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RT顯示器發展歷程是什麼
17英寸液晶顯示器將成為成為市場主流產品由於CRT顯示器及PC更新換代的市場需求下,2004年全球液晶顯示器將首次超過CRT顯示器,並將持續大幅增長。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對於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並不算新鮮的名詞了,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植物學家就發現了液晶,即液態的晶體,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在電場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它的光學性質,這種現象叫做電光效應。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英國科學家在上世紀製造了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即LCD。
『貳』 CRT顯示器的發展歷程
CRT 的發展史
首次應用於示波器中(CRT)是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Kari Ferdinand Braun)發明的,1897年被用於一台示波器中首次與世人見面。但CRT得到廣泛應用則是在電視機出現以後。
『叄』 CRT是什麼意思
CRT是重慶軌道交通,指服務於中國重慶大都市區的城市軌道交通。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 也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因其列車在李子壩站穿樓而過聞名全國。
重慶城市軌道穿山越嶺、跨越兩江,穿梭在街巷和樓宇間,成為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和城市「名片」,更是助推發展、便民利民的「快車道」。
(3)crt發明者擴展閱讀:
CRT的作用:
1、初步建成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內暢外聯、高效便捷、安全經濟、綠色低碳、各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體系,大幅提升五大功能區域交通互聯互通水平。
2、使得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活力,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內陸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肆』 示波器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190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Karl Ferdinand Braun於1897年發明世界上第一台陰極射線管示波器,至今許多德國人仍稱CRT為布朗管(Braun Tube)。
根據IEEE的文獻記載1972年英國的Nicolet公司發明了第一台的數字示波器(DSO),到了1996年惠普科技(安捷倫科技前身)發明了全球第一台混合信號示波器(MSO),
『伍』 crt顯示器什麼時候發明
這個早就發明出來了好嗎?
CRT顯示器學名為「陰極射線顯像管」,是一種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顯示器。主要有五部分組成:電子槍(Electron Gun),偏轉線圈(Deflection coils),蔭罩(Shadow mask),高壓石墨電極和熒光粉塗層(Phosphor)及玻璃外殼。它是應用最廣泛的顯示器之一,CRT純平顯示器具有可視角度大、無壞點、色彩還原度高、色度均勻、可調節的多解析度模式、響應時間極短等LCD顯示器難以超過的優點,而且價格更便宜。
crt 陰極射線管 就是看起來比較大而且很厚的那種。玻璃材質的。
lcd 液晶顯示器,比較薄新型顯示技術。現在的主流,很薄,顯示效果已經逼近crt了。
國際顯示器學會終結CRT研究成果發表
被譽為20世紀最傑出技術的「CRT」在研究開發領域迎來了落幕時分。在國際顯示器學會研討會當中,「信息顯示學會(SID)」的研論會上已經不再設置有關CRT的發表,12月5日~7日召開的「IDW '07(第14屆國際顯示器技術專題討論會)」上的發表將是有關CRT開發的最後一次國際性發表。
在本屆IDW的「CRTs專題」上共有4場會議,發表13篇論文。其中,山崎映一(咨詢師,原日立製作所)以「Invited History of CRT Development」為題,回顧了「CRT」已過百年的發展史。CRT於1897年由德國布朗(K. F. Braun)發明,「Braun tube:布朗管」因此而得名。
電視機的先驅是1926年由日本的高柳先生實現的「イ」字影像。50年代彩色CRT被發明出來並投入使用,CRT作為圖像顯示裝置達到鼎盛階段。21世紀進入數字電視和高清電視的時代,CRT被LCD及PDP等平板顯示器取代。但在圖像方面平板顯示器尚有需要改進之處。
與討論會會場設在一起的展示會場上,展出了對電視行業具有重要意義的「藤岡收藏品」。CRT實物、世界首款彩電等,會場上還用50年代的黑白電視機播放了NHK的節目。
只不過它的輻射較大,所以人們基本都用LED代替了,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在使用的
