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屠呦呦知識產權感想

屠呦呦知識產權感想

發布時間:2021-08-01 00:01:38

❶ 屠呦呦的感言對你有哪些啟示

寫作點撥:可以簡單的說明自己對於屠呦呦這個人經歷有些什麼感受即可,如下: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盡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葯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舍,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葯「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

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

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論文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

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葯)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

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

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游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

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1)屠呦呦知識產權感想擴展閱讀:

屠呦呦的人生歷程帶給我們的啟示:

勤奮求學,學無止境。了解過屠呦呦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出生在一個不是特別富裕的家庭,然而惡劣的環境並不能阻擋她求學上進的決心。生活在物質條件這個優越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努力!

可想而知,個人的力量是極其渺小的,沒有團隊的協助,我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盡管諾獎實質屬於個人,但是也不要忘了眾多中醫葯研究人員的辛勤付出。

❷ 屠呦呦 感想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熠熠閃光的人物,其中最燦爛最耀眼的是科學家。這本書講述了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的動人故事,記錄了他們為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

這些科學家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鍥而不舍的努力研究,細心觀察,歷經種種磨難,最後獲得成功。比如電視的發明者貝爾德,從小身體就不好,但他克服困難,刻苦學習,考入大學,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實驗,最終將人的形象搬上屏幕,為人們的學習、娛樂做出很大貢獻。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愛觀察思考,總是不停地問各種問題,有了答案,他就親自驗證。愛迪生的一生,是在不斷創造發明中度過的。他的一生,竟有1000多項發明。列如,發明留聲機、碳絲燈泡、電車、有聲電影、電話機、發電機、電動機……宇宙之謎的探索者霍金,小時很愛動腦筋,做作業時,最不喜歡別人在旁提示,無論多難的題,他都要獨立去完成。有一次老師留了13道相當難的習題讓同學們去做,有幾個人費了好大勁才做出一道,多數人都泄氣了,而霍金一口氣做出了10道,還感到非常遺憾。霍金這種不怕困難、獨立學習、愛動腦筋的好品質,我很感動。還有勤勉敬業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思想超越時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能工巧匠的祖師魯班;還有令人敬仰的全才張衡;外科的祖師華佗……

看了屠幼幼獲獎報到不但學到了知識,還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科學家從小愛學習、愛讀書,對科學都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科學,獻身科學善於觀察、勤於思考,遇到困難,從不退縮,總能堅持不懈,直到成功為止。我要向科學家們學習,從小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將來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學習科學家遇到困難時,不退縮,要認真思考,直到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成就的科學家都不是在父母的威逼下苦讀出來的,他們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和悟性。童年常常是一生中決定去向的時期。只有從小愛科學,方能長大攀高峰。

❸ 屠呦呦的事跡給我們怎樣的心靈感動政治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葯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葯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葯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並受到中國古代葯典《肘後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後,項目組終於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於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於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翻開屠呦呦的履歷,裡面的「中國精神」如一縷縷春風撲面而來。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發表的眾多著作和論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醫結合雜志》第6期上發表了「繼承發揚祖國醫葯學,為國爭光」一文。從文章的題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職工作中所體現的愛國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一樣,如果沒有對國家、民族、人民,以及對人類的文明進步舍我其誰的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就沒有科學創新的動力。在這一點上,屠呦呦不但默默無聞地做著研究,更是把自己的愛國之情毫無掩飾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科學家更值得贊美。
屠呦呦身上凸顯的「中國精神」也體現在她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上。從表面上看,青蒿素的發現是中葯學的成就,但從本質上說,這更體現在傳統的中醫葯學與現代實驗醫學巧妙而有機的結合。這種大膽的改革創新,接受了現代科學的考驗,事後證明這種結合十分成功,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規律,也是當代醫學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這種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令中國精神生輝,更讓這種精神閃耀全世界。
這次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最讓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❹ 屠呦呦獲諾獎感想作文

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終生研究員,屠呦呦多年潛心從事中醫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成功創制了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對促進人類健康、減少病痛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2011年9月,時年81歲的屠呦呦研究員曾因此在美國紐約獲得了素有諾貝爾「風向標」之譽的拉斯克臨床研究獎,填補了華人科學家10年未獲此獎的空白。

閱讀全文

與屠呦呦知識產權感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