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百度文庫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特別是創造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究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在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前提下,依據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識因素,或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知識,引導學生經過聯想、類比、求同、求異等多種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創造思維能力。
1、選准知識點,營造創造性思維的情境
教學中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小學數學圓面積計算公式,一般是通過由教具的直觀演示對圓形面積的割補轉化,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思維過程。
學習圓面積計算方法時,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補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初步經驗,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體現在幫助學生樹立假設,一步一步地展開推理論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設計四個思考題: ①能否將圓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麼關系?③如果圓的半徑是r,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④依據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整理出圓面積計算公式。
通過上述四個問題的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地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創造性地獲取新知。
2、舉一反三,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教師應掌握歸納問題的策略,在眾多問題中,如能篩選提煉出適合學生研究的、有助於學生自己探究、思考的問題,將對學生的自學產生關鍵作用。例如,教師出示習題一:已知一個長方形周長是18厘米,長與寬的比是5:4,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往往將周長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數值,誤認為是長方形長與寬的值。此時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按5:4 分配長與寬與長方形的周長有什麼關系?這樣激活學生的思維點,使學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對應的數量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習題二:一個長方體長、寬、高的比是5:4: 2,它們的棱長和是44厘米,請你計算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由於學生的思維點已被激活,他們將會進行較為縝密的思考、推理,最終尋得正確的解題方案。
上述教學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採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假設演繹等學習手段,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學生全面理解、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時代的要求。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思維因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促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❷ 在數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新課標改革過程中,我們的老師注重把微笑帶進課堂,讓學生緊張的心理得到鬆弛;把期望帶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滿懷信心的相信他們在進取精神的驅動下,有能力逐步解決問題;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給予熱情的鼓勵。而學生也比以前活潑、大膽,敢提出老師的錯誤,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今天的中小學素質就是未來中華民族的素質。因此無論是從小學數學目標來看,還是從社會對教育、對人才提出的要求去思考,目前的教學現狀都必須進行改革,必須讓課堂教學真正從「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轉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軌道上來,使學生不但掌握學習結果,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從而形成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一)教師方面
面對新時代教學的需求,當前小學教學卻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素質教育的事實,成為課堂改革的瓶頸。要想很好的事實素質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入手,正確分析目前小學教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研究解決對策,是小學課堂教學更好的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發揮以下作用:要成為教學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激發學習者的潛能,教室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室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等。而當今老師存在的問題有:老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研究交流少;操作記憶多,鼓勵創新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形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等現象。
(二)學生方面
目前,我們數學課堂上仍然是更的看到教師向學生提問,而聽不到學生的發問 。課堂上的提問仍然是教師「獨占鰲頭」,學生充當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與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師生間、學生間互動的觀點是相悖的。經調查顯示:(1)有近70%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2)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情況比較嚴重,缺乏主動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3)學生缺少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
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他們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見,要使學生萌發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其前提是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疑生欲,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迫切追求和主動探索的飽滿熱情,從而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去主動探究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如教學「年、月、日」一節,抓住學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點,在學習新課之前先提問幾個同學:「你今年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接著再問:「王奶奶今年60歲卻只過了15個生日,誰知道這是為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他可能記錯了,有的說從前生活條件差過不起生日……對於沒有掌握「年、月、日」知識的小學生來說,確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因此,心理上便產生了希望了解這一奇怪的願望,同時也就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二)指導學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由「學會」到「會學」,還要讓學生學習得法,能在教師指導下創造性地學習。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直接遞給學生,而應帶領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並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5的組成」的教學中,教師可這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掌握學習方法:⑴動手探索:讓學生拿出小正方體,盡可能有序地把它們分成兩個部分,看看有幾種分法;⑵抽象組成:啟發學生根據不同分法獨立概括5的組成;⑶歸納學習方法:讓學生回顧學習5的組成的過程,並歸納出學習組成的兩個步驟:第一,把5個物體有序地分成兩個部分;第二,根據「分」的情況抽象數的組成。
(三)放手操作,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
