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民間工藝陶瓷是幾年創造

民間工藝陶瓷是幾年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27 04:36:27

⑴ 民間陶瓷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一、民間陶瓷藝術就地取材、就地製作、土生土長、地方特性、地方習俗很濃的一種群眾性創造
二、民間陶瓷藝術有結合實用的,也有純欣賞性的。
1、民間陶瓷藝術從造型到裝飾,既沒有重大的歷史題材,也沒有現實中的重大內容,它往往反映著人們淳樸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願望,流露著純真的鄉土感情和對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
2、形式大方、樸素、不加修飾、不求形似、只求意到;
3、用筆弄刀,運用自如,活潑、粗獷、灑脫、自然天成;
4、形象處理,高度簡煉、概括、誇張、稚拙之美、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三、民間陶瓷藝術的選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價廉物美,因材施藝,化腐朽為神奇。對於藝術創造來說,材質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加工細致,純度很高的材質,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純度較底的材質,更能體現粗獷,樸素,原始的材質本身的美,因為這種材質一經火焰燒成後,化學反映復雜表面肌里效果豐富。從而使純真的感情,自由的藝術風格,得到更好的體現。
四、景德鎮的民間青花坯胎,就是採用含鐵質較高的下腳料,使用單純一種青料彩繪,有料有筆,層次分明,在單純中見真情,從素雅中見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溫燒成,畫面呈現青白相映,晶瑩透徹,「嬌翠欲滴」,互為滲透,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五、手藝是民間陶瓷藝術的重要特徵,只有純熟的手工技術,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隨機應變的體現心靈的感受,才能產生千變萬化的筆跡刀痕的藝術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顯示人的智慧和創造性。火焰是陶瓷藝術最具特徵,最受制約的一關,所以陶瓷藝術也可說是火的藝術,任何不經火的考驗,就談不上是陶瓷藝術了。
六、民間陶瓷藝術,從立意、選料、造型、製作、裝飾、火焰的運用,都是有機的完整的結合,既是科學的,又是藝術的,處理得當,才能產生和諧的,自然天成之美。

⑵ 中國陶瓷發展史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2)民間工藝陶瓷是幾年創造擴展閱讀: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對象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准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復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周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歷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准。盡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⑶ 一九四幾年的民間陶瓷有收藏價值嗎

看品相
器形是觀賞瓷器 還是日常生活用品。觀賞瓷有點工藝品價值,生活器物就不值錢了。
還得看製作工藝 不過民國是亂世,工藝不一定多好

⑷ 陶瓷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8000-10000年。

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彩陶和黑陶。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長石和石英製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蝕,胎質堅硬緊密,叩之聲脆。

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於世界。

陶瓷裝飾的類型:

1、藝術釉裝飾:包括顏色釉、花釉、結晶釉、無光釉、裂紋釉、變色釉、熒光釉等。

2、雕塑裝飾:包括捏花、堆花、剔花、刻花、鏤空、浮雕、暗雕、圓雕以及塑造等。

3、綜合裝飾:包括青花玲瓏、晶雕堆花、色釉刻瓷、青花鬥彩、有色藝術釉等。

4、彩繪裝飾:包括釉上彩裝飾,如新彩、古彩、粉彩、廣彩等釉上手工彩繪和釉上貼花、印花、刷花、噴彩、照相裝潢、電光彩以及亮金、磨光金、腐蝕金等;釉下彩裝飾,如釉下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釉下噴彩和釉下貼花等;釉中彩裝飾,如低溫釉中彩、中髙溫釉中彩等

5、其他裝飾方法:包括色坯、化妝土、色粒坯、滲花、磨光和拋光、絲網印花、拼花裝飾等。

⑸ 陶藝是誰發明

狂人刑良坤語錄: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藝家,1955年出生於山東,成長於大連。
大男人——身板粗壯,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偽裝,敢想敢闖,底氣足,脾氣犟,拉弓不回頭,行事無商量。
大渾人——做過農民、當過木匠、工廠鉗工、電工、維修工,辭職做過個體、養花、賣花、搞收藏,做陶藝。
大情人——喜歡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維靈敏,是他事業發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傾家盪產、幾度離婚,價值百萬元藏品無償捐獻,又借錢拉債搞陶藝。正如他愛說的一句話「我赤腳的難道還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項陶瓷發明專利、2萬余件陶藝作品成為世界陶王而被稱為大名人;愛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藝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太少了、陶藝成功只能靠我,我應該得諾貝爾獎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碼也是億萬富翁,但是他又很窮,曾經四處行討。有老外出1300萬元買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賣,愛朋友不愛錢。

