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國民間陶瓷版權頁

中國民間陶瓷版權頁

發布時間:2021-07-31 21:02:36

❶ 新中國成立後民間陶瓷還有畫龍的嗎

瓷器的價格要看品相,沒有品相就沒有價格,一般來看這種小瓶價格在300元左右。謝謝

❷ 陶器是不是中國民間美術作品

是的

按工藝美術材料和製作工藝分類
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傢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綉、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現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6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❸ 中國古代陶瓷分類有哪些

中國古代瓷器器形若按大類分:有碗、杯、盤、壺、罐、盆、瓶、爐、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類又有若干品種,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後出現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 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 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盤
盤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角式和花形攢盤等。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後又出現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明清景德鎮窯又燒制了鬥彩、五彩、粉彩、紅綠彩、礬紅彩裝飾的盤。
1、攢盤 用以盛放干鮮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數量、各種式樣的小盤,拼攢成一個多格的大盤。流行於清康熙年間,以素三彩和五彩器為多。式樣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
2、高足盤 盤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盤的造型是洗口、盤心平坦,盤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見於隋代青釉高足盤,多數在盤心印圖案或朵花紋樣。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多燒制青花與釉上彩繪高足盤。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窯燒制青花高足杯、鬥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鬥彩纏枝蓮紋、葡萄紋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面置半月形雙耳,亦稱「耳杯」。古代飲酒用具。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數量減少,形狀如兩端微尖略上翹的船形。
3、壓手杯 明代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是明永樂時獨有的名貴器物。杯身繪青花纏枝蓮紋飾,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鴛鴦心、雙獅戲球三種。
4、高士杯 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鬥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立柱,一旁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四)瓶
盛酒或供陳設用器。唐代越窯青釉瓶、邢窯白釉、工藝精細、釉色純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窯大量燒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鐵銹花等裝飾的瓶。造型有玉壺春瓶、梅瓶、筋瓶、凈瓶、卷口瓶、盤口瓶、直徑瓶、穿帶瓶、弦紋瓶、瓜棱瓶、橄欖瓶、膽式瓶、葫蘆瓶、雙魚瓶、多管瓶、蟠龍瓶、貫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為獨創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蘆扁瓶、寶月瓶、象耳折方瓶、鵝頸瓶、蒜頭瓶,清代有棒槌瓶、柳葉瓶、鳳尾瓶、燈籠瓶、象腿瓶,雙陸瓶,轉心瓶,轉頸瓶等形式各異的品種。
(五)盒
一種由蓋、底組合成或如抽屜的盛器,裝放食物、葯品或化妝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葯盒、鏡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圓形、長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雙鳥式、方勝式、銀錠式、朵花式、鏤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還有在大盒內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節套裝的「套盒」等。唐代以後各地廣為燒制。以宋代景德鎮窯燒制的青白釉盒產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記的作坊標記。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收,大底足。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了多種式樣、多種裝飾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鬥彩等裝飾,精緻華美。
(七)壺
漢晉時瓷質壺開始流行,歷代燒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壺,如西亞的扁壺、雞頭壺、唾壺,唐代的鳳頭壺、皮囊壺,遼代的雞冠壺、馬鐙壺等。壺式的演變是:早期壺形由口頸、腹、足構成,有的加雙耳、無流與柄。六朝後盛放汁液的壺,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晉時的雞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頸管狀流、八方流,宋代細長而彎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龍柄、鳳柄、龍柄、鳳柄、曲帶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窯產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子尊、百 尊、蘿卜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為圓形,口部前側有較寬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見於漢代,此後歷代瓷窯多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的藍釉描金 、釉里紅雁紋 、藍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與文房用具的統稱。最早見於西晉青釉製品,敞口、寬折沿、闊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畫水波紋。宋代以後均有燒制。如仿古銅器式樣的青釉雙魚洗耳恭聽、鼓釘洗、圓洗、單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聽、蓮花洗、桃式洗、葉式洗等。
(十一)爐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樣,西漢時有陶質熏爐和博山爐,兩晉時有青瓷熏爐,宋代南北瓷窯燒有魚耳爐、鼓釘爐、乳釘爐、蓮瓣爐、燒制下班香爐,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燒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紋雙耳三足爐為最。
(十二)燈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製品均有。造型特點為上有油碗,中間承以支柱,下有底盤,盤下有足。燈柱的形式較多,有筒形、螺旋形、獸形等。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青花和彩繪高足燭台,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扦以插蠟燭。洗式小扦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脈枕與生活用枕兩類,後者最多。還有少數殉葬用的屍枕。唐代枕形體較小,以長方形為多。宋代南北窯廣為燒制,產品多。陶與瓷製品均有,造型豐富,有長方、腰圓、雲頭、花瓣、橢圓、八方、銀錠、雞心以及嬰孩、卧女、伏虎、雙獅等形式。尤以磁州窯枕數量多,彩繪生動、民間生活氣息濃郁。宋代瓷枕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長達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標記。

