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坎兒井的發明者

坎兒井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6-26 19:38:04

① 坎兒井是誰發明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庫爾班的牧羊人!趕者羊群來到了吐魯番一帶放牧。牧羊人頂著漫天風沙,四處尋找水草豐茂的地方。他找呀找呀,終於找到了一處綠草如茵的窪地。可是窪地太小了滿足不了羊群的需要。於是庫爾班有開始找新的草場。終於找到了幾塊窪地。這幾塊窪地的面積不大和前面的一樣。但長滿了綠油油的牧草。庫爾班想;有是挖一條小河連起所有的窪地,草越長越茂盛,這兒就會變成理想的牧場。於是他開始用鏟子窪地上找水---當挖到兩長多深的時候水從地下湧出來,他喝了一口,又涼又甜,真實救命的水呀~可是幾片窪地相距較遠,怎奈么樣才把水溝通那?他開始挖渠,可是才挖了十來丈,中午的強烈的陽光照在渠里,水被蒸發了:風吹來漫漫黃沙,渠有被填上了。 庫爾班開始挖底下暗渠,就這樣再也不怕陽光和風沙了。挖了一段,為了世道暗渠挖道了什麼地方,就向地面再挖一個口。他這樣辛辛苦苦幹了幾十天把幾片窪地連起來了,數了數,露在地面的有幾十個井口。據說著就是吐魯番的第一口坎兒井。

② 坎兒井,是伊朗還是中國新疆先發明的

中國。復
漢代尤其是漢武帝的主要制功績之一是開發了廣大的西北地區。當時把移民實邊和修渠屯田作為抗擊匈奴侵擾的組成部分,這時西北地區成為僅次於關中的水利重點地區,水利工程技術也大大提高。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兒井也創始於西漢。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時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 ,三國人孟康註解 卑鞮侯井 說: 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可以看出。這個工程有6個豎井,井下通渠引水,顯然是近代的坎兒井。坎兒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
在新疆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溶化後,大部滲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較深。為了將滲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區灌溉,開挖井渠是比較方便的。而井渠技術已在龍首渠的施工中應用,新疆勞動人民大約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經驗,並將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條件下,創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③ 坎兒井是誰發明的

坎兒井是新疆一種特殊的水利工程,始建於西漢。本工程共有6個豎井。地下渠改道顯然是版一口現代的卡納井權。坎兒井是新疆獨特的灌溉取水口工程。新疆部分沖積扇地貌區土壤多為礫石,透水性很強,雪水溶入山中後,大部分滲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較深。

在平原地區,為了抽取滲入地下灌溉的水,可以方便地開挖井渠。在龍首渠施工中,採用了井渠聯合施工技術。新疆的勞動人民吸取了井渠法的施工經驗,將其應用於新的地理條件,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灌溉工程。