想得諾貝爾獎的陶藝「怪人」

邢良坤,圈內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評價卻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個農民!結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書。」
「他啊,絕對是個天才!就沖著那20多項專利發明,兩萬多件陶藝作品,稱他為世界陶王絕不為過!」
「這小子,桀驁不馴,像匹野馬;還特別能吹,敢說大話。」
……
就是這么個褒貶不一的邢良坤燒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現當代陶藝家的作品的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兩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搞展覽,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後,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藝界,邢良坤是個異類,但你又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將他當作常人來看待。在研究硅酸鹽的陶瓷領域,他取得了20項發明專利,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並運用他的專利創作出2萬多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陶藝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日本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以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藝術的人都喜歡晚睡晚起,所以當我們約定邢良坤早上8點來賓館接我們的時候,覺得很過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現在已經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魚兒啦。」邢良坤一見我們就噼里啪啦地說開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車子跑得飛快。「開車就得像我這樣,反應靈敏,伸縮自如啊。我不吹牛,我開了19年的車,大小事故沒有出過。」邢良坤的嗓門又粗又大。這是個一見面便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語不驚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驚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魯莽,這個山東大漢的直率還是很可愛的。他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總是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這一輩子什麼都學過,就是沒有學會說假話。」

百年陶藝有了飛躍

「這個吊球是我剛學陶藝的時候燒的,裡面是五層吊著,層層都有活環死扣,一層層包起來的。直到現在它還是個世界之謎。」
「再看這個,三個泥條頂起來一個球,球體也是泥條,里邊還帶個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規,因為泥條不能多層連接。但是它就是層層連接,還不帶裂的,你想仿製也仿製不了。」
邢良坤既非學院派,也非民間藝匠,卻在制陶工藝方面,獨創出了火焰定位、懸空陶塑、無接面陶塑、泥條多層連接、多層轉心瓶、多層吊球等被業內認為是「不可能」的高難度現代制陶技藝。僅5年的時間,他在釉的配製上又開創了立體開片釉、套彩珍珠釉、紅天目、多彩網釉、釉面開片等,多色立體開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邢良坤有點狂。

像我這樣聰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幹了些什麼?
「5歲開始流浪,做過農民、木匠、工人,刷廁所、掏糞、掃大院、做裝卸,什麼活沒干過?」這段很長的艱苦歲月,極大地磨煉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這個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廠里,車、鉗、銑、鉚、電焊、鉗工、木工、維修,都是第一流的。這就是我的脾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說過,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養君子蘭。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對花一竅不通的人,後來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養的君子蘭就是比別人好,不光是在大連,整個東北三省,他是公認的養君子蘭的一把好手。去年開始,邢良坤又喜歡上了養魚。現在他家裡,養著好幾大缸的魚。經常有人將快死的花草魚兒送到他這兒,經過他的照料都會奇跡般地復活。他可以為搶救一條魚一夜都不睡覺。他覺得自己和花鳥蟲魚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溝通,他懂得它們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細。整個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針一根線,大到整棟樓房,你找不著一個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壞馬上修,因為我這個家裡不允許有一點毛病,有一點壞的東西。」
「什麼都不愛好的人活到50歲都很難,愛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長。為什麼?他愛好的時候,他在用腦子啊。」
邢良坤喜歡「吹牛」,侃起來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他覺得世界上幹事情認真的人太少了,像他這樣聰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須成功!我從不給自己留後路!

