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業銀行進行信用創造的前提是、 A部分准備金制度 B非現金結算制度
信用創造信用創造是指商業銀行通過吸收活期存款、發放貸款,從而增加銀行的資金來源、擴大社會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發揮信用創造功能的作用主要在於通過創造存款貨幣等等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既可以節省現金使用,減少社會流通費用,又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需要。是商業銀行體系通過放款或購入各種證券而使貨幣供應量增大的一種金融現象。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條件1、銀行創造信用流通工具,信用流通工具的創造是信用量創造的前提。從銀行券到支票及各種票據。 2、部分准備金制度,部分准備金制度是相對於全額准備金制度而言的。 3、非現金結算制度。 在商業銀行體系比較健全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定數量的原始存款,商業銀行依次發放貸款,就可以創造出新的派生存款來。假定甲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100萬元,然後貸給自己的客戶,客戶用其購買乙銀行客戶的原材料後,乙銀行客戶將這筆款項存入乙銀行,乙銀行又將其貸給其他客戶,客戶又用其購買丙銀行客戶的產品而將100萬元支付給丙銀行,從而丙銀行又可向其他客戶貸出100 萬元,使其轉而支付給丁銀行並存入丁銀行。這樣,100萬元原始存款就創造出300萬元派生存款來,比原始存款多了 3倍。如果這種派生存款是在不提現金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信用創造活動將一直進行下去,派生存款就不僅僅是 300萬元。得到貸款的客戶如未用完貸款,而將剩餘部分存入另一家銀行,同樣會產生派生存款,增大信用總量。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程度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健全程度成正比,商業銀行體系越發達,信用創造的現象就越普遍,所創造的信用總量也越大。
2. 金融學的計算題
m = (1+c) / (r+e+c)
M = m*MB
若將你的原始存款數為10萬理解為央行的基礎貨幣MB,則:
m = (1+2%) / (5%+3%+2%) = 10.2
商業版銀行信用創造派生的貨幣M = 10.2 * 10 = 102萬
回答補充權:
因為正規的貨幣銀行學中沒有「原始存款」這種說法,但是根據這道題目,可以將其理解為央行的基礎貨幣MB (Monetery Base or High Powered Money)
另,樓下的,請不要把別人的回答Copy成自己的回答,至少有點自己的見解好不好。
3. 什麼是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是如何創造的
比如,央行發行100元貨幣,10%的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A就可以向外貸100*(1-10%)=90元,a企業獲得回90元貸款後存到B銀行答,B銀行獲得90元存款,也是按照10%存款准備金率,只能對外放款90*(1-10%)=81元,b企業獲得81元貸款再存到C銀行,如此下去,共在這個系統中由100元總共可以派生出1000元的貨幣,這就是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
4. 派生存款的計算公式
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不是無限的,它要受到兩個限制:
(1)它要受存款准備金的限制。法定存款准備率越大,存款擴張倍數越小。中央銀行把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備率作為緊縮或擴張信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可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備率-1)
(2)受客戶提現率的限制。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備率+提現率-1)
(4)信用創造計算擴展閱讀:
具備條件: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創造的條件原始存款是指銀行以現金形式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備金的存款。派生存款的創造必須具備三大基本條件:
2、創造信用流通工具:信用創造是指在整個銀行系統內利用超額准備金進行貸款或投資的過程中,活期存款的擴大所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又稱「貨幣製造」。
3、商業銀行收到一筆現金,除留足法定準備金外,其餘部分進行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但支付方式是相應增加借款人或證券賣主在該行戶頭中的活期存款進行的。因而製造了一筆派生存款。
4、收款人將支票存入與他往來的另一家銀行,第二家銀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貸出去,又會創造另一筆派生存款。如此類推。銀行系統可以創造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貨幣製造表現受法定準備金的影響,而實際是受客觀經濟發展的影響。
5. 存款的信用創造與計算是什麼
首先對於銀行,來什麼是信自用?信用就是錢,比如你貸款了,按期還錢說明你信用好,否則信用差。
那麼以此延生,信用創造就是錢的創造,書面點就是貨幣創造。
那手段是什麼呢?
