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白話文發明

中國白話文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27 04:36:28

⑴ 白話文是如何起源的

對於「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
胡適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歷史。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為確立「白話文」正宗的書面語地位,他極力尋找「歷史的依據」。因此,在他那裡「白話文」是極為寬泛的概念,它指與「官方文學」、「廟堂文學」相對的歌謠、語錄、彈唱等形式的「民間文學」、「平民文學」,「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作書;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一言蔽之,在胡適看來,每個朝代都有「白話文」的存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白話史」。周作人則認為「現在的用白話的主張也只是從明末諸人的主張內生出來的。」
首屆「公安派文學」討論中,許多學者認為「公安派推崇白話文學可視為『五四『新文學之前驅』」一般地,我們認為從北宋到清末是「白話文」潛伏、蓄勢、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話本、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明清的小說如《水滸傳》、《金瓶梅》等等。「白話文」作為一個「口號」與「術語」的出現與晚清白話文運動有緊密聯系。「新詩派」的先行者黃遵憲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力主「詩界革命」;南社主將柳亞子主持《自治白話報》,文章以白話文為主。這期間「有裘廷梁等呼籲提倡白話文」。1887年出現了近代最早的
胡適
白話報——《申報》的副刊。「根據現今能找到的資料,清末最後約十年間,出現過140份白話報和雜志。」
晚清白話文運動開啟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但其性質是不同於「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它仍屬古代白話文的范疇。白話文學,只是因為想要變法,要使一般國民都認些字,看報紙,對國家政治都可明了一點,所以認為用白話文寫文章可得到較大的效力。」「現代白話文是『話怎麼說就怎麼寫』。「白話文」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語體范疇,是不同於用「白話」寫文章的文學現象,其最終取代文言文成為主要的書面表達方式,是「五四」的白話文運動。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倡導「活文學」,是整個白話文運動的濫觴。同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與之呼應。隨後,胡適又有《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章,提出「作詩如作文」,「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等主張。這期間李大釗、魯迅、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等都紛紛撰文闡明自己對「文學革命」的觀點。
胡適作為白話文運動的首倡者,他深諳思想內容與文體形式的關系,「我也知道有白話文算不得新文學,我也知道新文學必須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於傳統觀念的漫長歷史及客觀條件的復雜,他強調白話文與文言間對立、分裂的一面,不遺餘力地倡導「白話文」之工具性。「『白話文學工具』是我們幾個青年學生在美洲討一年多的新發明。」⑿較之胡適的激進、偏執、決絕的姿態,周作人略為冷靜,他在強調文字改革的同時,更重視思想的改革與轉換,否則雖用了白話「思想仍然荒謬,仍然有害」,「古文與白話沒有嚴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難分。」劉半農也認為文言、白話「各有所長,各有不相及之處」。「1920年1月,依當時的教育部頒令,凡國民學校年級國文課教育也統一運用語體文(白話)。」
這標志「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初步勝利,但是「白話文」內部也面臨著嚴重問題:美學意蘊的缺乏;思想內容與文字表達的脫離。對此胡適早就有所意識,「若今後之文人不能為五四造一可傳世之白話文學……決無以服古文家之心也」。就此而言,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詩集《嘗試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體」小說無不具有開創或奠基的意義。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白話書面語創作在各種體裁一一展開,並在實踐中接受了檢驗。其中爭論最大的是白話詩歌(新詩)。胡適的創作打破了傳統詩歌的格律,卻帶來了「非詩化」的傾向;郭沫若《女神》則能較重視詩歌本身的規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創作是前二者的反撥,使詩歌走向「規范化」,並在「新」、「舊」的聯系中,確立了白話詩的現代美學原則。