靠賣蘭花賺了七八百萬,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則是將手中的錢全部換成了陶瓷、古董和傢具。他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藝來。1989年,他舉辦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價收購他的全部藏品,他不為所動,卻將1300多件珍品悉數捐給了遼寧省博物館。他說:「多好的藏品,也是別人的,我已經研究透了,我要燒陶,要把邢良坤三個字寫進陶藝史。」於是,邢良坤又開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後的五年裡,邢良坤日夜圍著陶土和窯爐轉,捏陶坯、烘水分、進窯爐……他每天工作20多個小時,經歷了上萬次的失敗,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處理、胚的濕度、進窯的煙霧度等參數。每天邢良坤要燒4窯爐,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氣,捏掉4噸的泥巴,一年下來,「燒」掉的人民幣少說也有兩三百萬。燒到最後,飯店也頂出去了,老婆也跑了,連吃面條的錢都沒有了,邢良坤又回復到傾家盪產。
「那個時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現在的妻子,是這個有著二十來號人的陶藝研究所的總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窯邊呆著,簡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別地冷,手腳都凍僵了。」說到邢良坤,傅美卻是一臉地幸福:「他呀,就像一個大小孩,最喜歡那種亮麗搶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氣一樣,也和他的燒出來的陶瓷顏色一個樣。」
「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佔有,而是創造!在英國的時候,經常看到白發蒼蒼的八十歲老人還在那麼認真地工作,很感動。我把那種精神學過來了,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垮了什麼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國寶,只送不賣!

燒窯就是燒錢,但是邢良坤從未出售過一件作品,所以現在的他其實是過著行討的生活。從1989年至今,很多人無私地資助過邢良坤,如果沒有這些人,別說燒窯,就是全家人吃飯都成
問題。邢良坤說,為了這些人,他必須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賣,都要以捐贈的形式回饋人類社會。
在致力於陶藝創作的同時,邢良坤還擔任著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館研究員。他的業余愛好是溜車,他喜歡開車,開得飛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駕車四處旅行,但不是現在。他有三個孩子,他的技藝不傳給他們,他要將這些技藝傳給更多的人。
「科學家不就是人類的財富嗎,我要為人類作貢獻。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個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我要將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獻給人類,讓人們看到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奮斗的歷程。其次,還要辦一所最高級別的陶藝教學基地,讓人們自由學習,自由發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藝品

除了滿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萬里挑一的精品

你見過人力與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嗎?「邢陶」就是人力創造與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在這里,用傳統陶藝的語言解釋它似乎有些蒼白。一些專家說,「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鑄與再造;一些專家則說,「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創造力與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張力讓人們目瞪口呆。你看,泥土與神思在藝術家的手下未曾脫胎入爐先有一變;繼爾在火力與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變;及待千烘萬烤熱度消失,又驟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觀者目瞪口呆驚嘆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紅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內外博物館界、藝術界的連連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變了一些博物館多少年來近乎「苛刻」的收藏規矩。

幾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經派出以朱誠如和楊新為首的堪稱中國一流的收藏專家到遼寧大連市邢良坤陶藝研究所,對「邢陶」作品進行「史無前例」的鑒定、收藏。楊新副院長不無感慨地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現代陶藝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展覽時我們發現了他,當時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後我們又破例收藏了15件。現在國內搞陶藝的人不少,但大多數人還是跳不出傳統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國內具有前衛意識的陶藝代表。他最大的特點是敢創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設計等都有創新,像他的瀑布紅、珍珠套彩釉、立體開片釉等,以前我是沒見過……

泥條連接陶塑 球體陶塑

著名書畫家關山月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觀看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後,揮筆題寫了「絕世天珍」4個大字;中國當代陶藝界學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寫下了《當驚世界殊》的評論文章,盛贊邢良坤的陶瓷藝術。

幾年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中津萬象園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海內外著名藝術殿堂展覽後,引起了海內外藝術界的強烈反響,「邢陶」已成為海內外人士收藏的珍寶。

窯變開片茶道碗 釉里紅開片茶道碗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館長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紹中國陶藝大師邢良坤。柯玫瑰說,邢良坤運用他曾當過鍋爐工的經驗建起了自己的窯爐,發現了風與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敗以後,他終於掌握了立體開片技術。柯玫瑰評價說,「傳統的技術曾使中國藝術家在陶藝界沉默了幾百年,然而邢良坤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破例聘請中國陶藝家邢良坤為該館遠東地區客座教授。

珍珠開片茶道碗 流淌紅釉茶道碗

有人說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藝王國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愛。「邢陶」在日本展覽引起轟動時,邢良坤在展覽會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藝家的製作過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講出一個製作過程來,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項發明專利全部贈送給你。邢良坤的這番講話在日本電視台播放後,但卻沒有人能站出來和這位來自中國的陶藝「大俠」打擂。邢良坤說,我的作品可以裝滿一個半盧浮宮。有一天我的作品會在全世界的博物館裡面收藏。

對不對??昨天電視里還公布他牛皮吹大了!!有人挑戰成功了!!!

