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是否是壟斷

知識產權是否是壟斷

發布時間:2021-08-09 02:52:02

1.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之間的關系

1、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是互補的。

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有著相同目的,即推動競爭和鼓勵創新回、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大社福祉。知答識產權和反壟斷法實現上述目的的方式不同:知識產權通過對創新和發明的激勵機制來提高企業效率和增進消費者福利;反壟斷法則通過反對限制競爭來推動競爭。

2、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有潛在的沖突

知識產權的行使不可避免地對市場競爭產生影響,其與一般財產權一樣,因為具有限制競爭的可能,從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反壟斷法的制約。

(1)知識產權是否是壟斷擴展閱讀

壟斷協議的認定標准包括:

第一,有書面或者口頭形式的協議或者決定;

第二,有其他協同行為。這要看雙方或多方的市場行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進行過一絲聯絡或者信息交流,能夠對一致行為作出合理解釋,同時要觀察相關市場的結構情況、競爭情況、市場變化情況等。

第三,要求不存在豁免情形。如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等。

2. 保護知識產權會不會造成知識壟斷

溯知識產權形成的歷史可以知道,其前身正是肇始於封建社會皇家授予的一種獨占壟斷權。在近現代社會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種特權逐漸演變成為法律賦予權利人對特定客體的一種合法獨占壟斷權,權利人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能夠排他性地享有、行使其知識產權。因此,知識產權在通常情況下是作為反壟斷法適用的例外而存在的;其「壟斷性本身就是刺激科技進步、鼓勵科技創新與壟斷智力成果之間折衷調和的產物」。 [①] 在現今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隨著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一趨勢的不斷加強,一方面使得社會進步越來越快,另一方面也使得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越來越多元化與規模化。這就必然要求更有效地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調整保護范圍和保護期限,提高保護水平,加大保護力度。據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不斷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3. 用一句話概括知識產權和壟斷權之間的關系

先說明我國沒有「壟斷權」這種概念。
在我國「壟斷」本身就是個貶義詞,是版受《反壟斷法》權控制的行為,根本不是權力。
你想說的意思是知識產權幾個特性中的獨占性(也叫專有性)。
獨占性或專有性,是指知識產權的所有人對其智力成果具有排他性的權利。
你想要的一句話,應該是
擁有該智力成果的知識產權,就擁有了對智力成果的排他性權利。

4. 知識產權法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知識產權法是指因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的綜合性和技術性特徵十分明顯,在知識產權法中,既有私法規范,也有公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也有程序法規范。但從法律部門的歸屬上講,知識產權法仍屬於民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民法的基本原則、制度和法律規范大多適用於知識產權,並且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法規范和程序法規范都是為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這一私權服務的,不佔主導地位。

5. 知識產權真的是資本家的一種壟斷手段嗎

知識產權壟斷這種方式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法律效力人人平等,所以專「是資本屬家的一種壟斷手段」是片面的,其實是所有知識產權人都可以採用的壟斷手段,這也是知識產權法的立法初衷,目的在於鼓勵人們去創造知識財產,這樣才能推動科技進步、推進商業發展、推進文化發展。資本家只不過是更有資本去投入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對知識產權的意識比較高,因為他們嘗到了知識產權帶來的甜頭,體會了因疏忽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損失。

6. 知識產權不屬於絕對權

知識產權的特點
(1)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
(2)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3)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4)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5)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
■專有性,即獨占性或壟斷性;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權利人獨占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嚴格保護,不受他人侵犯。只有通過「強制許可」,「徵用」等法律程序,才能變更權利人的專有權。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既不是人身或人格,也不是外界的有體物或無體物,所以既不能屬於人格權也不屬於財產權。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是一個完整的權利,只是作為權利內容的利益兼具經濟性與非經濟性,因此也不能把知識產權說成是兩類權利的結合。例如說著作權是著作人身權(或著作人格權、或精神權利)與著作財產權的結合,是不對的。知識產權是一種內容較為復雜(多種權能),具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兩方面性質的權利。因而,知識產權應該與人格權、財產權並立而自成一類。

■地域性,即只在所確認和保護的地域內有效;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所以知識產權既具有地域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國際性。

■時間性,即只在規定期限保護。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 ,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

■知識產權屬於絕對權,在某些方面類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例如是對客體為直接支配的權利,可以使用、收益、處分以及為他種支配(但不發生佔有問題);具有排他性;具有移轉性(包括繼承)等。

■知識產權在好幾方面受到法律的限制。知識產權雖然是私權,雖然法律也承認其具有排他的獨占性,但因人的智力成果具有高度的公共性,與社會文化和產業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不宜為任何人長期獨占,所以法律對知識產權規定了很多限制:

△第一,從權利的發生說,法律為之規定了各種積極的和消極的條件以及公示的辦法。例如專利權的發生須經申請、審查和批准,對授與專利權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規定有各種條件(專利法第22條、第23條),對某些事項不授予專利權(專利法第25條)。著作權雖沒有申請、審查、注冊這些限制,但也有著作權法第3條、第5條的限制。

△第二,在權利的存續期上,法律都有特別規定。這一點是知識產權與所有權大不同的。

△第三,權利人負有一定的使用或實施的義務。法律規定有強制許可或強制實施許可制度。對著作權,法律並規定了合理使用制度。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知識產權: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

如果說簡單一點,就是知識產權是以「智慧」為基礎產生的,而物權卻不一定。

7. 為什麼要強調知識產權的壟斷性

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法定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雖然各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權利范圍有不同的觀點,但一般而言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與鄰接權,同時還包括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商業秘密】以及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
知識產權是一種權利壟斷,知識產權人因此而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首先,知識產權人取得一般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利潤。知識產權人所據有的智力成果一般是他人所未曾知道的,這使得知識產權人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這種優勢地位轉化為經濟利益便成為知識產權人的壟斷利潤。其次,知識產權的壟斷具有合法性。知識產權是法律設定的,知識產權制度是法律規定的體現。知識產權制度的根本功能是將智力成果的壟斷性授予知識產權人,賦予知識產權人在一定地域和時間內排除他人使用該智力成果的權利。法律對知識產權壟斷地位的維護是通過兩種途徑進行的:一,國家通過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限制;另一方面法律直接賦予權利人反不正當競爭權。正是基於法律的規定,使得知識產權這種壟斷性區別於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後者是通過競爭,在競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一種客觀經濟現象;而前者是對一種成果的法律確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因此經濟學意義上的壟斷是可以通過壟斷後的再競爭來打破的,而知識產權這種壟斷一旦形成,在法定期間內便排除了瓦解的可能性。再次,知識產權的無形性使得知識產權人之外的使用人因不慎而侵權的可能性大大高於有形財產的使用人,知識產權人之外的使用人必須支付一定費用來確定自己所使用的智力成果是否會侵權,即使該智力成果是通過自身的研究獲得的。
沒有合法的壟斷,就不會有足夠的信息產生;有了合法的壟斷,又不會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不可否認的是知識產權具有促進競爭的一面,作為知識產權客體的智力成果,常常是初始權利人為競爭的目的或在競爭過程中創造的。知識產權的合法壟斷權力,造成進入壁壘,從而為權利人帶來壟斷利潤,受知識產權帶來壟斷利潤的引誘,人們產生了為擁有壟斷權力而競爭的激勵,鼓勵人們創新。不過這種競爭只能是在不與在先存在的享有知識產權的智力成果相沖突的前提下進行的。但是知識產權畢竟是一種私法上的權利,不能違背私法中的誠實信用、公平等基本原則。知識產權人在獲得巨大壟斷利潤的同時,也應當考慮到私法關系其他主體的權益。不尊重知識產權與不尊重其他主體的權益同樣是對法律的違背。因此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更應當限制處於優勢地位的知識產權人所實施的反競爭行為。所以要強調知識產權的壟斷性。

8. 知識產權的保護會不會造成知識壟斷,從而不利於科學技術的普及

這不禁會讓人想起美國的微軟壟斷案。幾年來,該案一直沒有明確分曉,足以反映出美國政府在保護知識產權與保護公平競爭反壟斷這兩個價值利益選擇上的矛盾與權衡。當初,微軟壟斷案也是自一開始就受到我國各界的普遍關注。在當時正宣傳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的大環境下,這一案件也算是第一次比較有影響力地向國人傳播了反壟斷的理念,普及了反壟斷法的知識,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並不總是越強越好,保護知識產權也是要有一個合理限度的,知識產權並不當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被看作是反壟斷法的例外。