④ 坎兒井的考證起源

關於新疆坎兒井的起源問題,根據目前調查了解到的資料,基本上可分為「傳入說」和「自創說」兩類學。在「傳入說」中又可分為「國外傳入說」和「國內傳入說」兩種,現分述如下: (1)國外傳入說
這種學說主要認為坎兒井是在17世紀由波斯(現伊朗)傳入新疆的,其根據為:
① 名稱基本相同:維吾爾語稱「坎兒孜」波斯語稱「坎納孜」,語言基本相同。
② 人物有證:遠在1780年(清朝、乾隆)波斯人蘇里曼(Solimen)前來吐魯番,修築磚塔(現蘇公塔)可以為證。
但這種學說存在下列問題:
① 名稱雖然相同,但也可能是新疆傳入波斯的。
②人物雖然有證,但距今僅有180多年而我們在1962年訪問當地五星公社老坎兒匠阿休木(當時86歲),他認為早在300一400年前就有了坎兒井。
(2)國內傳入說
這種學說主要認為坎兒井是由今陝西大荔經敦煌傳入新疆白龍堆沙漠地區,然後傳入吐魯番的,其根據為:
① 根據歷史記載:史紀上有公元前109年西漢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時代,在今陝西大荔就有了井渠,和漢書西域傳上有西漢屯軍敦煌攻打烏孫時,在今白龍堆沙漠東南土山腳下有取用泉水的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
此外,西漢攻打大宛(今蘇聯中亞細亞薩馬爾旱地區)時,當地人尚不會鑿井。元朝以前歷史均無坎兒井的記載文獻,直到1262年(距今700多年)元朝劉郁所寫的「西使記」才有了「井渠」的記載為證,說明國內早有井渠結構,中亞很晚才有水井。
②根據老坎兒井名稱和挖坎兒井的工具名稱以及發現古坎兒井中古物作證:如不少坎兒井是漢人名稱:錢生貴坎,西門坎,東門坎,大長水坎……;工具名稱如單轆、馬轆和在鄯善二堡修水庫中發現地下埋沒很古的,坎兒井中有銅制水煙袋等,說明坎兒井是漢人先來開挖的。
③根據蘇聯專家調查評論,蘇聯水文地質專家B·H·庫寧1957一1959年來新疆考查後認為吐魯番的坎兒井與蘇聯中亞和伊朗一帶的坎兒井的結構上和經營方式上均有所不同。
因此,認為新疆坎兒井是兩千多年前由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並經由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發揚光大的。它的老家在陝西大荔,自西漢時代起便在新疆安家落戶了。
但這種說法有如下疑問:
a.陝西井渠是輸送地面水的工程,不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工程,尚有一定區別。
b.漢語名稱的坎兒井工具,只能證明在挖坎兒井中是漢人參加了製造工具,不一定能證明坎兒井的歷史,漢人姓名或名稱的坎兒井也不一定是最早的坎兒井。
c.埋沒的坎兒井僅以銅制水煙袋證明歷史較早且為漢人所開挖的,也不夠充分。因為吐魯番風沙大,埋沒的時間早,也不一定就是最早的坎兒井。 此外,與這一學說類似的,還有人認為是林則徐(1785一1850)發明坎兒井的,同樣存在著時間問題。因為林則徐距今僅有100多年的歷史,只能說明他對坎兒井倡導有功但與起源關系不大。 自創說主要認為坎兒井是當地各族勞動人民在發展農業生產與乾旱作斗爭中,經過實踐逐步創造而成的,其理由為:
① 勞動人民開始是利用泉水灌溉,在掏挖和延伸泉水的過程中,發現能增加水量,愈長愈深形成明渠,明渠再深則土方過大,且凍結坍塌易為沙埋沒,故又發展為鑽洞延深取水,形成最早廊道,將廊道延伸後出土運土又感困難,繼而又產生出土的豎井,從而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坎兒井。
② 當地自然條件極為乾旱、地面水源又非常缺乏,客觀條件迫使著人們必須重視地下水源的開發利用,才能保證農業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而在天山南北其他地區則在這方面沒有吐魯番突出。同時也沒有像吐魯番地區地面坡度這樣峻陡,有利於用坎兒井的方式開采利用地下水。
③ 認為吐魯番的坎兒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漢朝(公元前206—220年)以前當地就有了坎兒井。
這種學說存在的問題是:
a.兩千多年的歷史尚缺乏必要的證據(因比陝西井渠還早且無文獻資料證明)。
b.為什麼坎兒井的名稱與中亞一帶相似?
根據以上所述坎兒井的各種起源學說,各自均具有不同的觀點。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對坎兒井的起源提出以下幾點初步體會和認識:
① 從坎兒井的名稱上看:新疆、蘇聯、伊朗都有近似語音。似乎是彼此相似,互有聯系的。
② 從坎兒井的結構上看:新疆、蘇聯、陝西、都有些各自的特點,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互有區別的。
③ 從坎兒井的分布上看:新疆吐魯番盆地確實是較為乾旱的地區,如果坎兒井是傳入的,為什麼在南疆或甘肅的其他傳入路過的乾旱地區,卻沒有很早採用坎兒井呢?
④ 從坎兒井的工具設備上來看:可以證明各族勞動人民都參加了這一工作,並以漢人為主,進行了鑿井工具的製作。
⑤ 從自然條件上來看:吐魯番確屬最為乾旱缺水的地區,又是地下水非常豐富的地區。,同時地面坡度又是最峻陡的地區。有利於坎兒井的開挖。
根據以上的初步認識和體會,我們認為:
自創說似乎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也不能否認傳入說的一定作用。(如坎兒井的名稱,使用的工具和鑿井技術的傳入等)。
根據歷史條件來看,吐魯番是古代歐亞交通的主要通道(絲綢之路),經濟文化的交流地區,東西方文化技術的傳入對坎兒井的形成是會起到一定重要作用的。故我們認為坎兒井是在綜合條件下形成的,但傾向於自創說為主,傳入說為副,即:內因為主、外因為副。

