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教士的貢獻不該被埋沒
1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醫院
中國此前也許有太醫院之類的東西,但那與現代的醫院概念相差甚遠。外國傳教士在進入中國後就開始醫葯活動。利馬竇開創了傳教與醫療並重的傳教路線,法國傳教士張誠曾用金雞納霜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瘧疾,馬禮遜也曾澳門開辦西醫診所。但最早在中國建立現代意義上醫院,對中國的近代醫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是美國傳教士彼得?伯駕。
伯駕(Peter Parker)1804年生於馬薩諸塞,183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1834年被美部會派遣來華,成為基督教第一個來華傳教醫生。1835年11月4日,他在廣州新豆欄街7號的豐泰洋行內租屋開設「廣州眼科醫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稱「新豆欄醫局」。這是中國第一所新式教會醫院,西醫自此正式傳入中國。
1837年,伯駕在醫局內向關韜等3名中國人傳授西醫知識,使關韜成為中國第一個「西醫學醫」。從這個意義上講,伯駕又是第一個向中國人傳授現代醫學的外國醫生。
後來的一些教會醫院在中國非常有名氣,湘雅醫院,齊魯醫院,協和醫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國最好的醫院,雖然它們的名稱可能已經改了。
2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圖書館
中國古代也有藏書樓,但是其功用是儲藏,與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大相徑庭。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庫教堂北堂圖書館。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機構和教會大學中創建了一座座令中國的藏書家瞠目結舌的明顯居於先進水平的新式圖書館。其閱覽規則,圖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技術,圖書在民眾中的流通狀況和藏書利用程度與當時大清帝國的古代藏書樓狀況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於開啟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女子教育
中國以前不是完全沒有女子教育,但限於富裕人家的家庭內部,且內容狹隘。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實臘的妻子在澳門收容了幾個窮人家的女孩,開辦女子讀書班。這可以說是傳教士在中國開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嘗試。西方傳教士開辦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對當時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封建體制是一個很大的沖擊與挑戰,它突破了幾千年來的禁錮,開了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是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曾培養出許多傑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畢業生丁淑靜曾擔任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1919年的畢業生李德全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衛生部長;1920年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正式合並到燕京大學中,燕京大學遂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學生的大學之一。燕京大學在五十年代初又成為北京大學的一部分,所以當今中國第一名牌大學--北京大學亦曾得益於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傳教士還在南方開辦了兩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學校,這就是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女學的發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且也與一個國家的興盛有關。誠如梁啟超所說」女學愈盛,國家愈強」,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於個人,」皆可各執一業以自養」,於國家,」保國保種」,使國富強。
4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中國的所謂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學、國子監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現了。然而這種高等教育只是相對於當時的初級教育而言,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大學的出現則是在十九世紀,並且最早的大學都是由傳教士開辦的。
基督教大學在中國的出現是在1880年前後,當時的大學主要是在教會中學基礎上添加的大學班級。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大學是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登州開辦的登州文會館。登州文會館原是一所小學,後演變為教會中學,1882年登州文會館正式升為學院。十九世紀中國的基督教大學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會館外,1888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辦了北京文匯書院;1889年美國公理會建立了通州華北協和大學;1890年美國聖公會在上海的聖約翰學院設置大學課程;1893年美國長老會在杭州設立杭州長老學院。
和醫院一樣,中國的基督教大學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當今中國最好的大學。
5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東學西漸