⑵ 是誰把古文發明為白話文的

你是說現在還是原來啊?
在辛亥革命期間有很多人出來主張廢除文言文,如魯迅胡適等人,他們提倡白話文是因為原來的文言文沒有標點,很容易使人誤解,並且很多的發語詞等等是文字拗口,白話文更容易理解,更便於文化的傳播,所以提倡白話文而廢除文言文。
現在有的人說要廢除文言文,認為文言文跟不上時代,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實用。孰不知中華文明的精華很多都在文言文中,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理解文化精髓。試問用白話文你可以翻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嗎,翻譯出來了會有那種美感嗎?
所以我個人認為生活中使用白話文是無可爭議的,是絕對適宜的,但以此為由廢除文言文,是愚蠢之極的,但願百年之後中國人不要去國外留學,修習什麼中國古文化。

⑶ 中國現代白話小說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指漢語普通話的書面表達形式。與「文言」相對。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口語基礎上形成,初只用於唐代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和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五四運動以後逐漸取代文言,成為普遍使用的書面語形式。用白話寫的文章,叫做「白話文」。

胡適——率先發起白話文運動。早在1915年,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就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話才是活文字」的見解;陳獨秀——《新青年》的主編,積極響應白話文運動,並把雜志改用白話文出版,有力地推動了白話文的發展;李大釗——《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魯迅——一代文學巨匠。在白話文的創作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狂人日記》、《孔乙己》等白話文小說,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蔡元培——著名教育學家。在他的影響下,北京大學成為宣傳新文學的根據地。另外,還有吳虞、錢玄同、劉半農等人也積極投身白話文運動。教師承轉: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間也遭到了封建文人激烈的反抗。因此,白話文運動從興起到最後取得勝利也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

⑷ 白話文是誰發明的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白話文 東漢發明了造紙,隨著工藝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的「語錄」是又一種早期的白話文學。起初,禪宗佛徒輯錄師傅言談,用口語體。後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門人,也用口語體記錄老師的言論。 「語錄體」是一種白話文,具有小腳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腳」風味。 宋元間又有「話本」。這是說書人講說故事的底本。「話」是故事,「本」是底本,分為小說和講史兩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是淺近文言的長篇。 明清的章回小說,例如《金瓶梅》、《紅樓夢》和《水滸傳》等,用當時的白話書寫,使白話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文學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黃遵憲引俗話入詩,反對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寫的新詩,是文體解放的開路先鋒:「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裘廷梁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話、廢文言」。他說:白話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時間)、免枉讀(誤解)、便幼學、煉心力(思想)、便貧民」等項是先進思想。陳榮袞是提倡報紙改用白話的第一人。王照制訂官話字母,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這時候,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的小型報刊。白話原來是一種民間文學,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體,不是文學正宗,沒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舊文學不是指舊時期的文學,而是指舊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文言的, 白話文學史 內容是陳腐的,思想是封建的。新文學不是指新時期的文學,而是指新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白話的,內容是新穎的,思想是革命的。

⑸ 白話文是誰創造

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古白話是六朝以後以北方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為歷代通俗文學所使用的書面語。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學習的主要對象,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文,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這個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范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瞭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⑹ 中國的白話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的白話文是從清末出現的。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漢語主要白話文主要有四種,他們分別是官話白話文(京白)、吳語白話文(蘇白,如右圖)、粵語白話文(廣白)以及韻白。除了以下四種,還有很多白話。未能識別屬於何種方言大類的,統稱為「土白」。我們生活中所常說的白話文,是指官話白話文。

(6)中國白話文發明擴展閱讀

白話文的特點:

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

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⑺ 中國什麽時候開始用白話文的

白話 應該在語言成型之初就有的 康熙的時候普通老百姓還是跟咱們現在一樣說白話 只不過差異在有一些流行詞啦什麼的跟現在不一樣 但是基本上的還是一樣的 康熙時期 官方文書一般是滿 蒙 漢三種語言 .白話文其實一直在說,文言文只是書面語,很多底層的老百姓根本不懂,近代只不過加了一些新詞彙而已,白話文一直就存在著

⑻ 中國語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粗劣的語言了。

起初,人們通過手勢、眼神等簡單的動作和聲音來互相傳遞信息,通過不斷的磨煉,促使了器官的進化,發出的聲音出現了高、低、粗、細的頻率變化,人類的原始語言產生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