❹ 民間陶瓷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一、民間陶瓷藝術就地取材、就地製作、土生土長、地方特性、地方習俗很濃的一種群眾性創造
二、民間陶瓷藝術有結合實用的,也有純欣賞性的。
1、民間陶瓷藝術從造型到裝飾,既沒有重大的歷史題材,也沒有現實中的重大內容,它往往反映著人們淳樸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願望,流露著純真的鄉土感情和對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
2、形式大方、樸素、不加修飾、不求形似、只求意到;
3、用筆弄刀,運用自如,活潑、粗獷、灑脫、自然天成;
4、形象處理,高度簡煉、概括、誇張、稚拙之美、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三、民間陶瓷藝術的選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價廉物美,因材施藝,化腐朽為神奇。對於藝術創造來說,材質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加工細致,純度很高的材質,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純度較底的材質,更能體現粗獷,樸素,原始的材質本身的美,因為這種材質一經火焰燒成後,化學反映復雜表面肌里效果豐富。從而使純真的感情,自由的藝術風格,得到更好的體現。
四、景德鎮的民間青花坯胎,就是採用含鐵質較高的下腳料,使用單純一種青料彩繪,有料有筆,層次分明,在單純中見真情,從素雅中見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溫燒成,畫面呈現青白相映,晶瑩透徹,「嬌翠欲滴」,互為滲透,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五、手藝是民間陶瓷藝術的重要特徵,只有純熟的手工技術,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隨機應變的體現心靈的感受,才能產生千變萬化的筆跡刀痕的藝術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顯示人的智慧和創造性。火焰是陶瓷藝術最具特徵,最受制約的一關,所以陶瓷藝術也可說是火的藝術,任何不經火的考驗,就談不上是陶瓷藝術了。
六、民間陶瓷藝術,從立意、選料、造型、製作、裝飾、火焰的運用,都是有機的完整的結合,既是科學的,又是藝術的,處理得當,才能產生和諧的,自然天成之美。