追溯知識產權形成的歷史可以知道,其前身正是肇始於封建社會皇家授予的一種獨占壟斷權。在近現代社會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種特權逐漸演變成為法律賦予權利人對特定客體的一種合法獨占壟斷權,權利人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能夠排他性地享有、行使其知識產權。因此,知識產權在通常情況下是作為反壟斷法適用的例外而存在的;其「壟斷性本身就是刺激科技進步、鼓勵科技創新與壟斷智力成果之間折衷調和的產物」。 [①] 在現今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隨著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一趨勢的不斷加強,一方面使得社會進步越來越快,另一方面也使得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越來越多元化與規模化。這就必然要求更有效地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調整保護范圍和保護期限,提高保護水平,加大保護力度。據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不斷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然而,所謂物極必反,真理再向前一步都可能成為謬誤,更不用說是本身就存在消極因素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設計是有雙刃性的,這一點在知識產權保護中尤為明顯。私人獨占與社會利用這一對存在於知識產權保護自身的內在矛盾,在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將會顯得更為突出。知識產權如果過分強化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就會對其他人的技術創新和社會的公平競爭環境帶來消極作用,甚而妨礙經濟發展。如果知識產權所特有的合法的獨占壟斷權形成濫用,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不再符合知識產權制度設計的本義了。撇開實然狀態不談,從應然狀態的角度來講,知識產權制度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促進競爭;它的利益驅動機制能夠鼓勵企業從事研究開發活動,從而成為開發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現實證明,知識產權完全可以被看作是進行市場競爭的利器。

但值得注意的是,「競爭的作用是鼓勵競爭者跑得更快,但競爭的優勝者會遙遙領先,從而獲得控制市場的地位,破壞競爭而成為競爭最危險的敵人。」 [②] 因為競爭通常會使資本趨於集中,這種集中能帶來市場一定程度的繁榮與活力,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但當這種集中、規模超出一定限度時,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限制、排斥市場競爭的傾向: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的市場主體為了避免競爭的風險和壓力,濫用其所掌握的優勢,人為地扭曲市場競爭機制,破壞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為了維護公平和效率,促進競爭與創新,維護消費者利益,現代反壟斷法就由此而產生了。而作為反壟斷法適用例外的知識產權所保有的法定壟斷權並不表示於知識產權領域作出的任何行為都能豁免適用反壟斷法。一旦行為構成了對知識產權的濫用,對市場競爭造成實質性限制後果時,就應該適用反壟斷法。由此,知識產權與反壟斷可以說是僅有一線之隔、比鄰而居的。如果雙方均合理適用自己保有的權利就應是相安無事,甚至可以是攜手合作共同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但當權利遭到濫用,即越線時,情況就會截然不同。

實踐中,借知識產權之名濫用權利行市場壟斷之實的通常均是具有相當實力規模的大企業,反壟斷法對其進行規制使得有人據此推斷,保護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是水火不相容的,反壟斷法的施行會影響經濟「航空母艦」的成長。其實不然。對於由合法競爭而取得的市場主導地位以及依知識產權法依法取得的適度范圍內的壟斷,法律是當然進行保護的。只有當某些大企業濫用這種壟斷或地位作出違法的實質性的限制、損害競爭的行為時,反壟斷法才會對此行為進行規制。即「反壟斷法反對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企業,而是任何獨占市場的企圖;它所努力消除的並非簡單的企業優勢,而是藉助該種優勢對於競爭機制的扭曲與蹂躪;它所限制的並非企業通過先進的技術、優秀的策略等正當商業行為而獲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及高額利潤,而是出於減滅競爭壓力、長期輕松獲取利潤的目的,以非正當的方式對於該地位的維持與濫用;它所保護的並非弱小企業的弱小,而是保護它們獲得平等的發展地位」。 [③] 也就是說,反壟斷法的規制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對事不對人」的,其對濫用知識產權進行壟斷的行為進行法律規制的目的在於保證正當正常的競爭不被人為地非法限制,保證相關主體權利義務的平衡,維護創新的活躍、競爭的自由以及消費者的利益和經濟的正常有序發展。

聯繫到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以及相關的反壟斷規制,前者的真正建立也就十幾年的時間,正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進程中;而後者更是尚未真正起步,沒有完整系統的法律,更不用說專門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反壟斷法,只是在《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規中有一些零星的規范。

近年來,我國對外開發不斷擴大,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為了改善投資環境,也出於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越來越強調嚴格保護和適用知識產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國外先進技術及大量資本在進入我國市場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擁有這部分資源的一些跨國公司也相對比較容易在我國相關市場上取得支配地位。當他們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優勢限制或排斥合理競爭時,對我國的競爭秩序和民族經濟發展的沖擊及不利影響也同樣是相當巨大的。可嘆的是,我國對此卻不能依法加以規制,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因為師出無名:我們沒有與此相關的法律制度。於是,一方面,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別國法律的制約,另一方面,我們卻無法對國外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壟斷行為進行任何規制。對此,我們除了在根本上奮起建立更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以外,還應及時建立與之相協調配合的法律制度,如反壟斷法,以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們的權益。

9. 保護知識產權會不會造成知識壟斷如題 謝謝了

不會

記得採納啊

10. 知識產權哪些是壟斷 那些不是壟斷

知識產權都是壟斷,知識產權就是國家賦予的在一定時間內的壟斷權。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是否是壟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