知識不能僅靠傳授和模仿而得來。要想真正獲得知識,必須把小學生當作一個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師提供相關材料,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識,主動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識,只有這樣,知識才能真正內化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認識」時,怎樣記住1厘米的長度,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再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大約是1厘米?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長的繩子,並問1米= ?厘米,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測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後又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尺,讓他們用尺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學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內、室外進行測量。這樣通過動手,學生化抽象為具體,比較容易掌握長度單位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四)生生互動,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舞台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之間交往合作的過程。課堂上傳統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師生之間的單向合作,這種方式剝奪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機會,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也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更倡導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一種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因為這樣的交流互動,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於開展探究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寬松的和諧的氛圍中敢想、敢說、敢做,這樣就為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良好的精神醞釀,也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舞台。
(五)注重實踐,深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應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他們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例如,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後,可以布置一道課外實踐性作業;利用捲尺、竹竿等工具測量出所需的數據,計算家裡長方體櫃子的體積。
(六)注重作業的創新性
應當減少重復練習,鼓勵學生一題多解。
例如,在應用題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出了一道這樣的題:「李村鄉修一條長1200米的路,前3天修了這條路的1/4,照這樣的效率,乘下的路還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請用多種方法解答)這種題目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溝通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接替的靈活性、多樣性,對於開發學生的智力,開拓學生思維空間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運用中獲得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可能性。為此,我們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設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設計以下程序。
1、讓學生通過實物直觀認識表面識的含義。
2、出示例1: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
3、引導學生讀題、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紙板,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4、分組討論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5、交流匯報。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營造氛圍,讓學生輕松地學習。課堂氣氛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的老師注重把微笑帶進課堂,讓學生緊張的心理得到松馳;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給予熱情的鼓勵;對學生發表的一些意見,教師不輕言「不」字,以免挫傷其積極性。並寓教於樂,讓學生開心地學習。低年級學生天真爛漫,愛玩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設計了很多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游戲活動。
❸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一、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據調查研究,良好的思維習慣一般包括四大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當然,這些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要經過反復的練習而形成,它們是條件反射的長期積累,是反復強化的產物,因此,家長在平時引導孩子學習時,要注重培養孩子這四方面的能力。
家長們也許會問了,怎樣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呢?首先,要引導孩子在做題時養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專注力,不難發現,孩子們回家做作業時總不能專注於眼下的作業,更多的可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手機或聽歌,這樣對於思考數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家長要及時制止孩子這樣的做法。當然,在孩子全身心投入學習以後,家長一定不能去中斷他的投入思考狀態。
二、學會質疑,勇於提問
問題是所有答案的來源,在每一次考試試卷發放下來之後,家長除開根據情況分析和激勵孩子之外,更別忘了讓孩子自己去分析自己的錯題,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逐步引導孩子分析錯題,歸納總結出一些解題技巧,這還不算,我們都知道,一道題目不止一種解題方法,
要想讓孩子學會提問,父母首先要做到善於向孩子提問,經常和孩子談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和提問。在提問孩子的過程中,內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知識范圍,不能提得過難或過易,不然會挫傷孩子思考的積極性。孩子經常處於提問和思考的環境之中,自然會慢慢學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而養成質疑的習慣。
父母要掌握和孩子說話的技巧,啟發、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比如不馬上為孩子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疑問和懸念等方式,激起孩子更強的求知慾。
孩子對事物提出自己的質疑時,父母要給予適當的賞識,讓孩子更加大膽地去質疑。父母千萬不要否定孩子的意見,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從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思考方式出發,積極肯定他們的想法。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
一、激發興趣,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思維是創新的力量和動機,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機。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思維因素,要善於點燃創新思維之火,激發學生的熱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的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具有敏銳的思維力、豐富的想像力和牢固的記憶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是一種自覺行動,如果沒有興趣,就談不上主動,參與更是一句空話。因而教師要努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背景中積極思維,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做到課伊始趣即生,課展開趣溢濃,課結束趣未盡。
