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拉翅是什麼時期出現的
旗頭,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是滿人入關後流行起來的。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
大拉翅、又名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旗頭、旗頭板等,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
一般加戴在真發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
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
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Ⅱ 京劇中的大拉翅造型是從何而來的呢
京劇中的大拉翅,應當是從清末旗人女裝的大拉翅繼承而來。可能是今日最靠譜的大拉翅樣式。
Ⅲ 還珠格格里的旗頭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還珠格格里的旗頭是屬於大拉翅,大拉翅是由慈禧發明的。
大拉翅旗頭除去上面所有的飾品,剩下的黑色部分叫旗頭素板。
中間的大花叫頭花。
頭花旁邊的圖案叫頭飾。
頭飾旁邊的紅色穗子叫流蘇。
流蘇是從旗頭上方一個金色的飾品垂下來的,那個金色的飾品叫扁方。
Ⅳ 清朝真正的旗頭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一、二把頭
大拉翅、又名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旗頭、旗頭板等,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一般加戴在真發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
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4)大拉翅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Ⅳ 清代的發飾,大拉翅和兩把頭是一回事嗎
大拉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清代後妃梳什麼發式,可以說是一件神秘莫測的事情:自從慈禧垂簾聽政,以「母儀」昭著天下才揭開這一秘密。流行於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認定是宮廷後妃的正式發式,宦官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法,流傳至今的戲劇舞台上。其實,清代後妃發式也與清代社會發展一樣經歷了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朴實到奢華的過程。
統治清代的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快捷,便於騎射,滿族男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統一。到後來努爾哈赤建後金國,始建冠服制度。宮廷後妃命婦為了大典時戴朝冠的需要,將頭頂之盤髻鬆散於腦後。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發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後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清初的幾位皇太後、皇後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後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後妃以節儉為本。「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發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清中期,是史稱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如「小兩把頭」低垂,幾乎挨到耳根,發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將這些美麗的首飾戴上去呢?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發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發,梳成扁平狀,末端用發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發髻象個待飛的燕子,清代後妃還因年齡而異梳頭戴首飾。年紀輕的,戴艷麗的珍寶首飾,顯出年青活潑的朝氣。年老的梳「兩把頭」,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出老年婦女端莊、穩重。皇家女子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著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范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發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發,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與她在清宮中的地位有關。慈禧以秀女選入清宮,由貴人、嬪、妃晉封為皇貴妃。在咸豐帝病逝承德後,慈禧唯一的兒子戴淳繼承皇位。尊慈禧為聖母皇太後,並開始垂簾聽政,操縱清代政治大權達半個世紀。慈禧名為皇太後,實為一代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後、皇後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准。
由此可見,慈禧創制「大拉翅」式的發套,正是她權欲、地位的真實寫照。
清代後妃發式從簡單的「小兩把頭」到「叉子頭」、再到「大拉翅」都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點綴這幾種發式的頭飾,也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下邊分別敘述:扁方: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合著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書中,曾講到「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上」。扁方一般長32—35厘米之間,寬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梳「叉子頭」或「大拉翅」,都起到橫向連接的作用。漢代男子盛行戴冠、弁、冕作裝飾,裝冠、弁、冕連接在一起的是一件12寸長的大簪,從左穿到右。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的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對象不同罷了。由此可推斷,扁方可能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白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清代後妃戴的扁方質地很多,有金、銀、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寶石等。其製做精細為天下罕見。如金縲絲加點翠、銀鑲嵌寶石、金鏨花、玉雕刻多種多樣。在扁方僅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瓜果文字等維妙維肖的精美圖案。後妃們戴扁方、故意露出兩端的花飾,有的還在扁方一端的軸孔中垂一束綠穗,走起路來,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美麗的儀態。