這就比較多了,如發支票,債券,反正虛擬經濟類的東西,只要你能想到,合法都可以信用創造。
不過你的問題不僅僅是信用創造,還多了個存款兩個字。
這可以這樣理解,你存了100萬到工行,工行把這100萬貸款給我,我買了中國移動100萬的東西,中國移動又把100萬存到建行。其中你可以發現你的100萬其實被貸款給了兩方,可以說銀行貸款給了200萬給客戶,相當於創造了100萬的價值,而且這種還可以循環下去。
至於你說的計算,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創造的計算還是信用度計算,如果是創造多少的計算,上面就是個例子,如果是信用度計算就是銀行把你在銀行存貸活動一個量化管理。
6. 有關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的疑問
1.現實流通的貨幣量是一種功能性的定義,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貨幣供給量。一般所說的貨幣供給量是一種統計概念。
各個國家為了計量貨幣量,一般都把貨幣量分成不同的貨幣層次:M1、M2、M3。不同層次貨幣量有著不同的現實流通性,相應地,不同的貨幣層次與價格總水平有著不同的相關性。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與現實流通貨幣相近的不是M0、M2,而是M1。這是經驗數據,而且理論層面上證實過的。所以這是中國的通用標准。世界上成熟的經濟體也大都使用M1。
至於M2 and M3,肯定是存在貨幣創造的,因為它們都包括了M1。
2.正如我第一題的回答,用M1是最符合中國實際的,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如果你選擇M2 or M3的話當然沒意義。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都沒有。
3.是的。可以理解為默認。我們看M1包括哪些:M1=流通中的現金+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公式可以看出,M1的特徵,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4.有區別的。分別通過法定活期存款准備金率、法定定期存款准備金率來體現的,你學的乘數公式中就有這兩個變數的。而它們具體的數值都是央行根據實際經濟運行的狀況來定的。
補充一個:看得出來你很關心M2與M3的作用。實際上它們是廣義貨幣與更廣義的貨幣,是經濟學家研究通貨膨脹相關的,更大的流行性時參考的指標,尤其是現在金融創新與衍生品如此發達,它們的作用更明顯了。
5.不用謝了。這么好學,應該鼓勵才對。
7. 簡述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過程
商業銀行具有存款創造作用,即商業銀行先利用其自身吸收存款以及獲取各項資金內來源的有容利條件,再通過發放貸款、從事投資、辦理結算等業務活動,從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達到擴大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行為。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過程,即一筆原始存款經過整個銀行體系的循環存款和貸款發放,可產生大於原始存款數倍的存款貨幣。這一擴張的數量,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數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高低。原始存款數量越大,創造的存款貨幣量越大;反之,則越小。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越高,擴張的越小;反之,則越大。因此存在以下計算公式:
△D=△R×1/rd
式中: △D——存款貨幣的最大擴張量;
△R——增加的原始存款數量;
rd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8. A銀行吸收客戶存款10000元,存款准備金率20%,市場利率10%,計算派生存款規模,並列表說明信用創造過程
存款10000元,繳存存款准備金10000*20%=2000元,銀行實際可用資金8000元可用於發放貸款,客戶收到內8000元貸款支付容給其他企業,又成為其他企業在其它銀行的存款,這樣就新增了8000元的存款,以此類推,照此循環,實際派生存款為 10000*0.8+10000*0.8*0.8+......的等比數列,即10000/0.2-10000=40000元的派生存款。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況,實際派生情況受超額准備金、現金漏損、存貸比等情況的影響。
9. 為什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必讀書
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
