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寶寶護食不讓別人碰,如何度過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
寶寶總“護食”,家長很擔憂
你見過小貓咪護食的樣子嗎?即使是一隻孱弱的小貓咪,當面對有可能奪走它食物的人或者動物,它都會亮出自己的爪牙,發出威脅的聲音來宣布自己對食物的主權。
年幼的孩子也是一樣,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視頻就是如此,一個在餐廳里吃飯的孩子,每當看到別人企圖夾走自己面前的菜的時候,都會邊哭邊阻止對方的動作,似乎在他眼裡看在,飯桌上的這道菜就是一塊“不容侵犯的聖地”,明明這么大一盤菜,他自己根本吃不完。
㈡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千萬別忽視,哪4招幫你度過這個階段
如果孩子有明顯的恐慌害怕,父母要做的是先從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既想要玩具,又害怕上前。這個時候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護,他可能會在以後的類似場合產生恐慌。有的孩子看到其它小朋友靠近就害怕,甚至還有的孩子看到其它小朋友過來就趕緊把自己手裡的玩具扔了。有些父母不僅不支持和理解孩子,反而焦急地催促孩子自己去把玩具要回來。因為他們擔心孩子要是不鍛煉這種勇氣和膽量,他以後就會是個"懦弱的"、被別人"欺負"的孩子。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千萬別忽視!
03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物權敏感期,也是家長建立規則的最好時期,要幫助孩子們明確物權的歸屬,懂得先徵得玩具的主人同意才能玩,捍衛自己物權的同時,也尊重他人的物權,培養他們的正確意識。
04 培養愛分享的家庭氛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身教遠勝於言傳,因此家長的示範作用很重要。與其喋喋不休的說教,不如父母先做給孩子看。
如果非常熟,關系非常好,我可能會在照顧自家娃的同時,也幫助對方的孩子用語言詢問或者找玩具來交換,甚至會用其它玩具轉移注意力,或者找一個兩個孩子可以一起玩的,比如泡泡機之類的。當然如果是關系一般的臉熟之人,我還是會做好自己的這部分。
如果對方能主動出來和自己孩子溝通就非常好,如果對方沒有反應,我還是會直接和對方說。 如果是兩個孩子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間搶玩具,同樣需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物權意識。
㈢ 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是個極易被人忽視而又對孩子健康成長很有積極意義的問題。尊重孩子擁有的這些物權,將會促進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發展。而尊重別人的物品則是一種社會規則,尊重這個規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成功順利地進行社會化。
培養物權意識的方法: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訂立規矩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規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學習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做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小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藉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適時的贊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教導,孩子逐漸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贊美和鼓勵,如:你真乖,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媽媽喜歡的,在鼓勵和贊美之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10、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卻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11、有效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㈣ 自己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是不是自私
④合理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確實是他們認識世界,以及評判周圍事物的重要過程,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物權敏感期”,也是他們在這個階段必然會經歷的一個狀態。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同孩子這種所謂的物權歸屬,同時利用引導的方式,去讓孩子安然的度過,而不是一味的訓斥孩子,因為暴力壓迫是不會帶來好的結果的。
㈤ 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1、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當孩子表現為東西佔用性,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這種行為時,首先家長要理解他這種行為表現,這是正常的,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樹立起自己的物權意識,通過對物品的確認,來認知物品與自己的關系,這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
