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
對於返還原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民法理論界已經達成共識的是:所有權、地上權、典權、動產質權以及留置權,都可以適用,因為上述權利的內容都包括物權人對標的物的佔有,如果物權人失去對標的物的佔有,那麼,其都可以行使返還請求權。存有較大爭議的是地役權和抵押權能否適用返還請求權。現就此二爭議問題分別予以闡述。
1.地役權能否適用返還請求權。對於地役權能否適用返還請求權,立法和學說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體例和觀點。就立法而言,有所謂否定主義和肯定主義之別。《德國民法典》采否定主義,其第1027條規定:「地役權受妨害時,地役權人享有第1004條規定的權利。」而第1004條所規定的是所有權排除妨害請求權和不作為請求權(妨害預防請求權),並不包括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采肯定主義,其第858條規定,第767條之規定於地役權准用之,據此,地役權有返還請求權之適用。就學說而言,有所謂否定說和肯定說之爭。否定說認為,地役權不應適用返還請求權,其理由主要是,地役權不以佔有供役地為前提,因而不可能產生地役權人喪失供役地佔有的問題,況且,排除妨害請求權和妨害預防請求權足以保護地役權,立法上沒有必要規定基於地役權的返還請求權;肯定說認為,如供役地之佔有與需役地之佔有相結合或地役權須以佔有供役地為內容,則在供役地被他人侵奪的情形下,應承認地役權人的返還請求權。在上述兩種學說中,否定說為日本之通說,肯定說為台灣之通說。中國大陸多數學者傾向於贊同否定說,但物權法的三個專家建議稿和物權法草案似乎都持肯定意見,因為上述建議稿和草案都是統一規定返還請求權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二:一是,學說和立法相一致,承認基於地役權的返還請求權(只不過其適用的情形罕見而已);二是,立法以「但書」表明地役權不適用返還請求權,或者留待司法機關解釋。筆者認為,還是以「但書」的形式明確規定為好。
2.抵押權能否適用返還請求權。對於抵押權能否適用返還請求權,通說持否定見解。史尚寬先生認為,「抵押權為不含有佔有標的物之權利,原則上以妨害除去及防止之請求權為限」;黃宗樂先生認為,「抵押權不含有為佔有標的物之權能,故不生抵押物返還請求權,僅可以成立基於抵押權之妨害除去請求權及妨害防止請求權」;王利明教授也認為,「由於抵押(權)人並沒有直接佔有標的物,尤其在抵押物被第三人非法佔有的情況下,抵押權人不得直接向非法佔有人請求返還,只能由抵押人行使物權請求權或侵權請求權,所以抵押權不適用返還請求權。」①但劉凱湘博士卻認為,抵押權可以適用返還請求權,其理由是,在抵押人不行使或難以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妨害排除請求權或妨害防止請求權又不足以救濟抵押權的情況下,應當承認抵押權人的返還請求權,不過,抵押權人不能請求向自己返還,而應當請求向抵押人返還。②筆者認為,抵押權不適用返還請求權,其理由在於,其一,抵押權人不佔有抵押物,不會發生抵押物自抵押權人處被他人無權佔有或侵奪的情形;其二,即使抵押物被他人無權佔有或侵奪,由於抵押權並非必然需要實現之權利,故抵押人一般不會因意圖損害抵押權人的利益而怠於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這說明,因抵押人意圖損害抵押權人的利益而怠於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發生幾率並不高,因此,不必賦予抵押權人以抵押物返還請求權。但是,如果抵押人怠於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則抵押權人可以代位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過,其只能請求無權佔有人向抵押人返還,而不能請求向自己返還。
⑵ 返還原物請求權和佔用返還請求權的區別是什麼
物權返還請求權和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基於物權的絕對性、支配性、排他性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請求權,其作用主要是使物權效力得到維護。後者是基於佔有事實,如租用、借用等事實,其作用僅僅在於恢復佔有人對物的佔有,維護社會穩定的秩序,並不涉及佔有物的權利歸屬問題。
⑶ 指示交付中讓與人讓與的返還請求權,是物上請求權還是債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
物權法》第26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參考內容
⑷ 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
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利人為內物權人。行使返容還原物請求權的主體應為失去佔有的所有權人、他物權人及其他依法享有權利的人。至於佔有人,無論其是否為有權佔有,均應依據佔有請求權行使權利,而不能依返還原物請求權行使權利。
(2)須有他人無權佔有動產或不動產的事實。無權佔有,指沒有法律根據、沒有合法原因的佔有。一般包括兩種情形:其一,佔有人從佔有之始就沒有法律根據,如佔有人佔有的物是他人的盜竊物。其二,佔有之始本來有法律根據,但是後來該根據消滅,如租賃他人的物,已經超過約定的期限而不返還。
(3)相對人須為現在的無權佔有人。所謂現在佔有該物之人,是指現在仍事實上管領其物但無正當權源的人。曾經佔有該物但現在沒有事實上管領其物之人,即使所有人的佔有關系因其人的行為而喪失,所有人也僅僅在此項行為具備侵權行為要件時,向該人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能對其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⑸ 返還原物請求權和佔用返還請求權的區別
《物權法》第245條規定的是佔有回復請求權,而不是返還原物請求權。《物權法》第34條才是規定了返還原物請求權,這兩個請求權可以發生竟合。例如:甲的手錶被乙搶走,甲既可以對乙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也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但這兩個請求權系屬不同的請求權,具有以下主要區別:
1.法律依據不同
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基礎是《物權法》第245條;返還原物請求權的依據為《物權法》第34條。
