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陸不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那大陸在這個問題上持什麼觀點
這是當初寢抄室討論主題之一,從本襲科到研究生。
好像討論到研二的時候終於得出的結論是,大陸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沒有觀點,人大法工委的眾人好像還不理解這個理論,或者他們怕人們誤會「物權行為無因性」。
其實,我也見過有德國學者在聽自己中國留學生介紹後,認為中國大陸其實已經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參見:[德]M·沃爾夫 著,吳越 李大雪 譯:《物權法(2004年第20版)》中文版導言第4頁~第6頁,法律出版社 2004年7月第2版。
本科時看的書,當時對於此說法深信不疑。
2. 合意為什麼是物權行為
1、要看什麼合意了,並非合意都是物權行為
2、只有關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才構成物內權行為
3、你要看容物權行為的定義——直接導致物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物權行為是一個雙方法律行為,所以需要意思合致,即合意
4、具有物權變動的合意,僅僅代表物權行為成立,但不一定生效。如果像在日本那樣採用物權意思主義的國家,(有爭議),具有物權變動的合意,原則上物權行為就生效並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但如果在德國那樣採用物權形式主義的國家,具有物權變動的合意後,不動產還需要登記,動產還需要交付作為生效條件。
5、有句名言,交付是一個真正的契約,實際上就是說的在移轉動產佔有的過程中,本身包含著變動物權的合意。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交付包含了物權行為和佔有移轉的事實兩者,而第4點的交付,則是從狹義地角度,只包含了佔有移轉的事實。登記其實也可作同樣的解釋。
3. 不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那麼法律行為無效,交付標的物所有權發生移轉嗎
無效。如果認為物權變動是有因的,即物權變動的前提是法律行為的有效,那麼法律行為無效自然物權就不發生變動。
4. 我國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那麼無效的債權行為 +登記是否發生物權變動
是這樣,不承抄認無因性意味著繼受取得必須以有效的債權行為為前提,但是原始取得跟債權是沒有關系的。
你所說的情況,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受脅迫訂立的房屋買賣契約,由於可撤銷,出賣方享有撤銷權,這個撤銷權是一個形成訴權,通過起訴,法院判決勝訴,契約歸於無效,這時買受方自然不能繼受取得房屋所有權,登記也無效,以判決書為准。
第二個,如果是出賣他人房屋的無權處分行為,買受方不知情,則可能構成善意取得,此時原房屋所有者即使不追認買賣契約使該效力待定的契約歸於無效,也不影響善意取得的成立。此種情形屬於法定緣由的取得,而非基於權利或原所有者的意思,是原始取得。第二個如果不好理解就將房屋視作夫妻共有,房產證上只有丈夫的名字,丈夫不經妻子同意而出賣房屋,同樣是無權處分。
5. 我國民法為什麼在承認區分原則的同時又不承認物權變動
我國法律就是承認區分原則所以才承認物權變動。
即承認無因性。合同的效力與否,不影響物權變動。
6. 無法定物權的時候,當事人可約定創設具有物權性質的合意。如何在物權法定下,合意物權性質可以舉例子么
不是現在物權法定,就意味著以前無權可以約定,以前是債權物權不分,現在物回權分答離出來而已。這是回答的你標題的問題。
這是你正文中的問題,你所指的是情況,在善意取得制度沒有出現之前,其實就是有效的,只不過在善意取得出現後,認為合同效力待定,在去年生效的買賣合同解釋中,歸回合同都有效。在法學人看來,只是正確觀點的回歸。
7. 我國物權法不承認物權變動的無因性
法律行為不成立,物權變動就不會發生啊,比如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自始至終都是無效法律行為,因為這種無效法律行為產生的物權變動也就無效啊,盜竊他人財物後轉賣,這種行為就屬於無效行為,買受人是無權佔有,應當返還的
8. 我國物權法為何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物權行為理論是近兩百年來民法界爭論最大的問題之一,其影響橫貫整個民法體系。隨著我國近些年來民法典的起草,我國關於認物權行為理論的爭論日趨激烈,明確我國民法是否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一、物權行為理論概述
所謂物權行為就是指以物權變動為目的,並須具備意思表示及一定形式要件的法律行為[1].