⑹ 陶瓷是民間工藝品嗎

是的
陶瓷工藝品製作方法可分兩種,一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後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後再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後放入窯中,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中燒制出成品。
德化陶瓷業最初是從燒制日用器皿開始的,後來由於瓷塑藝術的顯著成就,器皿類的產品則比較少的受人關注。器皿類陶瓷產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產,供內外銷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經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裝飾體系,成為中國傳統陶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德化陶瓷器皿類的產品從功能方面分類,大致可以分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盤、碗、杯、碟、罐、壺、文具、燈具和燭台等;陳設裝飾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爐、豆等。這兩大類器物,造型樣式古樸嚴整,傳統意味濃厚。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傳統形式加以演變,或是模擬自然形態加以整合,設計者考慮到造型需要適應陶瓷材料和技術的特點,構成了符合其屬性與特徵的形式語言。德化陶瓷造型與裝飾明顯地看到受商、周青銅器和玉器的影響,同時還有明代宣德爐的意味,特別是爐的造型和裝飾更為顯著。德化陶瓷優秀的傳統造型筒形雙螭壺、獅首筒形瓶、象耳弦紋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產區很少見的獨特的樣式。
宋代早期的產品主要是青白瓷,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逐漸發展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質如脂似玉,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視為中國白瓷代表。其裝飾工藝主要有刻、畫、印花和堆貼印花裝飾刻花也稱畫花。德化白瓷具有質地潔白、細膩如玉、釉面光滑、擊聲如磬的特點,故有"中國白"之稱。其特製的薄胎產品,薄如蟬翼,精美絕倫。德化民間雕塑藝人將雕塑與瓷藝結合,擅長製作白瓷觀音,所做白瓷觀音儀態生動,是舉世公認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華麗,而是追求單純、素潔、典雅之美,對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認識,設計定位與取向是准確的,充分顯示著歷代匠師們的創造智慧。如果說景德鎮窯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稱著於世,德化白瓷則是以乳白色為主,釉層腴潤,光色如玉,顯示著冰清玉潔的特質,蘊涵著耐人尋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⑺ 民間工藝

陶瓷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器的發明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製作陶器的准備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定居」。因為陶器不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松易碎。用以燒制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C。在這些遺址中沒有發現窯爐遺跡,可以推斷是平地堆燒的。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制陶業以比較發達,已發掘的陶窯遺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為部落集體所有。燒制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採用模製。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制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最能反映當時制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它表面呈紅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獨特,可見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解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生產的可靠信息。

一萬年前,原始窯燒制時,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成為紅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紅、白、黑等繪紋形圖案,入窯燒制後花紋附著於器物表面,稱彩陶。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制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燒制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C。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吸水率外型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

陶器的應用

陶器作為一種器具首先用於生活之中,所以一開始陶器多製成罐、碗、盆、缽等用於燒煮、儲藏、飲食方面的用具。在許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各類炊煮器、食用器、盛貯器,這些都是滿足先民們生活需要的用品。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許多文化遺址還發現了陶網墜、陶紡輪、陶子彈等生產工具,陶網墜用於捕撈,陶紡輪用於紡織,陶子彈用於打獵。這表明陶製品已從生活領域跨入生產領域。

商代以後,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築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現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現三通陶水管,這些都是用於地下排水系統。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經出現,隨後瓦當也問世了。這就使屋面的建築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後幾千年,屋面建築大都是這一格局。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磚塊。陶制建築材料,如磚瓦在秦、漢有了更大的發展,「秦磚漢瓦」成了建築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於易於加工,人們在製造陶器時一開始就注意到美觀的需求。最早的嘗試就是在陶坯成型後,處於半干時用手和水將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塗一層泥漿,即所謂陶衣。彩陶的出現,更增加了陶器的審美價值。陶塑作為一種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如河母渡遺址出土的陶豬、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頭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發展,種類增加,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傑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調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燒制這樣巨大的陶俑而不變型,歷經2000餘年不損壞,這說明當時制陶技術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形象馳名於世界。這種「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鉛的低溫釉,釉中使用鐵、銅、錳、鈷等多種金屬作呈色劑,在750-850°C低溫下焙燒而成。所謂「三彩」即多彩之意。在製作時還採用了類似「蠟染」的所謂「漏花」的技法,巧妙的製成五彩繽紛,鮮艷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優點,使它成為冶煉青銅時的陶坩堝和鑄造青銅和鐵器的陶范。從商周開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們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發明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中國陶瓷業對世界的影響