⑤ 坎兒井的歷史記載

清代蕭雄《西疆雜述詩》雲:「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勝連環。疏泉穴地分澆灌,禾黍盈盈萬頃間。」它說出了「疏泉穴地」這吐魯番盆地獨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點。
坎兒井是乾旱荒漠地區,利用開發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將地下水引導至地面,進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無動力吸水設施。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歷史悠久,分布很廣。長期以來是吐魯番各族人民進行農牧業生產和人畜飲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由於水量穩定水質好,自流引用,不需動力,地下引水蒸發損失、風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簡單,技術要求不高,管理費用低,便於個體農戶分散經營,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坎兒井是中華文明的產物。盛弘之《荊州記》中記述:「隋郡北界有厲鄉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神龍所生林西有兩重塹,內有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雲:汲一井則眾井水動,即以此為神農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牽動眾井,這與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兒井結構相同。神農是我國農業和醫葯發明的傳說人物,把穿井與他連在一起,可見其歷史悠久。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雲:「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舜穿井時,就挖了一條從旁出的「匿空」(地道),這與坎兒井的挖掘方法極其相似。如果:「匿空」為水平地道,就是坎兒井,這是公元前21世紀的史跡,比傳說波斯於公元前8世紀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莊子·天地》篇雲:「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貢向其介紹當時的先進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他害怕使用機巧工具而亂了思想,堅持遵古法鑿隧取水。可見在春秋時期鑿隧取水已是一項古老技術,而這種技術運用於坡度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莊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這類井似同於壑,應是流水深溝或地下暗渠。(苟子·正論)又雲:「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坎井之名,正式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人們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於公元前800年,卻沒有認真考究中國史籍中有關坎井的記述,不無偏廢之嫌。雖然這些記述沒有指明坎井的具體形成時間,卻充分顯示出產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淵遠流長。
漢代中原井渠法與坎兒井
吐魯番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豎井、出口澇壩、引水渠等工程組成的自流灌溉系統。利用地形特點,通過地下暗渠,將埋深幾十米乃至百米以下的地下潛流,引至農區或居住區。首先對吐魯番坎兒井起源作解釋的人,是清代光緒年間的陶葆廉。他在《辛卯侍行記》一書中記述鄯善連木齊(沁)西面的坎兒井時說:「又西多小圓阜,彌望累累,皆坎爾也。坎兒者,纏回從山麓出泉處作陰溝引水,隔敷步一井,下貫木槽,上掩沙石,懼為飛沙擁塞也,其法甚古,西域亦久有之。今人動雲林文忠所創,非也。」他在夾注中指出: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與《漢書.溝洫志》引洛水,井下相通行水之法相同,《溝洫志》載:「嚴熊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惡地。誠即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隕以絕商顏,東至山領十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今陝西澄城縣北頭村附近有一段引洛水入渠的遺跡,南流十餘里進入永豐境。其第一段井渠共發現豎井7個。這是將河水通過地下暗渠引至山嶺,吐魯番坎兒井大都是把高遠處潛流通過地下暗渠引至農田,也有少數引河水的坎兒井,其工程原理一致。「井渠之生自此始」,是指其廣泛推廣而言,並非說其工程原理與技術經驗形成於此時,否則,何以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漢武帝就發卒萬人立即動工。這說明早已有成熟的穿井技術可資應用。《漢書·溝洫志》明確記述井渠之法的推廣情況;「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重修肅州新志》記述明代肅州千戶曹斌「鑿石為洞,引水漸上」。就是井渠之法的推廣與繼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兒寬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卬之田。」漢武帝雲:「名山川原甚眾,細民未知其利,故為通溝瀆,畜陂澤,所以備旱也。」