大部分人知道傳教士對於西學東漸的貢獻,但是未必知道中國的論語,四書五經等翻譯成外語,介紹給全世界的也是傳教士。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中學西傳的主要方式主要是:直接攜帶中國文獻回歐洲;選擇翻譯漢語典籍;著述評介中國文化學人的思想;以報告、書信、日記方式記述日常見聞;編著中英對照字典;編輯出版西方報刊等。1682年,柏應理帶走中國書籍400餘冊。1694年,白晉代走300多卷中國典籍贈送給路易十四。其中有影響的典籍包括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還包括明《永樂大典》和清《古今圖書集成》。漢語典籍最早的西譯是《明心寶鑒》於1590年在菲律賓譯成西班牙文,譯者就是多明我會會士高毋羨(Juan Cobo,?–1529)。「明心寶鑒」是童蒙讀物,內容主要是訓誨幼童的格言。文獻不具有經典性,具有隨意性,沒有目的性,但確是開先河的。但到了耶穌會士時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選擇性。翻譯中國學術經典,是耶穌會傳教士入華傳教「適應性」策略之一。早在利瑪竇之前,羅明堅就進行了西譯漢語經典的嘗試。 1578年,他輾轉來到廣東肇慶,用拉丁語試譯了《大學》的部分章節和《孟子》。譯著雖然影響不大,但有開創之功,成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1661— 1662年間,郭納爵、殷鐸澤、柏應理等人,陸續將《大學》、《中庸》、《論語》譯成拉丁文,在法國出版。正是由於傳教士們的努力,中國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盲校和盲文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傳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啟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後改名為北京盲校),這是我國第一所盲校。有位中國盲教員(據說是山東人,叫朱德光;另一種說法是一們姓沈的盲教員和外國傳教士合作),將盲字排出北京話的全部音節四百一十多個,人們稱它為「康熙盲字」(也稱北京盲字「或協和盲字」)。這是最早的漢語盲文的開端.一八九八年,女傳教士岳艾美(國藉不詳)在福州成立盲校。她以拼音方法制字過一套拼寫閩南話的「福州盲字」。這種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個,每個音節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點符。一九一一年前後,她又加以改進,字母增加到五十三個,聲調符號七個,每個音節由聲、韻、調三個點符級成。一九二0年前後,她還提出過一些簡寫的方法,簡寫詞的前後都有空格,可以說是我國盲文有分詞形式的先聲。
7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女留學生
最早國外留學的女子有四位,分別是金雅妹、何金英、康愛德、石美玉。
這四位近代中國最早的女留學生,從小接受教會啟蒙教育,受傳教士的培養、訓練;她們出國留學的方式同出一轍:都是由傳教士帶出國門,並且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女學成為她們出國留學的中轉站;四位女留學生前往留學的國家都是美國,在美國她們均學習醫學;留學期間,她們刻苦學習,孜孜不倦,成績優秀,享有贊譽;歸國後,她們成為職業婦女,將自己的畢生奉獻給醫學事業。這四位女留學生兢兢業業,成就卓著,既治病救人,又傳播醫學,並且培養了中國早期的醫學工作者。梁啟超說:「吾雖未識康女士,度其才力智慧,必吾以懸絕於常人,使其不喪父母,不伶仃無以自養,不遇吳格矩,不適美國,不入墨爾斯根大學,則至今必蚩蚩然憒憒然戢戢然與常女無異,烏知有學,烏知有天下,嗚呼,海內二萬萬之女子,皆此類矣。」梁啟超通過贊揚康愛德才智超人,從而肯定了女子上學讀書的必要性,同時也為中國眾多的女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感到痛惜。
當然,最早的男留學生也是傳教士帶出去的,但是考慮到中國的文化背景,女留學生的出現,對於中國文化的沖擊力更大,影響更深,因此單列。
8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漢英、英漢字典
1815 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為了翻譯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英語學習字典《華英字典》。《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漢-漢英對照的字典,篇幅大內容豐,有豐富的例句及解釋,並收錄大量成語、俗語。1844年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華韻府歷階》及1847年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漢字典》都把它當作參照基礎。
9 傳教士和中國最早的聾啞學校和手語
中國的聾啞人用手語進行表達一直是隨意的,不規范,不統一。我國最早創建規范的手語並建立最早的聾啞學校的是西方傳教士。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搜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這是我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
10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
麻風病是一種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國許多地方發現了麻風病人就要被燒死,聖經中基督曾經多次治癒了麻風病人,成為傳教士們的榜樣。1921年,美國傳教士愛伯特和義大利傳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創建雲南省麻風病院,以後伯格理在雲南,在以後其他傳教士在中國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風病院,給他些被家人,鄰居拋棄的可憐人帶來希望。
11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現代天文學和歷法
傳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歷算,其中最傑出者為湯若望和南懷仁。湯若望在明末參與修訂歷法,編纂成《崇禎歷書》,並製作天文儀器。清初湯若望、南懷仁相繼主持欽天監,湯若望增訂《崇禎歷書》,康熙賜名《西洋歷法新書》,後收入四庫全書改名《新法算書》。他還著有《新法表異》、《歷法西傳》和《新法歷引》等,製作了渾天儀、日晷、星球儀、地平儀、望遠鏡和地屏。南懷仁於1669年改造觀象台,製成新儀6種: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紀限儀、象限儀、天體儀和地平儀,並將各儀器的製法及用法繪製成圖,予以解釋,名為《靈台儀象志》。他又把湯若望所遺《百年恆表》相繼推至數千年,名為《康熙永年歷》。
12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幾何原本
在數學方面,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為歐洲數學傳入中國之始。他們還編譯有《測量法義》、《對數表》、《測量異同》和《勾股義》等。利瑪竇與李之藻合編《圜容較義》等。湯若望撰《割圓八線表》,介紹平面三角,鄧玉函撰《大測》,介紹弧三角學。穆尼閣以對數表授薛鳳祚,薛氏譯有《天步真原》。
13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在地理學方面,傳教士介紹西方地圓學說和世界輿圖的測繪,矯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利瑪竇曾繪成名為《山海輿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們展示,並把所攜《萬國圖志》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他在《天主實義》和《乾坤體義》等書中介紹了地圓說,並把西方經緯度線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開中國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的先河。艾儒略著有《職方外紀》,記述海外風土,利類思等著有《西方要紀》,介紹西方國土、風俗人物,物產及海程遠近。1708年康熙令白晉主持對全國實地勘測,中西學者合作,歷時11年,測繪完成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此圖至今仍為全國各種地圖的重要根據。