我國初唐時期,瓷器便由海上和「絲綢之路」輸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紀,我國瓷器已經傳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國。

五代時瓷器傳到朝鮮。與此同時,制瓷技術也被引進。朝鮮工匠在學習中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燒製成功了優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時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在福建學習制瓷,回國後建窯,燒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帶,如印度尼西亞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汶萊也發現過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馬來半島也發現過唐代的瓷器。

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波斯喇吉斯,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紀後半葉,中國的造瓷技術才傳到義大利的威尼斯。從此,歐洲的造瓷技術便得到迅速發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與生物體或生物化學有關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細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單晶。根據使用情況,生物陶瓷可分為與生物體相關的植入陶瓷和與生物化學相關的生物工藝學陶瓷。前者植入體內以恢復和增強生物體的機能,是直接與生物體接觸使用的生物陶瓷。後者用於固定酶、分離細菌和病毒以及作為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是使用時不直接與生物體接觸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稱生物體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臟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醫用人造氣管和穿皮接頭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與生物體的親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蝕、分解的產物無毒,不使生物細胞發生變異、壞死,不會引起炎症、生長肉芽等。二要在體內有長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長期使用中,不會降低強度,不發生表面變質,對生物體無致癌作用等。三要易於在短期內成形加工。四要容易滅菌。陶瓷不同於金屬,它具有強共價鍵性質,即使在生物體內苛刻的化學條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排異反應遲緩,具備長期使用的機械性質。與有機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體陶瓷耐熱性好,便於進行高壓滅菌。

目前已經實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種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種、用途

氧化鋁陶瓷和單晶氧化鋁 表面為親水性,與生物體組織有良好的親合性人造骨、人造關節、接骨用螺釘

磷酸鈣系陶瓷(磷灰石質陶瓷) 類似於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質、結構,可依靠從體液中補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產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應,實現牢固結合人造骨、人造關節、人造鼻軟骨、穿皮接頭、人造血管、人造氣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穩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體親和性 人造心臟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藝學陶瓷主要應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載體;多孔陶瓷可用於細菌、病毒、各種核酸、氨基酸等的分離和提純,還可用於處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關節
現在,人的關節萬一損傷,可以換上人工關節。正像機器損壞了,換個零件那樣。以前人工關節一般用不銹鋼之類的金屬材料製成。在氣溫變化時,特別是遇到陰雨天,裝上這種金屬關節的人,往往會感到酸痛。這是因為人體里的液體(稱為體液)酸鹼度會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並與金屬關節相互作用,產生電解現象,使人體的局部生理狀態紊亂,引起不適的感覺。

如果採用陶瓷材料來製造人工關節,就沒有這種痛苦和煩惱了。陶瓷不怕酸鹼腐蝕,也不導電,無論體液酸鹼度如何變化,對陶瓷都不會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為人工關節材料的。凡是生物醫學材料,除應滿足一定的理化性質要求外,還必須滿足生物學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為生物醫學材料的陶瓷,稱為生物陶瓷,它們可用於製造體內修復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學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於生理環境中的離子(鈣、磷、鉀、鎂、鈉等)或對人體組織僅有極小毒性的離子(鋁、鈦等)所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種類很多。例如,氧化鋁生物陶瓷強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數小、耐磨性好,適合於製造人工關節頭和臼等對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復體、牙種植體、耳聽骨修復體、骨螺絲等。氧化鋯生物陶瓷不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斷裂韌性和強度均優於氧化鋁陶瓷,用其製作的髖關節頭比氧化鋁陶瓷的小20%左右,從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長的壽命,主要用於關節、牙等硬組織的修復和替換。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科學家還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氧化鋁、氧化鋯人工骨與關節陶瓷塗層材料,並獲得了國家

⑻ 民間工藝的陶瓷


澄城堯頭陶瓷交趾陶藝品 秦源黑陶 宜興紫砂 蜚聲中外的德化瓷器 定陶
龍山黑陶 建水陶 景德鎮瓷器 廣彩 邢窯白瓷 磁州窯陶瓷 成都陶瓷微雕

⑼ 陶瓷工藝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演變及其成就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有悠久而輝煌的陶藝史。中國陶瓷,曾長期影響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陶藝卻落伍了。