二、啟發想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想像是創造的翅膀,它是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是培養能力,發展創造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維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的確如此,想像可以說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動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這樣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強烈的活躍的想像是偉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是啊,有了豐富的想像力就能在腦海中再現各種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創造出種種新形象,小學生思維活躍,富於想像,但是他們豐富的想像力不是天生的。想像力的形成依賴於社會生活實踐,依賴於教師的啟發誘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撰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像力也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像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想像是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創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體性、自由性、靈活性。創造性形象對於創造能力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任何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想像,想像能力是衡量人創造能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巧設疑問,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
古人雲「學貴有疑」,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質疑開始。因為,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質疑的過程實質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因而問題就是創新起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進而提出一些創造性問題,指導學生自行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獲得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古人亦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沒有「疑」就沒有學生的探索。「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的層次,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應善於有針對性地設計疑難,恰當地提高設問,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思考共同參與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產生疑問,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是希望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課堂上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從正面引導,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同時教師也要把握住學生提出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地探究。這樣,就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鼓勵求異,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育有識之士普遍認為,教學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統一,而要鼓勵求異。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索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發散的求異思維,發散求異的目的在於創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春天不更艷麗?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積極鼓勵求異,不「死讀書」,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
求異思維可謂是標新立異,是對思維定勢的否定。作為創造思維的核心,它更體現出其固有的獨創性和新穎性。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於表現得與眾不同。因此,教學是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我在上面吧,那樣我能掌握了分寸立見解,迸發求異的火花。學生的思維激活後,必須眾說紛紜,創新的火花定會不斷閃爍。
五、多方入手,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生的學習,以模仿為主,不僅有顯性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模仿學習,還有隱形的思維、策略等方面的模仿學習,特別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在教學時能時不時露幾手「絕招」,能使學生具備更多的靈性。而這種創新教育,可謂是不留任何痕跡的創新藝術教育,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1、語言的表達上。在創新教育面前,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生動形象,更要追求「富於變化」,不管是導語也好,還是總結過渡語都要認真考慮,精心設計,力爭變平為奇,變陳為新,達到語能驚人的境地。
2、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可謂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板書設計精當,構思巧妙,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無形中也能帶動學生的創新。
3、教法的選用上。「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師在課文的教學設計上要力避「千課一面」,做到因文而異,給學生以新鮮感。
六、捕捉生活,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任何知識都來源於生活,形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學習掌握它,如果脫離實踐就成為無源之水。富勒說過:「理論是一種寶庫,而實踐是它的金鑰匙。」我們要力求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練習、觀察、實驗、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親自參與下獲取知識,熟練技能,領悟理論的本質。組織學生互相討論,發揮學生各自思維個性差異的優勢,使他們相互間的思維「推波助瀾」,形成多維立體交叉的思維信息網,教師隨時點撥指導,使思維產生躍變。
豐富的知識經驗是創造力的源泉。任何一個領域內的問題解決都會涉及到大量該領域的專門知識,離開了這些知識基礎,問題解決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創造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手和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內在創造潛力的重要途徑。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在具體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動中,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過程,這本身就是充滿了生命活力,體現創新意識的過程。
❺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創造性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世紀之交,千年更迭,歷史進入了以信息時代和經濟為重要標志的新時代。我們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入WTO,實現第三部戰略目標等諸多機遇和挑戰。《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育在這種國內國際背景下,要求我們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我們在繼續搞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基礎上,數學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高層次數學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解決常規問題比較熟練,而解決非常規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不足。這種現狀表明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等高層次數學思維能力的迫切性。貫徹《數學課程標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要求數學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特別是創造性思維。
何謂創造性思維?多湖輝哲學創作中對創造性思維這樣定義:「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這大概是對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廣義的解釋。如果說能從這個定義中找到什麼是數學的創造思維的話,則可以抓住「它是一種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的高級心理活動,」和「它離不開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所以說數學的創造思維首先是一種新的思維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活動。