簪:簪的使用很早,在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圓椎形的骨簪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金簪、玉簪相繼出現並成為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徵。帝王飾玉簪、後妃飾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為臣子戴的簪。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不外實用型和裝飾型兩種。實用簪多為光素長針挺,質地多為金、銀、銅等,在盤髻時起到固定頭型的作用。裝飾型簪多選用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清宮後妃頭簪多用金、玉珠、寶石製作,工藝考究,造型精美。如故宮現存「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用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雕刻成一筆寫成的「壽」字,簪挺就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樣方法雕制的翡翠盤腸簪,紅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的佳作。金鏨福字簪,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聞名。再有,在金、銀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挺兩部分組成。簪頭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花葉枝杈,再
將寶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鑽上孔,穿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擅擺不停。使飛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杈形象逼真,維妙維肖。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加了幾分嬌態美姿。
頭花:頭花是清宮後妃梳「叉子頭」、「大拉翅」發髻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如故宮珍藏的紅寶石串米珠頭花、羽毛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松、竹、梅)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寶石花迭綿綿頭花、金鏍絲雙龍戲珠頭花、金嵌米珠雙錢頭花等等,都以製作精緻,形象逼真而著稱。清宮後妃喜戴頭花,因花朵大、覆蓋面大,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清代後妃戴頭花有美飾發髻的用意,亦有顯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發髻高聳,頭戴大朵頭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歡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戴絨花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因此,清宮後妃一年四季都戴絨頭花,以求吉祥。尤其應時節順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絨春幡,清明日戴絨柳芽花,端陽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重陽日戴絨朱萸,冬至節戴葫蘆絨花……
流蘇:1904年,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了幾幅油畫像,其中一幅身穿黃底綉紫藤蘿團壽衣氅衣,頭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許多珠翠首飾:翠簪、鳳釵、金扁方、寶石頭花、珍珠頭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蘇,為慈禧增添了雍容富貴之感。流蘇與古代八大首飾中的步搖極為想像。「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始見於漢代宮廷後妃的禮制首飾。漢代以後,步搖逐漸流行民間,成為婦女喜愛的首飾之一。清宮後妃稱步搖為流蘇。其形式多種多樣,頂端有龍鳳頭、雀頭、蝴蝶、鴛鴦、蝙蝠等,或口銜垂珠、或頭頂垂珠。珠串也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在故宮珍寶館展出的一件「米珠雙喜字流蘇」,是同治帝大婚時,皇後戴過的。流蘇頂端是羽毛點翠的大蝙蝠,其嘴裡銜著兩個小金套環,下面銜接一個羽毛點翠的如意雲頭。如意雲頭下平行綴著三串長珍珠。每串珍珠又平行分為三層,層與層之間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最底端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長二十八公分,戴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與肩平。是流蘇中最長的一件。清宮珍藏的流蘇多為皇後所戴,以鳳銜滴珠的數量最多。如一龍一鳳對峙的稱為「龍鳳呈祥」,雙鳳對立的稱「彩鳳雙飛」,牡丹花與鳳凰的是「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皇帝自喻真龍天子,皇後就是鳥中之王的鳳凰。封建帝王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皇後頭飾中鳳凰及鳳鳥育雛的題材就很多。 此外,後妃頭飾中還有勒子、鈿花、疙瘩針、老鴉瓢、耳挖勺等滿族特色的首飾,都是清宮後妃梳「兩把頭」用以固定、裝飾發髻的。隨著滿漢風俗習慣、服飾文化的融合,清宮後妃頭飾逐漸被民間所吸收,由此演變出許多深為婦女喜愛的頭飾,流傳至今影響很深。
Ⅵ 清朝女性的旗頭是自己的頭發嗎你怎麼看
由於清宮劇的影響,清朝宮廷或者貴族女子正式場合最經典的頭發造型,就是頭上佩戴著的類似牌坊一樣的旗頭,這並非真頭發製成,而是用絲綢等做成的裝飾假髻而已,而且旗頭出現的歷史非常短,直到晚清才有。
據說「大拉翅」造型的旗頭,就是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後的發明,自然如此誇張的發型不可能是自己的頭發,甚至壓根兒就不是頭發,只是佩戴在頭上的一種裝飾,與古代漢人女眷用假發製成的假髻也並不相同。
Ⅶ 《甄嬛傳》中的旗頭等級有什麼說法
既然提到了清宮劇,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劇中角色們幾乎都要用到的一種發型——旗頭啦!因此,也有很多人說,旗頭分級也是區分的特別明顯的,旗頭的樣式代表著妃嬪們不同的品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一般加戴在真發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
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候可取下。
看完這篇關於旗頭等級的文章之後,大家對旗頭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
了呢?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有注意過這些嗎?一起留言討論吧!
Ⅷ 清朝女子的發型發飾如何兩把頭、高髻分別是何樣
清朝女子發型最為常見的三種分別是兩把頭、高髻、大拉翅。
一、兩把頭,兩把頭是清朝剛入關時較為流行的發型。這種發型梳法首先將頭發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將上半部分頭發紮成兩個麻花辮,下半部分頭發不動。接著將兩個麻花辮紮成橫條狀,將下半部分頭發纏繞到紮好的橫條上。
大拉翅一般是扇形的中空硬殼表麵包裹黑色絨布,高約一尺,下方有小型圓箍,扣於梳好的兩把頭上,其扇面可以裝飾絹花,簪子等多種飾品,側方有時會懸掛流蘇用以裝飾。
大拉翅屬於較為方便的裝飾,需要時帶於頭上,不需要便可直接取下不影響原本的發型。當然大拉翅的製作對於清朝平民還是過於繁瑣,帶上也阻礙正常勞作,也僅僅在貴族中流行,普通百姓最喜歡的發型還是兩把頭。
Ⅸ 旗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旗頭,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是滿人入關後流行起來的。清軍入關是1644年。
滿人入關後,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漢族女子發式相互模仿,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Ⅹ 大拉翅是到慈禧那個時候才有的么
精確說,是慈禧改進的
大拉翅,又稱旗頭,是滿族入關後發展出來的發飾。
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發型。這種「大拉翅」是慈禧自己改進的,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發,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與慈禧在清宮中的地位有關。慈禧以秀女選入清宮,由貴人、嬪、妃晉封為皇貴妃。在咸豐帝病逝承德後,慈禧唯一的兒子戴淳繼承皇位。尊慈禧為聖母皇太後,並開始垂簾聽政,操縱清代政治大權達半個世紀。慈禧名為皇太後,實為一代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後、皇後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准。
由此可見,慈禧改進「大拉翅」式的發套,正是她權欲、地位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