望採納
有不明追問
祝你生活愉快O(∩_∩)O~
『陸』 crt是什麼意思
CRT是一種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顯示器,主要有五部分組成:電子槍(Electron Gun),偏轉線圈(Deflection coils),蔭罩(Shadow mask),熒光粉層(Phosphor)及玻璃外殼。它曾是應用最廣泛的顯示器之一,CRT純平顯示器具有可視角度大、無壞點、色彩還原度高、色度均勻、可調節的多解析度模式、響應時間極短等LCD顯示器難以超越的優點,而且現在的CRT顯示器價格要比LCD顯示器便宜不少。 CRT的工作原理: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的核心部件是CRT顯像管,其工作原理和我們家中電視機的顯像管基本一樣,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圖像更加精細的電視機。經典的CRT顯像管使用電子槍發射高速電子,經過垂直和水平的偏轉線圈控制高速電子的偏轉角度,最後高速電子擊打屏幕上的磷光物質使其發光,通過電壓來調節電子束的功率,就會在屏幕上形成明暗不同的光點形成各種圖案和文字。這種技術最早是1897年由德國人布朗發明。 彩色顯像管屏幕上的每一個像素點都由紅、綠、藍三種塗料組合而成,由三束電子束分別激活這三種顏色的磷光塗料,以不同強度的電子束調節三種顏色的明暗程度就可得到所需的顏色,這非常類似於繪畫時的調色過程。倘若電子束瞄準得不夠精確,就可能會打到鄰近的磷光塗層,這樣就會產生不正確的顏色或輕微的重像,因此必須對電子束進行更加精確的控制。 最經典的解決方法就是在顯像管內側,磷光塗料表面的前方加裝蔭罩(Shadow Mask).這個蔭罩只是一層鑿有許多小洞的金屬薄板(一般是使用一種熱膨脹率很低的鋼板),只有正確瞄準的電子束才能穿過每個磷光塗層光點相對應的屏蔽孔,蔭罩會攔下任何散亂的電子束以避免其打到錯誤的磷光塗層,這就是蔭罩式顯像管。 相對的,有些公司開發蔭柵式顯像管,它不像以往把磷光材料分布為點狀,而是以垂直線的方式進行塗布,並在磷光塗料的前方加上相當細的金屬線用以取代蔭罩,金屬線用來阻絕散射的電子束,原理和蔭罩相同,這就是所謂的蔭柵式顯像管。 這蔭罩和蔭柵這兩種技術都有其利弊得失,一般來說,蔭罩式顯像管的圖像和文字較銳利,但亮度比較低一點;蔭柵式顯像管的較鮮艷,但在屏幕的1/3和2/3處有水平的阻尼線陰影(阻尼線是用來減少柵狀蔭罩震動的一條橫向金屬線)橫過。 現在市面上主流純平CRT顯示器所採用的是顯像管主要包括LG」未來窗」,三星」丹娜管」,索尼」特麗瓏」,三菱」鑽石瓏」,台灣」中華管」和日立」銳利瓏」等。各個廠商的純平顯像管在技術上均有其獨到之處,在性能上也是各有特色。 crt顯示器技術原理 CRT顯示終端主要由電子槍(Electron gun)、偏轉線圈(Deflection coils)、蔭罩(Shadow mask)、熒光粉層(phosphor)和玻璃外殼五部分組成。 簡單的理解,CRT顯示終端的工作原理就是當顯像管內部的電子槍陰極發出的電子束,經強度控制、聚焦和加速後變成細小的電子流,再經過偏轉線圈的作用向正確目標偏離,穿越蔭罩的小孔或柵欄,轟擊到熒光屏上的熒光粉。這時熒光粉被啟動,就發出光線來。R、G、B三色熒光點被按不同比例強度的電子流點亮,就會產生各種色彩。 電子槍(Electron gun)的工作原理是由燈絲加熱陰極,陰極發射電子,然後在加速極電場的作用下,經聚焦極聚成很細的電子束,在陽極高壓作用下,獲得巨大的能量,以極高的速度去轟擊熒光粉層。這些電子束轟擊的目標就是熒光屏上的三原色。為此,電子槍發射的電子束不是一束,而是三束,它們分別受計算機顯卡R、 G、 B三個基色視頻信號電壓的控制,去轟擊各自的熒光粉單元。 受到高速電子束的激發,這些熒光粉單元分別發出強弱不同的紅、綠、藍三種光。從而混合產生不同色彩的像素,大量的不同色彩的像素可以組成一張漂亮的畫面,而不斷變換的畫面就成為可動的圖像。很顯然,像素越多,圖像越清晰、細膩,也就更逼真。 偏轉線圈(Deflection coils)的作用就是幫助電子槍發射的三支電子束,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對所有的像素進行掃描激發。就可以使顯像管內的電子束以一定的順序,周期性地轟擊每個像素,使每個像素都發光;而且只要這個周期足夠短,也就是說對某個像素而言電子束的轟擊頻率足夠高,我們就會看到一幅完整的圖像。有了掃描,就可以形成畫面。 蔭罩(Shadow mask)的作用是保證三支電子束在掃描的過程中,准確擊中每一個像素。蔭罩是厚度約為0.15mm的薄金屬障板,它上面有很多小孔或細槽,它們和同一組的熒光粉單元即像素相對應。三支電子束經過小孔或細槽後只能擊中同一像素中的對應熒光粉單元,因此能夠保證彩色的純正和正確的會聚,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清晰的圖像。 最後,場掃描的速度來決定畫面的連續感,場掃描越快,形成的單一圖像越多,畫面就越流暢。而每秒鍾可以進行多少次場掃描通常是衡量畫面質量的標准,我們通常用幀頻或場頻(單位為Hz,赫茲)來表示,幀頻越大,圖像越有連續感。 [1][2][3]1、避免CRT顯示器工作在灰塵過多的地方 由於CRT顯示器內的高壓(l0kV~30kV)極易吸引空氣中的塵埃粒子,而它的沉積將會影響電子元器件的熱量散發,使得電路板等元器件的溫度上升,產生漏電而燒壞元件,灰塵也可能吸收水分,腐蝕顯示器內部的電子線路等。因此,平時使用時應把顯示器放置在干凈清潔的環境中,如有可能還應該給顯示器購買或做一個專用的防塵罩,每次用完後應及時用防塵罩罩上。 2、注意避免電磁場對CRT顯示器的干擾 CRT顯示器長期暴露在磁場中可能會磁化或損壞。散熱風扇、日光燈、雷電、電冰箱、電風扇等耗電量較大的家用電器的周圍或其它如非屏蔽的揚聲器或電話都會產生磁場,顯示器在這些器件產生的電磁里工作,時間久了,就可能出現偏色、顯示混亂等現象。