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一、奴隸社會
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國君交納貢賦制、派兵打仗。
二、封建社會
1.戰國→確立土地私有→獎勵軍功,促進新興地主崛起。
2.秦朝→確立土地私有→按畝納稅(地租)、按戶籍征發賦、役(兵役和雜役)
3.漢朝→確立土地私有→按畝納租稅(少)、按人丁負擔賦、役(重)
基本上是以稅人為主,人身控制嚴格。
其間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相反又把農
民禁錮在"王田"里當牛做馬,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4.北魏到隋唐時期(孝文帝改革——780年)
封建土地國有制→以人丁為主負擔均田制、租庸調制(庸在隋出現,唐朝取消年齡限制,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是三位一體。
由於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慾望增強,地主進行土地兼並→國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實(均田制徹底崩潰,租庸調制無法實施)→780年實行兩稅法(戶稅和地稅、時間固定、人身控制鬆弛)。→法律上推動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現,地主在大規模的庄園中實行分工合作的勞動,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
兩稅法實際上是在國家承認地主土地兼並的前提下,依據土地資產向地主征稅,性質上屬於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5.北宋王安石變法
募役法是對「庸」的繼承和發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稅法是對兩稅法稅地的繼承。這些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6.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賦役合並、將田賦、徭役、雜役分攤在田畝上,即役歸於地、量地計丁、計畝徵收、折銀徵收。說明了封建國家重視土地的程度已經大大超過了重視人口。而折銀徵收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7.清朝的攤丁入畝
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固定丁數的基礎上,推行「攤丁入畝」的辦法,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徹底解決就丁、田並征的雙軌制征稅形式,從而完成了自唐代兩稅法以來我國封建賦役制改革——並役於賦、人頭稅歸於土地稅的歷史進程。這樣,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鬆弛,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階級矛盾暫時得到了緩和,促進康乾時期經濟的較快發展;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促進了我國人口增長。
② 中國歷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
1、奴隸社會土地所有制:
(1)性質: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
(2)興衰:它始於商朝,完備推廣於西周,春秋後期逐漸瓦解。
(3)內容(權利與義務):土地所有權屬於國王,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並剝奪奴隸的勞動果實
2、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戰國確立。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政府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標志著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地主佔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剝削農民。這種制度是我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種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地主階級正是憑借對土地的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於他們。這種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對於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後。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國)、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種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為了戍邊和保證軍需。不少朝代都實行過,如西漢、東漢、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實行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農民背井離鄉,土地荒蕪,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推行屯田。後來,魏、蜀、吳也都實行屯田。
基本特點和具體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含有兵農合一成分
方式:這是政府或統治者組織的農民或軍隊的開荒種地。屯田有軍屯、民屯。軍屯:由士兵屯墾;民屯則招募流亡農民進行屯墾;屯田農民要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政府設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別不同情況按比例向官府交納收獲物,但他們不再負擔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證了軍糧供應,為統一北方提供了物質條件。
▲均田制:
實行:均田制始於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鑒、吸取,其影響深遠。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量無主荒地和勞動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實行這種制度不觸及貴族地主利益,農民對國家承擔租賦徭役,貴族地主無此負擔。
內容: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應受田;——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②土地不得買賣;——對土地兼並有所限制。 ③官吏得給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④農民對封建國家的租、調、役負擔。(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政府規定,一夫一婦要向國家納租粟二石,納調帛一匹,產麻的地方納布一匹(不交帛)。此外,農民還要向政府承擔一定的徭役雜調。
作用:授田時,既不觸動地主的土地,又能使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較完備)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不佔主要地位,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存在這種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封建經濟基礎,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在封建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主不斷兼並農民的土地,使這種土地所有制不斷破產。
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③ 歷朝歷代都會對土地進行改革為什麼還會有弊端呢
公有制放在古代,能在一段時間內遏制土地兼並,但無法解決王朝覆亡最根本問題:馬爾薩斯經濟下國家趨近於人多地少、政權毀滅的矛盾。
在古代中國,皇權建立在地主階級和士人支持上,公有制也不可能建立起來(王莽試過一次之後就沒人再嘗試了。)只有當能不依賴地主階級,就能進行統治的政權建立起來後,公有制才有實施的可能。
人類步入現代社會,現代科技+資本主義自由商業制度產生出大量的非農業勞動機會,同時農業勞動力被機器替代,小農階級才被撤底消滅。這個過程必然是伴隨土地大量兼並的。沒有土地兼並,則沒有生產效率的提高。
中國式的公有制,在改革開放之前消滅了土地兼並,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90年代之後,則起到加速土地兼並的作用。沒有中國式的公有制,城市人口不可能以這么高的速度和效率從農民手中掠奪土地(看看全國有多少城中村就知道)。如果私權確立,一個開發商要面對眾多談判對象,每個農戶都能搞死你。而現行的制度,是國家先將農村集體土地徵用變為國有土地,再轉賣給開發商,談判成本大大降低。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公有制沒有起到任何幫助農民守住土地的作用。如果往深的說,目前存在的土地公有制是沒有「確權」的公有制。
所以,所謂土地公有制能防止土地兼並的說法,只能說於古於今都不太合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Arthur Wang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6950175/answer/34669053
來源:知乎
從理論上看,國家以公有制土地方式杜絕了土地的永久轉讓,是可行的;
從實踐看,雖然多有挑戰,比如轉讓使用權,挪用土地等,但在大框架下,還是有效的;
從反對者看,對土地私有制鼓吹的越瘋狂,證明該制度對抑制土地兼並越有效~
④ 土地使用權歷史遺留問題
完全可以,去國土局辦理更正登記,把購房協議帶上,有問題再聯系我。土地性質怎麼可能因為購買人的戶口性質而改變.