人類的語言在萌芽階段是紛繁復雜的,具有模糊、不穩定、隨意性等特點。同一種語言也會因部落的遷徙融合、圖騰崇拜的變化、時間地理的變遷而產生變種——方言。

最後真正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還是在中華本土的漢字,它的基本發展軌跡是:模擬刻畫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鍾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宋體。

近代以來,由於整個歷史格局的變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佔領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印歐語系,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南亞、東南亞一帶原使用漢字的國家也紛紛引進了西方拉丁語系的殖民語言,以越南語為甚。

拉丁字母語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廣之眾,並不是它有多少優越之處,相反,是近代這場血與火的殖民史的歷史見證。

(8)中國白話文發明擴展閱讀:

漢語語系:

從語言的系屬來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分為漢語和藏緬、苗瑤、壯侗三個語族。

屬於藏緬語族的有藏、嘉戎、門巴、倉拉、珞巴、羌、普米、獨龍、景頗、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納西、基諾、怒蘇、阿儂、柔若、土家、載瓦、阿昌等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語言。

屬於壯侗語族的有壯、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語言。阿爾泰語系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

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圖佤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

屬於南島語系的是高山族諸語言,還有回族的回輝話。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的是屬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此外,朝鮮語和京語的系屬尚未確定。

⑼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白話文以前是什麼文字

中國【新文化運動】後開始使用白話文,以前是【繁體字】。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次年2月宣布廢止。
1953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5年1月中國文改會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慎重起見,方案中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從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

1964年5月文改會編印出《簡化字總表》。經過補充、調整,簡化字由方案收錄的515個增加到2236個。
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二簡字」,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宣布廢除。
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又對原來總表中的個別字進行了調整。

⑽ 漢語是誰發明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漢語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樣直接知道同一個字歷史上的發音。幸運的是,在漢字(特別是形聲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外國人名的翻譯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規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語。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五四運動時期開展的文學革命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主張。這場運動席捲全國,影響深遠。短短幾年之間,白話文學就站穩了腳跟。不過這種白話文學作品的語言並不是真正的口語,而是拿北方官話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話小說相當大的影響,還帶著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興詞彙和歐化句法的混合的文體。魯迅的作品可以作為這種文體的典型的代表。

以上說的是文學作品 。至於新聞報道、 政府文告、公文、商業合同、甚至私人信件,往往還是用的文言。這一方面是傳統習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文言文有簡括的優點。這種情形,就全國范圍來說,一直延續到40年代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文言文才完全讓位給白話文。除了打電報和有意擬古以外,沒有人再寫文言了。

上文指出,現代書面漢語是包含許多不同層次的語言成分的混合體。無論從句法上或詞彙上看都是如此。拿句法來說,書面語句式除了跟口語相同的那一部分之外,有的是從文言來的,後來漸漸融化在書面語里,成為書面語句式的一部分。例如「進行、加以、予以、給予」是書面語用得十分頻繁的幾個動詞。這些動詞原來的意義已經虛化,主要的功能是放在雙音動詞前邊以適應句法和節奏上的要求。這種句法構造來源於文言。「進行」的前身是「行」(另行議處),「加以」的前身是「加」(嚴加管束),「予以」和「給予」的前身是「予」(不予追究)。在文言句法里,「行、加、予」前邊必須跟一個單音副詞配合,造成雙音節構造,後邊的動詞也必須是雙音節的。在現代書面語里,這幾個動詞都雙音節化了,後邊還是要求跟雙音節的動詞,語法上的制約是一脈相承的。

現代書面語開始形成的時候,曾經從舊白話小說的語言里繼承了一些句式。這個階段現在已經結束。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遺跡。例如「在+處所詞」的構造可以放在動詞前頭(「在台上坐著」),也可以放在動詞後頭(「坐在台上」)。在北京話里,前置的「在」用「跟」、用[āi] 或是 [tǎi],後置的「在」用[·t?],都不用「在」。用「在」的說法是從舊白話小說里繼承下來的。

