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缺乏創新創造力

缺乏創新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6-26 20:47:35

⑴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

應試教育下的成果。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周圍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壓迫。把學生回培養成類答似機器一樣的思維,一個命令只對應一個結果,沒有殊途同歸,沒有所謂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後思想僵化,以便領導等人加以控制。起到類似洗腦的效果。不過就中國國情來說,應試教育卻是最適合的。

⑵ 為什麼中國學生缺乏創造性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撰文稱,未來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可能很難與美國匹敵。因為創新需要思想競爭與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假設中國人才也應是美國的四倍)沒有很高的技術突破?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體制及基礎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至於我們在思想競爭方面大大滯後於美國。
中國人的高智商是公認的,但中國孩子卻被普遍認為想像力、創造力缺乏。幾年前,一個國際教育評估組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學生的想像力排在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在倒數第五。每年,中國學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獲得的一致評價卻是「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貧乏」。
絕不是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天生就弱,這個結果是中國家長和學校聯手提供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學校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標准壓制了孩子的個性,「好孩子」、「優秀孩子」都以好成績為導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認可,內在興趣和動機都很弱。中國採用「標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極大地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發展,這些都使中國孩子的創造潛能被過早地扼殺了。

⑶ 為什麼中國人缺乏科學創新能力

一是在文化上沒有原始創新的習慣和氛圍,因為原始思想創新源於人們對自然與科學認知的假設與追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有眾多的哲學思想為引領: 二是在體制機制上要適應哲學引領的創新習慣,做到國家上下貫通的思想創新推薦評價體系,特別是思想創新是在沒有理論與概念先例,包括有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些創新的價值情況下,加上一大堆雜志要求論文徵集需要教授頭銜,眾多的思想創新根本提交不到國家科學的決策者面前,很多真正的哲學和思想家會有心無力而放棄,最終落到哲學不如文學的平庸下場,沒有機會展露。三是國家要認識到思想與哲學的高手在民間,這是因為民間有一大批經過實踐鍛練過的經驗豐富、認識高深的思想家,他們在工作中沒有時間專門思考,但退下來後會有很多的感悟,哲學感悟是需要靜下來深入思考的,因此重視民間思想創新的力量是一大創新的抓手,因為只有時間才能積累豐富的經驗,加上退下的很多人中都身懷絕技,一定有思想創新的人才隱於其中。本人就是在文化人類學方面研究有重大突破的創新者,明確了科學思想皇冠上的䎳珠一一文化的作用機理,以及搞清楚了人類起源的本質,這是一個世界級的思想創新,但幾年下來沒有渠道上報故無法推廣,才有此感慨。

⑷ 中國人缺乏創新思維的因素是思維方式知識水平創新條件還有什麼

社會文化的影響

⑸ 為什麼中國缺乏創新力

影響中國創新力的障礙不是來自經濟因素,而是文化教育因素:墨守陳規和等級森嚴的儒家傳統,無助於形成一個培育個人創造力的社會環境。文化傳統方面,國人對外在世界的思考僅只達到經驗認知的層面,在精神上不能深入進去,也就是說國人缺乏提出概念及假說的能力,而只是僅僅滿足於描述經驗上的關系,也就是孔子講的「述而不作」。教育方面,聽從老師的話和接受經典論著的教條是儒家教育的基礎,導致日常生活中缺乏科學思維的習慣及觀念,這種教育模式是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的一個主要障礙。制度方面,我國之所以沒有誕生近代科學,「這是因為中國與西方之間具有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必須創造一種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讓一流的人才能夠專心致志地去做一流的研究工作。此外,功利主義思想泛濫也是抑制創新的最大障礙之一,學生讀書一開始就盯著就業;企業主會模仿就可以盡快賺錢,所以不願意投資去做研發。

⑹ 為什麼中國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創造力

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 中國人歷來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且不說四大發明對中國社會巨大的推動作用,對西方文明發展史的巨大影響,現代的「三錢」更是科學界璀璨的星斗。錢三強因發現了核新分裂法,與夫人何澤慧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稱20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國際上,以錢偉長名命的力學、應用數學科研成果有「錢偉長方程」、「錢偉長方法」、「錢偉長一般方程」等。就是各行各業,也有無數的發明者、創造者。為什麼當代的青少年卻缺乏想像力、創造力,而且不願去努力培養追求想像力和創造力呢?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教育是人類自身生存、成長、發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打造發展平台的需要;是人類從自發到自覺的追求。但是由於社會的價值導向,學歷、學校成了改變人生、發展人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渠道,於是教育就是為了升學,教育變成了激烈而又殘酷的競爭。上幼兒園要測試,上中小學要考試,統一的模式,少有創造性而又奇難無比的考試題,使幼兒園的兒童就開始了題海戰術,只有做無數的題目才能「見多識廣」,才能「煉」就做題技巧,才能應對難題、怪題、偏題。個性的張揚只能換來排名的落後,奇思妙想與考試的評價格格不入。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只要成績,只要升學,只要上名牌大學。教育不需要個性,也不培養個性。這種教育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講,還需要想像力、創造力、好奇心嗎? 其次,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學生的奮斗激情。 《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2006年~2009年立案查處的高校職務犯罪案件進行統計發現,高校招生領域職務犯罪佔35%,而賄賂類犯罪全部集中在藝術及體育特長生領域的招生過程。」高校自主的權力,難以擋住強勢的權力、金錢、關系的沖擊,特別是在自主選拔、面試等環節採取人為打分的評判標准,主觀因素影響很大、監管很難到位的環節,便是各種辦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溫床。 利用政策的盲點,憑借家長權力、金錢、關系的潛規則,使同樣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種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自我規劃、自我奮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為「被學習」的學生群體,他們的任務是讀書、做題、考試,考出好成績,至於個人的發展、如何發展,基本上是家長的事情。家長在謀劃著子女發展的路徑。學生需要的是循規蹈矩,聽老師的話,跟家長走。他們還需要創造、創新嗎? 再次,機械的考試內容泯滅了學生的靈氣。 高考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考什麼,學什麼;怎麼考,怎麼學,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實施標准化考試以來,考試標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學生的思維訓練進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紀以來,有些省對高考內容作了一些改變,但無根本的變革。高考內容、評價標准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和追求目標。 筆者始終認為,高考內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關鍵。以語文考試為例,只有突出基礎知識,突出閱讀理解,突出表達,突出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導學生掌握基礎,多讀書、讀經典,不斷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內容不僅不需要想像力,不需要創造力,不需要好奇心,更是在泯滅學生的靈氣。 中國的青少年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是社會的價值導向、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評價機制使中國的青少年喪失了想像的熱情、創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⑺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創造力了呢

中國社會的大環境決定的,不僅因為沒有創新教育。社會太急功近利,教育太行政化,經濟也行政化,家長也很實際,多方因素。

⑻ 「缺乏創造力的人,不認為自己具有創造力"這句話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人必須先要有自信。
解釋: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沒創造力的時候,其實不是他沒有創造力,而是他自己沒有認識到自己有創造的能力!

⑼ 創新能力不強的原因排比

缺乏:
1.想像力/創造力
2.執行力
3.嘗試的勇氣
4.懶

⑽ 劉道玉: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創造力

我覺得還是教育問題 洗腦試的應試教育 一個標准答案 僵化了我們創新力 、、想像力

閱讀全文

與缺乏創新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