兒寬所建以溉高卬之田的六渠,即是「通溝瀆」、「畜陂澤」。《風俗通義·山澤》釋「波」雲;「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今山東省桓台一帶所稱洞子井,海南島所稱「陂」,是與坎兒井類似的水利工程。後漢永平十二年(69年)夏,明帝「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河南滎陽)東至千乘(山東利津)海口乾余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溪澗,疏導雍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在這項大型水利工程中,鑿山阜引水修渠、即是坎兒井式暗渠。兩漢時期暗渠開鑿技術已在全國范圍內應用。元朝駱天驤撰《類編長安志》,記述宋朝大中祥符七年修復龍首渠的情況,勅書中有「矢引頃首之清渠,實唐就北之舊跡,克修廢隧,深副倚毗」之句,證明這一漢代的穿隧水渠經唐宋,仍然發揮效益,直到元朝成宗元貞二年(1296)駱天驤修志時才廢棄。黃盛璋先生認為漢代井渠法,在漢以後「沒有發展下來」,「也沒有傳到關中盆地以外」,與史實不符。
王國維認為「所言與漢井渠之法無異,蓋東來賈胡以此土之法傳之彼國者,非由彼土傳來也。」暫且不論中亞井渠法的起源,關於吐魯番坎兒井技術是由漢代屯田兵卒傳入的中國舊法的論斷,至今還沒有人能提出具有充足理由的反證。《西域井渠考》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伯希和在其《評王國維遺書》一文中,也不得不承認公元前2世紀末西安一帶就有坎兒一類渠井,但又說「謂為純粹漢人發明,似乎言之太早。」伯希和的疑慮是由於他不了解中國在春秋以前就有鑿隧取水的古老傳統所致。
錢伯泉已撰文批駁,他闡明波斯語「卡赫萊茲」(Kahrez)是指蘆葦,波斯語稱坎兒井為「anat」,並非Kahrez」,它與維吾爾語稱坎兒井為Kariz」的發音絕不相同。
坎兒井一詞,與《莊子·秋水》篇中的「坎井」十分相近。「坎井」一詞屢見於典籍。《初學記》把井分為天井、坎井等名目,可見「坎井」早就是井類家族的正式成員。坎井在漢語中是一個開音節和閉音節組成的詞語,容易兒化為坎兒井,翻譯成維吾爾語自然會嵌入一個「兒」音節。維吾爾語Kariz是直接從漢語音譯「坎井」而來。錢伯泉以坎兒井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稱「井渠」,而山東桓台縣民間多稱其為「洞子井」為據,考證維吾爾語坎兒井(Kariz)的語源是漢語「洞子井」的意譯。維吾爾語稱「洞」為ㄆ☆〃olar〃,在它後面加上「子」的音譯(Z),則須在(r)和(Z)這兩個輔音字母之間增添一個母音字母(i),於是「洞子井」譯為維吾爾語(olariz),「oI」這個後顎磨擦音與「k」音相近,就讀成「ka—riz」了。《重修肅州新志》記述明洪武中,肅州干戶曹斌在「肅州城南二十五里修東洞子、西洞子兩渠,鑿石崖為洞,引水漸上者也,甚為奇異」。接近新疆地方的肅州民眾也把坎兒井稱為洞子渠,維吾爾語Kariz或是漢語洞子井的意譯,可備一說。不論坎兒井(Kariz)是漢語音譯或意譯,都表明它源於中國。
晉唐時期胡蔴井渠與坎兒井
唐代詩歌有關於井渠的生動描述,如李群玉《引水行》雲:「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羅洞口煙。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它可以借來形容吐魯番坎兒井。
(一)胡麻井渠
1990年,筆者從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找出「胡麻井渠」以當坎兒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肯定或否定者都有。吐魯番出土唐代文書有多處記載「胡麻井」、「胡麻井渠」。《唐顯慶四年(659年)白僧定賃契》有「將五年馬塠口分部田壹畝,更六年胡麻井部田壹畝」。以五年馬塠口分部田更六年胡麻井部田,必須付出4斛麥,說明胡麻井部田優於馬塠口分部田。《武周載初元年(690年)西州高昌縣寧和才等戶手實》有「一段一畝(部田三易)城西五里胡麻井渠,東渠酉麴文澤南渠北曹粟塠」。同件還有一處「城西五里胡麻井渠東荒西荒南荒北張阿桃。」「它展示胡麻井渠是在城西五里由東而南,此段地畝處於該耕作區南部邊緣,其東、西、南三面都是荒地。
大谷一二二一號文書有「屯頭渠,東胡麻井西白海祐南胡麻井北至渠」。大谷二三九二號文書「一段壹畝(部田)城西五里屯頭渠東渠西趙仕義南渠北荒」,這是處於同一方位的兩處耕地,一二二一號文書中的「□□」缺文,是二三九二號文書「城西五里屯」字樣,其「東胡麻井」、「南胡麻井」,應是二三九二號文書中的「東渠」、「南渠」的水源,它說明「胡麻井」附近有渠,即坎兒井入農田的灌溉渠。但這不能成為胡麻井是地名的理由,而是表明井和渠是結合在一起的。
又《唐西州高昌縣授田簿有「西五里胡麻井渠東張花西左延海南荒北荒」。大谷二六〇四號文書有「一段貳畝(三易部田)城西五里胡麻井渠過永寺南」。大谷二三九二號文書有「曹善八一段叄畝(部田)城西五里胡麻井西張龍(住)南張欽北田種歡」。大谷二八六六號文書有「一段貳畝(三易部田)城西五里胡麻井渠東尚寬西渠南高規北張師」。這四塊耕地,除第一塊沒有標明畝數。餘三塊共七畝,加上上述已列靠胡麻井灌溉的田地,共計約十畝。從文書年代相近而這些地塊大都不相鄰接來看,由這口胡麻井
來灌溉的面積,遠不止此數。如果這口胡麻井是豎井,即使水源充足,用人工和畜力提水,根本滿足不了生產用水的需要。
吐魯番出土文書有「井渠東渠西劉師南張因前有缺文,不知是什麼名稱,「井渠東渠」一語,證實吐魯番井渠的存在。假若把「井渠」當作胡麻井的渠,那緊接的「東渠」,就完全成了贅文了,於文理不通。胡麻井、胡麻井渠都是指坎兒井而言。在沒有自動化提水機械的年代裡,在吐魯番這樣自然條件下,不可能靠一口豎井而形成渠系灌溉。
此外,大谷二八六七號文書有「四里胡麻井渠」,和「一段貳畝(部田)城□四里胡麻井渠」。大谷一二四三號文書有「畝(部田)城北五里胡麻」。除城西五里有胡麻井渠外,城北五里和城□四里均有胡麻井渠。這說明以「胡麻井」當地名的觀點不符情理,人們總不能把高昌城外方圓幾里路的小圈子內的多處地方都叫「胡麻井」。如果把上述文書中的「胡麻井渠」理解為在高昌城西北部的一道坎兒井,就順理成章了。
(二)泉井與暗道遺跡
唐代吐魯番坎兒井的存在,還可以從其他文獻和古遺跡找到線索。《唐忠武將軍行。