中國的陶瓷落後於西方,其原因與陶瓷美術設計者的綜合素質有密切的關系。中國陶瓷要再度創造輝煌,我認為每一個設計者,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多學科的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有一名學者曾經說過,設計要以人為本,她不是為了產品,也不是為了金錢,她只為了滿足人們的種種需要。

從本質上看,陶瓷設計是為了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陶瓷美術設計不同於純粹的藝術創作,可以從創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不受任何約束地體現創作者的藝術觀點和藝術思想感情。多數情況下,陶瓷設計的過程和結果,都必須受到市場需求、生產者決策、技術工藝條件、生產成本、消費者喜好、大眾審美標准等設計的先決條件所限制。在此基礎上,才能體現設計者的設計觀念、風格等個人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生產的規律深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發展。一個有所造就的陶瓷設計師,必須重視市場需求,掌握經濟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才能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現代文化、現代生活辦法、現代審美觀念的能力。設計出精美而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二、對陶瓷裝飾美學特徵的充分認識

陶瓷無論從材料美感、圖紋裝飾或裝飾題材上,都與其它的欣賞性美術和工藝美術不同。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對陶瓷材質帶給人們美的感受的一種審美闡釋。陶瓷裝飾藝術中,色釉裝飾就是運用各種材料,通過預置的燒成氣氛和燒成溫度,達到預置目標的色彩效果與肌理效果,形成陶瓷裝飾藝術中妙不可言的風貌。不同的色釉特性各不相同。陶瓷通過火作用於材料,通過材料呈現出質感和視覺效果來體現材料的裝飾屬性,物化成各種形態和美學品格。完全不同於器物表面的人為的圖形美。

陶瓷的圖紋裝飾是再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大致可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釉上彩包括粉彩、新彩、古彩、琺琅彩等。釉下裝飾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青花玲瓏、影青雕刻等,各自的繪制技法、燒成都很復雜,特性各不相同。如古彩,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裝飾方法,在用色和圖紋組織上都有強烈的裝飾性,色彩濃艷明快,富有濃郁的圖案味和民間味;粉彩色彩淡雅柔麗,用色較程式化;新彩直接用顏料作畫,製作自由;影青雕刻,是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劃圖紋,施影青釉,高溫一次燒成……陶瓷設計者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的裝飾技法,才能把這些裝飾形式自如地綜合地加以運用。從而使工藝陶瓷美術設計者有更寬廣的表現空間,更自由地表達語言,更有內涵的審美情愫。陶瓷藝術由於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費市場的制約,在題材上需充分考慮,不能隨心所欲。應表現積極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內容。只有這樣,作品才能讓人感到愉悅,得以修心養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陶瓷設計者只有對陶瓷裝飾的美學特徵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通過復雜的陶瓷藝術設計的實踐,賦予陶瓷以生命。才能使陶瓷藝術家與陶瓷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積累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歷經了許多階段,具有獨特的視覺魅力,中國書法自秦漢以來,流派紛呈,風格多樣,有篆、隸、草、行、楷等種類。同時,表現題材廣泛,自成體系,地位不同凡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它的精神導向源於藝術家對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構成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原始社會的甲骨文開始,到行書的出現,書法藝術的內在表現形式也逐漸繁榮昌盛。在書法家的筆下,流露著藝術家對人生的思想感悟及對江河宇宙變化的獨特審美觀點。它的表現形式以墨色的枯、濕、濃、淡及千變萬化的抽象筆墨組合,表現幽深的美學意境,以蒼茫濃郁的文化審美積淀展現波瀾壯闊的東方美學情趣。在載體的表現形式上。則以千變萬化的筆墨線性元素組合為主體。在忘我的筆墨解構中,以充滿張力的筆墨表現手法,著重筆墨情趣化的美感表現。展現了空間的筆墨審美情趣,傳達給人們空靈、恬淡的聯想空間。原始的筆墨線條,經過書法家高度的藝術概括性處理,是藝術家對生命本體的感悟並傳達著蘊涵深遠的境界。書法這種獨特的魅力使現代人在共享古人的智慧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漢字中蘊藏的無限靈感。從而為現代工藝陶瓷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源泉。