⑤ 中國從古到今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還有產品分配權歸誰所有 總結概括
一、中國古代三次農地變革
在中國古代社會,有過三次大的農地變革,其中有兩次比較成功,一次完全失敗。
第一次變革是戰國初秦國商鞅主持的「廢井田、開仟陌」。要旨是打破原有貴族領主世襲的「井田制」,「為田開阡陌封疆」,承認新開墾的土地歸墾者所有,公平征稅,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次農地變革和其他「變法」相配套,取得很大成功:「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為秦國富國強兵、兼並六國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變革是西漢末年王莽主持的「托古改制」。宣布天下田為「王田」(即土地國有),家庭人口男性不滿8人而田地超過一井(900畝)的,余田須分給同族人或鄰里鄉親,無田的按一夫一妻授田百畝。這次農地變革作為王莽「托古改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恢復「井田制」,抑制土地兼並。但在實行中不僅沒有取得應有效果,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王田」制沒有推開,王莽政權就被推翻了。
第三次變革是北魏到唐初實行的「均田制」(亦稱「計口受田」)。唐初「均田制」規定:每個18歲以上的男子受田100畝。其中20畝可以傳給子孫,叫作「永業田」;80畝歸受田農民在世時使用,死後由官府收回,叫作「口分田」。「均田制」是在政府佔有大量空荒地基礎上實行的,不觸動原有土地格局。「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相配套,為唐初經濟發展和國力強盛打下了重要基礎。
為什麼商鞅主持的「廢井田、開阡陌」和北魏、唐初的「均田制」改革成功而王莽搞的「王田」改革失敗了呢?察其本末,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商鞅和北魏、唐初的農地改革是應時而改,順應了土地運行規律,而王莽的改革卻是逆時而動,違背土地運行規律。商鞅處在戰國初的秦國,那時經過春秋時代的諸侯混戰,周室王朝已大大衰微,作為周室王朝的經濟基礎——宗法性的井田制也隨之衰落,開墾的私田在諸侯國漸次興起。但井田作為傳統的土地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有大量尚未開墾的土地,但因受井田制的束縛開墾乏力,井田制本身的衰落又阻礙秦國經濟發展,更難以適應秦國面向東方諸國的爭霸形勢。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的土地變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打破了宗法性的土地桎梏,促進荒地開墾,活化了土地資源,解放了農地生產力,為秦國國富兵強、稱霸諸侯奠定了基礎性的制度。
北魏、唐初的「均田制」改革主要是適應長期戰亂後形成的大量無主荒地、無地農民又迫切需要田地耕種的形勢下推行的,在相當范圍內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調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在一定意義上抑制了土地兼並,成為開創盛唐時期的重要制度因素。
相比之下,西漢末年王莽搞的「王田」改革卻想把行之幾百年、成為普遍事實的土地私有制恢復為西周時代的宗法(公有)井田制,實在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脫離時代現實的狂妄之舉,只能遭到社會性的反對,無法推行是必然的。
二、建國以來三次農地變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也有過三次大的農地變革,其中兩次成功,一次失敗。
第一次變革是發生在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運動,簡稱土改(解放區在戰爭期間就完成了土地改革)。這次改革的主旨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雖然這次土地改革存在種種問題,包括其手段、方式、政策都值得反思。但無庸置疑的是:通過這次改革,實現了幾千年來農民「平田均地」的夢想,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也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上世紀50年代初中期國家的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改革的領導層將建立農民土地所有製作為權宜之計,所以幾年之後就被集體所有製取代了,造成對農民土地所有權的非自願剝奪。
第二次變革是發生在1953—1957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先是初級合作化,後轉入高級合作化,直到1958年的公社化。通過合作化運動,將農民土地所有制變成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完成了農地私有向農地公有的轉變。這次土地變革總體看是不成功的。在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大二公」的集體經濟體制,成了束縛農民積極性、農村生產力的桎梏,使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停滯不前,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與五十年代初中期相比明顯下降。土地集體所有的後滯性影響直到現在,成為大批農民失地、大量農地流失的總根源。