左領軍衛部將裴沙墓誌》雲:「奏拔四鎮,公仍按以戎律,導以泉井,百戰無死敗。」吐魯番在唐安西四鎮區域之內,其「導以泉井」的「泉井」,應是指坎兒井。這句話頗為准確地表述了坎兒井工程的基本原理,坎兒井就是疏導地下泉流而成。
交河古城內,有一段鑿於地面以下3米左右深30多米長的地下暗道,至今保存完好,尚可過人,雖然尚無法斷定它修建原由,但此類暗道開鑿技術與坎兒井工程相近。據新疆水利廳原廳長維吾爾·米努甫《新疆坎兒井研究》一稿,「在今吐魯番勝金口水庫西壩端有一古居民遺址,在水庫附近曾挖出兩個陶罐和一個陶碗,經鑒定是魏晉時期文物。還有一條長100米的坎兒井,出口處距古居民遺址僅有30米,有7個豎井,每個豎井相隔約10米,現已乾涸,出口處有一段已坍塌成明渠。可以肯定自魏晉至隋唐時期,這一帶必定有坎兒井。
(三)知水官與掏拓所
唐代吐魯番經濟有較大發展,與之有密切關連的坎兒井相應增加。管理水利官員,縣一級設有知水官。吐魯番出土《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西州高昌縣申西州都督府牒為差人夫修堤堰事》文書,其知水官楊嘉惲負責堤堰修整。「同墓所出另一件《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西州都督府致游弈首領骨邏拂斯關文》,高昌縣派知水官楊嘉運(即場嘉惲)前往與突厥首領商議,令其派出一定數量的人員,長期從事灌溉勞動,交與多少糧食。《唐勛官某訴辭為水破渠路事》記述有人「過乘開水,渠破牆倒」,「水破渠路」、「桃木滿逸」,與之「論理不伏」,為此向官府提出控訴,「今請迫過處(分)」。所言「合修理渠後始合取水」,是維護井渠工程的一條原則。
水渠維護修理由受益人合力承擔。出租土地水利責任,一般在租佃文書中有明確規定。1964年阿斯塔那10號墓出土《傅阿歡租田契》雲:「田中租殊佰役,仰田主承了。[渠]□(中缺)讁,傅自承了。」中間缺文應是「渠破水讁」。從伴出其他文書分析,應是貞觀二十三年立契。這項唐初租佃雙方義務規定,是高昌王國時期租佃義務的沿襲。《高昌□污子從麴鼠兒邊夏田,鼠兒從污子邊舉粟合券》雲:「貲租佰役,□不知:若渠破水讁,麴郎悉不知」。對「譴」字解釋不一,影響對當時租佃和水利狀況的正確領悟。
(四)高昌時期
高昌王國時期設水曹管理水利事宜。唐朝西州設掏拓所各縣有知水官、堰頭、渠長,渠長還配有專人負責用水監督檢查。
筆者1988年參於編修《吐魯番市志》時發現1份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吐魯番廳的歷史文獻記載了關於坎兒井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料,並收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誌叢書《吐魯番市》中,該書於2002年5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該資料摘錄於《吐魯番市志》第138頁、第三編「綠洲水利·第三章水利管理」中記述:據光緒三十三年(1907)吐魯番廳資料記載:吐魯番二、三堡鄉約、勝金木頭溝庄頭等,曾集股設立水利股份有限公司開挖泉井。這份文獻充分證實清朝光緒年間吐魯番地區對古老的水利工程——坎兒井管理體制的表白。而這時期正好是吐魯番坎兒井發展的第二個高潮期。
時至民國年間,到了坎兒井發展的第三個高潮期,她的管理體制如何呢?筆者又於2005年從民間徵得一份關於坎兒井管理體制珍貴文物——民國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吐魯番縣署徵收官坎租銀的收據,現摘錄如下:
今收到。
木子牙甫伯克。
雅爾湖官坎租戶銀叄拾兩正。
水租。
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吐魯番縣署會計長徐。
該貼上除吐魯番縣署會計長條印外尚有吐魯番縣署印和在今收到上蓋有吐魯番縣署印的齊封章子一枚。
通過該官坎水租收據的研究可知坎兒井在清朝和民國年間就有官坎和民坎之分,民坎是誰修建誰所有,政府保護其所有權。另據普查記載,吐魯番還有「皇家坎」、「義學坎」、「官澇壩」等。
林公井與坎兒井
清代施補華有詩一首的序雲:「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時所開,所謂四十八坎兒也。」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六日從烏魯木齊赴吐魯番,十九日在根忒克台東20里(今吐魯番市西20公里)看見坎兒井,他的《日記》中寫道:「二十里許,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此處田土膏腴,歲產木棉無算,皆卡井水利為之也。」此處離雅爾湖僅5公里,正是吐魯番坎兒井分布區域之一。林則徐由烏魯木齊到吐魯番時,與當時督墾伊拉里克的官員黃南坡同行,兩人交情甚篤,林則徐必對開墾伊拉里克有所建議。他赴塔里木盆地周邊後返程時,又同伊拉里克官員龍士贏、王嘉謨有來往。和林則徐同時負責勘墾事宜的全慶在奏章中談到引托克遜西阿拉溝水灌溉伊拉里克土地,設「人,壽、年、豐」四處墾戶,承領耕種。全慶還提到「吐魯番為南北樞紐,應安置內地民戶,戶領地50畝。農田以水利為首務,並擬定經久修治章程。」其中林則徐有其功勞。但在伊拉里克主持水利工程,開鑿坎兒井的人,應是督墾官黃南坡和吐魯番同知福致堂等人。據民國初期當地百姓傳說,林則徐在伊拉湖西北90公里處開辦大渠一道因工程大,用款甚巨而中止。道光二十五年剛接任伊犁將軍的薩迎阿十分重視吐魯番水利建設,他說:「吐魯番掘井取水,地中連環導引,澆灌高田,以備渠水所不及,名曰閘井,舊有三十餘處,現因伊拉里克戶民無力,飭屬捐錢籌辦,可得六十餘處,共成百處。」後來施補華記述伊拉里克48道坎兒井,應是指薩迎阿所說捐錢籌建的60餘處官坎。所言舊有30餘處,亦是指官坎而言,民坎不在其列。道光年間民坎狀況,從維吾爾四蘇木吾守爾於光緒六年三月的稟帖可見一斑。「道光二十六七年,段吉福或(合)纏民拉則胡兒半一同開渠,坎井水出,段吉福為業,將地畝和與纏民拉則胡兒半,二人和(伙)種地畝數年。有(又)段吉福與田興永,將坎井寫與田興永為業,有(又)和與拉則胡兒半二人和(伙)種四五年。」段吉福在伊拉里克開掘坎井,即為自己的產業,當時執行誰開誰有的政策。
據《新疆水利會第二期報告書》稱;承平時(指阿古柏侵佔吐魯番前),即清朝同治年間,吐魯番(包括托克遜)就有坎兒井800餘道,鄯善有坎兒井360道。

