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謂物權法上的物權 定義並舉例說明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根據《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力,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案例:某甲在草場發現一隻走失的綿羊,領回家中飼養.某乙聽說此事,找到某甲,聲稱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要領回去.某甲查問某乙家綿羊的特點,沒有相似之處,便拒絕講綿羊交給某乙.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某甲返還其侵佔的綿羊.在法庭上,某乙沒有提供充足證據證明自己是綿羊的所有權人.某乙主張某甲應提供其對爭議綿羊具有所有權的證據,某甲沒有證明.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請結合本章內容思考:1.某甲對綿羊是否構成佔有?2.某甲對綿羊的佔有,是何種類型的佔有?3.作為佔有人,某甲對於該綿羊享有何種權利?4.你認為法院對本案的判決對嗎?
分析:在本案中,某甲發現走失的綿羊領回家飼養,就已經佔有了這只羊.按照佔有成立的條件看,某甲符合佔有的主體的要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佔有的客體是綿羊,是有體物,符合佔有客體的要求.在佔有的客觀方面,某甲對綿羊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在實際上控制了這只綿羊.在佔有的主觀方面,某甲作為佔有人,對佔有的綿羊具有佔有的意思.既不是對佔有物的所有意思,也不是單純的不以任何意思為要件,只是單純的事實上的支配.這種佔有是無權佔有、善意佔有、和平佔有、公然佔有和單獨佔有.某甲在佔有該綿羊之後,就享有了佔有的權利,可以使用該物,並享有就該物取得收益的權利.
某乙獲悉某甲佔有該綿羊後,生成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並主張領回,但沒有舉出其對該綿羊享有所有權的充分證據,某甲拒絕將綿羊交給某乙,是正當行為.當發生訴訟的時候,按照舉證責任的規則,某乙作為原告,應當舉證證明自己對爭議綿羊享有所有權.但其舉證不足,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反之,某乙讓某甲提供甲對綿羊享有所有權的證據,則不符合證據規則要求.因此,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並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是完全正確的.
2. 物權法律關系的三要素,並舉例說明
主體 客體 與標的 比如一個買賣合同 主體指的是雙方(買受人與賣出人)客體指的是雙方買賣的行為 標的是 買賣的物件
3. 有關物權方面的案例分析
1 這屬於相鄰關系糾紛.
2 乙要求甲拆除封堵的木門是合理的.
3 甲要求乙拆除陽台的要求合理
4乙要求甲拆除陽台的要求合理
依據: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相鄰關系糾紛,應當本著,方便生活,有利生產的原則.
4. 物權法案例分析
一王某與林某為鄰居。1962年王某全家遷往外地,因不知以後是否回來,遂將 其四間房屋借給林某使用,並托林某妥為管理。林某自王某離去後,即使用該房屋。1980年林某因兒子結婚需要住房,即將王某的房子整修了一下,並在王某房屋佔用的院內新蓋廂房三間,共花費1 500元左右。1993年王某因年齡已大,即回老家居住,讓林某騰還房屋。於是,林某將王某的原四間房屋還給林某,自己仍住在三間廂房。王某讓林某歸還廂房,林某稱廂房是自己建的,應歸其所有,如王某願意要可以賣給王某。而王某則認為,廂房雖然是林某蓋的,但在自己院內,故應歸自己所有。何況林某住在自己院內多年也未付過房租,而對房屋的修繕費用他已還給林某。雙方爭執不下,王某就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林某搬出廂房,歸還給他。試問:
(1)試分析本案主要涉及的法律問題。
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添附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 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由於因添附形成的財產要恢復原狀在事實上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合理,因而需要立法確定添附物的歸屬,以期定分止爭。
(2)試對運用民法原理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從本案看,林某是在王某的宅基地范圍內建造房屋的,宅基地的使用權和房屋的所有權是一致的,只能為一人所有,因而林某是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所以,在這種與他人宅基地上建築房屋的情況下,廂房應當由王某取得所有權。然而,在添附中,取得所有權的一方沒有取得利益的根據,其對因此而造成的他人的損失應當於所得利益范圍內返還。所以,王某應當向林某返還其所得的不當利益。返還范圍為林某建房的費用及相關的勞務報酬