因此,平時使用時應把顯示器放在離其它電磁場較遠的地方,定期(如一個月等)使用顯示器上的消磁按鈕進行消磁,但注意千萬不要一次反復地使用它,這樣會損壞顯示器。 3、避免CRT顯示器工作在溫度較高的狀態中 CRT的顯像管作為顯示器的一大熱源,在過高的環境溫度下它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將會大打折扣,另外,CRT顯示器其它元器件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下也會加速老化的過程,因此,要盡量避免CRT顯示器工作在溫度較高的狀態中,CRT顯示器擺放的周圍要留下足夠的空間,來讓它散熱。在炎熱的夏季,最好不要長時間使用顯示器,條件允許時,最好把顯示器放置在有空調的房間中,或用電風扇吹一吹。 4、避免強光照射CRT顯示器 我們知道CRT顯示器是依靠電子束打在熒光粉上顯示圖像的,因此,CRT顯示器受陽光或強光照射,時間長了,容易加速顯像管熒光粉的老化,降低發光效率。因此,最好不要將CRT把顯示器擺放在日光照射較強的地方,或在光線必經的地方,掛塊深色的布減輕它的光照強度。
『柒』 LCD 技術是哪個公司發明的
液晶顯示技術的發明
液晶的發現是由奧地利植物學家F·Reinetzer在一百年前完成的,然而長期以來並未給人類帶來多少好處。直到20世紀60年代,幾個年輕的電子學家才打破了沉寂。
1961年,美國RCA公司普林斯頓試驗室有一個年輕電子學者F·Heimeier正在准備博士論文的答辯,他的專業是微波固體元件。他在這方面很有造詣。這天,他的一個朋友向他講述了正在從事的有機半導體方面的研究,跨學科的課題引起了他的極大的興趣。他徵求了導師的意見,在導師的支持、鼓勵下,他毅然放棄了學有所成的專業領域,進入了一個他還知之甚少的新領域。他把電子學方面的知識應用於有機化學,很快便取得了成績。不久,他對另一個新課題---激光又產生了興趣,從而又與晶體打上了交道。為了研究外部電場對晶體內部電場的作用,他想到了液晶。他將兩片透明導電玻璃之間夾上摻有染料的向列液晶。當在液晶層的兩面施以幾伏電壓時,液晶層就由紅色變成了透明態。出身於電子學的他立刻意識到這不就是彩色平板電視嗎!興奮的小組成員與他立即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他們相繼發現了液晶的動態散射和相變等一系列液晶的電光效應。並研製成功一系列數字、字元的顯示器件,以及液晶顯示的鍾表、駕駛台顯示器等實用產品。RCA公司對他們的研究極為重視,一直將其列為企業的重大機密項目,直到1968年,才在一項最新科技成果的廣播報導中向世界報導。這一報導立刻引起了日本科技界、工業界的重視。日本將當時正在興起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與液晶相結合,以"個人電子化"市場為導向,很快開發了一系列商品化產品,打開了液晶顯示實用化的局面,掌握了主動,致使這一發展勢頭促成了日本微電子業的驚人發展。而在美國,RCA公司中一些生產間部門的領導人一方面局限於傳統的半導體產品,一方面又過分強調了初出茅廬的液晶顯示器件的缺點,以市場還未開拓為借口,極力抵毀液晶顯示的產業化。為此, 液晶 小組成員開始外流, 液晶顯示 的專利也被賣出。據說,當70年代中期,液晶顯示已經形成一個產業的時候,RCA公司在一次董事會上沉痛地總結,在RCA百年發展歷史上液晶顯示技術的流失是了大的一次失誤。
回顧這一歷史,不能不使我們感到:
(1)一代新技術、新產品的問市,特別是當代高新技術產品的問市,總是由那些跨學科、跨行業的,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年輕人來發現和完成的。
(2)一個新技術的發現、發明雖然重要,但其真正的發展則必須建立在切切實實的應用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的。應用技術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保障,市場需求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 (3)一個企業的領導,特別是生產部門的領導,應該具有科學發展的頭腦。只局限於原有的產業和產品,被近期、表面的、暫時的利害所困擾,往往會葬送一些非常可貴、極有前途、極有生命力和極高利潤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造成了事業損失,抱撼終身。
(4)一個突破傳統束縛的發明,大都出現在那些規模不大,極有創新能力的,能夠從事多學科的獨立工作小組。這些小組應該能夠經學得起失敗,經受得起不被承認,不被支持不被理解的一切壓力。
液晶的發現
液晶的發現可回溯到1888年,當時奧地利植物學者Reinitzer在加熱安息香酸膽石醇時,意外發現異常的融解現象。因為此物質雖在145℃ 融解,卻呈現混濁的糊狀,達179℃ 時突然成為透明的潺潺液體;若從高溫往下降溫的過程觀察,在179℃ 突然成為糊狀液體,超過145℃ 時成為固體的結晶。其後由德國物理學者Lehmann[1]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此安息香酸膽石醇的混濁狀態 ,證實是一種「具有組織方位性的液體」(crystalline liquid),至此才正式確認液晶的存在, 並開始了液晶的研究。
LCD發展過程
1、1888年發現液晶材料;1968年美國首先做出LCD產品;
1973年夏普做出TN-LCD;1984年發明了STN-LCD和TFT-LCD。
2、發展過程:
-- 1888~1968年為液晶材料性能和應用研究時期。
--1973~1985年為TN-LCD獲得廣泛應用時期。
--1985~1993年為STN-LCD推廣應用時期。
