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聞美學的內容提要
我們在新聞美學來說,新聞既是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又是對人們認識的升華,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觀因素相結合的物化。反映在新聞上,就應該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閱讀震撼力,能「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優秀藝術品。而這些僅靠描繪事實和邏輯概括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運用各種手法去寫新聞的美,讓讀者從中感受出美感,看著喜歡,讀後才會有所思、有所得,才可以說是達到了新聞寫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聞,其最終的目的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讀者更容易接受。本書為「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書系」之一,系統介紹了新聞美學的基本知識,內容包括:新聞美學芻議,新聞美學特徵,新聞審美范疇,新聞審美形態,新聞審美創造等。本書內容豐富,講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❷ 什麼是審美創造力
審美創造力抄,指人襲在審美中能動創造的能力。
審美創造力是人的創造力中的一種基本能力,包括創造新觀念、新理論、新思維、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創造新審美意象、新藝術形象的能力,表現於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概括力、想像力、審美意象創造力等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意象、意境創造力、藝術表現力以及審美評價的分析綜合力等方面。
❸ 新聞寫作的審美想像有何根本性特徵
審美想像是審美主體所具有的能使審美活動順利展開的一項重要的能力,又叫審美想像力.審美想像力是主體在長期的審美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一種審美能力.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主體的審美需要是審美活動能否產生的關鍵,而主體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審美想像力,是使審美活動順利展開並實現主體審美理想的必要條件.
審美想像的特點
審美想像是按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展開的想像,它與科學想像有著本質的區別,科學想像是按理性要求展開的想像,而審美想像則是在情感的推動下展開的.在主體情感的推動下,審美需要藉助想像而具體化,最終形成審美意象.在強烈的情感運動中,審美主體達到了一種深層的感動和理解,領悟到難以言傳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審美意象是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主觀反映,是在多種心理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形象.這些心理因素包括慾望、感覺、想像、理解等.「在一切心理要素中,惟有想像才是推動審美過程中的美感沿著不斷深入的航線進發的實在力量.」事實上,在審美過程中,是審美情感推動著審美活動的發生,但審美主體只有在情感的推動下,才會通過想像再現或創造審美意象去感受並理解對象的美,沒有審美情感的促使,想像就不能成為審美想像.同時,審美想像因受到主體審美情感的推動,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可以高度發揮欣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它可以超越時空、自由翱翔.但這種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主體的審美經驗作為條件.具有不同主觀條件的主體,對同一個審美對象所想像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不僅如此,審美想像活動受著審美對象本身的規定和制約,因為任何審美想像的目的,都是為了深切感受和領悟對象的美,因而審美對象的特徵,誘導著審美想像的方向和范圍.葉朗將想像的特點歸納為自由性和情感性,王旭曉認為想像具有情感性和自由創造性的特點,他們都見到了審美想像在情感的促使下自由馳騁的特點,但審美想像的自由性不是信馬由韁的自由,它也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因此,除了情感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審美想像還具有規律性的特點.
❹ 論述審美創造的兩種主要形式
一、藝術形象與審美意象
(一)藝術形象產生於審美意象
藝術的審美創造是形象的回創造。各種藝答術雖然百態千姿,但都離不開藝術形象的創造,都是通過藝術形象來感染人和表現生活的。當然,在不同的藝術樣式中,藝術形象有著復雜的表現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不過,藝術形象產生的根源,則總是離不開審美意象的誕生。
那麼,藝術形象與審美意象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鄭板橋在談到畫竹的時候,曾講道: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①
這里,鄭板橋非常生動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審美意象和藝術形象之間的關系,即:生活里客觀存在著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狀和模樣),主體通過自己的感知覺獲得關於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礎上,經過主體思維、情感的進一步介入與加工
❺ 文藝的審美構思到審美創造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1、強烈敏銳的感受能力
2、發明創造的能力
3、對作品的美學鑒定能力
