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該如何落實該款項
雖然都說自媒體洗稿已經構成了侵權,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是非常難的,因為網路就是一個特別難管的地方,而且雖然說是洗稿是侵權,但是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界定,因為自媒體洗稿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這種風氣在媒體中特別常見,一直以來都有抵制的聲音,但是一直都解決不了,從法律上來約束固然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但是現在也找不到一個特定的約束條件。
建議明確自媒體提高為侵犯版權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但是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又是不一樣了。我覺得這個建議還是挺棒的,但是實施和想法畢竟還是兩個概念。因為現在抄襲成風,不僅是自媒體,甚至有很多的其他的方面都是抄襲,而且又沒有一個定性,所以真正判別起來還是特別難的。
最後要奉勸大家一定要尊重原創,不要洗稿。
2. 代表建議將「洗稿」明確列為侵犯版權法定情形,你支持嗎
支持。近年來,“內容點擊10萬+”日趨成為自媒體生存的法則。受此驅動,通過對他人的作品進行內容篡改、語序調整、結構重塑和表達轉換,將他人作品“包裝”為自己原創作品的“洗稿”現象頻繁發生。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升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彭靜提交了《關於加強自媒體洗稿法律規制的對策建議》的提案。她認為,“洗稿”現象的存在不僅損傷了原創者的創作積極性,更暴露了我國對知識產權進行法律保護的短板。
一是法律對原創者著作權保護不完善。目前我國對“洗稿”行為進行規范的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按照“思想與表達分離”的原則,《著作權法》不保護思想,只保護作者對思想的表達,而“洗稿”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文字表達上下功夫,力求與原創作品之間在文字表述上達到90%以上的差異,使得《著作權法》在“洗稿”行為的侵權認定上困難重重。
為了有效規制“洗稿”行為,切實維護原創者的知識產權,彭靜建議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她建議《著作權法》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將“洗稿”明確列為侵犯版權的法定情形,同時規定“洗稿”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而言,建議立法部門完善作品獨創性的認定方法,增加“洗稿”的條文規定,確保打擊“洗稿”行為有法可依。
3. 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洗稿」究竟算不算侵權
"洗稿"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近似或不同標題代替原標題,內容基本不變;另一類是用近似或不同標題代替原標題,但內容表達方式不同。在版權法第四十八條中,未經版權所有者的許可而復制其作品的行為構成對復制權的侵犯。考慮到《著作權法》中的“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如果“洗稿”屬於第一類,那麼該行顯然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復制權。但因其掩蓋了真實來源,也構成了對著作權人署名權的侵犯。如果“洗稿”屬於第二類,則應當採用“接觸+實質相似”的侵權認定方法,以判定“洗稿”作品是否構成“實質相似”。
"洗稿"是否構成抄襲或剽竊的標准,與任何抄襲或剽竊文字作品的判斷標准並無區別,關鍵在於"洗稿"後的文章是否利用了原作的原意表達,如回答是,則為"抄襲"或剽竊。要判定“洗稿”行為是否構成著作權法上的侵權行為,首先要依據著作權法的目的來確定某作品能夠得到保護的程度。創意程度與保護強度成正比。對具有較高保護強度的作品復制的形式和類型更容易構成侵權。而“洗稿”作為一種書寫也有其千姿百態的形式和類型,不可能以一個預先擬定的標准來評判。如《洗稿》文字對原作的改編力度特別大,達到了“轉換使用”的高度,則構成合理使用的可能性就很高。
這一原則一般是用來排除對抽象思想而非具體思想的保護,因為抽象思想很難構成作品的實質,而具體思想可以。文學作品中的“情節”就是實踐的範例。按照“洗稿”的本質,即使完成洗稿的作品以“洗稿”人不同的語言風格來表達,只要滿足了“接觸+實質相似”的條件,“洗稿”仍然是一種“洗稿”而非創造。至於如何認定自己的作品被“洗稿”,其認定標准實際上與認定其他侵權行為構成實質性相似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實際上,從最近“瓊瑤訴於正”案的認定方法來看,完全可以適用於對“洗稿”行為的認定,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
4. 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會受到哪些懲罰