⑥ 坎兒井的歷史@>@

坎兒井是我國新疆特有的一種利用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有中國第三大工程之稱。(繼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之後)
坎兒井起源於漢代的「井渠」,《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均有記載。漢武帝時,在陝西大荔一帶開龍首渠,引洛水灌田。因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設計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術和鑿井法通過漢朝的軍隊傳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據當乾旱、夏季炎熱、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條件發展了坎兒井,主要流行於吐魯和哈密一帶。
坎兒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經山麓透入礫石層里的伏流或潛水。坎兒井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輸水道;第二部分是豎井,每隔20-30米有一個通地面的豎井,作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風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經田莊處通過明渠引用灌溉。
坎兒井有很多優點,可減少水流蒸發,可避免風沙理沒,可利用地下深層潛水,可自流灌溉,可隨地開挖獨立成一灌區,施工比較簡單,使用期長等等。減少地下水的蒸發,對當地的環境也到了保護作用。

被稱作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爾井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內的坎兒井全長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塊上刻有吐魯番地區坎兒井的分布圖,說明了坎兒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坎爾井由豎井、暗渠、澇壩四部份組成。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農田之間的水渠。澇壩,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然後灌溉農田。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O公里。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游覽。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坎兒井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大量興建的成因,是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這又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良好地質條件。吐魯番乾旱酷熱,水蒸發量大,風季時風沙漫天,往往風過沙停,大量的農田、水渠被黃沙淹沒。而坎兒井卻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兒井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尤以吐魯番地區最多,計有千餘條,如果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地人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結,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兒井開始發展緩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圖志、建置》)時,「吐魯番舊有三十餘處」(《清史稿,薩迎阿傳》)。後經推廣,吐魯番坎兒井發展到百處。光緒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亂後,「督勸民戶,淘浚坎兒井」,「吐魯番所屬渠工之外,更開鑿坎井一百八十五處」(《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後,吐魯番坎兒井繼續發展。據本世紀五十年代統計,吐魯番坎兒井發展到1300多條。由於水位下降等種種原因,到1990年吐魯番坎兒井(出水)只有700條,流量2.94億立方米。

坎兒井根據吐魯番盆地地理條件及水量蒸發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農田。它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份組成。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時人出入及出士用的。豎井口長1米,寬0.7米。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高約1.6米,寬約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農田之間的水渠。澇壩,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然後灌溉農田。

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各不相同,長的可達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它位於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莊子村,全長3.5公里,日水量可澆20畝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名氣最大的坎兒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它全長5公里,最深處為80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維吾爾人米衣木·阿吉開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兒井是古代新疆人創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傳到中亞和波斯。吐魯番地區共有坎兒井1100多道,年徑流量達 2.94億立方米,它是綠洲的生命之源。西郊的坎兒井民俗園是參觀這種古代遺留下來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兒井
作者:師巧梅轉貼自:新疆日報點擊數:1

坎兒井的起源
入夏,進入吐魯番盆地,浩瀚的戈壁灘上,看得見一行行排列整齊的錐形土堆,形似墳瑩;冬季,一
股股熱氣從地中徐徐噴出,那就是坎兒井的井口。
坎兒井是吐魯番古代各民族群眾的偉大創造。 坎兒井的起源,眾說不一,主要說法有三種。一
是關中井渠說:認為坎兒井起源於關中井渠,隨絲綢
之路向西傳入中亞一帶。清代著名學王國維《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兒並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已經
出現,它來源於中原地區的井渠。二是中亞說;認為
坎兒井先誕生於中亞,之後逐漸向東傳入吐魯番。三
是本土說:認為坎兒井產生於吐魯番,是古代吐魯番
各族人民,根據高溫少雨蒸發量大的氣候條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點,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的。
近年來,持「本上說」觀點的人日趨增多。吐魯番
人創造了坎兒井,功不可沒。
坎兒井名稱的由來
坎兒井,伊朗稱之為Qanat,伊拉克稱作
Madazcha,而吐魯番則稱作kariz,三者讀音顯然不
一樣。
在我國,坎兒井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
期。《莊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唐代西州文書中有「胡麻井渠」的記載。明
代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華《遠夷謝恩求貢
事》一文中有關於「牙坎兒」的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
間則稱之為卡井。
由此可知,坎兒井名稱源自中國。它演變的過程
可歸納為井(周)→坎井(戰國至漢)→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兒井(現代)。
坎兒井一—綠洲生命之源
吐魯番是全國有名的火爐。高溫少雨,水貴如
油,可是吐魯番綠洲卻逐年擴大,城鄉經濟日趨繁
榮。論功行賞,坎兒井當推首功。
吐魯番地區共有坎兒井 1100多道。其中吐魯
番市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遜180道。這些坎
兒井,年徑流量達 2.94億立方米,占吐魯番總灌溉
面積的30%以上。
坎兒井,是綠洲生命之源。沒有坎兒井,就不可
能有吐魯番那麼多的綠洲。
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
坎兒井,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與橫亘
萬里的長城、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齊名,是我國古代各
族人民的偉大創造。
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因地理環境實際利用不同
而不同。長的可達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按每條4公里計算,總長度將超過4400公里,
比搖籃之河黃河還長。
坎兒井之最
年齡最大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吐爾,維吾爾
語,烽火台之意。位於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莊子村。
全長3.5公里,日水量可澆20畝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歲了。
最長的坎兒井是鄯善縣紅土坎兒孜。該坎兒井
在鄯善葡萄開發公司東1.5公里處,全長25公里,
日澆地 58畝。
最短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艾丁湖鄉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兒孜,全長僅150米,日水量澆地1
畝。
豎井最深的坎兒井是鄯善吐峪溝鄉蘇貝希坎村
東部的努爾買提主任坎兒孜,全長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澆地25畝,開鑿於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艾丁湖鄉吾力托
爾坎村歐吐拉坎兒孜,日水量澆地70畝!
水量最小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牙兒鄉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爾坎兒孜,全長300米,日水量澆地0.6
畝。
坎兒井的命名方式
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命名
方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如「楊西成坎兒孜」、
「何元坎兒孜」、「艾提巴克坎兒孜」,艾提巴克是維