14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另外就是直音法。《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利瑪竇根據拉丁文發明的二十六個聲母和四十四個韻母的拼音方案,然後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由於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稱「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現對當時中國的音韻學者有很大的啟發。
明末學者方以智開始思考中國的拼音文字問題:「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字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學者楊選杞看了《西儒耳目資》大受啟發:「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進了中國傳統的音韻學研究方法的革新,為反切法開辟了一條「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簡易途徑。這兩個方案是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寫的,適合於拼寫北京音。它「引起了漢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漸演進,形成二百年後製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15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反鴉片運動
大家也許都知道林則徐的戒煙運動,但是他那一把火並沒有把吸煙的危害闡述明白.
鴉片開始時並部像今天這樣臭名昭著,當年它是作為鎮痛劑被發明出來的。中國人甚至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福壽膏」。許多人包括傳教士在內對它的危害並沒有明確的認識。
然而,面對煙毒在中國流布越來越嚴重,「煎膏日夜煙熏天」,「殺人不下億萬干」的情勢,傳教士們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作調查、統計,發表論述鴉片危害、敦勸戒煙的文章,出版專門性宣傳書籍。在華新教傳教士的全國大會,也把禁煙作為主要議題之一。教中人士還組織起戒煙團體,如北京的「戒煙大會」、廣州的「勸戒鴉片公會」等,都有些影響力。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新教全國大會,通過的關於戒煙的議案中,有一條即建議在全國設立禁煙總會,各地設分會,對禁煙組織的發展頗有促進作用。他們還利用教會醫療機構對煙毒患者施行戒治,不少教會醫院、診所特設此一門診業務,甚至有專設醫院。像英國新教人士德貞(J?Dudgeon)在北京從事這項醫務,成效就頗突出。有些傳教士還努力促使本國禁運鴉片,以斷絕禍源。19世紀70年代,英國國內人士組織「反鴉片貿易協會」,德貞、李提摩太等人積極聲援支持、此時已回到英國的理雅各,更直接作為發起人之一。在一次大會上,他慷慨陳詞,反對鴉片貿易,認為這是一項罪惡的交易,它使成千上萬中國人受害,也不利於英、中之間正常貿易的發展,呼籲鴉片貿易者「停止作惡,學習行善」。傳教士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促使英國政府通過決議使鴉片貿易非法化。
16 傳教士與中國最早的現代農業
人們都知道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著名的醫學院,但是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經還有兩所當時很著名的農學院,金陵和嶺南農學院.這兩所基督教農學院把美國農學院的教學\科研\推廣體制引入中國,為中國農業高等教育的發展,人才培養,作物改良及科技推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梅里士和倪唯斯是兩位美國傳教士,曾經將美國大花生引入山東,成為20世紀山東重要的經濟出口作物。倪唯斯還把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的蘋果\梨\香蕉等與中國的本地產品進行嫁接,創造出新的品種。著名的煙台蘋果就是這位傳教士的傑作,可惜,我們很少知道著名的煙台蘋果是怎麼來的。
⑵ 撲克牌是誰發明的
撲克是一種紙牌游戲,關於它的發明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傳說故事。1、相傳,撲克是中國人發明的。在宋代,我國民間就流傳著一種叫「葉子戲」的牌戲,後來,來華的外國商人將這一牌戲帶到歐洲。在我國「葉子戲」紙牌的基礎上,精明的威尼斯商人慧眼獨具地將這一牌戲與日歷有機地聯系起來。他根據歷法的規律,製造出一種新式的牌戲。因為一年有52個星期,所以製成52張牌,外加大小王計54張。又根據春、夏、秋、冬四季製成紅桃、方塊、梅花、黑桃四種圖案。根據一天黑白之分,將撲克4種花色分成黑、紅兩色。每種花色共13張,代表著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K、Q、J三種花牌共12張,代表一年分為12個月。大王代表太陽,意味著白天,故是紅色;小王代表月亮,暗示夜晚來臨,故顯黑色。假如把「J」當作11點,「Q」當作12點,「K」當作13點,「小王」當1點,那麼53張牌的點數之總和,正好等於365點,代表著一年共有365天。如果再加「大王」的1點,那就是閏年的天數了。2、根據大英博物館保存的一份瑞士僧侶的文件證實,撲克是1377年由英國傳到瑞士的。開始時,撲克牌有56張正牌、22張副牌,到了15世紀中葉,正牌減少到52張,副牌僅剩下大小王兩張,這就是通行至今的英式撲克牌--紅、黑兩色,四組圖案。四組圖案各有喻意:黑桃,橄欖葉,象徵和平;紅桃,心,象徵智慧和愛情;方塊,金剛石,象徵財富;梅花,黑色三葉草,象徵運氣與幸福。。每組10張數字牌及K(King,國王)、Q(Queen,皇後或女王)、J(Jack,貴族、騎士)牌各一。黑桃K,畫的是《聖經》中的大衛王,左手握長劍;紅桃K。畫的是法皇查理一世,左手執劍,右手按著皇服的鑲邊;方塊K,畫的是古羅馬凱撒大帝,行著古羅馬帝國的舉手禮,身後的斧是權力的象徵;梅花K,畫的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御容,左手仗劍,右手捧著地球,念念不忘稱霸世界。Q牌,全部是拿著一朵玫瑰花的伊麗莎白一世的畫像。有些國家也有不同:黑桃Q,畫的是雅典娜;紅桃Q,畫的是萊鐵芙;方塊Q,畫的是《聖經》中雅各之妻拉結;梅花Q,畫的是《聖經》中大力士參孫的情人抹大拉;黑桃J,查理一世的騎士奧芝手執寶劍;紅桃J,武士克陀左手擎大斧;方塊J,是手握寶劍的法國「聖女」貞德;梅花J,是相當於中國的李廣的連斯洛勛爵,手執一支箭。至於「大王」、「小王」,在英國往往被畫成英王亨利八世的尊容;在法國,則被畫成法王查理一世。
2.
這兩個問題在國外曾引起爭議。義大利人說: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撲克牌的,是威尼斯人。古代威尼斯商人出外經商,發明了用撲克牌來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法國人說:撲克牌是在1392年時,一個學者專門為有精神病的法國皇帝卻爾斯六世娛樂而設計的。比利時人說:早在1379年時,撲克牌就在比利時出現了。可英國博物館里至今保存著一個瑞士僧侶的文件,裡面
記載撲克牌在1377年,就已經流傳到瑞士了。
⑶ 教會羅馬字的廈門白話字
「廈門白話字」,又稱「閩南白話字」,一共有23個字母,其中17個是單字母,5個是雙字母,1個是三字母。
字母 這23個字母構成17個聲母和41個單韻母。其中ts、tsh只拼a、o、o·、u,ch、chh只拼i、e,但民間喜用ch、chh,不用ts、tsh。教會羅馬字
聲母 教會羅馬字
韻母 教會羅馬字
聲調符號
陰平(不標符號);陽平 ˆ上聲 ´ 陰去 `陽去 ˉ 陰入(不標符號,加-p、-t、-k、-h) 陽入 ˈ (加-p、-t、-k、-h)
拼寫舉例