侵犯著作權的,應當根據情節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並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和設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以牟利為目的,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 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洗稿」具體指的是哪些行為
第一步:解剖。
也就是說,要確定原始作品的哪些部分或元素有資格獲得版權保護,以及涉嫌侵權的作品的哪些部分構成了前者的副本。該步驟通常被稱為“初步相似性判斷方法”或“外部測試方法”。此步驟的重點是解決涉嫌侵權的作品復制了原始作品中哪些受保護的元素。同時,更關鍵的是,通過檢查原始作品,可以確定作品的保護程度,然後可以確定涉嫌侵權作品的形式和復制類型的訴訟程度。就是說,原始作品的原創性越高,它所享有的保護越強,就越有可能受到版權法追究涉嫌侵權作品的復制形式和類型,反之亦然。
第二步:聯系+實質性相似。
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獲得直接的復制證據,因此原告可以通過證明以下兩點來確立被告的復制:(1)被告與原告的作品有聯系; (2)被告與原告的作品均在受保護的元素內。其構成基本相似。在Internet的條件下,降低了證明聯系的障礙。只要原告證明他的作品在被告人的作品發表之前就已在網上發布,並且他們的作品在大致相關的在線平台上發表,他們就可以基本滿足聯系證明的要求。關鍵是要掌握證據鏈。侵犯版權的關鍵問題在於被告是否復制了原告的作品,以及復制原告作品的原始元素是否已經達到實質性程度。在這里,我們需要使用“整體感知測驗”,而不是簡單地在兩部作品之間進行肢解,僵化的比較。
此外,放棄權利和濫用權利等事情也可以作為抗辯的依據。當然,最可靠的防禦方法是合理使用。如果上述所有辯護方法都已用盡,仍然無法免除,則構成侵權。
6. 什麼是洗稿
「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
當下的自媒體平台上魚龍混雜,亂象頻出,許多所謂的「流量大號」早已沒了規矩。網路媒體興起之初,就有一大批人將別人的報道、評論、文學作品等直接照搬過來挪作。如今,互聯網平台版權保護措施初見成效,這種低級的全面抄襲已經難以過關。
於是又有一部分無良媒體人想出「移花接木」的法子,將別人的原創調整語序,換幾個近義詞,草草一改,標上自己的「原創」,這就是俗稱的「洗稿」。
在文章中堂而皇之地大段「洗稿」,全無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聲稱原創,卻跟別人的文章觀點、故事、邏輯全都雷同,只不過主角從張三換成了李四,「她高興壞了」改成「她激動萬分」。這些換湯不換葯的表面功夫,實難「洗」掉抄襲的本質。
(6)洗稿是版權保護的擴展閱讀:
如何認定「實質性相似」,司法實踐中有兩種主流標准:
一是「整體觀感法」,是指以普通觀察者對作品整體上的內在感受來確定兩部作品之間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
二是「抽象過濾法」,指在對所涉作品進行「實質性相似」判定之前,首先要將原告作品中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元素過濾出來,然後再將其與被告作品進行比較,進而加以侵權判定,又稱「抽象-過濾-比較」三步法。
7. 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侵權會受到哪些處罰
"洗稿"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近似或不同標題代替原標題,內容基本不變;另一類是用近似或不同標題代替原標題,但內容表達方式不同。在版權法第四十八條中,未經版權所有者的許可而復制其作品的行為構成對復制權的侵犯。
使用軟體進行“洗稿”是當今較為普遍的“洗稿”方式,軟體本身就是一種工具,所以當然是侵權人使用軟體“洗稿”並傳播作品的主體。而對於發表文章的網站是否承擔侵權責任,則要看其是否存在主觀過錯來確定。相對於一般的侵權行為而言,網路服務提供商是否存在主觀過錯更是難上加難。
網路服務提供者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作品的標題和具體表述都有變化,往往難以通過技術或人力手段事先發現,因此,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及相關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的規定,難以直接根據傳播行為認定其為共同侵權,但如果有證據表明網路服務提供者與“洗稿”者有合作關系,或者在通知其撤稿後沒有正當理由不撤稿,則應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若“洗稿”形成的作品構成侵權,則應由該作品的署名作者承擔侵權責任。此外,叢立先還談到,如果“洗稿”行為被認定為剽竊或非法演繹,且該行為是由“機器”完成的,那麼“機器”所屬公司就應承擔侵權責任,而一般情況下,刊登網站應承擔連帶責任,特殊情況下,如果符合避風港規則,網站可免除責任。
8. 人民網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對於這種建議你怎麼看
近年來,通過對他人作品進行內容篡改、語序調整、結構重塑和表達轉換,將他人作品“包裝”為自己原創作品的“洗稿”現象頻發。彭靜委員建議將“洗稿”明確列為侵犯版權法定情形,規定“洗稿”應承擔的法律責任。2021看兩會(澎湃) 彭靜委員:建議相關法規將“洗稿”列為侵犯版權法定情形。