爾族人名。
以動植物名稱命名。如「尤勒滾坎兒孜」,尤勒
滾,維語,紅柳之意;「提開坎兒孜」,提開,維語,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如「吐爾坎兒孜」,吐爾,
維語,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邊西坎兒
孜」,邊西,維語,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如「西喀力克坎兒孜」,西喀力
克,維語,甘甜;「阿其克坎兒孜」,阿其克,維語,苦
味。
以職務職業命名。如「吉力力團長坎兒孜」,「木
匠坎兒孜」、「醋房坎兒孜」、「大毛拉坎爾孜」,大毛
拉,維語,伊斯蘭教的一種職稱。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如「博斯坦坎兒孜」,博斯
坦,維吾爾語,綠洲之意。「霍日古力坎兒孜」,霍日古
力,維語,「辦事不徹底之意」。「阿扎提坎兒孜」,
阿扎提,維語,解放之意。
坎兒井的構造
坎兒井的構造
坎兒井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部分組成。
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約1.7
米,寬約1.2米,掏撈工程十分艱巨。豎井是出運井
下泥沙石礫的通道,也是通風送氣口。井深因地勢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
豎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
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越是水源上頭,間距越
短,反之,間距則越長。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十多
個,多則上百個。豎井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
0.7米。暗渠的出水口叫「龍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聯
接。坎兒井水注入澇壩,然後引入渠道灌溉農田。

坎兒井研究會亞爾鄉開發實業公司
坎兒井研究會亞爾鄉開發實業公司,位於吐魯
番市區西北7.5公里處,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轄吐魯番坎兒井研究中心、坎兒井開發
公司、坎兒井生活服務公司、坎兒井樂園和坎兒井沙
療醫院五個單位。
公司佔地百畝,擁有固定資產2O0萬元,職工

坎兒井樂園
坎兒井樂園
1993年5月16日,一座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樂、購物一條龍服務的旅遊定點單位—一吐
魯番坎兒井樂園正式向國內外遊人開放。
坎兒井樂園位於312國道南側2公里處,佔地
面積7畝。這里流水淙淙,林木參天,景色迷人。悠
長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風格別具的坎兒井
研究中心展覽廳、民族風味餐廳、客房一應俱全,使
人爽心悅目,勝似世外桃源。
具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二層坎兒井展廳里,陳
列著豐富生動的書畫、圖片、模型、實物,鄧小平、王
震、賽福鼎·艾則孜、於恩茂、司馬義·艾買提、鐵木
爾·達瓦買提等中央領導同志參觀坎兒井的圖片、
題詞特別引人矚目。
舉世聞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就在這里。
米衣木阿吉坎兒井
吐魯番上千條坎兒井中,名氣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兒井。凡來吐魯番的中外遊客,無一不來此
一瞻它的豐采。
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全長5公里,最深處為80
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在吐魯
番坎兒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兒井位於亞爾鄉亞爾村,是吐魯
番坎兒井樂園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維吾爾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開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這道坎兒外經過修整加工更具風采。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兒井亭,憑欄四顧,米衣木阿吉坎兒井景觀
盡收眼底。順曲徑迴廊拾級而下,或臨渠啜飲一杯坎
兒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嘗坎兒井水沖泡的名茶,
盪氣回腸,妙不可言。
林則徐與坎兒井 林則徐不是坎兒井的發明者,但他提倡推廣坎兒井卻是有大功的。坎兒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則徐首次到吐魯番,他在日記中寫得很清楚:「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新疆圖志》載:「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魯番提倡坎兒井。其地為火洲,亘古無雨澤,文忠命於高原掘井而為溝,導井以灌田,遂變赤地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則徐的推動下,吐魯番、鄯善、托克遜新挖坎兒井300多道。《鄯善鄉土志》說,「用坎水溉田創之者林則徐,蘭坡黃氏繼之,迄今坎井鱗次利賴無窮焉。鄯善七克台鄉現有60多道坎兒井,據考證多數是林則徐來吐魯番後新開挖的。為了紀念林則徐推廣坎兒井的功勞,當地群眾把坎兒井稱之為林公井,以表達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則徐與吐魯番林則徐,字少穆,號竢村退叟,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則徐出生於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家庭。19歲中舉,26歲殿試二甲第四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此後,任江西、雲南鄉試正、副考官,江蘇、陝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在任期間,秉公執法,為政清廉,人稱「林青天。」1840年,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招募水勇,督造戰船,組織兵勇操練,禁絕鴉片,抗擊英軍,名垂青史。鴉片戰爭失敗,林則徐負罪遣戌伊犁。其間,先後在南北疆興修水利,墾荒屯田,表現了卓越的施政才乾和實干精神。1845年12月,林則徐在哈密奉旨釋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補,翌年1月,離疆進關,結束了3年的謫戍生活。1850年病故。 《荷戈紀程》是林則徐赴戍新疆的真實記錄。林則徐謫戍新疆後,曾四次來過吐魯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則徐同黃南坡、二子聰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魯番。領隊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陸巡檢鄭湘出城郊迎,禮節甚恭。這次到吐魯番,林則徐共住了6天。除了會見當地地方官員外,就是回復家信,一口氣競寫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林則徐在南疆勘地後,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經葉魯番。這是第二次。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則徐在托克遜伊拉里克復勘11萬畝土地後,曾兩次到過吐魯番。 林則徐與托克遜在吐魯番逗留了6天之後,林則徐到托克遜小憩,集中力量「為友人書寫求件,以踐前約。」林則徐擅長書法,「公書具體歐陽,詩宗白傅。」堪稱一絕,為時人所重。在伊犁,「求題詠者雖踵接,不暇應也」,「遠近爭寶之」,「伊犁為塞外大都會,不數月縑楮一空,公手跡遍冰天雪海中矣、」在烏魯木齊,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數。為了辦成答應過別人的事,他花了兩天時間,寫了50多條條幅。伊犁將軍布彥泰專門請他書寫的「神匾」以及為黃冕寫的行楷七言聯「西塞論心親舊雨,東山轉眼起停雲』都是在托克遜完成的。那天正是驚蟄節。林則徐墾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遜縣的伊拉湖鄉。它地處吐魯番盆地西緣,「地平土闊」。阿拉澤渾(即今阿拉溝)河從天山東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則徐,冒風沙,頂烈日到伊拉里克督辦墾務,興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墾地11萬1干畝。在伊拉里克的滿卡,林則徐在新開荒地的東西兩面,以「人壽年豐」四字分號,漢、維墾區分段,各設正副戶長一,鄉約四,讓移民承領耕種。如今,這里是托克遜最富饒的農業區之一。 當年林公興辦農田水利的遺跡,迄今仍隱約可見。林公開渠墾荒的千秋偉業,澤被後世,將萬世流傳。