Lín tio̍h tùi bû-hoa-kó chhiū chhú phì-jū: tng i ki nńg hio̍h hoat ê sî, chiū chai hē-thiⁿ kūn lah.
上述這段羅馬字,用漢字轉寫即為:
——恁著對無花果樹取譬喻:當伊枝軟箬發的時,就知夏天近啦。
譯成普通話即——
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摘自廈門話羅馬字《馬太福音》第24章32節)。
⑷ 科學家的發明故事
伽利略證明了擺的搖擺程度只與擺的長短有關,他是在一次宗教禮拜的時候發現了他內頭頂上的吊燈在左容右搖晃後用均勻跳動的脈搏來測出的。告訴了我們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細小事物的變化,只有抓住這細小的變化並且堅定地研究下去你才可能成功。
⑸ 鼓浪嶼有一個賣奶茶的店員挺喜歡的,就是忘記了要聯系方式了誰能提供下呢
不得不去的鼓浪嶼十大「特色」 1、日光岩(鄭成功雕像) 日光岩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鼓浪洞天為廈門美景的代表之一,說的就是日光岩。日光岩有三幅楷書題刻,一幅橫題「天風海濤」,其下二幅直題,右為「鼓浪洞天」,左為「鷺江第一」。居高臨下,一覽無余,風景這邊獨好!很不錯! 在日光岩俯瞰整個鼓浪嶼,綠化面積真的很大,很美麗,這樣看鼓浪嶼很漂亮。風也很大,在夏天裡吹著非常舒服。 門票價格:60元,晚上5點10分後門票半價 30元 2、滋滋情書巔(鼓浪嶼申遺項目之一) 原址在鼓浪嶼龍頭路446號(原為大埭路)1908年,中外基督徒共同組織,成立「聖教書局董事會」。主要使命:代售上海「中華聖經公會」的《聖經》;印刷和出售閩南白話字版的《閩南聖詩》。1932年,教會人士捐獻地皮和經費,在福建路建築一幢三層樓房為新書局(現福建路43號)。1934年該局出版《閩南倫敦會基督教史》(周之德牧師著)。以廈門方言印刷的白話字書籍達一百多種,推銷閩南各地和新加坡、菲律賓一帶。抗戰前曾租賃廈門大中路楊抱道醫生的店屋作為分局。該書局歸屬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大會管理,1949年由新華書店接管,1989年歸還廈門市基督教會。 新華書店搬離後,滋滋情咖啡店駐入,這里地理位置極佳,位於鼓浪嶼"音樂廳"、"海天團購"、"天主堂"、"黃金香"四個旅遊必經點的十字路口上。滋滋情書巔咖啡店裝修上保留書店的原始風貌,文化底蘊十足,地方寬敞,是遊客歇息放鬆的最佳場所。店裡提供香濃的鼓浪嶼咖啡、鼓浪嶼奶茶,還有可口的甜點;既有鼓浪嶼特色的手工餡餅、鳳梨酥,純手工製作滋味更高更好,每天限量出售。 書巔地址: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福建路43號 3、「鼓浪嶼十三姨」 鼓浪嶼上面眾所周知的「鼓浪嶼十三姨」,雖然其名聲不及大家熟悉的黃飛鴻里的十三姨,但是這個「十三姨」卻也帶點凄美的愛情故事。大家有去鼓浪嶼,不妨也去看看傳說中的「十三姨」 原本在山中辛勤勞作的她決心要走出大山,因為她看到越來越多的山裡人稱贊山外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正處於青春萌動時期的她又怎能不滿懷好奇之心。於是她來到了義大利,在那裡找了一份工作攢錢度日。山裡淳樸的鄉風哺育出她的溫柔可人、勤勞肯干,不多時她的工作便得到了老闆的肯定,攢的錢也越來越多。不久,她戀愛了。墜入愛河的她面臨著愛情與親情的抉擇。然而,最終她還是為了自己的家人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回到中國,回到青島。 回到家鄉以後,她常常回想起義大利的過往,令她久久無法忘懷。在義大利的那些美好記憶加上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義大利風情讓她做出了另一個決定——在濱海之地鼓浪嶼開了一家義大利餐館。這家餐館既是她奮斗多年的心血,也是她愛情的見證。而居於鼓浪嶼之時,她已年過三十,聽過她經歷的人都親切地稱她為「食山姨」。後來,又漸漸演化為「十三姨」。 4、張三瘋奶茶店 鼓浪嶼「從來不缺乏藝術氣息」,街心花園前的奶茶店也是如此。「大塊的色彩」和「一幅幅油畫」表達了「濃重的流浪色彩」和「自由想法」,一面「鑲金邊」的大鏡子「讓這種美好加倍」。店裡的服務生很「年輕」,很「可愛」,跟他們問路的話他們都能「熱心」地告訴你。奶茶咖啡冰淇淋,可以外帶,可以堂吃,味道確實「蠻好」的。 雖然這家店的奶茶沒有如網上流傳的那麼好喝,但是由於「張三瘋」這只貓,已經在是家喻戶曉的了~在鼓浪嶼算是不得不去拍照留念的。 5、鼓浪嶼家庭旅館 鼓浪嶼這些精緻小旅館一般是由歷史建築,特色民居改建而成。在改建的過程中分別融入店主的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對鼓浪嶼的不同詮釋。鼓浪嶼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家庭旅館,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它們各自暫放著自己獨特的魅力,郝然已成為鼓浪嶼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友情提示下:隨著鼓浪嶼旅遊越趨熱門,鼓浪嶼家庭旅館的價格也一路飆升,所以打算去住鼓浪嶼家庭旅館,最好提前預定,不然可能會遭到提價等問題~~ 6、娜雅咖啡 住不到房間,那麼就在她的咖啡廳里小憩一會兒吧。「米黃色」的牆、「碎花」的棉桌布、「盛開」的鮮花、還有滿屋子的照片、留言……一切都那麼「慵懶又閑適」。夜晚的客人比白天多,年輕人「歡聲笑語」,好不熱鬧。而那隻永遠喜歡「倒頭大睡」的芬達「真的是只美貓」,「非常非常可愛」。至於食物和飲料,此時此刻已經不是重點了,不妨隨意來一份芝士蛋糕。 地址:思明區鹿礁路12號B座娜雅家庭旅館內 7、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鋼琴博物館建於1913年,位於鼓浪嶼島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1955年獻作公園。 鼓浪嶼被譽為音樂之島,絕非浪得虛名。這個廈門市管轄的小島,是孕育中國現代音樂家的溫床。19世紀中葉,外國傳教士來到廈門,帶來了管風琴。20世紀初,現代鋼琴傳入廈門,但學琴之風卻是在水一方的鼓浪嶼興起。 地址:思明區港仔後路7號菽庄花園內,票價:30元 8、林記木擔魚丸湯 昔日的挑擔魚丸,現已成為鼓浪嶼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小吃之一。這一切都是三代林記人通過不懈的努力所得來的。堅持傳統的工藝及祖輩的特製配方,使用最新鮮的原料並杜絕任何的食品添加劑。是林記魚丸的最大特色。 在老別墅的院子裡面,有「森森」的梧桐樹和「清涼」的井水,旁邊放著幾張小桌子、幾個矮矮的塑料凳子,「很有感覺」。老闆是個「帥哥」,戴一副有型的眼鏡,「侃侃而談」。魚丸雖然皮「不夠勁道」,但好在餡「不錯」,湯頭的味道也「好」。去鼓浪嶼的時候記得嘗嘗。 9、黃金香肉乾店 如果去過鼓浪嶼,買過黃勝記的豬肉脯、牛肉乾、肉鬆、魚松等,一定不會忘記黃勝記店鋪門口的火爆場面,為了嘗一口正宗的黃勝記肉乾,往往需要排上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隊伍才能買到。每天都是從上午9點多就開始有人排隊一直到晚上9點多,買黃勝記肉乾的人絡繹不絕。 黃勝記創始於1842年,是中華老字型大小,廈門著名商標。一百多年來,在工藝上不斷改良,以符合現代市場需求,但為了保證傳統口味,仍堅持傳統工藝,關鍵步驟仍然保持手工製作,因此味道始終如一,並且本著「誠信守實、讓利於民」的經營宗旨,黃勝記走的是平價路線。所以在消費者中的口碑極高。經過一百多年的考驗,黃勝記的品牌越來越響,是一家純粹靠口碑積累起來的美食老字型大小。絕對的美味,吸引著每一位來到廈門的遊客,必定要嘗嘗黃勝記的肉鬆。 10、鼓浪嶼海蠣煎 海蠣煎又稱蚝仔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小吃。香鮮細膩、美味可口。 傳聞在公元1661年時,荷蘭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⑹ 粵語發祥地是哪裡
廣東封開(即古廣信)被專家證實就是粵語的發源地,嶺南文化的發祥地.