4、對設計構想的表達能力
5、具備全面的專業智能
❻ 什麼是審美創造
審美創造就是創造審美產品。寫一篇散文,畫一幅畫,彈一支曲子,都是審專美創造。文屬學和藝術都具有審美功能。文學作品往往妙語連珠,讀來使人神清氣爽。欣賞藝術作品則令人盪氣回腸。這都是審美過程,心靈的激盪中體現著個體的審美創造。
此外,走進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體味鳥語花香的世界,欣賞山川河嶽,再做一篇游記,便是審美創造了。
❼ 審美再創造的意義是什麼
由於鑒賞主體的這種來創造活源動是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所以被稱之為審美再創造。其次,接受美學強調了審美經驗的中心地位,姚斯從藝術創作、藝術接受和藝術交流三個維度全面闡釋審美經驗的內在結構,將接受方式分為垂直接受(歷史發展角度)與水平接受(同時代人對文學作品的接受狀況)等。此外,接受美學的創始人姚斯和伊塞爾都強調,迄今為止的文學史僅僅是作家和作品的歷史,而讀者的作用卻遭到了忽視與遺忘,因此他們提出應當重寫文學史,在他們看來,文學史應當是作家、作品和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史,是讀者接受作品與作品在讀者中產生影響的歷史,是文學被讀者接受的歷史。姚斯指出,應當從作家、作品和讀者「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學史,研究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見的原因,將文學史變成文學效果的歷史。
❽ 關於審美意識的創造的例子
「審美意識的創造」?這話好像不太通……是指運用某種審美意識,創造新的事物嗎?這個太多了,按照某種特定類型,創作新的藝術品,都算。比如:
1、「中國元素」,運用到周傑倫的《青花瓷》當中,
2、水墨畫的特點,製作成水墨動畫。
❾ 新聞攝影的美學追求
新聞攝影作為美學總體中的個體,也就形成了新聞攝影美學的自身體系。而新聞攝影美學體系本身相對新聞攝影領域又具有總體性。
美存在於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這是一個不爭事實。然而,在新聞攝影領域內對美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偏頗,有人認為新聞攝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義。特別是對於在表現方面,美的表現力、藝術表現力等,這些詞語更是忌諱。甚至都迴避這些用語;還有的認為:新聞攝影就是對客觀事實的映現,是紀實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聞攝影了等等。總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證的待遇。從上述這些觀點來看,都是對新聞攝影和美的實質屬性理解的問題。
在新聞攝影領域中,對美的存在何以懷疑?這實質上是一個長久的誤會。這種誤會產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認識美的問題被當作能否認識美的普遍性的問題。對在新聞攝影中美的存在認識性的懷疑,實在是由於沒有看到人類原始信念的實質,而誤以為它直接地就在現實中,它就是現實本身,這種現實包含了攝影表現。大家清楚,美是人對一種事物的評判,評判基準是審美實踐積累的原型。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則體現在每個人之中。由於人與人之間的感知差異。從而產生了對美的認識上的差異。表現在對攝影圖片的評判上,如對一幅圖片的評價:有的人認為具有審美價值;則有的人認為缺少審美價值。有的人認為是佳作;則有的人認為是一般。
結論:產生以上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人本身的社會實踐所產生的文化意識。缺乏某種文化意識的人,就不可能的審美實踐中感知美的深層意義和美的存在。甚至出現評判錯亂性,背離了人類追求美的總體性。誠然,文化意識是產生人與人之間審美心裡差異性的根源。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實踐的科學。這樣就為新聞攝影美學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展開新聞攝影美學的研究。其最終目的,就是縮小新聞攝影者的文化意識差異和審美心裡的差異性,提高新聞攝影的審美創造力,推動新聞攝影審美實踐的發展。
因此,新聞攝影美學,是研究新聞攝影在實踐活動中的美學現象和美學規律的學科。
美學作為人類審美實踐的科學,而新聞攝影美學又是美學領域中的一門學科,包含了美學研究的規律。由於存在著新聞攝影本身的特殊性與具體性,因而新聞攝影在實踐活動中的形成了自身的美學現象和美學規律。這就確定了新聞攝影美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
在新聞攝影作品中,那震撼人們心靈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那就是新聞攝影者在新聞攝影實踐活動中,審美實踐所把握的真實的、活生生的人類生命活動的影像。應當說,那就是新聞攝影與審美實踐密切相關的東西。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它就是新聞攝影審美實踐的結晶。因此,研究新聞攝影審美實踐活動,就必須研究審美要素的基本構成。既:主體、客體、主客體關系。具體地說,就是研究新聞攝影者本身的審美營造能力及對新聞攝影形式表現的美學原則。新聞攝影美學研究的對象應有以下三個方面:
1、主體:新聞攝影審美主體,指新聞攝影者本人;
2、客體:客體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新聞攝影所面對的拍攝對象,也是畫面所要表現的主題;二是指,受眾對象。
3、主客體關系:主要是指,新聞攝影作者與畫面主體對象和受眾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雙向交流的,相互影響的。
在新聞攝影美學研究對象中,這三個要素的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和動態系統。因此,運用美學的方法,來研究新聞攝影的審美「三個要素」和諧與統一,對探索深層美的意義和挖掘新聞攝影的審美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
所涉及到新聞攝影美學的范圍主要有三個方面:1、特點和規律;2、歷史和現狀;3、和相鄰學科的關系。
❿ 如何進行審美創造
觀察
總結
提取相似處
打亂相似處
隨機抽取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