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正出版魯迅字體,版權歸方正嗎
當然是方正的。
❷ 版權問題 著作法中提出,作者死後50年,我們任何人就可以出版。加入有個出版社出版了魯迅了著作,
是的,這個對作者已無法造成侵權,因作者已喪失掉原始權利,成為公開的社會內資源。猶如古代的容詩集,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抄襲和轉載與出版,都不會對任何人造成侵權,關於您講到的《魯迅著作》權利方面,任何人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出版,相互不侵犯對方的權利。更不會對在先出版的權利造成影響。我們製作電子書上傳下載都不會侵犯出版社的權利。
❸ 像魯迅、林語堂等以故文人的作品還受版權保護嗎
版權保護期限是在著作者終生和死後50年,截止於著作者死後第50年的回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者以最後死的答為標准。
紅樓、老子當然沒有版權了,誰都可以去用它,解說它,
魯迅(1881~1936) 沒有版權
林語堂(1895~1976)有版權
❹ 現在論語,詩經,史記此類的著作,版權是歸誰的
1.《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634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2.《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3.《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6首隻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4.《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5.「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在書齋中,蒲松齡設一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志」便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❺ 我想在自己網站發表魯迅、林語堂那一時期作家的作品,但不知道會不會是侵權,這樣會侵權嗎
你可以註明是引用,這樣就不會說你是侵權。
案情回放
2001年4月,案外人南海出版公司通過與原告周海嬰簽訂圖書出版合同獲得《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的專有出版權。合同第三條約定在合同有效期內未經雙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將第一條約定的權利許可第三方使用,如有違約,另一方有權要求經濟賠償並終止合同。2001年10月18日,南海出版公司同意被告某報連載《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該報社自2001年10月30日至 2002年 2月 8日,分28期轉載了《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的部分內容。在此期間,周海嬰曾向該報編輯部索要個別期報紙,並向其提供正誤表。2002年3月 10日周海嬰向該報編輯部去函詢問稿酬事宜,但始終未收到稿酬。後周海嬰以該報未經其許可刊載《魯迅與我七十年》,侵犯其享有的修改權、發行權為由,訴至法院。
判決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周海嬰作為《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的著作權人,在與南海出版公司簽定的出版合同中,嚴格限定了南海出版公司許可第三人使用作品的權利,故在未徵得周海嬰同意的情況下,南海出版公司無權擅自許可該報連載周海嬰的作品。該報僅獲得南海出版公司的同意,但未得到周海嬰的許可即轉載了周海嬰的作品。周海嬰書信的內容雖未明確反對該報社連載其作品,但從周海嬰向該報收集連載報紙、寄。正誤表、詢問稿酬等情況,不能得出其對該報的連載行為表示同意的結論。該報連載《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的行為事先沒有取得周海嬰的許可,事後亦未獲得周海嬰的同意,其行為侵犯了周海嬰的著作權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法院依據著作權法判決被告向原告周海嬰公開賠禮道歉,賠償原告周海嬰經濟損失人民幣22萬元。
❼ 小說中的人名受版權保護嗎
版權保護,又稱著作權,最終目的不是「如何防止使用」,而是「如何控制使用」,版權法的實質是一種控製作品使用的機制。中國網際網路版權保護的關鍵是在促進網路發展和保護著作權人利益間尋求平衡,當務之急是盡快完善這方面的立法。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這里要明確的是,版權保護一般針對的是單獨的作品,小說本身符合這一條件,受版權保護,但「小說中的人名」往往不能單獨構成作品,也就無法受到版權保護。
