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知識產權付出越大。知識產權保護越久
依法辦事,期滿不付費,知識產權可能逾期無效,難以再保護
Ⅱ 為什麼在中國知識產權難以保護
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商品經濟和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物。自十八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在生產領域中開始廣泛採用科學技術成果,從而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產生了保障知識產品私有的法律問題。資產階級要求法律確認對知識的私人佔有權,使知識產品同物質產品,一樣成為自由交換的標的。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與傳統財產制度相區別的新的財產方式——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歷史不長,它的興起至今只有兩、三百年的時間,但對於推動資本主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知識產品的生產數量和佔有容量,往往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經濟文化水平的標志。因此,凡是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都較早地建立和健全了他們的知識產權制度和知識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問題,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識產品所有者以專有權,促使知識產品進入交換和流通,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各項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發展及不足在我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知識產品的認識出現了重大意義的突破。《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民法通則》中的知識產權制度,不僅對我國現階段存在著的商品經濟作出了正確的說明,而且明確地承認技術已經成為獨立存在的知識形態的商品。這些科學論斷正是我們建立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幾年間,經過巨大的努力,我們先後頒布了《商標法》(1982年),《專利法》(1984年),修訂了《發明獎勵條例》(1985年)《自然科學獎勵條例》(1985年),發布了《合理化建設和技術改進獎勵條例》(1982年)。1986年4月通過的《民法通則》在第五章針對知識產權作了專門規定,從而為建立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規范體系提供了指導性原則。
Ⅲ 什麼是維護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
知識產權具有3個特點:
①專有性。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 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這表明權利人獨占或壟斷的專有權利受嚴格保護,不受他人侵犯。只有通過「強制許可」、「徵用」等法律程序,才能變更權利人的專有權。
②地域性。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邊互惠協定外,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范圍內發生法律效力。
③時間性。即法律對各項權利的保護,都規定有一定的有效期 ,各國法律對保護期限的長短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只有參加國際協定或進行國際申請時,才對某項權利有統一的保護期限。
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日內瓦的總部
1893年,據《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成立的國際局與據《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成立的國際局聯合起來,組成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聯合局。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成立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74年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它的宗旨是通過國際合作與其他國際組織進行協作,以促進在全世界范圍內保護知識產權,以及保證各知識產權同盟間的行政合作。中國已在1980年3月3日參加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同年6月3日成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6種知識產權類型,即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並規定了知識產權的民法保護制度。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發明獎勵條例》等單行法和行政法規也都對相關的知識產權作了規定。
世界知識產權日 4.26
世界知識產權日的由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及利亞在1999年的提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2000年召開的第三十五屆成員大會上通過決議,決定從2001年起,將每年的4月26日定為「世界知識產權日」。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生效的日期。設立世界知識產權日旨在全世界范圍內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
歷年「世界知識產權日」主題回顧
2001年 今天創造未來
2002年 鼓勵創新
2003年 知識產權與我們息息相關
2004年 尊重知識產權 維護市場秩序
基本常識
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科學技術方面或文化藝術方面,對創造性的勞動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
知識產權包括工業產權和版權(在我國稱為著作權)兩部分。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制止不正當競爭等。版權是法律上規定的某一單位或個人對某項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銷售的權利,任何人要復制、翻譯、改編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權所有人的許可,否則就是對他人權利的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實質是把人類的智力成果作為財產來看待。
商標權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商標是用以區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我國商標權的獲得必須履行商標注冊程序,而且實行申請在先原則。
著作權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作品的原+創作者,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
專利權與專利保護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專利權人對該項發明創造擁有獨占權,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和進口其專利產品。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厲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專利保護採取司法和行政執法「兩條途徑、平行運作、司法保障」的保護模式。本地區行政保護採取巡迴執法和聯合執法的專利執法形式,集中力量,重點對群體侵權、反復侵權等嚴重擾亂專利法治環境的現象加大打擊力度。