--1993~2000年是TFT-LCD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TFT-LCD的性能已可以與CRT媲美。
--LCD發展大大擴展了顯示器的應用范圍,使個人使用移動型手持顯示器成為可能,因此,2000年以後將進入LCD與CRT爭奪顯示器主流市場的時代。
3、LCD主要技術發展過程
--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技術。
--低溫多晶硅(P-Si)LCD大生產技術。
--大尺寸、寬視角、高分辨彩色TFT-LCD的發展。1993年以前主要生產的是10.4英寸以下,640×480像素的產品;1993~1997年主要生產的是10英寸~13英寸,1024×768像素的產品;1997~1999年主要生產15英寸~18英寸,1024×768和以上像素的產品;1999年以後開始生產20英寸~30英寸的產品。
--1998年以後開始大力開發高解析度、大屏幕液晶投影電視。
LCD產品特性
1、快速的產品周期
1993年之後日本LCD大廠紛紛擴大產能,使1995年下半年生產量大於市場需求,價格大幅滑落50%,但由於縮小了LCD與CRT(傳統顯像管)價格差距,促進LCD產品推廣,1996年便引發了新一波需求高峰,在日本廠商持續擴廠,加上韓國大企業急起直追之下,1997年底後進入另一波供大於求,直到1998年第四季開始復甦,由於LCD朝大尺寸發展,生產線由6片12.1英寸面板改為4片13.3英寸,產量趕不上需求,價格向上攀升長達一年之久,然而由於以來日韓擴廠,台灣新廠商加入,LCD價格已自高峰急速滑落。
2、高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
LCD產品製造涉及光學、半導體、電機、化工、材料等各項領域,上下游所需技術層面極廣,技術障礙頗高,而由於成本競爭考慮,大型化面板產能規劃已不可避免,因此設廠成本愈來愈高,投資規模快與晶元廠無分軒輊,例如台灣廣達轉投資生產TFT-LCD的廣輝,林口一廠投資金額約550億台幣,可謂極度高資本密集產業,資金取得已成為重要課題。
3、材料種類繁多復雜、占產品成本比重大
LCD材料橫跨光電、半導體、印刷製造等技術,不但種類多且領域不同,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占整個成本約六成左右,因此若要確保原料來源及控製成本,必須深入經營,或採取策略聯盟,或以轉投資方式涉略,台灣因1998年後LCD面板廠商大舉進入,創造了上游材料龐大商機,有志廠商逐漸進入。
『捌』 電視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
【電視發明來由】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像轉變成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機。 【電視的發展】 1883年聖誕節 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使用機械掃描方法,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且圖像相當模糊。 1908年 英國肯培爾.斯文頓、俄國羅申克無提出電子掃描原理,奠定了近代電技術的理論基礎。 1923年 美籍蘇聯人茲瓦里金發明靜電積貯式攝像管。年發明電子掃書描式顯像管,這是近代電視攝像術的先驅。 1925年 英國約翰.洛奇.貝爾德,根據「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 1926年 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 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1930年 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 1931年 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人們在倫敦通過電視欣賞了英國著名的地方賽馬會實況轉播。 ——美國發明了每秒種可以映出25幅圖像的電子管電視裝置。 1936年 英國廣播公司採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 1939年 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 。 1940年 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 1949年12月17日 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 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1954年 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 1966年 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集成電路電視機。3年後又生產出具有電子調詣裝置的彩色電視接收機。 1972年 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1973年 數字技術用於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字電視可用於衛星通信。 1976年 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檢查新聞,書報或雜志。 