⑦ 新疆坎兒井產於哪個年代

新疆坎兒井源 · 交河驛,最深的坎兒井

「坎兒井」,就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那時候它被稱為"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坎兒井是荒漠地區的一種特殊灌溉系統,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分布的尤其普遍。您肯定會好奇這個數字「5272」是什麼意思?它就是全新疆1784條坎兒井的總長度5272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

它是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的。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第一,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人們在這里先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到30米就打一眼豎井,豎井的深度不一,十米到幾十米不等,這樣的豎井將地下水匯聚起來。第二,由豎井將水勢增大之後,再依地勢的高低,開始在豎井的井底鑿通暗渠,並將各個豎井打通,將水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第三,將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之後,就要開鑿一個明渠,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對作物加以灌溉。而澇壩呢,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有幾十口,多則達到三百餘口。在建造坎兒井的時候,上游的豎井一般要挖的較深,個別還可以達到100米上下,而下游的較淺,一般只有數米。

我們聰明的祖先還發明了兩種定向方法,即木棍定向和油燈定向。木棍定向在豎井上方支起來的轆轤架上固定的轆轤軸的兩頭栓兩根繩子下端也綁一個木棍,將上下兩個木棍呈平行,這樣的上面的兩架軲轆架子相互對齊,井底的兩根木棍自然也對齊,按照木棍的方向對挖,就可以順利將兩口豎井底部挖通嘍。

油燈定向法,大家不要小看油燈的作用噢,它有三種作用,一是照明,二是報警,燈滅說明地下缺氧,如油燈火苗晃動說明渠有塌方現象,坎兒井匠可以及時逃離;三是定向,挖暗渠側壁每隔兩三米放一盞燈,放三盞後,坎兒井匠邊挖暗渠邊看後面的燈,如果只看到一盞燈說明挖的直,如果同時看到兩盞或三盞說明暗渠挖偏了,及時可以糾過來,我們的祖先當時運用了三點一線這個數學定律。

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於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不愧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工程的三大奇跡。

⑧ 新疆坎兒井產於哪個年代

新疆坎兒井產於哪個年代,史書上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但根據相關資料,坎兒井最早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
坎兒井是中華文明的產物。盛弘之《荊州記》中記述:「隋郡北界有厲鄉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神龍所生林西有兩重塹,內有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雲:汲一井則眾井水動,即以此為神農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牽動眾井,這與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兒井結構相同。神農是我國農業和醫葯發明的傳說人物,把穿井與他連在一起,可見其歷史悠久。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雲:「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舜穿井時,就挖了一條從旁出的「匿空」(地道),這與坎兒井的挖掘方法極其相似。如果:「匿空」為水平地道,就是坎兒井,這是公元前21世紀的史跡,比傳說波斯於公元前8世紀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莊子·天地》篇雲:「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子貢向其介紹當時的先進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他害怕使用機巧工具而亂了思想,堅持遵古法鑿隧取水。可見在春秋時期鑿隧取水已是一項古老技術,而這種技術運用於坡度較大地段,就可挖成坎井。《莊子·秋水》篇的「埳井」,即「坎井」。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這類井似同於壑,應是流水深溝或地下暗渠。(苟子·正論)又雲:「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坎井之名,正式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人們相信波斯地下暗渠起於公元前800年,卻沒有認真考究中國史籍中有關坎井的記述,不無偏廢之嫌。雖然這些記述沒有指明坎井的具體形成時間,卻充分顯示出產生坎井的文化背景淵遠流長。

簡介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⑨ 坎兒井是怎麼來的

坎兒井是在乾旱地的勞動人民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引出了地下水,讓沙漠變成綠洲,古代稱作「井渠」。對新疆坎兒井起源的說法,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新疆坎兒井起源於波斯,即今伊朗。

第二種,新疆坎兒井起源於中國內地。

第三種,新疆坎兒井由維吾爾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自己發明。

工作原理

坎兒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們將春夏季節滲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積雪融水通過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進行灌溉,以滿足沙漠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不同地的坎兒井在具體構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點,但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坎兒井系統包括了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錯現(小型蓄水池)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該原理下運轉的坎兒井流量穩定,且能保證井水自流灌溉。

⑩ 「坎兒井」哪個少數民族發明的

「坎兒井」,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是由維吾爾族人民發明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坎兒井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