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必須以數學學習活動為載體,將學生自我因素與教師因素和環境因素有機協調,這樣才能形成「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行為一體的綜合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思維。
一、引導探索學習,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自主建構。
創造離不開思維,創造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作用要更多的在於點撥,「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數的奇偶性」時,教材創設了船在北岸,由北岸駛向南岸,再由南岸駛向北岸,問擺渡第101次後船在北岸還是南岸?學生往往在初次遇到這個問題時,基本上找不到思維的原點,更找不到思維的方向。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首先確定船的初始狀態的位置(北岸),再使學生明確擺渡第1次時,船的位置(南岸),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第2次,船在哪岸?引導到這兒,學生便能主動探索,最終發現規律,獲取感知和聯想,最終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讓學生想像參與,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
創造性思維有創造想像的參與。因為創造性思維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個體在進行思維時藉助於想像,特別是創造想像來進行探索。創造性思維只有創造想像參與,才能從最高水平上對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改造、組合,構築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就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大海潮汐現象、蘋果落地等事實為前提,先在頭腦中進行創造想像,然後進行推理而產生的。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高度抽象的理論物理領域中有許多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他大多是運用創造想像來進行研究的。他對想像力的評價是:「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根本因素。」
(一) 培養學生猜想的思維習慣
猜想是數學上的合理「想像」,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是創新、創造的前奏。「數學事實首先是被猜想,然後才是被證實」正如有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後,才吸引了一批像陳景潤那樣的數學家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去探索。在數學發展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摩根的關於地圖著色的「四色猜想」,「笛卡爾歐拉公式」正是這些獨具魅力的猜想,深深吸引了無數數學家投身其中去研究,去攻克,成為推動數學發展的強大動力。美國G.波利亞所說:「在你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必須猜想到這個定理,在你搞清楚證明細節之前,你必須猜想出證明的主導思想」。所以在數學教學上更要重視猜想,在課堂上運用猜想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在五年級「雞兔同籠」的教學中,我在導課時這樣說 「老師今天帶來了5位尊貴的客人,你們猜猜他們是誰?」學生們猜測到是「雞和兔」,我說「你們猜得很對,但是老師也只看到這五位個客人的頭,你們能猜一猜這五位客人中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嗎?」於是在猜測中,學生就得出了一對一對的數據,接下來,我問「要知道雞和兔,到底有多少只,還需要知道什麼條件?」學生於是想到了腿,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泉水被激起,接下來再嘗試調整,發現規律,學生思維的體系得到很好的聯通。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愛因斯坦和英樂爾德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的或實驗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要像語文課程那樣,給學生示範提出問題的多種思路,這不僅是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我們可以多讓學生做一些給出已知條件的應用題,讓學生提出問題;也可以通過錯例,讓學生質疑錯誤發生的原因;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做變換條件的練習。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知道,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各年級都在檢測學生開放性提出問題的能力。但是,令我們教師不滿意的結果是,學生在提出問題時,要麼脫離題意,要麼過於簡單,比如:六年級的數學統計圖分析,常有根據圖意提出問題的檢測,學生按說應該提出與本年級程度相關的數學問題,可是學生往往提出的是一年級水平的數學問題(一般都是哪個項目最多,哪個項目最少的問題)。雖然檢測中問題的提出具有開放性,學生提出了一年級水平的問題也能得分,但是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性就不高。這就像別人正在吃米飯,你到跟前問:「你吃的是米飯嗎?」這雖然也是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是幼兒在問,人們還會覺得可愛,如果是相對大得多的孩子在問,被問到的人又會怎麼想你呢?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把學生的分數看到重要的程度上去,而要躬身教學,確確實實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夠創新,我們的學生才能夠成才,我們的國家才能夠發展。
三、開發教材資源,給學生尋找創造性思維的契機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不可能在有限寶貴的時間內學完所有的知識,教師要在開發教材資源上,提供給學生有價值的數學資源。所謂有價值的數學資源,這里主要指那些對提高思維品質有潛在作用的數學知識。例如:數學中隱含條件,數學中的各種思想,具有智能價值的數學思維能力(如主要用於分析問題的模型化能力,主要用於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和一般意義上的推理能力等)以及具有人格建構作用的各種數學品質。教師要善於開發教材資源,利用新教材對數學綜合領域的開發和重視,積極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用有效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給學生尋找創造性思維的契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教材六年級數學教學「扇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材要求的是學生能夠認識並學會分析扇形統計圖,了解其特點,能根據扇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數學閱讀,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分析扇形統計圖,本節教學知識的掌握對學生來說是相對容易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遇到思維的障礙,也不易引起思維的碰撞,表面上看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沒有契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收入,繪製成扇形統計圖在班級展示。學生就走進了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計算百分比的過程,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系統性得到了鍛煉,但是並沒有創造思維的滲透。但時,當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上述活動後,在如何把各項收入的百分比准確的繪制在圓中表示扇面的大小時,學生的問題就出現了。這時,學生就要思考,扇面的大小如何繪制?於是,學生就開始想辦法,最終,學生聯想到周角360度的知識,又聯想到「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乘法」的數學知識,還用到了畫角的方法,才准確的繪制出自己家庭各項收入分布情況統計圖。學生在完成統計圖後,還把各項收入的扇面塗上不同的顏色,即直觀又美觀。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不但在此得到發展,而且還欣賞了數學的美。
四、 營造寬松環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誕生