⑺ 明清時期的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都幹了什麼事情
引言:明末清初時期,西方傳教士作為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率先拉開了歷史上「西學東漸」的序幕。
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文化輸入的起始時間在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辟連接東西方的新航線之前,由於二者相距遙遠,不僅有著高山、戈壁以及大海此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又有強大一時的奧斯曼帝國阻隔了兩地的陸路交通,因此這一時期的西方人對於中國及中國人的了解基本局限於馬可·波羅所作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然而,隨著十五世紀末期(1498年)直航亞歐的新航路被開辟,西方人的潛意識里從此對世界地理有了一個較為全新的認識,而與此同時為了探索東方文明古國的奧秘以及追求經濟上的刺激,大批的探險家和商人們不惜遠涉重洋叩響中國那尊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門。當然,在這其中也包含了那些虔誠的傳教士們。
時至境遷,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明末清初時期西方傳教士們打著「學術」的幌子來華傳教,但從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國科技進步的角度上來看,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當中所講的那樣:
在文化交流史上沒有一件和17世紀傳教士那樣一批歐洲人的入化相比,因為他們充滿了宗教熱情,同時又精通隨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科學……即使說他們把歐洲的科學和數學帶到中國只是為了傳教目的,但由於當時東西兩大文明仍相互隔絕,這種交流作為兩大文明之間文化聯系的最高範例,仍是永垂不朽。
然而,令人真正遺憾的是,這些由傳教士不遠萬里傳來的西學知識並沒有完全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重視,甚至一度被當作為刺激封建統治秩序的「奇技淫巧」。
⑻ 廈門話的白話字
歷史上,閩南話隨著閩南人在海外的創業和拼搏在一些僑居地紮根並傳播開來。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很早就形成了閩南人的聚居地。在那裡,閩南話成了通行語言。因此,西方人在馬六甲先遇上了語言溝通的障礙,有人就想利用西方的表音文字來為閩南話注音。1815年美國傳教士馬禮遜博士在馬六甲英華學院完成編寫《羅馬化會話手冊》,這就是白話字的最初方案。但白話字的成熟卻是在廈門鼓浪嶼,當時有位名叫打馬字的牧師為廈門白話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善於藉助廈門的文化人參與到白話字的規范制定工作。
大約在1850年,打馬字發現廈門局口街一位楊老先生對閩南民間語言掌握很熟練,懂得許多閩南方言詞彙,就請他參與白話字字典的編輯工作。當時那些地痞流氓聽說了這件事情,以為楊老先生發了大財,對他進行勒索。打馬字牧師聽說了這件事,就通過外交途徑要求中國官府制裁惡霸。這一事件被記錄在《中美往來照會集》中。
由此可以看出白話字的產生是閩南人和西方人智慧的共同結晶。從此白話字在廈門市民中廣泛傳播,何先生還向我們展示了清朝末年鼓浪嶼的女學生們學習寫白話字的照片。可見,當時推廣白話字就注重面向年輕人。
⑼ 廈門鼓浪嶼有什麼特色
廈門鼓浪嶼特色: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⑽ 潮州話,閩南話,哪個比較容易學
潮州話與閩南話共同是百分之50,你是潮州人如果能用潮州話肯定能贏得大家的認同感,潮州話的聲調比較簡單,歷史潮流是朝簡單的發音嘴型發展的。如果想學就去請教老人。 潮州話(Tiê-chiu-uē),亦稱為潮汕話、潮語,漢語方言之一,為閩南語的次方言,分布於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有華人的地區。英文稱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兩字的音譯。潮州話一詞受海內外潮汕人普遍認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詞典、專著等學術性著作均以「潮州話」為准,近年出現「潮汕話」新名稱,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對以「潮汕話」命名,堅持使用「潮州話」名稱。
目錄 [隱藏]
1 分類
2 歷史和地理
3 與其他語言之關系
3.1 普通話
3.2 客家話
3.3 粵語
3.4 非漢語語言
4 語音
4.1 聲母
4.2 韻母
4.3 聲調
4.3.1 變調
4.4 文白異讀
5 文法
5.1 詞法
5.1.1 代詞
5.1.1.1 人稱代詞
5.1.1.2 所有格代詞
5.1.1.3 指示代詞
5.1.1.4 疑問代詞
5.1.2 數詞
5.2 句法
5.2.1 動詞短語
5.2.1.1 語態
5.2.2 比較句
5.2.2.1 兩個或以上名詞
5.2.2.2 只有一個名詞
5.2.2.3 相等
5.2.2.4 最級
6 詞彙
6.1 古老詞彙
6.2 外語詞彙
7 書寫
7.1 漢字
7.2 羅馬字
8 參考文獻
9 參考書目
10 外部鏈接
[編輯] 分類
潮州話是七大漢語方言之一的閩南語之分支。正如其他漢語方言,潮州話究竟是語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論。然而,純粹以語言學角度而言,潮州話以至整個閩南語可看作是獨立的語言,因為它們與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但是,潮州話卻能與一些閩南語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漳州和泉州的閩台片,可能是因為位於鄰近地區。潮州話和閩台片相交融的地區,方言兼具兩者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等。而且,潮州話也有多個種類,潮汕地區居民和海外僑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話,其語音有顯著差別。
潮州話與閩台片的閩南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間差別仍舊十分明顯。其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縱然如此,彼此還算能基本溝通,潮閩人都能快速融入對方的語系裡。
根據相似程度,潮州話大致可分為二類:
潮州類,包括潮州市(饒平)、汕頭市(澄海、南澳)、揭陽市。
潮普類,包括汕頭潮陽、揭陽普寧和惠來。
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韓江流域語調;
練江流域語調;
榕江流域語調;
[編輯] 歷史和地理
現代潮州話源自古閩南語。潮州先人本來居住在中原一帶。9至15世紀期間,為了逃避戰亂,一些閩人往海邊遷徙,到達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時間之後,又集體向南遷徙到廣東東部,即今潮汕地區。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過剩。