首先,“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的適用被認為是《著作權法》領域一個知易行難的困難問題。之所以如此,皆因實踐中思想與表達的分辨非常困難。其次,該原則的適用並非絕對,即,即便思想與表達在個案中能夠截然分開,思想也不受《著作權法》保護。“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的適用需要採用所謂的“抽象——過濾——比對”法,即首先“抽象”所涉兩部作品的思想,然後過濾掉思想,再比對表達。根據其抽象程度,思想通常被劃分為抽象思想(簡單思想)和具體思想(詳細思想)。而該原則通常被適用來排除對抽象思想而非具體思想的保護,因為抽象思想難以構成作品的實質性部分,而具體思想可以。實踐中的例子就是文學作品中的“情節”。根據“洗稿”的本質,即便洗稿作品完成採用“洗稿”人不同的語言風格表達,只要其滿足“接觸+實質性相似”條件,“洗稿”仍然是“洗稿”而不是創作行為。
9. 委員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原創維權究竟有多難
“洗稿”行為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傳播行為,對原創者和原創內容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本文分析了“洗稿”泛濫的現實動因和舒適邏輯。澄清“洗稿”中版權保護的多重法律困境;認為應建立“互補”和“共同促進”的機制,使其成為調控“洗稿”侵權行為的關鍵突破方向。
很難對“洗稿”進行精確打擊。通常“洗稿”中對原作的選擇和“深度”加工,都是基於很多原作。維權者往往涉及多個作者。因為隱藏的形式,被原作者發現的概率很小,很難“團結”起來維權。即使監管部門能夠發現“洗稿”行為,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監管措施,監管部門對“洗稿”行為的審查往往需要專業復雜的程序,難以保證打擊的及時性。
為了有效規范“洗稿”行為,切實維護原作者的知識產權,彭靜建議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她建議《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明確將“洗稿”列為侵犯著作權的法定案件,並規定“洗稿”的法律責任。具體來說,建議立法部門完善作品原創性的認定方法,增加“洗稿”的規定,確保打擊“洗稿”有法可依。
制定查處洗稿行為的具體規則."在總結我國執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應及時出台查處“洗稿”的專項規定,明確查處“洗稿”的責任部門、查處方式、具體程序和救濟方式。同時,必要時應成立專家委員會對“洗稿”行為進行認定,公眾應加強對洗稿行為的規范監督,確保調查程序正當、結果公正。
10. 「洗稿」是什麼
材料在提到當前網路新聞轉載存在的主要問題時,稱「新聞網站『洗稿』現象嚴重」。對於這則材料的真偽,筆者並不在意。但「洗稿」這個詞確實值得好好談一談,因為在這個新鮮詞彙的背後,是中國新聞網站的無奈和反抗。其實在網路新聞編輯圈內,「洗稿」並非一個新鮮詞。按照我的理解,這個詞直接來源於「洗錢」。所謂「洗錢」,指的是通過一系列手段,將非法所得的資金合法化,掩蓋其真實來源。最直觀的理解即通過一些手段的運作,將「黑錢」洗「白」。錢有「黑」有「白」,這是容易理解的,因為有的錢是通過貪污、欺詐、走私、販賣毒品等非法手段獲得的,它們一出生就「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但是,「洗稿」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新聞稿件也像錢一樣有「黑」有「白」?難道有的稿子是通過犯罪手段獲得的?在中國的網路新聞管理制度下,有些新聞稿還真的是不能碰的「黑稿」。「黑稿」中最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是傳統媒體保護著作權的稿件。例如,原來的《財經》雜志和財經網,是不允許其他網站轉載其稿件的,包括門戶網站在內。假設新浪一定想轉載,怎麼辦呢?那便只能「洗稿」了,可能的方式是——先以網友的身份將稿件轉貼至論壇,再從論壇轉載至新聞頻道,出處注為「新浪論壇」;或者直接轉載過來,但出處注為「新華網」,雖然新華網上實際並沒有這篇稿件。當然,這種做法肯定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與「洗錢」犯罪頗有幾分神似。但實際上,大量的「洗稿」並非因此而發生。在中國,絕大多數傳統媒體在網路媒體面前都是弱勢群體,它們為了讓自己的稿件被更多的網友看到,不大可能像《財經》雜志一樣制定嚴格的禁止轉載政策。相反,它們要和門戶網站合作,這樣才能提高知名度。既然絕大多數媒體都願意放棄對著作權的「斤斤計較」,樂意看到自己的稿件在網上流傳,為什麼網站還需要「洗稿」呢?原來,管理部門給各大網站制定了一批「可供轉載的新聞媒體名單」,凡不在名單上的媒體,它們所提供的稿件皆為「黑稿」。要想轉載,只能想辦法「洗稿」。這便與「洗錢」的概念大異其趣了。打個比方,倘若有某個國家規定「一切工資皆為非法收入」,那麼人們怎麼辦?被逼無奈只能「洗錢」啊。可問題是,憑什麼規定工資是非法收入?網路新聞管理的問題也正在此。誠然,有一些網站喜歡從某些論壇轉載不負責任的、未經證實的消息,客觀上造成了謠言的流傳,這是職業道德問題,倘若造成嚴重後果也可以追究法律責任,但行政力量的干預一定不是什麼好辦法。正如偉大的馬克思所說:「你們贊美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的千姿百態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不要求玫瑰花散發出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對於經常「洗稿」的網路編輯來說,他們也許想接著馬克思的話說下去:「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媒體——互聯網只能有幾個信息來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