羅傑斯提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轉換教師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合作、交流、表達、展示的主人。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雖然專家們呼籲還學生一個生命靈動的主動課堂,但是不少教師還是沉醉在自己滿堂灌,齊聲喊的整齊劃一的課堂之中,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給學生的精彩留白,激發學生的展示與表達。哪怕是一個錯誤的表達,它也可能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萌芽的火花,而這種表達,也可能啟發其他學生或老師思維靈感的滋生。創造性思維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靈活性。在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案的產生往往帶有突然性,這種突然性產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狀態,成為靈感。所以,如果教師能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無憂的教學環境,學生便不會因為懼怕出錯,懼怕嘲笑,懼怕責罰而不敢表達。沒有積極主動表達的渴望,思維可能停滯,更何談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壓抑的環境,嚴格的責備,致使多少美妙的想法,奇特的思維夭折在恐懼之中,摧殘在開口之先。教師的教鞭下沒有了瓦特,教師的課堂上沒有了愛迪生,教師的認為無可救葯中趕走了三毛,這些後來成功的人,反而因為離開了學校課堂的束縛,成就了自己的天才夢想。孔子《論語》的自由談,成就了門徒72賢。但是,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愛迪生,三毛那樣的家庭環境,那樣的父母引導,他們可能因為求學環境的壓抑,老師的怠慢,夭折了思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淹沒了生命的精彩。所以,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之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適合學生需要的數學活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能夠獲得直接經驗。」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創造性思維是在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積淀和發展的。數學活動經驗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可見,數學活動是數學課程目標體系的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真正實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激發,這就像勞動產生了智慧一樣,數學課程目標的全面實施才有了可能。
(一) 做卡片的啟示
女兒7歲,老師要求做10個相同的心形卡片。她開始把做好的第一個卡片放在硬紙板上用手拿著剪,卡片滑動,她剪得很艱難。兩張過後,她把剪好的卡片按著畫在硬紙板上,克服了滑動,畫出來再剪,剪得快了一些。四張過後,她把剩下的硬紙板兩張兩張重疊在一起,畫好後再剪,成功的完成了任務。我問女兒,怎麼想到的後來這兩種剪法,女兒隨意說:「做著做著就想到的唄!」
女兒的話,啟示了我,做中學,做中思,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做中學的數學活動。
(二) 「做中學」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不竭動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導學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在數學問題的探究中,在數學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尤以「做中學」最為有效。學生在「做中」才能發展探究,開闊思路,經歷體驗,產生聯想,獲得感悟,積累智慧,創造性思維得到激發。
小學數學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活動素材,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能達到對新知識的真正建構。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圓柱與圓錐」表面積的計算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具模型,學生在做中,理解並推出了這些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也為後續圖形的展開與折疊做好鋪墊,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做中,學生掌握了這些立體圖形中所隱藏的隱含條件,而這些隱含條件,恰好是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思維基礎。
(三)數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觸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小學數學教材,編排的數學活動,尤以綜合實踐領域為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安排適合的教學活動,切記揠苗助長,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在數學活動的設置中,教師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和渴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重要。小學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它對於成就一個人的生命才華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感悟並實踐新課程,認真開發教材資源,充分重視種種思維能力間的聯系和滲透,有效的進行思維訓練。在引導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使他們能適應發展中的社會,並且使自己能成為成長中不斷更新的人。
參考文獻
[1] 徐巧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M].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3.
[2] 劉清平 李聰睿.小學數學課程標准[S].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3] 多湖輝. 創造性思維[M].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❻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創造教育是開發人的創造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創新能力是21世紀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創造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中指出:「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實施創造教育是現時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地發展學生的思維,適時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思維形式,是指人在實踐學習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目標展示出來的一種主動的、獨創的、富有新穎特點的思維方式,它是在原有經驗材料和學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創造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對於小學生來說,一條新穎的解題思路,編一道應用題,小發現,小創造等都是創造性思想的結果。
一、科學運用學習的遷移,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多為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其中必然包括學習的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科學運用學習的遷移,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培養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最簡單的辦法是求多解練。小學數學教學要適應數學教學的實際,提高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同解變型和恆等變型的能力。以一題多解為例,從各種規律中找出規律,便能舉一反三。作為教師要精選例題,按類型、深度編選適量的習題,再按深度分成幾套,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想,進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六年級應用題綜合復習教學中出示題目:王師傅原計劃16天生產零件900個,結果4天生產了360個,照這樣可以比原計劃提前幾天完成?教師提問:「你可以從哪些不同角度來解答這道題呢?」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審視結果,學生發現有多種解法:①歸一法解:15-900÷(360÷4);②比例解:設實際X天完成900/X=360/4,設提前X天完成900/(15-X)=360/4,③分數法解:15-4÷(360÷900);④倍比法解:15-4×(900÷360);⑤方程解:設可提前X天完成360÷(360÷4)+X=15。這些解法,使學生溝通了比例,歸一、倍比、方程等知識間的聯系,起到了活躍學生思維的作用。由此可見,只有科學運用學習的遷移,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巧妙「改造」思考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思考題是小學生思考的材料,它要求小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綜合思考、分析,突破思維定勢的影響,最終尋求問題的解法。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對思考題的原題「改造」來提高自己的數學素質和教學水平,並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發散性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指思考中問題的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並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於一個途徑,不局限於既定的理解,盡可能,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發散性思維能產生新思路、新方法。
例1:畫一個長方形,想想看,怎樣在這個長方形內畫一條線段把它分成:①兩個長方形;②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③兩個三角形。
改造:在原題中增加④兩個梯形;⑤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動腦,經過思考,畫出圖示。
例2:1÷11,2÷11,3÷11,……想一想,得數有什麼規律?
1÷11=0.090909……;
2÷11=0.181818……;
3÷11=0.272727……;
實際上,1÷11=0.09,2÷11=0.18,3÷11=0.27……,9÷11=0.81;得數都是循環小數(純循環小數),循環節都是2,這些循環節上的數字分別是9的1倍、2倍、3倍,……9倍的數字。
改造:127÷11,得數是多少?
