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醬不發放什麼愛發
:1、大醬不發加點酵母不可以。2、大醬發酵與酵母無關。3酵母是消化葡萄糖分泌乙醇—酒。醬坯發酵情況是關鍵。黃豆煮爛做醬塊發酵,發好了醬能發好。
『貳』 東北人都很愛吃大醬,大醬是怎樣製作而成的
早在隋唐時期,滿族人的祖先靺鞨就開始製作大醬。據史料(金史)中記載:「遼金故地濱海多產鹽,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女真人以豆為醬,製作豆醬,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調每天只能吃鹹菜和大醬了,長此以往,也造就了大醬的好多烹飪方法,成了幾輩人改不了的一種生活習貫。雖然現在青菜多了,物產豐富了,但蘸醬菜在東北飯店的餐桌上,還是種醬料五花八門品牌多樣選擇性廣,甜的,辣的什麼樣的口味都有。另外農村大醬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農家醬的味道,已經接近了失傳,我們60後都沒有人會下農家醬,已經是久違的味道
大醬是從什麼時候起源,我沒在意過也無從知曉,只知道我從記事起就吃它,從小吃到現在。以前是吃娘做的,現在是吃我自己做的。以前家裡窮沒有好菜佐餐,大醬是飯桌上的一道常是努爾哈赤,每到一地就會向當地徵集豆醬。以豆漿佐野菜既能飽腹,又可以為士兵及時補充大量的鹽分、氨基酸,從而保持戰鬥力。後來滿族入關建立清朝,為了讓後代不忘祖宗立。
人蘸著大醬就著蔥生菜白菜蘿卜一口接一口感到不可思議。對,這就是地域飲食味囗不一樣,比喻四川喜辣,廣東上海喜甜一樣,東北人偏愛鹹食。
『叄』 大醬最早出現在哪個時代
東周時期,據文獻記載是東周時期,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文物佐證。有回據可查的是隋代北答疆地區,今吉林、內蒙古西北、遼寧等地的少數民族同胞製作的豆醬,為大醬的雛形,在金代由女真人發展,在明代普及。現代大醬的祖先是女真人(滿族人)。目前中國特產的醬類多達百餘種,民間常見的有大醬、干醬、辣醬、豆瓣醬、豆瓣辣醬、芝麻醬等等。
『肆』 大醬的由來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凈,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干濕適宜,過干則難以團聚成坯,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坯過軟難以成形,坯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干(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玷污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坯件間距約一寸,醬坯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坯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歷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盡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凈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凈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製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
『伍』 大醬如何發酵
大醬的製作材料:
主料:大豆5000克
輔料:小麥麵粉2250克,
調料:鹽4300克
大醬的回特色:
味道醇正,是調味答佳品,具有江浙地方風味。
大醬的做法:
1.將黃豆泡好蒸爛,拌入麵粉和黃曲種5克,放在25度室內發酵。
2.料溫保持在36-40度之間,24小時後上下倒動,三天後呈黃色菌絲,加濃度為16%-18%的鹽水入缸,每天攪拌1-2次,日光曝曬2個月即成。
『陸』 有人知道大醬是誰發明的
因為一件事情,我和一位韓國同事說起了活字印刷術,因為上次去景福版宮的時候,在那權裡面的博物館里,有「韓國的發明」一項,裡面列出了很多韓國的發明,其中很大的篇幅,是再說韓國的活字印刷術,裡面有畢生的大的蠟像,還有很多活字印刷的版本什麼的,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於是這次和在韓國同事的聊天中談到了這件事,他很興奮得說「活字印刷術就是韓國發明的」,於是上網給我找材料說明,當然是韓國的網,韓國人寫的,裡面寫了韓國是世界是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國家,應為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的版本在韓國被發現了,他們還要申請教科文組織,回家我看了網,我國很多專家糾正了韓國的錯誤言論,也有很多例子證明活字印刷術最早是中國發明的,韓國只能屬於對活字印刷大的貢獻者而已,但不幸的是,韓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活字印刷的國家,已經被記載在小學的教科書里,我們國家難道不重視嗎?
