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鍾表是誰發明的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代的人類通過日影來計時,但受天氣影響,這種計時很受限,就出現了用水、香等計時的器具。在鍾表出現以前,人類還用砝碼、秤錘做為部件的機械式時鍾,放在教堂塔樓上,用來提醒人們做彌撒的時間。12世紀時人們發現發條可以做為一種動力計時,前面提到的那種時鍾體積大大縮小。德國的鎖匠利用這個原理做出了懷表,但這只是鎖匠的副業,並沒有成規模。伽利略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這個發現啟發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1656年他利用這一性質制出了第一個實用的機械擺鍾,從此人類掌握了比較精確的測量時間的方法。1658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發明了有擺輪的懷表,1760年具有時、分、秒三個針的懷表問世,機械表更加具有實用價值。在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中後期,機械擺鍾一直是人們家中的一件「傢具」,樣式眾多,現在已經成為收藏品。而懷表一直到手錶普及之前是紳士們必備的一件實用的裝飾品。
1860年,拿破崙之妻、皇後J.約琵芬獲得特製的一塊手錶,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錶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注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錶。當時,男人世界裡風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懷表,手錶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1885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鍾表商定製大量手錶,手錶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雖然目前有石英錶、光波表、電波表等更加精確的電子鍾表,但機械表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甚至成為一種奢侈品。
Ⅱ 在鍾表發明以前,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時間的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Ⅲ 最早的鍾表是誰發明
作為國際著名的鍾表藝術大師,古董鍾表收藏、鑒賞專家的矯大羽先生,經過自己多年對鍾表的收藏、研究和創新指出:我國北宋宰相蘇頌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世界上第一個裝置有擒縱機構的計時系統,並且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了鍾表是可以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的偉大發明之一,是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的觀點。
最早的表是1500年,最早的表體積很大,掛在圍在腰間的一根皮帶上。
Ⅳ 在時鍾發明之前,人們用什麽方法計量時間呢
廣義的時鍾泛指一切計時器。
在沒有人造計時器前,人們通常是用太陽、星星的位置來估算時間,很專不精確。
狹義的時鍾就是機械擺鍾及以後發明的鍾表。在屬這以前最常用的也是中外都有的是日晷。
漏也是常用的,西方有沙漏,中國有用水的滴漏,都達到了相當的精度。
中國還用燃香的辦法,「點一柱香」這種辦法只適用於很短的時間。中國古代有一種專門計時用的「更香」,是夜間計時用的。
由於沒有鍾表之前一般不易知道時間,中外都有「打鍾」的辦法。由政府、教堂或寺廟定時打鍾,向人們報時。中國在夜間則有更夫,走街串巷打更報時。
Ⅳ 鍾表的發明歷史
鍾表,也是由中來國人在源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近日,筆者在上海遇見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時,他激動地對記者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矯大羽說,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之後,他又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
Ⅵ 在發明鍾表之前,古人用什麼計時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Ⅶ 鍾表誰發明的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Ⅷ 在鍾發明之前 人們用什麼來計時間的
紀 元
朝 代
計時儀器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堯
圭表、日晷測時已達相當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戰國
中國的漏壺記時已達很高的水平
「周禮」、「初學記」、唐孔款達「詩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漢
日晷和漏刻計時同時使用
「前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85年
東漢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輯佚書」、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
公元132年
東漢
張衡制漏水渾天儀
「晉書」
公元450
公元450
李蘭制「停表刻漏」,又名「馬上賓士」
「初學記」
「初學記」
梁
殷夔制漫水或恆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隋
耿詢、宇文愷制大稱式刻漏,獻於隋煬帝
「玉海」卷十一、「國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唐
呂才制「多壺式受水壺刻漏」
「事林廣記」、「六經圖」
公元618~906年
唐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並於十七世紀前傳入歐洲
元·楊禹「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725年
唐
梁令瓚,一行制擒縱機構
「新唐書·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肅制「蓮花漏」
初學記
公元1135年
金
出現復式多壺漫流刻漏
「六經圖」、「大清會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簡、於淵、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學記」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夢溪筆談」、「浮漏儀」
公元1090年
北宋
蘇頌、輔公濂制水運儀像台
「新儀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鍾和燈鍾記時在中國廣為流行
洪芻「香譜」、楊禹「山居新話」
公元1260年
元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傳入(攜帶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276年
元
郭守敬制「周公測景台」、「大明殿燈漏」
「元史·天文志」
公元1313年
宋
宋代農夫已開始使用田漏
王禎「農書」、「中國刻漏」、梅曉臣「田漏」
公元1316年
元
杜子威、冼運行制廣州銅壺滴漏
「廣州延佑銅壺記」
公元1360年
元
詹希元制五輪沙漏
「明史·天文志」、宋濂「五輪沙漏銘」
公元1580年
明
西方傳教士羅明堅將自鳴鍾傳入中國
「中國天主教史」
公元1600年
明
明末吉坦然制「通天塔」(自鳴鍾)
「宣城縣志」卷二十七
公元1745年
清
丁傅欲重建廣州鎮海樓自鳴鍾
「雪橋縣志」卷九
公元1773年
清
清宮「作鍾處」仿製改造機械時鍾
清史檔案
公元1796年
馮義和制「更鍾」
存南京博物院
參考資料:http://computer10.cbern.gov.cn/computer/upload/c2005/200515340862/index.htm
Ⅸ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這專台儀器被稱為「屬安提凱希拉儀」,由29個彼此咬合的銅質齒輪和多個刻度盤構成,大小與一個午餐盒相當。它於1901年在希臘安提凱希拉島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發現,因此得名。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