5. 物權法的案例分析
1。甲乙之間對於花瓶只是委託保管關系,並不涉及所有權(物權的核心)。因此,甲有權賣給丙,不存在「謊稱」的問題。丙與丁之間是物權抵押關系,且該物權屬於非法律規定登記物品,在雙方自願協議後,該抵押有效成立。
2。房屋產權的轉讓屬於法規確定需要登記生效的,抵押過程中應實施抵押登記使物權處於被限制狀態。但甲與銀行之間的物權抵押關系在形成協議後並沒有進行登記,直至銀行發覺甲不能清償債務時,該協議仍處於未能夠完整實施法定過程,因此銀行與甲的抵押關系不能成立。而甲與丙之間是完成了協議的建立和實施整個過程,協議轉讓關系成立。因此乙能夠取得物權房屋歸乙所有。銀行可以甲合同違約及其故意欺詐給予起訴追回貸款。
探討:房屋的抵押或轉移以協議等相關文件為基礎,而以「實施事實」為法定的物權轉移確認依據。在有法定行政規定情況下,以行政所有權證件轉移為「實施事實」的依據。
也就是說,「實施事實」是確定房屋抵押或轉讓關系確認的要素。協議只是考察實施事實是否表達了雙方一致的意願的憑證。
有人認為,物權是可以和所有權分離的,簽署了轉讓或抵押協議書就是將所有權與物權進行了分離。我認為所有權只能被限制而不能從物權中被分離。以簽約為准和以證件登記為准兩種情況分別情況不同,而物權憑證在有行政規定情況下,是以行政規定證件的轉移為依據的。
在具體實踐中,發生協議後因為沒有執行而導致一方經濟損失案例(這屬於合同法范疇),則損失方有權以違約為由進行告訴,但不能以協議對象的所有權為由進行告訴。這就與物權法精神和處理相一致了。
6. 物權法定 舉例
例如,
土地承抄包經營權,物權法將之規定為物權,就是物權。而永久居住權就不是物權,因為法律沒有將之規定為物權。這就是類型法定。
土地承包經營可以轉包,可以在集體內流轉等等權能都是法律事先規定好的,這就是內容法定。
只能在村集體中,不需要登記公示,這也是法律的事先規定,這就是設立法定。
物權人變更在村集體的范圍內等等,也是法律規定的變更方式,這就是變更的法定。
總之,物權法定主義就是說,有哪些物權存在,這些物權各有什麼權能(通俗的說就是有什麼效果),怎樣能夠產生或者轉移等等全部都有法律預先規定。
權利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物權。
7. 物權法 原因性的事實 結果性的事實 的法律後果 請舉例說明
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強調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分屬不同的兩個法律事實,這兩個法律事實之間又具有因果關系。在因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中,債權行為(主要是債權合同)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法律之所以規定其為債權行為,乃在於該行為發生的是債權法上的效果,即產生一系列給付請求權,但不能因此否定債權行為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發生物權變動,所有的請求權都服務於物權變動這個目的,缺少這些請求權,物權變動就不會發生,這也正是債權行為是物權變動的原因之所在。但另一方面,債權行為完成了,並不意味著物權變動的最終目的就能實現,基於物權為支配權,具有排他性的特點,法律還要求物權必須完成一定的公示手段,即動產要經交付,不動產要經登記。交付、登記是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在物權變動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只有原因行為,即使原因行為完成了,也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方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這正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區分原則精髓之所在。在非因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中,物權變動的原因主要是一定的事件或者是事實行為,這些事件或者事實行為要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離不開法律圍繞這些事件或者事實行為所規定的其他必備構成要件。此種情況下的物權變動不需要法律另行規定其他的公示方法,法律所規定的其他構成要件就充當著公示的功能,任何善意的第三人從法律規定本身即可發現物權變動的狀況。
舉例:原因性事實:簽訂買賣合同(即原因),導致物權變更
結果性事實:某位畫家自己畫了一幅畫(即結果),產生了物權
8. 確認之訴和形成之訴要怎麼區別
確認之訴:是指當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確認某種法律關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訴訟。確認之訴就是要求確認權利關系或法律關系之訴,承認這種請求的判決被稱為確認判決。
法律有時使權利人依訴之形式始行使形成權,以判決形成法律關系,謂之形成判決,其訴謂之形成之訴
確認之訴只是確認法律關系,沒有其他給付與變更的訴求
9. 三種關於物權保護的民事訴訟 確認之訴 形成之訴 請求之訴 是這三種嗎
民事訴訟法訴的分類是確認、給付、變更。物權保護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