有些書面語句式是受外國語(英語、日語、俄語等)的直接或間接(通過翻譯作品)的影響產生的。在這方面可以舉一個影響全部書面語句式的重要語法現象作為例證。上文曾經提到,漢語里主語和謂語關系鬆散。句子的主語往往可以不說出來。有些句子甚至根本沒有主語。現代口語和古漢語都是如此。可是現代書面語要求句子在形式上都要有主語。如果沒有,就會感到結構不完整,邏輯上不周密。這顯然是受了印歐語的影響。

書面語在詞彙方面的特點是雙音詞的比重大。書面語雙音詞除了從文言里繼承下來的一部分以外,大都是19世紀末葉以來100多年間新出現的。其中一部分是從日文轉借過來的(如經濟、幹部等),另一部分是新造的。新創造的詞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語素 (書面上就是漢字) 造成的復合詞。這種構詞方式是能產的,生命力很強。

漢語是精確的。記得在本人早年讀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堂而皇之地寫著:「走拼音化道路是漢語的必然趨勢。」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漢語不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漢字的鍵盤輸入速度已遠遠超過英文,而且速度還在不斷快速提高。可英文輸入呢?卻似乎滯步不前了。

[編輯本段]漢語的發展

漢字的構詞法巧奪天工。詞頭前綴、詞尾後綴是英文常用的構詞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詞頭,但記住它們即便對英美人士也非易事,至少我測試過的幾個母語是英文的工科研究生是這樣。一維的串狀結構是導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試問讀書至研究生,連酵母菌與糖精都不知道,又該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漢字組詞描述起來簡潔明了。即便是沒吃過糖精、沒用過酵母菌的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煉部分」,比糖更甜(盡管這不確切);酵母菌是「一種能引起發酵的細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簡單地組詞,即便組出來也恐怕令人難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與「精」合起來),酵母菌=Yeabacteria="Yeast"+"Bacteria"(「發酵」與「細菌」合起來)。這豈不是太不像話了?

與拼音文字一維串狀前後綴構詞法不同,漢字是通過二維方式構字的。例如:

「人」在無門的四堵牆內便成了「囚」;

「木」在無門的四堵牆內要受「困」;

「露」--下「雨」天在大馬「路」上要暴「露」在雨水之下了;

「米」(與糧食有關)「唐」(表聲)=「糖」;

柴「禾」上長「草」=「菌」;

「木」「林」「森」——分別是tree、woods和forest的意思,但比較之下哪一種構詞法更好?答案一目瞭然。

在當今的英語社會,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詞根早字法也已逐漸被甩開了,類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點都不是笑話,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裡不同品牌的巧克力、糖果總會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們會隨某個廠家的某種巧克力糖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當一個澳大利亞人讀到這個詞時,他不會意識到這是北美某個地區的很受歡迎的一種糖果,多半隻能和中國人一樣搖搖頭罷了。

信息科技時代偏愛漢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數學》、《模糊控制》或《神經網路》等新學科領域?如果接觸過,您便會理解人類的藝術、哲學、感覺看似不「精確」,但實為目前它們超越了當今人類的知識水平所能精確描述的范圍。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它們逐漸會被人類以全新的知識結構所精確地把握,以上所舉的新學科只是這一新知識結構序幕的小插曲。漢字集中體現了東方藝術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之所在。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們尚不能完全認識,對它的發掘方興未艾。這種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的,畢竟15年前也沒有人意識到傳統漢字出版業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沒有料到漢字的輸入會比英文快,而且還會更快;5年前的人沒有想到傳統的報業媒體會被逐漸淘汰,《南方都市報》會與百年老報《大公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互聯網上搶碼字新聞。誰又不敢斷言若干年之後漢字編程不可能或不如英文呢?

漢字是靈活的,但需要靈活的人使用;漢字是聰明的,但有賴於聰明人的開發;漢字是充滿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認識到她的價值。為漢語驕傲!更為堅信漢語時代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的熱情與信心而歡呼!

閱讀全文

與中國白話文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