作者:季天鶴,作者為萬門大學CFO,央行觀察特約專欄作家就職於人行貨政司和貨政二司的李斌和伍戈的新書《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於2014年12月出版。該書是繼貨政司副司長孫國峰的《第一排》之後在同一方向上的新探索。如果說不少交易員通過閱讀《第一排》而躲過了2013年的錢荒,那麼《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則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參考。人民銀行的分析框架和市場框架並不相同,只需打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券商的分析報告即可發現。原因當然很多,但或許有兩條比較重要,一是央行了解自己的口徑而外界並不了解,比如作為法定準備金計算基數的「一般存款」的數量和會計具體科目,以及超額准備金的數量等。二是對於央行網站上每月公布的統計報表,市場雖然和央行有同樣的信息集,但解讀方法並不相同,而閱讀人民銀行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家。《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系統地總結了央行在先前披露在報告中的零散分析,特別是在貨幣創造,離岸人民幣,以及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這三方面。在貨幣創造方面,作者沿襲了孫國峰先生的框架,使用資產負債表的分析方法,明確批駁了市場流行的諸如「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會使准備金總量增加」、「吸收存款以發放貸款」、「為滿足法定準備金需要而吸收存款」等觀點。此外,作者還著重分析了同業業務如何影響貨幣的創造,細化了發表在2013年3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關於貨幣創造的同業渠道的分析,對於深入認識銀行間市場和實體經濟融資的資金價格有非常大的幫助。在離岸人民幣方面,作者採取了和中國銀行王永利先生相同的清算視角分析,指出離岸人民幣存款是以境內央行和銀行共同作為「央行」的境外銀行信用創造的結果,境外存款匯入境內對境內貨幣量的影響由當前三種清算模式所決定。清算行模式下的資金流出和境內居民春節前提取大量現金的情形相似,代理行模式和銀行存款流入余額寶的情形相近,而NRA模式則和銀行間季末拉存款或本行內存款轉帳的情形相近,因此在分析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貨幣與物價和產出的關系方面,作者致力於解釋高M2/GDP和低通貨膨脹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觀點沿襲了央行一貫的關於融資結構以及高儲蓄率的觀點,即銀行融資本身創造貨幣,而無中介的融資在創造信用的同時並不創造新貨幣而僅是貨幣的轉移,高儲蓄率減少貨幣流轉而使當期新增貨幣和GDP脫鉤,而儲蓄存款不能為融資方提供資金會加劇融資方對銀行體系的需求。此外,作者還指出,投資拉動型增長產生了對信貸的大量需求,在貨幣上便體現為高貨幣增長率和貨幣量。對於低通貨膨脹率,作者認為存在兩個市場,即競爭性部門和壟斷性部門,前者多用CPI衡量,增長率較低,但後者則價格上漲明顯,大量貨幣在壟斷部門流動從而抬高價格,而為購買更高價格的壟斷產品則形成更多儲蓄從而擴大貨幣量,造成競爭性部門的價格增長乏力。從更深層次來看,作者其實是在探討央行是否應該考慮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考慮因素。更高的資產價格一方面會造成傳統的財產效應,以及對投資品供給的帶動,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而後者對貨幣結構存在直接影響,應予以注意。補充和疑問或許有三點。首先,關於貨幣創造的渠道,作者沿襲傳統分析方法,從貸款、購匯和購買債券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更基礎的角度或許是直接從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看,即銀行一種資產的產生,對應的是另一種資產的減少,還是銀行自身負債的增加。若是前者,則沒有新增貨幣,而後者則會產生新貨幣。通過列舉具體的金融產品,很容易被產品蒙蔽,例如作者自己也提到,銀行購買其它銀行的資產不會派生貨幣,而是銀行之間超額准備金的轉移,但在關於銀行同業渠道創造貨幣時,作者又描述了銀行間買入返售交易如何創造新貨幣。所以,具體分析產品會有一定局限,畢竟產品層出不窮,但一旦抓住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則會清晰很多。第二點是關於影子銀行的。作者雖然論述了影子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提出如果沒有對商業銀行負債方的存款貨幣數量造成影響,則該影子銀行沒有創造貨幣。但影子銀行真正的問題是擴大了貨幣的范圍,如同我的余額寶份額遠超我的銀行存款一樣,因為余額寶份額和銀行存款一樣容易用於支付。如果余額寶也像米什金描述的銀行一樣,投資債券,再從其他人那裡吸入銀行存款成為份額,那麼余額寶就實現了信用擴張,創造了余額寶份額,亦即影子銀行的貨幣。影子銀行的關鍵在於以商業銀行存款作為自己的准備金,因此即使原有的商業銀行存款不變,影子銀行會擴張出新的貨幣。第三點是關於離岸人民幣的。作者描述了離岸人民幣的存款派生模式,在該模式中,企業存入人民幣存款形成境外銀行持有的資產,銀行保留部分資產作為准備金,剩餘資產貸出,從而通過貨幣乘數形成存款派生。但作者自己也在第三章提到,創造貨幣並非要在一家銀行進行多次存款和貸款業務才能實現,更非諸多單個銀行匯集為銀行總體業務而產生的奇妙效果。那麼離岸銀行是否需要多次流傳才能派生存款,便成為了本書沒有回答的問題。最後,非常感謝李斌和伍戈二位作者在書中展現的精彩分析,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更多的讀者帶來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