從作品角度分析:著作權法上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所以作品要求原創性、可復制性和智力成果三個要求。金庸小說的人名,是小說中的人物名稱,屬於小說的組成部分之一,單獨而言,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如《射鵰英雄傳》里的成吉思汗,《神鵰俠侶》里的丘處機等人名,由於不符合原創性要求,故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小說單獨虛構的人物名稱,如《笑傲江湖》里的東方不敗,《雪山飛狐》里的胡一刀等人名,凝結了一定智力成果,但由於金庸小說幾乎風靡全球華人圈,東方不敗、岳不群等人名已經深深植入社會文化,將其作為版權保護將不利於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可以將其歸屬於社會公共知識領域,單獨不構成著作權法上的作品范疇。
退一步來說,就算「小說的人名」能夠單獨構成作品,網路游戲中使用後是否構成侵權要分兩種情況。
原因很簡單,一般認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使用作品的,即構成侵權。而網路游戲,是指由軟體程序和信息數據構成,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路提供的游戲產品和服務,具體到網路游戲使用「金庸小說的人名」問題,網路游戲屬於計算機軟體作品,和金庸小說的人名本身並無直接聯系,網路游戲開發商不可能僅僅通過金庸小說的人名直接演繹出網路游戲,如果未涉及金庸小說原著的情節結構、經典台詞、人物角色關系等小說原著的原創性內容,一般不認為侵犯了金庸小說原著的著作權,否則,即涉及金庸小說原著作品的從文字作品到計算機軟體作品的演繹、改變、修改問題,與僅使用「金庸小說的人名」屬於兩個問題。顯然,僅使用「金庸小說的人名」難以構成侵權,而涉及作品的演繹、改變、修改,則構成侵權的可能性較大。
簡而言之,無論是從作品本身角度,還是分屬領域來說,「小說中的人名」很難被判定屬於版權保護范圍之內。
❽ 將魯迅作品改編為動畫要交版稅嗎
魯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根據我國版權保護法規定,版權有效期為作者終生及去世後50年,魯迅先生已經去世超過50年了,已經不受版權法保護,流通於公共領域了。
所以,進行改編不需要繳納版權許可費用,不需要繳納版稅。
❾ 魯迅死了,那稿費會給誰個
一位研究魯迅的專家,對魯迅一生收入作了全面的統計:魯迅一生的所有稿費、工資、演講費、版權費等,加在一起摺合成現在的價格,約為人民幣4000萬元。這是個了不起的大數字(也許算得不準,再打打折扣,除以2——2000萬,甚至除以4——1000萬,應沒有問題),就是在今天,擁有這么多財富也是相當可觀的「款爺」。這也讓我們認識了另一個魯迅:這位偉大思想家、文學家不僅精神上是「大富翁」,物質上也是了不起的「勤勞致富」先鋒。無獨有偶。福布斯最近評出的中國內地一百位名人,以媒體曝光率和收入而論,也有餘秋雨、池莉這樣的「寫手」入選,雖然排位不在最前,也已經相當令人羨慕了。由此看來,財富對「文人」也並不是「可望不可求」。魯迅靠一枝筆(而且是毛筆)就能如此,啟示至少有三:其一,條條大路通羅馬,創造財富不一定都去做企業家,銀行家或CEO。就社會環境而言,要有一個讓各色人等、諸路英才充分發揮潛力的條件,要有鼓勵人們在不同崗位、不同職業創業致富的輿論氛圍。更重要的是,還是要在經濟收入上有所回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話雖然俗點,可大部分場合還是行之有效的。都說高級技工缺,其實根本還是薪酬低,真的年薪百萬,一夜之間定會供過於求。其二,做文化產業致富,也不一定言必稱拳頭枕頭,更不一定是俗不可耐。嚴肅的、有思想內涵的,高雅的,都有「市場」,有些還能成為「暢銷書」。魯迅之作沒有一篇媚俗,卻有最大量的讀者;沒有一篇迎合什麼人,卻連對手也不得不欣賞。相應地,「天道酬勤」,魯迅的收入也不菲。再回味一下,最權威的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絕大部分都是藝術價值、思想性較高的作品,同時在全球也具備了較高的票房價值。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好多人還是在粗製濫造、在模仿重復,原因也很簡單:急功近利,得利忘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人成不了大名,發不了大財!其三,「文化人」能發財,發財也還能做「文化人」。回到魯迅,救國救民的偉大報負,固然是魯迅棄醫從文的主要原因,但從另一個「俗」的角度去看,當醫生能否獲得4000萬以上的收入?如果考慮版權收入,還有惠及子孫的經濟利益。至少,這是一種「不虧」的選擇。由此,又想到了另一位著名作家——查良鏞(金庸)。其實,說他是作家顯然不充分,他還是一位知名報人,更曾是香港上市公司——明報集團的大老闆。其身家應在幾十億之上。那些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只不過是他的「業余愛好」之筆——每天在報上千把字的連載,構成日後這些成名之作的基礎。由此可見,做了報人和企業家,只要精力允許,同時做「文化人」,也是可行的,甚至,也是一種快樂。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