由於地理隔絕,潮州話便逐漸發展為獨立的方言。
潮州話源於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稱的由來,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潮安、饒平、惠來、澄海等。客家話地區大埔和豐順都有說潮州話的居民。而饒平、陸豐、海豐等主要潮州話分布區,也有說客家話的居民。
18至20世紀期間,潮州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話。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國和柬埔寨定居,成為當地最大的華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內省、北蘇門答臘省、南蘇門答臘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數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洲和歐洲居住,一些從潮州地區而來,一些則從東南亞而至。
可是,隨著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普通話和閩南語(與潮州話有些互通)。普通話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盡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閩南人。而在廣東則受到粵語和普通話取代。在香港的潮州人新一代大部份只能說粵語。
[編輯] 與其他語言之關系
[編輯] 普通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教育體系的逐漸完整及對外交流的發展,潮汕地區的兒童學齡前的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習普通話,部分幼兒園甚至完全採用普通話教育。從小學階段開始,普通話成為正式的教學語言。但校園內師生之間仍有較多的潮州話交流。當地人中青壯年齡以下的人群基本都能講普通話,但多少帶有方言口音,年長者對普通話的掌握相對較差。一般而言,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群能較好地使用普通話交流。
潮州話母語使用者認為普通話的輕聲最難掌握。另外,潮州話中,潮州、潮安、澄海一帶的口音較「輕」,失去了齒齦鼻音[-n]的韻尾,故此潮州話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話的該韻尾(聲母n)讀成軟齶鼻音[-ŋ]。而在榕江片(潮南、惠來一帶)人群中,語調中保留了較多的軟齶鼻音。
閩南語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漢語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沒有前圓唇母音)、唇齒音及捲舌音。例如:閉前圓唇母音[y]誤讀成閉前不圓唇母音[i];將普通話的清唇齒擦音[f]讀成清喉擦音[h];將普通話聲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別讀成[ts]、[tsʰ]、[s]和[z]。
[編輯] 客家話
由於潮安、饒平和揭陽接近北方的客家話地區,這些地區的部分人群除了說潮州話,也說客家話。潮汕人與客家人經常接觸,但有趣的是,近代以來客家話對潮州話影響甚少。同樣地,大埔和豐順同為潮州話和客家話地區相交之處也有一些人說潮州話,縱使客家話仍是最主要語言。
[編輯] 粵語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受香港和廣州一帶粵語方言區域的文化影響,尤其是電視劇和流行歌曲的影響,很多年輕潮州人即使不懂得說,也能夠聽懂粵語。現代潮州話的口語中也使用不少來自粵語方言區的詞彙。
[編輯] 非漢語語言
潮州話早期受到百越閩越等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後來,很多潮州人移居到東南亞,故此泰語、高棉語、越南語和馬來語等都影響潮州話在東南亞的發展。
[編輯] 語音
潮州話音節包含聲母、韻頭(介音)、韻腹和韻尾。除了韻腹和聲調,其他音節的元素都並非必要。故此,韻腹只要配合聲調,就可以自成音節。以下分析列出羅馬拼音、國際音標([ ]中者)和例字。
[編輯] 聲母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擁有濁阻礙音(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和擦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阻礙音,而是來自其鼻音。故此,濁塞音[b]和[g]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mb]和[ŋg]。在早期的潮州話,濁齒齦塞擦音[dz]原本是擦音[z],現時仍在一些方言出現。潮州話和其他閩南語分支,都是少數保留中古漢語濁塞音的漢語方言。潮州話特色之一,就是沒有唇齒音。
除了喉塞音,所有下列圖表列出的輔音都可以用作聲母。喉塞音只作入聲韻尾之一,以h表示。然而,有些音節沒有輔音聲母,也就是零聲母。潮州話聲母共十八個,包括零聲母。
潮州話聲母
雙唇音 齒齦音 軟齶音 喉音
鼻音 m [m] 毛 n [n] 娜 ng [ŋ] 俄
塞音 濁音 bh [b] 無 gh [g] 鵝
清音(不送氣) b [p] 波 d [t] 多 g [k] 哥
清音(送氣) p [pʰ] 頗 t [tʰ] 胎 k [kʰ] 戈
擦音 s [s] 思 h [h] 何
塞擦音 濁音 r [dz] 而
清音(不送氣) z [ts] 之
清音(送氣) c [tsʰ] 徐
邊通音 l [l] 羅
[編輯] 韻母
四呼當中,潮州話有開口、齊齒和合口呼,故此韻頭(介音)有[i]和[u],但並沒有撮口呼。
韻腹是唯一必須存在的音節元素,故此也是音節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母音、鼻化母音或成節輔音。潮州話並沒有韻尾[n],下列拼音中以n為尾綴的韻母其實表示鼻化韻。母音韻腹有四個,分別是[a]、[o]、[e]和[ɯ]。絕大部份音節以母音為韻腹,但有一些音節不含母音,而是成節輔音雙唇鼻音[m]和軟齶鼻音[ŋ]。
韻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實際上也可說是塞音,因為軟顎降低,讓空氣通過鼻腔),但是並非必要。母音韻尾共三個,分別是[i]、[o]和[u]。輔音韻尾共五個,包括塞音[ʔ]、[p]和[k],以及鼻音[m]和[ŋ]。
根據潮州話拼音方案[2],潮州話韻母共五十九個,如下:
潮州話韻母[2][1]
韻頭類別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單復韻母 i [i] 衣 u [u] 污
a [a] 亞 ia [ia] 呀 ua [ua] 娃
o [o] 窩 io [io] 腰
ê [e] 啞 iê [ie] 腰 uê [ue] 鍋
e [ɯ] 余
ai [ai] 哀 uai [uai] 歪
oi [oi] 鞋 ui [ui] 威
ao [ao] 歐
ou [ou] 烏 iou [iou] 夭
iu [iu] 憂
鼻化韻母 in [ĩ] 丸
an [ã] 噯 ian [ĩã] 營 uan [ũã] 鞍
ion [ĩõ] 羊
ên [ẽ] 楹 (iên [ĩẽ] 羊) uên [ũẽ] [橫]
en [ɯ̃] 秧
ain [ãĩ] 愛 uain [ũãĩ] [縣]
oin [õĩ] 閑 uin [ũĩ] 畏
aon [ãõ] [好]
oun [õũ] [虎]