人類藝術的起源與原始裝飾有著某種不可割捨的關系。中國古代傳統造型藝術在意境上追求大看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質的表現,往往是意到為止,恰到好處。簡潔而充滿活力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凝重、神秘的商周青銅裝飾圖案;深厚、宏大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四神瓦當圖案,氣勢流動的織綉圖案;具有宗教色彩的南北朝石刻裝飾、飛天圖案;豐滿、富麗、華貴的唐代寶相花、勃勃生機的卷草圖案;內容豐富、裝飾性強的團花圖案;具有文人風格的宋瓷圖案;寓意深刻的民間剪紙、刺綉,樸素的藍印花布;造型生動、概括、質朴的貴州蠟染;童趣十足的泥玩具;以吉祥內容和戲劇故事構成畫面的風格各異的木版畫、年畫等。這些有著強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點的傳統設計元素,完全可以在工藝陶瓷美術設計中,通過把客觀形象和色彩以創意主觀意識和市場需求用陶瓷的裝飾手法進行必要的歸納、取捨、誇張,從而獲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音樂,是以聲音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它不象美術設計那樣通過視覺作用於感官,而是通過聽覺直接作用於心靈,通過表達情感來引起人們對一定生活情景的聯想,以聲表情。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設計與聽覺藝術的音樂,表面上似乎沒有聯系。然而由於美術與音樂在節奏韻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如通過節秦和韻律,《二泉映月》體現出一種哀怨的意境,《黃河大合唱》體現出一種雄偉的氣魄,《雨打芭蕉》體現出一種熱烈,跳躍的氣氛等。陶瓷美術設計者,是可以從音樂中得到啟發的。文學與陶瓷美術也有密切的聯系。許多陶瓷美術作品,如希臘瓶飾,往往是根據文學原著提供的題材和情節創作出來的。而詩歌與陶瓷藝術,是一種更內在的聯系辦法。二者的一起點在於都追求通過意境的創造而抒發作者的情感,激發觀眾的想像和聯想……

四、創新意識

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元化基礎知識結構,專業技術,文化藝術修養,市場意識等,都是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創新思維,更是設計的關鍵。中國幾千年輝煌的陶瓷史,曾經是陶瓷美術設計者的包袱。藝術設計是創造力發揮的廣闊天地,但是如果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一味沉迷於傳統的襁褓里,陶瓷設計產品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喪失生命力。今天,世界陶瓷精品的貨架上,難以發現中國的陶瓷。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陶瓷設計者的創新意識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不是我們的技術不夠

⑽ 陶瓷是民間藝術嗎

陶瓷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器的發明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製作陶器的准備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定居」。因為陶器不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緻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製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松易碎。用以燒制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C。在這些遺址中沒有發現窯爐遺跡,可以推斷是平地堆燒的。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制陶業以比較發達,已發掘的陶窯遺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為部落集體所有。燒制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採用模製。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制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最能反映當時制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它表面呈紅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獨特,可見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解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生產的可靠信息。

一萬年前,原始窯燒制時,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成為紅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紅、白、黑等繪紋形圖案,入窯燒制後花紋附著於器物表面,稱彩陶。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制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燒制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C。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吸水率外型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

陶器的應用

陶器作為一種器具首先用於生活之中,所以一開始陶器多製成罐、碗、盆、缽等用於燒煮、儲藏、飲食方面的用具。在許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各類炊煮器、食用器、盛貯器,這些都是滿足先民們生活需要的用品。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許多文化遺址還發現了陶網墜、陶紡輪、陶子彈等生產工具,陶網墜用於捕撈,陶紡輪用於紡織,陶子彈用於打獵。這表明陶製品已從生活領域跨入生產領域。

商代以後,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築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現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現三通陶水管,這些都是用於地下排水系統。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經出現,隨後瓦當也問世了。這就使屋面的建築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後幾千年,屋面建築大都是這一格局。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磚塊。陶制建築材料,如磚瓦在秦、漢有了更大的發展,「秦磚漢瓦」成了建築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於易於加工,人們在製造陶器時一開始就注意到美觀的需求。最早的嘗試就是在陶坯成型後,處於半干時用手和水將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塗一層泥漿,即所謂陶衣。彩陶的出現,更增加了陶器的審美價值。陶塑作為一種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如河母渡遺址出土的陶豬、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頭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發展,種類增加,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傑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調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燒制這樣巨大的陶俑而不變型,歷經2000餘年不損壞,這說明當時制陶技術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形象馳名於世界。這種「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鉛的低溫釉,釉中使用鐵、銅、錳、鈷等多種金屬作呈色劑,在750-850°C低溫下焙燒而成。所謂「三彩」即多彩之意。在製作時還採用了類似「蠟染」的所謂「漏花」的技法,巧妙的製成五彩繽紛,鮮艷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優點,使它成為冶煉青銅時的陶坩堝和鑄造青銅和鐵器的陶范。從商周開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們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發明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中國陶瓷業對世界的影響