依原題規律:127÷11=(121+6)÷11=11.54。
很顯然,通過思考題的原題改造,能夠加大學生的思維力度。特別在學生學了後讀知識以後,改造以前做過的思考題,更有思考價值更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三、提倡多思與首創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要想有創造,就必須勤於思考,只有敢於標新立異的人,才能不斷地開展創造性思維,有所創新。對小學生來說,不要求他們創造數學知識,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去觀察,分析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勤於多思和創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講些數學家、發明家的故事,指出這種創造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幸福,這對於激勵學生從小立志與嘗試創造來說,是一種好辦法。
在提倡多思與首創精神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獨創性是指學生思維具有創見,它是思維的最高層次。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可以一般法為基礎,進而引導學生另闢蹊徑,尋求獨創解法。
一位教師在講完圓柱體的體積以後,出了一道這樣的例題:一個圓柱體的側面積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求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通常的解法如下:
先求出圓柱體的高:h=113.04÷(2×3.14×2)=9(分米)
再求出圓柱體的體積:V=3.14×22×9=113.04(立方分米)
而有一位學生卻列出這樣一個算式:V=113.04÷2×2=113.04(立方分米)其算理是:把圓柱體切開,可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也可以等於圓柱體側面積的一半,高就是圓柱體的底面半徑。因此V長方體=sh所以V圓柱體=S側÷2×r底面。
分析其算理,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極富獨創性的演算法,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多動腦。
總之,在小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求異性和獨創性入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機會,讓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的教學素質。
❼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造力
世紀之交,千年更迭,歷史進入了以信息時代和經濟為重要標志的新時代。我們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入WTO,實現第三部戰略目標等諸多機遇和挑戰。《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育在這種國內國際背景下,要求我們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我們在繼續搞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基礎上,數學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高層次數學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解決常規問題比較熟練,而解決非常規問題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不足。這種現狀表明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等高層次數學思維能力的迫切性。貫徹《數學課程標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要求數學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特別是創造性思維。
何謂創造性思維?多湖輝哲學創作中對創造性思維這樣定義:「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這大概是對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廣義的解釋。如果說能從這個定義中找到什麼是數學的創造思維的話,則可以抓住「它是一種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的高級心理活動,」和「它離不開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所以說數學的創造思維首先是一種新的思維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活動。
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必須以數學學習活動為載體,將學生自我因素與教師因素和環境因素有機協調,這樣才能形成「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行為一體的綜合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思維。
一、引導探索學習,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自主建構。
創造離不開思維,創造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作用要更多的在於點撥,「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數的奇偶性」時,教材創設了船在北岸,由北岸駛向南岸,再由南岸駛向北岸,問擺渡第101次後船在北岸還是南岸?學生往往在初次遇到這個問題時,基本上找不到思維的原點,更找不到思維的方向。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首先確定船的初始狀態的位置(北岸),再使學生明確擺渡第1次時,船的位置(南岸),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第2次,船在哪岸?引導到這兒,學生便能主動探索,最終發現規律,獲取感知和聯想,最終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讓學生想像參與,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
創造性思維有創造想像的參與。因為創造性思維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個體在進行思維時藉助於想像,特別是創造想像來進行探索。創造性思維只有創造想像參與,才能從最高水平上對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改造、組合,構築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就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大海潮汐現象、蘋果落地等事實為前提,先在頭腦中進行創造想像,然後進行推理而產生的。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高度抽象的理論物理領域中有許多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他大多是運用創造想像來進行研究的。他對想像力的評價是:「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根本因素。」
(一) 培養學生猜想的思維習慣
猜想是數學上的合理「想像」,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是創新、創造的前奏。「數學事實首先是被猜想,然後才是被證實」正如有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後,才吸引了一批像陳景潤那樣的數學家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去探索。在數學發展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摩根的關於地圖著色的「四色猜想」,「笛卡爾歐拉公式」正是這些獨具魅力的猜想,深深吸引了無數數學家投身其中去研究,去攻克,成為推動數學發展的強大動力。美國G.波利亞所說:「在你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必須猜想到這個定理,在你搞清楚證明細節之前,你必須猜想出證明的主導思想」。所以在數學教學上更要重視猜想,在課堂上運用猜想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在五年級「雞兔同籠」的教學中,我在導課時這樣說 「老師今天帶來了5位尊貴的客人,你們猜猜他們是誰?」學生們猜測到是「雞和兔」,我說「你們猜得很對,但是老師也只看到這五位個客人的頭,你們能猜一猜這五位客人中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嗎?」於是在猜測中,學生就得出了一對一對的數據,接下來,我問「要知道雞和兔,到底有多少只,還需要知道什麼條件?」學生於是想到了腿,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泉水被激起,接下來再嘗試調整,發現規律,學生思維的體系得到很好的聯通。