1977年 英國研製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 1979年 世上第一個「有線電視」在倫敦開通。它是英國郵政局發明的。它能將計算機里的信息通過普通電話線傳送出去並顯示在用戶電視機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製出袖珍黑白電視機,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電視」。該系統的畫面寬3.6米,高4.62米,相當於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車上,在大街和廣場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統中採用了松下獨家研製的「高輝度彩色發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鮮艷,明亮的圖像。 1985年3月17日 在日本舉行的築波科學萬國博覽會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電視牆亮相。它位於中央廣場上,長40米、高25米,面積達1000平方米,整個建築有14層樓房那麼高。相當一台1857英寸彩電。超大屏幕由36塊大型發光屏組成,每塊重1噸,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萬個彩色發光元件。通過其頂部安裝的攝像機,可以隨時顯示會場上的各種活動,並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種廣告性錄像。 1985年 英國電信公司(BT)推出綜合數字通信網路。它向用戶提供話音、快速傳送圖表 、傳真、慢掃描電視終端等。 1991年11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開始試播:其掃描線為1125條,比目前的525條多出一倍,圖像質量提高了100%;畫面縱橫比改傳統的9:12為9:16,增強了觀賞者的現場感;平機視角從10度擴展到30度,映圖更有深度感;電視面像「畫素」從28萬個增加 為127萬個單位面積畫面的信息量一舉提高了近4倍……因此,觀看高清晰度電視的距離不是過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採用4聲道高保真立體聲,富有感染力。 1995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電視接收機(即手掌式彩電),只有手掌一樣大小 ,重量為280克。具有揚聲器,也有耳機插孔,液晶顯示屏約5.5厘米,畫面看來雖小,但圖像清晰,其最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的身體作天線來取得收視效果,看電視時將兩根引線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線般的效果。 1996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場「壁掛」式電視:其長度60厘米、寬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僅1.7千克,猶如一幅壁畫。 1958年9月2日 我國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 1973年 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中國電視製造業發展史】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但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台。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後,康佳隨後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後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1999年,消費級等離子彩電出現在國內商場。當時40英寸等離子彩電的價格在十幾萬元。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贏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國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傳統業界極限,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2年,TCL發動等離子電視「普及風暴」,開啟了等離子電視走向消費者家庭的大門。海信隨即跟進。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台,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台,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4年10月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幾個主要大城市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傳統CRT(模擬)彩電。 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