生活,生食不僅不容易消化而且含有大量的病菌。只有森林大火的時候,人們才能吃口熟食,上古先民們並沒有掌握火的辦法。燧人氏發現火可以在夜間取暖,可以驅趕野獸,用火燒過的食物更好吃,於是燧人氏通過千百次的實驗,終於發明了「鑽木取火」。從此人們不是在吃帶菌的生肉,不用擔心夜晚的寒冷和出沒的野獸了。
伏羲氏,三皇之一,別稱青帝,是燧人氏的兒子,號稱「中華上古人文祖神」。上古時期,人們靠石矛骨箭打獵,徒手下河抓魚,效率低下,經常會餓肚子,於是伏羲發明了網,教會人們,利用網套住野獸來打獵,用網下河打魚,後來部落的人們就不會沒有食物餓肚子了,伏羲又發明了陶塤和古琴。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因為伏羲而大大提高。後人都被他的智慧和品格所折服,稱他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神農氏,三皇之一,又稱連山氏,後人尊稱「炎帝」。是上古時期著名的農學家和醫學家。上古時人們一般是靠採集果實和打獵作為食物,隨著部落的壯大,人口增多,採集和打獵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神農氏通過對植物生長的觀察發現,糧食是可以通過人工種植的,於是就發明了「刀耕火種」。通過翻土埋種撒灰,就能獲得糧食。之後人們就不用擔心食物的短缺了,神農氏又通過觀察動物生病後咀嚼某些植物的情況,發現植物治病,就親自嘗試植物,就又有了「神農嘗百草」的典故。
黃帝,軒轅氏,五帝之首,中國遠古時代華夏部落的共主。中華民族的始祖。人們對他的熟悉大多來自由逐鹿之戰打敗蚩尤,卻很少人知道黃帝時期是部落文明的頂峰,他的很多發明深深影響了後世。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最早的發明者就是黃帝,相傳黃帝在和蚩尤大戰時因為陷入迷霧,靠發明指南車的指引迷霧,另外他在醫葯學和建造學也有大量建樹,黃帝在醫理方面著作了《黃帝內經》。並且製造了舟車,改良了房屋,弓箭等用具。
嫘祖,黃帝的妻子,黃帝的妻子,因為她發明了養蠶,被後人稱嫘祖始蠶。黃帝時期,人們已經種五穀,馴養動物。擁有了足夠的食物,卻依舊衣不蔽體,只能靠獸皮和樹葉遮擋,嫘祖在一次野外采果時發現了樹上的蠶蛹並且發現這些蠶蛹能扯成細小的絲線,於是便用這些絲線編制了史上最早的絲綢,通過對蠶的觀察,了解蠶的生活規律,開始飼養蠶,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Ⅶ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馴養百畜,本領最大的要數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
樓主,糾正一下,燧人氏是鑽木取火,黃帝時製造的是指南車,只是那時候製造出來的, 並不一定就是黃帝發明的
Ⅷ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孔子祭祀精神「祭如在……」的相關知識或者文化現象啊謝啦~~
關於古人祭祀祖先的基本原則,在儒家經典《禮記》中有清楚的表述,也許可以這樣概括為:凡是有利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於文明的保持和發展的人或物,都可以列入祭祀物件。春秋時期出現的「三不朽」說,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有人將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魯國大夫叔孫豹不同意這個解釋,他 說:「以豹所聞,此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是其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 之不朽。若夫保姓受祀,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按照叔孫豹的意見,官位高,俸祿多,世代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後 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雖久不廢」,永垂不朽。
這裏應當提到孔子的貢獻。眾所周知,孔子重視「禮」,「所重,民、食、祭、 喪」。孔子關於「禮」的思想有一個顯著特點,即特別強調「禮」必須與「仁」愛為基礎,「禮」的實施,又是表達人本思親等「仁」愛情感的有效途徑。比如,孔子感慨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意思是說,禮儀活動,難道只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禮品嗎?他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人們在進行禮儀活動時,內心還應該有真實感情,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核有真正的感受或覺悟。孔子講這種內在真實的感情、感受等叫做「仁」。在孔子看來,在各種禮儀活動中,禮品、禮儀等, 都是有形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禮儀形式所蘊涵的禮儀精神,是參禮者以及觀禮者內心真實的感受。比如,關於贍養父母,子女同樣地給父母飯吃,但如果子女對父母沒有必要的、尊敬的感情,沒有孝心,那麼,贍養父母這種禮儀行為和養馬養狗有什麼區別呢?
孟子則進一步將孔子所說的「仁」解釋為 人的「本心」,他認為真正的禮儀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違背禮儀的行為,比如「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在政治活動中,如果不遵循禮儀原則,就是「失其本 心」。又如,一個人去世後,按照古代禮儀,應該用棺槨裝殮。孟子解釋說,這不是為了好看,而主要是為了「盡於人心」,表達後人對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據孔子、孟子的觀點,祭祀儀式所表達的,主要就是基於人們生命的傳承,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緬懷之情。這樣,中國古代的祖先祭祀禮儀,便成為有人情味的行為規范。《禮記·祭統》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意思是說,祭祀「自 中出生於心」,強調祭祀必須由人的內在認識、情感作基礎,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禮何」之義,也體現了孟子禮儀要「盡於人心」的意思。這些說明心祭重於行 祭。
充滿人文精神的祭祀禮儀,一直延續下來,演變成為後人祭祀黃帝的精神基礎。確實,黃帝之所以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後人 的祭祀,與黃帝時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關系,與先民們所立的大功大德緊密相連。比如,從傳說看,黃帝時代開始馴養和使用牛馬,發明了車、船,學會了打井、養蠶和繅絲,在戰爭中開始使用銅質兵器。發明了文字,制定了歷法和甲子,發展了原始農業,美術、音樂和舞蹈創作也繁榮起來。創制冠冕衣裳,開始設區 置民,在制度文明建設方面也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我們不是古代祖先神的崇拜者。我們祭祀黃帝陵,不是把黃帝當成神靈來祭祀,而是在一 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先民們如何創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孫。因此,我們的祭祀,在形式上也應當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們祭祀黃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1世紀真正實現。
陝西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大省,傳統文化的發掘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陝西完全可以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另一篇孔子祭祀思想的現代人文價值————從「祭如在」談起 孫鐵騎
http://www.confuchina.com/08%20xiandaihua/kongzi%20jisi.htm
Ⅸ 炎帝很黃帝誰的功勞大呢
炎帝(神農氏)年代在黃帝之前,貢獻:原始農業和原始文化,神農嘗百草,辨五穀,明季節,製作五弦琴等;黃帝緊接炎帝時期,貢獻:馴養牛馬,發明車船,發明文字,設官治民等;兩人對中國文明的發展都作出了卓越貢獻,無法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