第三次變革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家庭聯產承包。其實質是將集體所有的農地承包給農戶經營,形成所有權歸集體、經營權歸農戶、兩權分離的農地格局。這次農地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迄今為止長達近30年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但從另一方面看,由於農地承包沒有觸動集體所有權,農民對承包土地享有的權利殘缺不全,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越來越突出。而最大的弊端就是土地集體所有權的虛化造成農地的大量流失,農民的土地權益被嚴重侵犯,耕地的大量減少還對農產品供給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⑥ 中國各個朝代所用過的土地制度
、夏、商——奴隸社會。土地公有制(國有制)
2、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階段。土地分封制,歸屬於天子和諸侯。
3、戰國——為獎勵軍功和維持貴族統治確立土地私有(食邑)。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變法。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和法律條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如春秋時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
4、秦——確立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5、漢晉承秦制,但賦、役按人丁負擔,土地集中於士族手中。中間新朝王莽改制,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國土地改稱「王田」,禁止買賣。不僅沒有解決土地問題,相反使各種土地矛盾激化。
6、隋唐時期——封建土地國有制。實行三位一體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由於地主追求土地的慾望增強,進行土地兼並致使國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製成為既定事實,均田制徹底崩潰,租庸調制無法實施。公元780年實行兩稅法在國家承認地主土地兼並的前提下,依據土地資產向地主征稅。從法律上推動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現。
7、宋——為保證了農民生產,增加財政收入。王安石變法行使方田均稅法,這是對兩稅法稅地的繼承。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佔有土地的多少和貧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8、明——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改革賦稅制度,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雜役分攤在田畝(役歸於地)、量地計丁、計畝徵收、折銀徵收。說明國家重視土地的程度已經超過人口重視。同時折銀徵收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9、清——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徹底解決就丁、田並征的雙軌制征稅形式,從而完成了自唐代兩稅法以來我國封建賦役制改革——並役於賦、人頭稅歸於土地稅的歷史進程。此實施促進了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達到封建社會頂峰。
⑦ 歷史上個人有哪些方式無償取得土地使用權
「行政劃撥」方式是歷史上無償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唯一方式。
與在冊戶口人數有沒有必然聯系。
現在取得土地使用權也有行政劃撥方式,這個主要看是否符合「劃撥目錄」的規定,否則,必須按照市場方式——「招標、拍賣、或掛牌」等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
⑧ 最早的時候土地使用權是怎樣出讓的
已經簽定了土地出讓合同並已交納全部土地出讓金,但未辦理土地使用權證書,你只對這塊土地擁有一定程度的所有權,比如遇到國家徵收或者他人對此非法侵佔等等,你都有權主張賠償等權利,法院也會支持你。
說你只有部分所有權,主要體現在,現在你對這塊土地使用和處分還收到法律的限制!
1、現在還不能在此土地上開工建設,根據相關法律,開工建設要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證件,但其必須以《土地證》為前提
2、不能抵押這塊土地「 房地產抵押,應當憑土地使用權證書、房屋所有權證書辦理。」
3、不能轉讓這塊土地「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符合按照出讓合同約定已經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的條件
⑨ 古代人買房子有土地使用權嗎
那會兒的土地屬於私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花一木都屬於國家。那時候你買了地就是你的了,你兒子你孫子你曾孫子都能繼承,除非你樂意賣了。沒看見那麼多影視故事裡的壞蛋都是騙窮人的地契什麼的給自己圈地么,一方面圈著了就永遠是自己的了,另一方面,幹嘛要騙地契而不是說你這70年到了之類的話,不都是不講理強占你的地么?因為沒這種說法。70年真的是我國亘古未有的一條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