iun [ĩũ] 幼
鼻韻母 im [im] 音
am [am](庵) iam [iam] 淹 uam [uam] 凡
ing [iŋ] 因 ung [uŋ] 溫
ang [aŋ] 按 iang [iaŋ] 央 uang [uaŋ] 汪
ong [oŋ] 翁 iong [ioŋ] 雍
êng [eŋ] 英 iêng [ieŋ] 焉 uêng [ueŋ] 冤
(eng [ɯŋ] 恩)
入聲韻母 ih [iʔ] 裂
ah [aʔ] 鴨 iah [iaʔ] 益 uah [uaʔ] 活
oh [oʔ] 學 ioh [ioʔ] 約
êh [eʔ] 厄 (uêh [ueʔ] 劃)
oih [oiʔ] 狹
aoh [aoʔ] [樂]
ib [ip̚] 邑
ab [ap̚] 盒 iab [iap̚] 壓 uab [uap̚] 法
ig [ik̚] 乙 ug [uk̚] 熨
ag [ak̚] (惡) iag [iak̚] 躍 uag [uak̚] 蕕(獲)
og [ok̚] 屋 iog [iok̚] 育
êg [ek̚] 液 iêg [iek̚] 噎 uêg [uek̚] 越
eg [ɯek̚] [乞]
輔音音節 m [m] 唔 ng [ŋ] 黃 ngh [ŋʔ] 夗
^ 因為語音轉變,潮州話韻母有所增減,藍色者是並未在方案韻母表出現的韻母;括弧中之韻母和例字並未在上述方案出現;方括弧中之例字有輔音聲母,在此只取其韻。
加上方案沒有收錄的韻母,潮州話韻母共七十五個。
輔音音節共三個,並未在上述方案出現。
[編輯] 聲調
潮州話跟其他漢語方言一樣,是聲調語言。它有八個聲調,並有豐富的變調。
調值之數字是指聲調輪廓,1為最低,5為最高,拼音中的聲調以1至8表示: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調值 33 53 213 2 55 35 11 5
調型 中平 高降 降升 低入 高平 高升 低平 高入
例子(文讀音) 分 粉 訓 忽 雲 混 份 佛
拼音 hung1 hung2 hung3 hug4 hung5 hung6 hung7 hug8
[編輯] 變調
兩個字(或字詞)連讀時,前面的字要變調,後面的字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字連讀,則只有最後的字不變調,情況如下:
前字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前字聲調數字 1 2 3 4 5 6 7 8
後字聲調數字 1 6 2或5 8 7 7 7 4
由此可見,變調的規律就是:
陰平(1)和陽去(7)不變調;
陰入(4)和陽入(8)互換;
陰去(3)變成陰上(2)或陽平(5);
陰上變成陽上(6);
而陽平和陽上都變成陽去。
[編輯] 文白異讀
潮州話有豐富的文白異讀,幾乎可以各成系統,如「非」、「敷」、「奉」母字,其輔音文讀為[h],白讀為[p]或[pʰ];「知」、「徹」、「澄」母字,文讀為[ts]、[tsʰ],白讀為[t]、[tʰ]等等。
[編輯] 文法
潮州話文法與南方漢語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話和粵語。潮州話語句一般以主謂賓結構為主,有時配合小詞就可變為主賓謂結構。
[編輯] 詞法
[編輯] 代詞
[編輯] 人稱代詞
潮州話的人稱代詞正如其他漢語方言,沒有格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稱,伊人[i1 naŋ5]指第三人稱「他們」等。閩南語系正如一些北方方言,「我們」一詞分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聽話者都包括在內,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詞「俺」[naŋ],否則就用「阮」[ŋ]。其他如粵語和客家話的南方方言並沒有如此區別。
單數 眾數
第一人稱 我 ua2 我 包括性 俺 naŋ2 咱們
排除性 阮 ŋ2 或uŋ2 我們
第二人稱 汝 lɯ2 你 恁 niŋ2 你們
第三人稱 伊 i1 他/她/它/它 伊人 i1 naŋ5 他們/她們/它們/它們
[編輯] 所有格代詞
潮州話不區分所有格代詞和所有格形容詞。一般規則是人稱代詞加上「個」,便組成所有格代詞或形容詞,概說如下:
單數 眾數
第一人稱 我個 ua2 kai7 我的 包括性 俺個 naŋ2 kai7 咱們的
排除性 阮個 ŋ2 kai7 我們的
第二人稱 汝個 lɯ2 kai7 你的 恁個 niŋ2 kai7 你們的
第三人稱 伊個 i1 kai7 他的/她的/它的/它的 伊人個 i1 naŋ5 kai7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它們的
例句:本書是我個[puŋ2 tsɯ1 si6 ua2 kai7]:這本書是我的。
不過,有時「個」字也可以略去,例如當代詞後面是量詞,例如:
我條裙[ua2 tiou5 kuŋ5](我的裙)
補充:第二人稱還有一個詞,但我不知是哪個字,讀音是「nia」 例如:nia奴=恁仔=你的兒子
[編輯] 指示代詞
潮州話的指示代詞分為指近和指遠,概說如下:
指近 指遠
一般 單數 之個 [tsi2 kai7] 之個 許個 [hɤ2 kai7] 那個
眾數 之撮 [tsi2 tsʰoʔ4] 這些 許撮 [hɤ2 tsʰoʔ4] 那些
空間 之塊 [tsi2 ko3] 這里 許塊 [hɤ2 ko3] 那裡
之內 [tsi2 lai6] 這裡面 許內 [hɤ2 lai6] 那裡面
這口 [tsi2 kʰao7] 之外面 許口 [hɤ2 kʰao7] 那外面
時間 之陣/當 [tsi2 tsuŋ5 / tɤŋ3] 現在;最近 許陣/當 [hɤ2 tsuŋ5 / tɤŋ3] 之後
狀語 這生 [tse2 sẽ1]阿 像這樣 向生 [hia2 sẽ1] 像那樣
程度 醬 [tsĩẽ3] 這么 向 [hĩẽ3] 那麼
類型 者個 [tsia2 kai7] 這種 向個 [hia2 kai7] 那種
[編輯] 疑問代詞
誰 (底)珍 [ti tieŋ]
底人 [ti naŋ]
什麼 乜個 [miʔ kai]
底個 [ti kai]
什麼(種類的)+ 名詞 乜 + 名詞 [miʔ]
哪個 底 + 數詞 + 量詞 + (名詞)[ti]
哪裡 底塊 [ti ko]
何時 珍時 [tieŋ si]
怎樣 做法 做呢 [tso ni]
狀態 在些(樣) [tsai sẽ ĩẽ]
乜些樣 [miʔ sẽ ĩẽ]
什乜樣 [si miʔ ĩẽ]
多少(可數) 幾 + 量詞 + 名詞 [kui]
若多 + (量詞) + (名詞)[dzieʔ tsoi]
多少(不可數) 若多 [dzieʔ tsoi]
為什麼 做呢 [tso ni]
[編輯] 數詞
序數詞語跟白話文的差不多。
發音 大寫 小寫 數值 備注
liŋ5 零 〇 0 〇是零的俗寫,但是「零」比較常用,尤其在學校教育。
也稱為「空」[kang3]
tsek8 壹 一 1 也稱為蜀[tsek8](本字)
也稱為弌(舊稱)
當數字的十位數是二或以上,稱為[ik4],例如二十一[dzi6 tsap8 ik4]
用在月份的日期,例如一號[ik4 ho7]
作為普通數字,例如第一[tõĩ6 ik4]
例如用在電話號碼時,稱為么[iou1]
no6 兩 二 2 也稱為弍(舊稱)
也稱為貳
當數字的十位數是二或以上,稱為 [dzi6],例如三十二[sã1 tsap8 dzi6]
用在月份的日期,例如二號[dzi6 ho7]
作為普通數字,例如第二[tõĩ6 dzi6]
sã1 叄 三 3 也稱為弎(舊稱)
也稱為參[sã1]
si3 肆 四 4
ŋou6 伍 五 5
lak8 陸 六 6
tsʰik4 柒 七 7
poiʔ4 捌 八 8
kao2 玖 九 9
tsap8 拾 十 10 有些人寫成「什」,但是一些人不接受,因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數字如作序數,其前面加上「第」 [tõĩ6]。
[編輯] 句法
[編輯] 動詞短語