物權行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提出來的。薩維尼在《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寫道:「私法上的契約,以各種不同的制度和形態出現,甚為繁雜。首先是基於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並廣泛適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方麵包括佔有之現實交付,他方麵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如在買賣契約中,一般人只想到債權契約,卻忘記了交付之中也含有一項於買賣合同相完全分離的,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2]」在這段論述的基礎上薩維尼創造了物權行為理論。
薩維尼的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含了三個要點:
1、區分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獨立原則,指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作為債權法上的原因行為(如買賣合同)和作為物權法上的履行行為(如合同標的物的交付),是兩種不同的行為,物權行為獨立於債權行為而存在如在買賣合同中,除表達買賣合意的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一個以交付為形式的物權合同,才能移轉所有權。
2、抽象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所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原因行為即債權行為的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並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行為一旦生效,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實際上,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僅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過是一個從邏輯體系方面論述,而另一個是從效果方面論述。
3、形式主義原則,指作為物權變動基礎的獨立的物權意思必須要以一種客觀能夠認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加以確定的原則,一般認為,此種表現方式就是不動產的登記和動產的交付。按照形式主義原則,當事人在設立、移轉、變更或消滅物權時,如在提交不動產登記申請時,或者在移轉動產的佔有時,肯定要有意思表示,而且正是這樣的意思表示使得雙方當事人從各自獨立的物權意思走向了「物權合意」[3].
綜上所述,概括起來說,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括三點:第一,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第二,物權行為獨立於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第三,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的影響。
二、我國現行法律對待物權行為理論的態度
在我國學者們對我國現行法律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如學者孫憲忠認為「我國民法在不知不覺中承認了物權行為」[4]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以及《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另一方則如梁慧星先生認為 「我國現行法不承認有物權行為,以物權變動為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並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 [5]」
筆者認為,我國現行法律並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因為如果要認定一個國家的法律承認物權行為,那麼這個國家的法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上要承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性。具體到所有權移轉上,第一必須強調形式,第二必須尊重所有權移轉的效果把他和原因行為相分離。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我國法律承認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解除後有要求回復原狀的權利。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法律並沒有強調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效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現行立法並沒有具備承認物權行為理論的必要條件。
2、在立法細節上須嚴格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確認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法律行為。其中最重要就是明確物權行為的發生時間。這一點往往被支持我國法律承認物權行為論者所強調。因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 73條第二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與《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我國法律似乎給出了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從而物權行為得以與債權行為相區別。但筆者以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因為持這些觀點的人顯然混淆了物權的變動和物權行為。正如崔建遠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物權變動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民法上都會存在[6]」在不承認物權行為的法國日本都規定了物權的變動時間,但是「它是不是由物權行為引發的,從意思表示的角度觀察,它是不是同時表現為一類法律行為,並且是物權行為,則取決於它所處於的民法所選擇的立法目的、立法計劃及物權變動模式[7]」。依反對物權行為理論學者的觀點,物權移轉的時間無論是什麼時候,物權移轉的合意早在合同簽訂的時候就確定了,而之後的所謂交付僅僅是一個完成合同的事實行為,就它單獨而言並沒有法律效力。所以《民法通則》72條第2款和《合同法》的133條僅僅確定的是在雙方沒有明確約定時,物權變動的時間,而並非是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
根據《擔保法》第四十一條,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這條法律規定實際上將合同的生效時間與物權的公示行為進行了捆綁,可知我國民法並沒有嚴格區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發生時間,而是簡單將兩者混為一談,因此,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立法也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3、在立法,司法實踐中應主動適用物權行為理論解決遇到的理論難題。但我國卻沒有這種現象,如《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房地產抵押合同自抵押登記之日起生效。這些規定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登記過戶是合同的履行行為,以合同履行為合同的生效要件,實際上是把這些合同作為一個實踐合同處理,而對比其他合同,把房地產合同作為實踐合同顯然是嚴重不公平的。但這個問題如果套用物權行為理論就很好解決,把房地產買賣合同分為兩個法律行為,沒有登記,物權行為無效,債權行為仍然有效,這樣既保證了房地產管理秩序,又可以避免沒有過錯的一方因合同無效或被撤銷而顆粒無收。但是,我國的司法實踐卻沒有這樣做。
綜上所述,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立法體系是不承認物權行為的。
9. 未完成物能不能達成物權合意
您好!只有關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才構成物權行為
物權:直接導致物權變動效回果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核答心是意思表示,物權行為是一個雙方法律行為,所以需要意思一致
具有物權變動的合意,僅僅代表物權行為成立,但不一定生效
動產是以交付為要件,不動產以登記為要件
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