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著作權的內容包括哪些
著作人身權是指作者通過創作表現個人風格的作品而依法享有獲得名譽、聲望和維護作品完整性的權利。該權利由作者終身享有,不可轉讓、剝奪和限制。作者死後,一般由其繼承人或者法定機構予以保護。根據中國《著作權法》 的規定,著作人身權包括:
1、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布於眾的權利;
2、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3、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4、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又稱著作精神權利,指作者對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種與人身相聯系或者密不可分而又無直接財產內容的。
(1)著作權法例外擴展閱讀:
著作權的意義
1、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律制度。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百多年前源於西方,促進知識的積累與已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為社會進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著作權保護不僅僅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版權產業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2、著作權調整的范圍很廣,涉及到調整作者、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問題平衡創作者和使用者的關系,即要充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又必須給作者以限制,滿足公眾的需要。
可以說,著作權(版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動每一個角落,但是包括許多人,乃至作者和法官、律師對著作權法存在誤解,更多的老百姓缺乏著作權法律常識和版權意識。
『貳』 《著作權法》與《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適用順序是什麼
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軟體保護相關,優先適用《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但是由於法律的層級,《著作權法》高於《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所以,《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不得和《著作權法》抵觸。
『叄』 我國著作權法關於法人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是否存在沖突 應當如何解決
法人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
職務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除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外,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體等職務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
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
1、創作者的身份。法人作品的創作者可以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成員,而職務作品的作者一般就是該單位的職員。
2、反映的是誰的意志。法人作品 反映的是法人或者組織的意志,而職務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個人的意志。
3、署名主體是誰。法人作品一般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進行作品署名,而職務作品一律是由個人進行署名,即使是符合法律規定例外情形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也不得在職務作品上署名。
4、由誰承擔責任。法人作品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當然也由其享受相應權利,個人不得基於作品本身享有任何權利。而職務作品的著作權由個人享有,但除法律特殊規定的范圍外,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限期優先使用。
『肆』 《著作權法》第一章第三條第九點:「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具體是指哪些作品
演算法人創作作品,完成發表之日起就受著作權法保護了,做著作權登記的話是能夠更好地保護。
『伍』 著作權法17條的例外
提問抄者, 中華人民共和襲國著作權法(2010)第十七條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本條規定很明確,一、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可以為委託人也可以為受託人或者二者共有;二、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事實上,如題「著作權法17條的例外」,一般是沒有簽訂委託合同為例外,即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陸』 以下哪項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選C,都不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
『柒』 不視為專利侵權行為和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行為的異同點
一、不視為專利侵權行為和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行為的相同點
兩者都屬於權利保護的例外情況,可以不經專利權人或著作權人許可而進行。
二、不視為專利侵權行為和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行為的不同點
1、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不同
根據《專利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無需向專利權人支付費用。而根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情況,可以不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同時《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2、兩者側重點不同
《專利法》鼓勵發明創造,但是不能阻礙科學技術發展,所以有例外;《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行為保護的是文化,盡量不阻礙文化的傳播,所以有例外。
3、兩者構成侵權不同
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從著作權人方面來看,是對其著作權范圍的限定;從著作權人以外的人(即使用者)來看,則是使用他人作品而享有利益的一項權利,它是不支付報酬,也不構成侵權,是合法行為。
而專利權受到侵害時,不論是專利權人還是利害關系人既可以請求專利管理機關進行處理,可以向法院起訴,通過司法程序來處理。其中行政程序不是終局裁決,當事人對行政處理不服的,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7)著作權法例外擴展閱讀:
使用他人作品的,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由於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無法指明的除外。著作權法所稱已經發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權人自行或者許可他人公之於眾的作品。
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的,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
《專利法》第六十九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五)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
《專利法》對侵權行為中的假冒他人專利、泄露國家機密、徇私舞弊等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另外,我國《專利法》第五十八條和五十九條還對侵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
《專利法》第五十八條中明確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此專利侵權主要給予民事制裁,但有時也需要刑事制裁。
同時《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的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也作了相關規定。此外,專利權人不僅可以要求經濟損失賠償,而且還可以要求採取恢復專利權人的業務信譽的措施。
『捌』 我國著作權法對權利限制的例外是如何規定的
第四節 權利的限制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第二十三條 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玖』 我國著作權法對於合作作品其著作權的行使以及例外的規定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如下:
第四條: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內律,不得損害公容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第八條: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並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等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第十七條: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第二十條: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
『拾』 我國其他法律能否規定著作權屬於作者的例外為什麼
按法律規定,著作權是作品完成之日開始享有的,而不是作品發表之日。也就是說不論是否發表,依法享有著作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