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愛因斯坦和英樂爾德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的或實驗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要像語文課程那樣,給學生示範提出問題的多種思路,這不僅是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我們可以多讓學生做一些給出已知條件的應用題,讓學生提出問題;也可以通過錯例,讓學生質疑錯誤發生的原因;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做變換條件的練習。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知道,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各年級都在檢測學生開放性提出問題的能力。但是,令我們教師不滿意的結果是,學生在提出問題時,要麼脫離題意,要麼過於簡單,比如:六年級的數學統計圖分析,常有根據圖意提出問題的檢測,學生按說應該提出與本年級程度相關的數學問題,可是學生往往提出的是一年級水平的數學問題(一般都是哪個項目最多,哪個項目最少的問題)。雖然檢測中問題的提出具有開放性,學生提出了一年級水平的問題也能得分,但是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性就不高。這就像別人正在吃米飯,你到跟前問:「你吃的是米飯嗎?」這雖然也是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是幼兒在問,人們還會覺得可愛,如果是相對大得多的孩子在問,被問到的人又會怎麼想你呢?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把學生的分數看到重要的程度上去,而要躬身教學,確確實實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夠創新,我們的學生才能夠成才,我們的國家才能夠發展。
三、開發教材資源,給學生尋找創造性思維的契機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不可能在有限寶貴的時間內學完所有的知識,教師要在開發教材資源上,提供給學生有價值的數學資源。所謂有價值的數學資源,這里主要指那些對提高思維品質有潛在作用的數學知識。例如:數學中隱含條件,數學中的各種思想,具有智能價值的數學思維能力(如主要用於分析問題的模型化能力,主要用於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和一般意義上的推理能力等)以及具有人格建構作用的各種數學品質。教師要善於開發教材資源,利用新教材對數學綜合領域的開發和重視,積極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用有效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給學生尋找創造性思維的契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教材六年級數學教學「扇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材要求的是學生能夠認識並學會分析扇形統計圖,了解其特點,能根據扇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數學閱讀,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分析扇形統計圖,本節教學知識的掌握對學生來說是相對容易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遇到思維的障礙,也不易引起思維的碰撞,表面上看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沒有契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收入,繪製成扇形統計圖在班級展示。學生就走進了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計算百分比的過程,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系統性得到了鍛煉,但是並沒有創造思維的滲透。但時,當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上述活動後,在如何把各項收入的百分比准確的繪制在圓中表示扇面的大小時,學生的問題就出現了。這時,學生就要思考,扇面的大小如何繪制?於是,學生就開始想辦法,最終,學生聯想到周角360度的知識,又聯想到「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乘法」的數學知識,還用到了畫角的方法,才准確的繪制出自己家庭各項收入分布情況統計圖。學生在完成統計圖後,還把各項收入的扇面塗上不同的顏色,即直觀又美觀。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不但在此得到發展,而且還欣賞了數學的美。
四、 營造寬松環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誕生
羅傑斯提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轉換教師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合作、交流、表達、展示的主人。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雖然專家們呼籲還學生一個生命靈動的主動課堂,但是不少教師還是沉醉在自己滿堂灌,齊聲喊的整齊劃一的課堂之中,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給學生的精彩留白,激發學生的展示與表達。哪怕是一個錯誤的表達,它也可能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萌芽的火花,而這種表達,也可能啟發其他學生或老師思維靈感的滋生。創造性思維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靈活性。在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案的產生往往帶有突然性,這種突然性產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狀態,成為靈感。所以,如果教師能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無憂的教學環境,學生便不會因為懼怕出錯,懼怕嘲笑,懼怕責罰而不敢表達。沒有積極主動表達的渴望,思維可能停滯,更何談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壓抑的環境,嚴格的責備,致使多少美妙的想法,奇特的思維夭折在恐懼之中,摧殘在開口之先。教師的教鞭下沒有了瓦特,教師的課堂上沒有了愛迪生,教師的認為無可救葯中趕走了三毛,這些後來成功的人,反而因為離開了學校課堂的束縛,成就了自己的天才夢想。孔子《論語》的自由談,成就了門徒72賢。但是,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愛迪生,三毛那樣的家庭環境,那樣的父母引導,他們可能因為求學環境的壓抑,老師的怠慢,夭折了思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淹沒了生命的精彩。所以,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之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適合學生需要的數學活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能夠獲得直接經驗。」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創造性思維是在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積淀和發展的。數學活動經驗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可見,數學活動是數學課程目標體系的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真正實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激發,這就像勞動產生了智慧一樣,數學課程目標的全面實施才有了可能。
(一) 做卡片的啟示
女兒7歲,老師要求做10個相同的心形卡片。她開始把做好的第一個卡片放在硬紙板上用手拿著剪,卡片滑動,她剪得很艱難。兩張過後,她把剪好的卡片按著畫在硬紙板上,克服了滑動,畫出來再剪,剪得快了一些。四張過後,她把剩下的硬紙板兩張兩張重疊在一起,畫好後再剪,成功的完成了任務。我問女兒,怎麼想到的後來這兩種剪法,女兒隨意說:「做著做著就想到的唄!」
女兒的話,啟示了我,做中學,做中思,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做中學的數學活動。
(二) 「做中學」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不竭動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導學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在數學問題的探究中,在數學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尤以「做中學」最為有效。學生在「做中」才能發展探究,開闊思路,經歷體驗,產生聯想,獲得感悟,積累智慧,創造性思維得到激發。
小學數學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活動素材,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能達到對新知識的真正建構。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圓柱與圓錐」表面積的計算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具模型,學生在做中,理解並推出了這些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也為後續圖形的展開與折疊做好鋪墊,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做中,學生掌握了這些立體圖形中所隱藏的隱含條件,而這些隱含條件,恰好是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思維基礎。