❺ 中國的瓷器大體分為幾類,主要代表是哪些

瓷器分類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按照新舊來分和燒制的年代,可以按照瓷器的特徵、材質、產地、工藝來分,還可以按照瓷器的窯口來劃分。
瓷器的分類方式羅列如下:
一、按照新舊來分。瓷器可籠統的劃分為古董瓷器(又稱古瓷收藏品,古玩的一種)、現代瓷器。
二、按照具體的燒制時間來分。這里可以區分為兩種,按照「朝」和按照「代」。例如:宋瓷、明瓷、清瓷等。
三、按照產地劃分。如景德鎮瓷器、醴陵瓷器、唐山瓷器、德化瓷器、龍泉瓷器、潮州瓷器、淄博瓷器等。
四、按照材質劃分。如:白瓷、高白瓷、高白玉瓷、玉瓷、骨瓷、炻瓷等。
五、按照工藝劃分。如:釉下彩、釉上彩、唐三彩、金彩、粉彩、金絲鐵線、釉面開片、冰裂紋、浮雕、刻畫、雕塑、結晶釉、窯變色、素麵、漆線雕、絞胎瓷、鑲鍥工藝、單色釉、深冷加工等。很多瓷器選用了多種工藝,用工藝劃分瓷器種類不常用。
六、按照特徵劃分。可分為: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縹瓷、白瓷、清白瓷、黑瓷、素瓷、彩瓷、青花瓷、玲瓏瓷、青花玲瓏瓷、色釉瓷、花瓷、甜白瓷、薄胎瓷、絞胎瓷、絞釉瓷、樞府瓷、秘色瓷、芒口瓷、骨瓷、珍珠瓷、像生瓷、鑲嵌瓷、新彩瓷、煨瓷、生瓷、文革瓷、主席瓷(又稱毛瓷)、民間陶瓷、祁門瓷器、紅綠彩瓷、外銷瓷器、高古瓷、現代瓷、蓄光陶瓷、自潔陶瓷、透明陶瓷等。
胎質、釉色、裝飾、形制和銘文是構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區別瓷器類別的一個重要標准。瓷器按照施釉法分為單色釉和彩釉瓷兩大類,彩釉瓷中又以青花為大宗。我國陶瓷在發展中經歷了單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過程。單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為粉青、天青、豆青等。白釉分甜白、青白,紅釉有霽紅、牛血紅、豇豆紅等。多色釉包括兩種:一種用釉色與形狀不一的色塊構成釉面,如鈞釉等;另一種用釉彩勾勒圖案,如青花、粉彩等,習慣上又稱為「彩瓷」。彩瓷具體又可分為釉上彩、釉下彩和雙層夾彩三種。
七、按照窯口劃分。第一種為官窯和民窯的劃分。還有一種為真正的瓷器產地窯口的劃分,如、龍泉窯、耀州窯、醴陵窯、德化窯、景德鎮窯、唐山窯等等。 另外我們常見的如鈞瓷、汝瓷、定瓷、哥瓷、官瓷則是宋代按照不同的劃分方式劃分出來的。

❻ 中國有哪些有名陶瓷

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珍寶!粉彩瓷雖然名字里有個粉字,但並不是指狹義上的粉色,而是因為工匠在進行彩繪的時候,在顏料里參加了一種叫做玻璃白的物質,它與不同的色彩融合之後就會產生粉化作用。彩繪的部分會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各種顏色都呈現出一種不透明的淺色調畫面,粉潤柔和,粉彩瓷因此而得名!景德鎮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清康熙年間在五彩瓷的基礎上,結合琺琅彩瓷製作工藝創造出來的瓷器品種,以粉彩作為主要裝飾手法,色彩柔和,造型雅緻,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瓷器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製作工藝發展到清代已經到達了歷史最高峰,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皇宮到民間,人們對瓷器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痴迷的程度。當時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水平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各類瓷器精品層出不窮!跟大名鼎鼎的青花瓷相比,初出茅廬的粉彩瓷雖然年紀輕輕,但一經問世,就以她秀麗雅緻的外觀,在此期間站穩了腳跟。

❼ 中國四大陶瓷分別是什麼

中國四大陶瓷分別是定窯、官窯、鈞窯和汝窯。
定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官
窯也稱御窯,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廠」。從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
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
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位於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以鈞瓷著稱於世,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以後歷代都有仿造。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河南臨汝縣,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❽ 中國陶藝

陶藝藝術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一、「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騁。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二、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現在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我們要看到,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
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現代中國陶藝雖然路漫漫,隨著中經濟的發展,它必然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天下器物,多有裝飾。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裝飾和器物緊密聯系,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為具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傳統陶瓷藝術裝飾的基礎上的更新與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創作方向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拓展,而且出現了「百花競艷,萬象並存」的態勢,其全新的觀念、奇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製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現代陶瓷藝術裝飾更加強調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的作用,且藝術家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新的內涵融入到陶瓷藝術裝飾作品之中。