我國初唐時期,瓷器便由海上和「絲綢之路」輸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紀,我國瓷器已經傳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國。

五代時瓷器傳到朝鮮。與此同時,制瓷技術也被引進。朝鮮工匠在學習中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燒製成功了優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時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在福建學習制瓷,回國後建窯,燒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帶,如印度尼西亞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汶萊也發現過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馬來半島也發現過唐代的瓷器。

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波斯喇吉斯,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紀後半葉,中國的造瓷技術才傳到義大利的威尼斯。從此,歐洲的造瓷技術便得到迅速發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與生物體或生物化學有關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細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單晶。根據使用情況,生物陶瓷可分為與生物體相關的植入陶瓷和與生物化學相關的生物工藝學陶瓷。前者植入體內以恢復和增強生物體的機能,是直接與生物體接觸使用的生物陶瓷。後者用於固定酶、分離細菌和病毒以及作為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是使用時不直接與生物體接觸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稱生物體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臟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醫用人造氣管和穿皮接頭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與生物體的親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蝕、分解的產物無毒,不使生物細胞發生變異、壞死,不會引起炎症、生長肉芽等。二要在體內有長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長期使用中,不會降低強度,不發生表面變質,對生物體無致癌作用等。三要易於在短期內成形加工。四要容易滅菌。陶瓷不同於金屬,它具有強共價鍵性質,即使在生物體內苛刻的化學條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排異反應遲緩,具備長期使用的機械性質。與有機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體陶瓷耐熱性好,便於進行高壓滅菌。

目前已經實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種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種、用途

氧化鋁陶瓷和單晶氧化鋁 表面為親水性,與生物體組織有良好的親合性人造骨、人造關節、接骨用螺釘

磷酸鈣系陶瓷(磷灰石質陶瓷) 類似於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質、結構,可依靠從體液中補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產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應,實現牢固結合人造骨、人造關節、人造鼻軟骨、穿皮接頭、人造血管、人造氣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穩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體親和性 人造心臟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藝學陶瓷主要應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載體;多孔陶瓷可用於細菌、病毒、各種核酸、氨基酸等的分離和提純,還可用於處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關節
現在,人的關節萬一損傷,可以換上人工關節。正像機器損壞了,換個零件那樣。以前人工關節一般用不銹鋼之類的金屬材料製成。在氣溫變化時,特別是遇到陰雨天,裝上這種金屬關節的人,往往會感到酸痛。這是因為人體里的液體(稱為體液)酸鹼度會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並與金屬關節相互作用,產生電解現象,使人體的局部生理狀態紊亂,引起不適的感覺。

如果採用陶瓷材料來製造人工關節,就沒有這種痛苦和煩惱了。陶瓷不怕酸鹼腐蝕,也不導電,無論體液酸鹼度如何變化,對陶瓷都不會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為人工關節材料的。凡是生物醫學材料,除應滿足一定的理化性質要求外,還必須滿足生物學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為生物醫學材料的陶瓷,稱為生物陶瓷,它們可用於製造體內修復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學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於生理環境中的離子(鈣、磷、鉀、鎂、鈉等)或對人體組織僅有極小毒性的離子(鋁、鈦等)所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種類很多。例如,氧化鋁生物陶瓷強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數小、耐磨性好,適合於製造人工關節頭和臼等對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復體、牙種植體、耳聽骨修復體、骨螺絲等。氧化鋯生物陶瓷不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斷裂韌性和強度均優於氧化鋁陶瓷,用其製作的髖關節頭比氧化鋁陶瓷的小20%左右,從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長的壽命,主要用於關節、牙等硬組織的修復和替換。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科學家還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氧化鋁、氧化鋯人工骨與關節陶瓷塗層材料,並獲得了國家發明獎。

閱讀全文

與民間工藝陶瓷是幾年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