[編輯] 語態
潮州話的被動語態中,施事者短語「給某人」必須講明,並以「乞」 [kʰoiʔ4](一些人會讀成 [kʰɤʔ]或[kʰiɤʔ])或「分」 [puŋ1]作開端,即使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誰人,例如:
伊分人宰掉[i1 puŋ1 naŋ5 tʰai5 tiau7]
白話文:他/她被宰掉。
按照白話文,我們可以單用施事者介紹詞「被」或者「給」,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話,下面這句在文法上是錯的:
個杯分敲掉[kai5 pue1 puŋ1 kʰa1 tiau7]
白話文:杯子給打破了。
應該說成:
個杯分人敲掉[kai5 pue1 puŋ1 naŋ5 kʰa1 tiau7]
白話文:杯子給人打破了。
雖然不知誰人打破了杯子。
補充:不是所有潮汕地區都說「分人」的,比如我們揭陽是讀「客人」。例如:個杯客人敲掉。 潮汕個地區的潮汕話語法基本相同,但用詞千差萬別。比如「睡覺」一詞,即使鄰縣,讀法亦各不相同。
施事者短語「分人」[puŋ1 naŋ5]永遠都緊隨主語,並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語和荷蘭語的歐洲語言,在助動詞和過去分詞之間。
[編輯] 比較句
[編輯] 兩個或以上名詞
潮州話的比較句結構是「X + 形容詞 + 過[kue3] + Y」,被認為源自中古漢語的「X + 形容詞 + 於 + Y」結構:
伊雅過你。[i1 ŋia2 kue3 lɤ2]
白話文:他/她比你漂亮。
粵語使用同樣的結構:
佢靚過你。[kʰœy5 leŋ3 kʷɔ3 nei5]
白話文: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於普通話影響力愈來愈大,其結構「X比Y + 形容詞」影響潮州話。於是,以上的例句可以變成:
伊比汝雅。[i1 pi2 lɤ2 ŋia2]
白話文:他/她比你漂亮。
[編輯] 只有一個名詞
包含「過」或「比」的結構,都需要兩個或更多的名詞以作比較。如果只提及一個名詞,就會組成殘缺的句子:
伊雅過(?)。
在此情況,需要使用「夭」,或者「愈」的結構:
伊夭雅。[i1 iou6 ŋia2]
伊愈雅。[i1 zu6 ŋia2]
普通話和粵語的情況都一樣。只提及一個用來比較的名詞時,需要轉用另一種句式。潮州話和普通話都使用前修飾語(形容詞前),而粵語則使用後修飾語(形容詞後):
普通話:她比較漂亮
粵語:佢靚啲[kʰœy5 leŋ3 ti1]
潮州話中,有兩個字本身有比較的意思,就是「贏」[ĩã5]和「輸」[su1]。它們可以獨立使用,或者加上「過」字:
這領裙輸(過)許領。[tsi2 nĩã2 kuŋ5 su1 kue3 hɤ2 nĩã2]
白話文:這條裙子不夠那條好。
我內個電腦贏伊個好多。[ua2 lai6 kai7 tieŋ6 nao2 ĩã5 i1 kai7 hoʔ2 tsoi7]
白話文:我(家裡)那部電腦比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別,可以在句末使用狀語「好多」[hoʔ2 tsoi7]。
[編輯] 相等
潮州話中,「平」[pẽ5]或者「平樣」[pẽ5 ĩẽ7]用來表達相等的概念:
只本書佮許本平重。[tsi2 puŋ2 tsɯ1 kaʔ4 hɯ2 puŋ2 pẽ5 taŋ6]
白話文:這本書和那本書一樣重。
伊兩人平平樣。[i1 no6 naŋ5 pẽ5 pẽ5 ĩẽ7]
白話文:他們都一樣(他們長相一樣/他們一樣那麼好/壞)。
[編輯] 最級
潮州話以副詞「上」[siaŋ5]或「上頂」[siaŋ5 teŋ2]表示最級。而且,「上頂」通常帶有褒義:
只間物上頂好食。[tsi2 kõĩ1 mueʔ8 siaŋ5 teŋ2 ho2 tsiaʔ8]
白話文:這間(餐廳)(的東西)絕對是最好吃的。
伊人對我上好。[i1 naŋ5 tui3 ua2 siaŋ5 ho2]
白話文:他們對我最好。
[編輯] 詞彙
潮州話的詞彙與粵語有甚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交流頻繁。正如粵語,潮州話有很多單音節的詞語,隱約反映出其歷史之悠久,因為單音節在中古漢語十分普遍。然而,自現代標准漢語規范化以來,潮州話吸收了很多普通話詞彙,多數是多音節的。而且,由於很多潮州人移居東南亞,潮州話加入了不少來自馬來語的詞彙。
[編輯] 古老詞彙
潮州話保留不少古代漢語詞彙,許多用詞亦與其他閩南語方言(如台灣話)相同。例如「目」[mak](眼睛;台灣話:目ba̍k)、「灱」[ta](干;台灣話:焦ta)、「囥」[kʰɤŋ](藏;台灣話:囥khǹg)等。
[編輯] 外語詞彙
除了馬來語,海外地區的潮州話也借用了英語詞彙,這些詞彙中有部分隨華僑回國交流而傳回潮汕地區。
馬來語:
馬打 [mata] mata-mata:警察
巴剎 [pasar] pasar:市場
咕哩 [kuli] kuli:苦力(實為音意兼譯之源於英語cooley一字)
嘛哪[mana]mana wu chia?:哪兒有車?
朱律 [tsu luk],雪茄,馬來語cherut的借音詞。
動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馬來語tongkat.
五腳砌 [ngo ka ki],馬來語叫kaki lima,lima是數詞「5」,kaki是量詞「英尺」。新馬城鎮臨街騎樓下面的人行道,寬度為5英尺,故馬來語稱之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鎮出現西式街區,也和新馬一樣在臨街騎樓下設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陽避雨,並借用了馬來語的稱呼,lima譯義為「五」,kaki譯音為「腳基」。
多隆 [to long],借用馬來語tolong,有兩種意思,一是請求幫忙、照顧,一是請求寬恕、開恩。
松芒 [song mong],驕傲、忘乎所以,借自馬來語sombong,音稍變
泰語:
角畢 [kak bik],皮箱,借自泰語,角是皮革的意思,畢是箱的意思。
康霜 [k'ang seng],冷凍。康是關禁的意思,借自泰語。潮汕人稱冰為霜。這個詞是泰國的潮人造出來的,又傳入潮汕本土。關進冷凍房裡冰過的魚肉,在潮汕話里叫做康霜魚、康霜肉。
英語:
目頭 [mak tʰau] mark:商標
基羅 [ki lo] kilogramme:公斤
巴仙 [pa sieŋ] percent:百分比
[編輯] 書寫
[編輯] 漢字
大部分潮州話的字都可以寫成漢字。大部分漢字也可以用潮州話朗讀。但如同粵語等語言,按照文本逐字閱讀並不符合語言習慣。例如表示口渴,字面讀是「口渴」(kao2 guah4)但口語常說「喉干」(ao5 da1)。故當人們用潮州話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按照場合和要求不同,有時逐字標准讀出,有時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潮州話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潮州話復述出來。
然而,小部分的獨特詞彙沒有標准字,原因有數。潮州話詞彙傾向古老,在日常中文比較罕見;有關漢語方言拼寫的研究比較少,不如傳統中文語文學的其他范疇。而且,一些潮州話獨有的字,其實可能並沒有字。
例如「有無」的「有」字,「月」下面去掉兩橫和去掉一橫都有一字且意義相反。
[編輯] 羅馬字
主條目:潮州話拼音方案
中國大陸的廣東省教育部門進行了潮州話羅馬化,在1960年推出潮州話拼音方案,以助語言學研究和字典出版。方案以汕頭市的潮州話語音為基礎,以拉丁字母拼寫語音,聲調以上標數字顯示。另外,基督教傳教士也有發明可以拼寫潮州話的白話字。
字典http://www.mogh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