2、不較真不責罵。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教會他學會分享的正確做法是不較真不責罵。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會分享是自己教育缺失,有失面子等,於是禁不住責罵孩子,與孩子較真,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對的。
3、找准機會適當提醒。比較常見的是當孩子跟別人玩耍時,面對彼此的玩具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可適當提醒孩子,教育他:小夥伴把他們的玩具分享給你玩,你高興嗎?當孩子點頭後,再告訴他:那你把玩具分給其他小夥伴玩,他們也高興是嗎?這樣就可以不強迫、自然性過度給孩子分享的意識。
4、分享後歸屬。當孩子分享他的玩具給別的小夥伴玩時,讓孩子明白玩具是屬於他自己的,在別人玩完之後也要讓小朋友知道需要還回來的,這樣讓孩子慢慢懂得也願意分享了。
5、不引逗孩子。物權意識初期敏感期的孩子,家長切記不可去引逗孩子,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就馬上搶奪孩子手中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孩子大哭時也不要說他小氣,這是不對的等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6、接受孩子的分享。當多次訓練孩子分享的意識時,孩子就會逐漸將手中的東西分享給我們大人吃,這時候一定要接受,不能說寶寶吃,媽媽不吃」,這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失望,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分享了,因為感受不到分享的樂趣。
㈥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
㈦ 如何培養幼兒整理物品的能力
早教的重要性已經被許多生理研究結果所印證。經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版神經系統發育最快、權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確實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其中0到3歲是寶寶早教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給寶寶進行早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0-6歲期間,寶寶會經歷口唇敏感期、手腳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否定敏感期、物權敏感期、身份確定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等等,早期的教育對孩子度過各種敏感期非常有幫助。家長可以選擇專業的早教機構進行早教,也可以在家早教。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要對其記憶力、聽覺能力、感覺能力、動作能力、模仿能力進行訓練。在家與在早教中心的區別在於早教中心的教學互動游戲比較豐富、教玩具種類多、而且有很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系統性地學習和良好的社會化環境會讓寶寶的早教效果更好。除此之外,早教也要注重家長與孩子的互動,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
㈧ 寶寶的物權意識敏感期被破壞了怎麼辦還能補救嗎
我這么看: 1,相對於佔有意識,風度感更難在幼兒期培養,在幼小時植入過這個思想對孩子成長是很有益的。 2,孩子現在對於自己的東西不太會保護,不會強硬的搶回來,這也不是大問題。一方面可以請老師稍為照顧,制止、批評這些爭搶舉動,第二這個意識也好培養,讓孩子選喜愛的玩具,然後告訴他如何愛惜好這些玩具,輕拿...輕放,用心玩,玩過回復原裝放好。然後滲透一些東西是你的,可以給小朋友玩但要記得收回的意識,沒問題的。
㈨ 什麼是兒童敏感期呢
幼兒的情緒變幻莫測,隨著見識的增長,很多時候都會鑽牛角尖,還愛跟父母鬧別扭、發脾氣。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行為讓爸爸媽媽們難以理解,許多稀奇古怪的行為會讓我們困擾、生氣。同時會讓親子關系產生矛盾,形成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造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孩子正處於敏感期。幼兒的敏感期存在於各個階段,並且是充滿彈性,因人而異的。在孩童的心理發展中會出現各種敏感期,如行走敏感期、細節敏感期等等。這是孩子在用一種獨特並且強烈的方式去感知這個世界,這一時期孩子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並且會解鎖很多新技能,這也對孩子之後的智力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什麼是兒童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對環境中的某一項特質專心,而拒絕接受其他特徵的事物。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敏感期
那麼,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敏感期呢?
01自由環境
解放孩子的頭腦,讓孩子的思想從道德與成見中解放出來,解放他的雙手,從「這兒不許動」、「那兒太臟不要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孩子玩水時,給他們穿上防水服,挽起他們的衣袖,在孩子耳邊告訴他「開心得玩吧!」
02把握敏感期
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任何東西都不願意與別人分享。作為父母,千萬不要武斷的認為孩子是自私的。不要不斷到在孩子耳邊嘮叨:「不要那麼自私嘛。」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
當孩子進入邏輯思維敏感期的階段時,最大的表現就是不停的詢問「為什麼」。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煩,甚至會對孩子發火,叫孩子閉嘴。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階段,作為家長一定要理解並珍惜,因為在邏輯思維敏感期階段,是孩子學習並認知這個世界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