知識產權的三個特點 :
1、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即獨占性或壟斷性;
2、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即只在所確認和保護的地域內有效;
3、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即只在規定期限保護。
從創新和擁有知識產權的關系看,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自主創新獲得知識產權;
二是聯合創新(即技術創新體系中的產學研相結合)取得知識產權;
三是直接引進知識產權。
希望採納
Ⅳ 怎樣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用法律啊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直接關繫到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中國政府保護知識產權的態度是鮮明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各知識產權相關部門統籌協調,不斷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工作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一,關於打擊盜版問題。有關部門一是從生產源頭方面重拳出擊,不久前新聞出版總署對涉嫌違規的48家光碟復制企業進行認真檢查,目前已經對14家光碟復制企業依法進行了行政處罰。
二是大力推進政府和企業軟體正版化工作,截止2005年3月30日,全國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及其各個部門完成了正版軟體采購和安裝更換工作。截止2006年初,全國330個地市級政府已經落實了正版軟體采購的資金,正在逐步推進正版化工作,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浙江等經濟發達的省市,還完成了123個區縣級人民政府的軟體正版化工作。從2006年開始,大型企業正版化工作也已開始逐步進行。
三是要求計算機生產企業預裝正版軟體,信息產業部、國家版權局和商務部已於今年3月聯合發布了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體有關問題的通知。
二,關於打擊零售市場假冒商品的問題。2006年2月,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關於對有關商品批發零售市場繼續進行整治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工商機關保持並繼續加大對有關小商品交易市場的整治力度。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6月底關閉售假比較嚴重的襄陽路市場,北京市政府向涉嫌售假的零售市場派駐執法隊伍,加大力度,進一步開展集中整治。
三,關於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問題。2004年,高法和高檢頒布了《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後,大幅降低了刑事責任門檻。2005年10月,高法和高檢又下發了《關於辦理侵犯著作權刑事案件中涉及錄音、錄像製品有關問題的批復》,明確知識產權刑事司法解釋適用於錄音、錄像製品。為了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2006年3月,高檢、公安部、全國整規辦、監察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見》。為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全國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均設立了專門審判知識產權案的知識產權審判庭。2005年,全國法院系統共受理侵犯知識產權生產銷售假冒商品和非法經營罪案件3567件,審結3529件,分別比上年上升了27.9%和28.3%。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中國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得到了明顯的成效。
四,關於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商務部會同國家工商總局、版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於2006年2月聯合頒布了《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商務部會同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海關總署、貿促會又共同制定了「藍天會展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計劃」,擬在2006年—2007年3月期間,對國內10個重點政府展會和10個重點商業展會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專項監督檢查。
五,關於知識產權透明度問題。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嚴格履行了相關的知識產權通報和審議義務,中國政府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在知識產權的溝通和交流方面,有著暢通的渠道,中方一直積極向有關國家通報相關的知識產權信息,在涉及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起草過程中,中國的相關部門也充分徵求了公眾意見,包括外國駐華企業的意見。為了進一步做好透明度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網上開辟了專欄,將有關知識產權的審判文書於網上公開。
總之,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盡管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中國政府始終以負責任的態度,高度重視並積極推進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我希望外國政府和企業對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有更多的了解。
Ⅳ 中國是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的
通過知識產權法及參加的巴黎公約以及參加的專利合作條約來保護的。
Ⅵ 中國是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的
首先對於我們的智慧成果,要通過法律途徑來申請保護。
而,對於侵犯我們智慧成果的事情,我們也是要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
Ⅶ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行動已有幾年
今年6月是中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10周年。近年來,中國在向回知識經濟答轉型過程中,知識產權領域取得了巨大發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認為,中國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典範。
今年世界知識產權日期間,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在接受采訪時稱,中國經濟正在向知識經濟轉型,相關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發展。高銳說:「中國知識產權體系的快速發展也體現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公司和大學日益成熟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以及支持知識產權的現代法律基礎。」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