1、陶瓷藝術裝飾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裝飾語言釋義:「裝飾」 (decoration)一詞,在西方國家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裝飾泛指藝術修飾,各種能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稍後出現了裝飾藝術、裝飾派藝術等詞彙。裝飾這個詞語,在中國最早出現於5-6世紀,裝飾是指修飾、打扮之意。所謂陶瓷裝飾,是根據裝飾美的一般規律和表現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將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運用裝飾規律和美的法則去組織、安排陶瓷從器型到畫面的關系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新的視覺世界。陶瓷裝飾簡單地說,就是對陶瓷器物進行修飾、打扮,它是通過釉色、紋飾來美化陶瓷造型,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完美結合,用陶瓷裝飾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創意。那麼什麼是陶瓷藝術裝飾語言,筆者認為,陶瓷產品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裝飾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陶瓷裝飾設計不同於一般繪畫性藝術品創作,它的平面構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體形體上完成的,必須服從陶瓷器物的形狀和部位對裝飾繪畫的題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從任何一個角度對其立體形態的陶瓷器物及附屬的裝飾紋樣進行審視,使之達到合二為一的完美性,才能稱得上成功的陶瓷裝飾。因此,陶瓷裝飾是一種有局限性、有工藝材料限制及藝術要求的、同時以繪畫或雕刻方式來完成的藝術創作,這就是陶瓷裝飾的藝術語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含有1、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學說);2、歷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 3、社會制度、即所謂制度文化;4、有關文學、史學、醫葯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等古代書籍。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會通精神。

陶瓷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質、造型和裝飾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統一組成的整體,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特徵。陶瓷器皿在實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規整、裝飾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陶瓷藝術裝飾經過數千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發展得相當完備,其裝飾形式基本可以歸納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顏色釉和綜合裝飾五大類。

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製作技藝、奇特的創意以及全新的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創作過程始終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審美發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三大環節。在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史與經濟發展中,陶瓷藝術裝飾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品是陶瓷文化傳播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2 陶瓷藝術裝飾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

2、裝飾應用於陶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像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制陶工藝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溫度達1000多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朝建築用陶和冥用陶兩個方向發展。當時各侯國大興土木,亟須大量陶制材料,這樣就促進了建築用陶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更成為制陶藝術的佳話,陝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形體巨大,數量眾多,生動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偉的真實面貌。隋唐時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寶。

從商周到漢唐時期的陶器造型來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會,人已成為陶器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陶器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體現出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了瓷器時代。隋代,中國窯工燒成了白瓷,隋代這項偉大的成就,改變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以邢窯白瓷最為有名,有「類雪」之譽,開創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諸窯之冠」美稱的越窯,在唐代創造了中國青瓷藝術的高峰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出這樣的詩贊:「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把越窯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對越窯瓷青翠瑩潤之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工藝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的精神」和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為深刻的時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中上登峰造極。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品格,成為後世瓷業執著追求的審美風范。

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潔凈如玉、薄如紙,給人以甜美的感覺;永樂年間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祭紅見於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為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為精緻。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後期有所發展。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採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為特點。這期間燒制的仿古窯精品,無論紋飾、造型、款識都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紋樣裝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3、陶瓷藝術裝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表達的人文精神

陶瓷藝術裝飾形式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可分二類:一類是寫意繪畫,另一類是工筆繪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都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特徵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彩繪花鳥,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已有相當高水平時期,技法成熟、筆法流暢,一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劃花的精細都是反映了花鳥繪畫風正轉化為工細的工筆畫的鼎盛時期。也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筆古、粉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裝飾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陶瓷藝術裝飾都反映了中國人文畫歷史性影響,形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特有的藝術風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為製作的物品,它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然反映人的主觀意識,陶瓷藝術裝飾表達了人的自然觀念,人的想像、情緒和理想。陶瓷藝術裝飾精緻地表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而且在這一紋飾中,總是執著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陶瓷藝術裝飾表現了人物內心純真的感情和瀟灑的風度,使人成為真正優美的形象。中國瓷器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所映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術化的追求,它不愧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4、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汲取養料,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不放棄任何新的發展途經正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為陶瓷文化的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廣大陶瓷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給陶瓷藝術裝飾賦予新的審美理念、新的表達方式,相信陶瓷藝術裝飾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為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著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種互通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❾ 民間陶瓷的介紹

長期以來,人們對民間陶瓷認識不足,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製造技術上要比官窯粗陋。但它自身所具有的樸素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藝術韻味,卻一直保持著活潑的生命力。要全面了解中國陶瓷,不能忽視民間陶瓷的價值。

❿ 古代陶瓷收藏家您好!本人有一批明朝洪武年間民間陶瓷碗,請問專家你要嗎

我們公司可以收購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民間陶瓷版權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