以前和一個韓國朋友吃飯的時候,他說,韓國是最早發明發酵食品的地方,比如泡菜,大醬,然後用很輕蔑的語氣問我「中國有什麼發明嗎」我想說太多了,我實在說不出這么多的發明,但是我什麼也沒說,我不知道在那些自大的韓國人面前,該如何說。
『柒』 大醬的快速做法
黃豆2500克
調料
食鹽
750克
水
適量
做法
1.將黃豆挑出去碎豆和癟豆,不用洗直接放入炒鍋中,不要放油干鍋炒,一次炒不完可以分幾次炒完
2.中火不停地翻炒直到豆子炒到微微有點糊的顏色,吃一顆感覺很香就可以了
3.因為炒之前清洗不容易晾乾也不容易炒制,所以炒好後,要用涼水洗兩遍撈出
4.將洗好的豆子放入鍋中倒入豆子3倍量的清水大火燒開
5.蓋上蓋子小火要煮大約1個小時,煮到豆子用手指就能碾碎的狀態就可以了,注意不要干鍋要經常的攪動一下,如果水煮的幹了,可以再往裡面加熱水,不要加涼水
6.將煮好的豆子撈出來趁熱用絞肉機絞碎或者用擀麵杖擀碎,喜歡大醬裡面有豆瓣的,可以就用擀麵杖不要擀得過碎就可以;鍋里煮豆子的湯汁先不要倒掉
7.取一個小盆或者一個盒子,取一些豆碎放入裡面壓緊壓平,然後倒扣出來就成了板磚一樣的塊狀,稱為醬塊子(圓形的橢圓形的都可以),一般是一斤做一塊,不要做得太小那樣裡面發酵出的油少不香;豆碎如果太干不愛成型可以放一些剛才鍋里煮豆子的湯,千萬不要弄稀了做不成醬塊子
8.將做好的醬塊子晾涼,再晾一天或者一夜,表面乾爽,然後用紙包上放在不通風又溫暖的地方(18~20度最好)進行發酵,期間不用管它了;期間醬塊子上會長白毛,這是因為發酵的原因,如果沒長那就是醬塊子沒發酵,是做不成大醬的
9.每年下醬(東北人的叫法,就是開始做成液體狀的醬了),只能是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這三天,具體為什麼不知道,只知道這是老規矩,做醬的前兩天,將醬塊子拿出來去掉包著的紙,然後用刷子在流水下將醬塊子刷干凈
10.將刷干凈的醬塊子弄成小碎塊,可以掰或用刀切或用擀麵杖砸都可以,然後晾到蓋簾上晾去表面的水汽
11.將20斤清水放入1.5斤鹽燒開攪勻關火晾涼倒入壇子或者缸中,將弄成小塊的醬塊子也放進去,攪勻,用透氣的紗布蓋上放到通風的地方就可以,一個月以後才能吃
12.在這期間一定要每天都用圖上的那個醬杵子(木頭的自製的)自下往上的搗1遍或幾遍,剛開始會有小塊,慢慢地就全部化掉了,一個月以後醬做好了,剛做好的醬是稀糊狀的,無論是生醬蘸青菜還是炸醬濃度剛好,越往後隨著水分的慢慢蒸發,大醬會越變越濃稠,吃到最後炸醬就需要先用水稀釋了
『捌』 大醬不發用什麼愛發
大醬不是發的,是蛋白質的酶解。做大醬塊子是發酵---微生物的生長產生蛋內白酶糖化酶。大醬塊子的容質量不好,大醬里的黃豆蛋白酶解不好大醬就不好吃了。大醬塊子里黴菌和枯草桿菌長好了大醬就能酶解好,大醬也好吃。大醬塊子粉碎後加鹽加水直接吃其味道不好。黃豆蛋白的酶解需要一定的時間。
『玖』 大醬是中國人發明的吧
大醬,是來以黃豆主要原料,經蒸煮源、制曲、發酵等工藝釀造而成的咸鮮口味的東北傳統醬料。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對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
『拾』 大醬是誰發明的
大醬是中國的契丹人發明的,後來被韓國人學去了,詳見六必居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