(三)數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觸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小學數學教材,編排的數學活動,尤以綜合實踐領域為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安排適合的教學活動,切記揠苗助長,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在數學活動的設置中,教師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和渴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重要。小學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它對於成就一個人的生命才華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感悟並實踐新課程,認真開發教材資源,充分重視種種思維能力間的聯系和滲透,有效的進行思維訓練。在引導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使他們能適應發展中的社會,並且使自己能成為成長中不斷更新的人。
❽ 數學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應注重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營造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
1、充分相信學生的創新潛能與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設置懸念,不斷激發和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創造感。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這一節時,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學生順利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因為能被3整除的數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不易被發現,而且很容易產生負遷移。所以,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先要求學生試除黑板上大小不等的數,找出能被3整除的數。當學生試除感到困難時,我對學生說:「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哪些數能被3整除,而且能馬上說出他能否被3整除。」「真的嗎?」學生好奇心馬上來了。一個個爭著起來說:「48」。能。「78」能。「1934」不能。「2313」能……學生說有速度越來越快,數也越來越大,一邊說一邊在下面演算,結果驗證老師的答案完全正確。老師怎麼能這么快做出判斷呢?——這就為學生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奧秘。這時,老師要滿足學生流露出來的探索慾望,藉助學生探索熱情,把握這個有利時機,揭示學習目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於是,整節課,便在學生的自學、觀察、探討中有聲有色地進行著,學生的思維潛能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拓展。
2、熱情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我們一定要及時鼓勵,絕不能漠然視之,吝嗇褒獎。對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採用的簡捷演算法,提出的新穎思路,教師要以欣賞者的角色,用滿腔的熱情,贊揚的語氣,採用不同的形式予以鼓勵。當某位同學提出創造性的解法時,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氏解法」;當某位學生的創造性解法不夠完善時,教師下課後和他一起探討;當學生的創造性解法明顯不對時,教師首先肯定他的創新意識。這樣,通過鼓勵,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維系創新的熱情。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的催化劑。心理不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於發表意見,勇於大膽創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任何發現,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是看起來十分幼稚可笑的問題,也絕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指責挖苦。不能抑制、抹殺他們的發現,而應盡量找出其閃光點,並給予肯定,小心呵護學生的創新萌芽。
二、提供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機會。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而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的主渠道。因此,教師應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時,行為的動機是自願的,行為的過程是自由的,行為的結果是獨創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給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
2、讓學生大膽質疑,討論爭辯。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更談不上創造性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適時組織學生討論爭辯,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3、讓學生共享他人的創造成果。
欣賞別人的創造成果,可以刺激學生產生新的設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共享」他人的創造成果,激發學生創造熱情。
三、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應用獨創的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它是一切發明和創造所必需的。我們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思維因素,強化思維訓練,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注重發散性思維的訓練。
發散性思維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的「盡快聯想,多作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的特點,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我們應徹底改變那種對每道題都事先人為的確定一個「標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法。這樣,不僅可以糾正學生惟書惟上的觀念,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重視非邏輯思維的訓練。
加強邏輯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途徑。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加強以猜想、聯想、類比、模擬、不完全歸納推理等主要方式的非邏輯思維訓練。小學數學中用得較多的是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推理是人類發現真理、認識客觀世界、探索未知領域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有目的地進行不完全歸納推理的訓練。
3、注意直覺思維的訓練。
直覺思維是一種整體的粗線條的簡縮式的思維。它具有跳躍性、試探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加強直覺思維訓練,可以使學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得到有效發展。
❾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內,要科學運用遷移規容律,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求異思維指思維的路徑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並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維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於一個途徑,布局限於既定的理解,盡可能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不可能去創造新的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是要求學生能在一般解題方法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尋求獨創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