2.請求權人不同
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為佔有人,不要求是物權人;返還原物請求權人必須是物權人。
3.要件不同
佔有回復請求權以佔有被「侵奪」為要件;返還原物請求權以相對人為「無權佔有人」為構成要件。
4.權利行使的期限不同
佔有回復請求權應在「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不受時間限制或者受長期時效期間的限制。
5.目的和效力不同
佔有回復請求權具有維護財產秩序,保護社會和平,限制權利人以私力救濟剝奪無權佔有的規范目的;
物權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在於保護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無權佔有人在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後,並不能繼續保有佔有的利益,在權利人請求時,無權佔有人應當依據《物權法》第243條的規定向權利人返還佔有物及其孳息。
(5)物上請求權與返還原物請求權擴展閱讀:
佔有回復請求權內涵:
內涵
善意佔有人就佔有物所支出的費用,對於回復請求權人有下列償還請求權。
第一,必要費用。《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三規定:"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
由此可知,善意佔有人因保存佔有物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得向回復請求權人要求償還。所謂必要費用指為物的維護及保存所支出通常的必要費用,例如修繕費、飼養費等。
必要費用以佔有人所支出的金額為准,但其中一部分為必要費用,一部分為非必要費用,僅就必要費用使用。
學說上有所謂的特殊必要費用亦即所謂的臨時必要費用,如房屋遭地震、汽車被洪水淹沒而支出的修繕費用,此種費用善意佔有人仍有求償權。
第二,有益費用。有益費用指善意佔有人因改良佔有物支出的費用。我國《物權法》對無權佔有人有益費用的求償問題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依據民法理論,善意佔有人對有益費用可以求償,但應當
法律性質
多有學者認為佔有人與回復請求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性質系屬於一種法定債的關系,原則上應適用債法的相關規定,例如,債權可以讓與、債權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等。
(一)規范目的佔有人與回復請求權人之間有保管、租賃、用益物權等關系或有其他正當法律關系時,佔有人就佔有物所負擔的義務以及享受的權利可以依照相應的法律關系解決。
但是如果沒有正當的法律關系或者該法律關系無效或被撤銷時,那麼佔有人與回復請求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如何確定,不免發生爭議。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適用不當得利或無因管理或侵權行為的規定,但仍不能充分的解決問題,
所以《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二條、二百四十三條、二百四十四條規定了佔有回復請求權。
《物權法》關於佔有人與回復請求權人的權利義務的規定屬於特殊規定,其目的在於充分保護善意佔有人,促進物盡其用。
(二)法律性質多有學者認為佔有人與回復請求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性質系屬於一種法定債的關系,原則上應適用債法的相關規定,
例如,債權可以讓與、債權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等。但筆者認為佔有人與回復請求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應當區分的定性,不能一概認為屬於債權關系應當適用債法的相關規定。
在佔有物的現存增加的價值的范圍內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佔有回復請求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返回原物請求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⑹ 什麼是返還原物請求權~~
《物權法》第245條規定的是佔有回復請求權,而不是返還原物請求權。《物權法》第34條才是規定了返還原物請求權,這兩個請求權可以發生竟合。例如:甲的手錶被乙搶走,甲既可以對乙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也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但這兩個請求權系屬不同的請求權,具有以下主要區別:
1.法律依據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基礎是《物權法》第245條;返還原物請求權的依據為《物權法》第34條。
2.請求權人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為佔有人,不要求是物權人;返還原物請求權人必須是物權人。
3.要件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以佔有被「侵奪」為要件;返還原物請求權以相對人為「無權佔有人」為構成要件。
4.權利行使的期限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應在 「自侵佔發生之日起」 一年內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不受時間限制或者受長期時效期間的限制。
5.目的和效力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具有維護財產秩序,保護社會和平,限制權利人以私力救濟剝奪無權佔有的規范目的;物權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在於保護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無權佔有人在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後,並不能繼續保有佔有的利益,在權利人請求時,無權佔有人應當依據《物權法》第243條的規定向權利人返還佔有物及其孳息。
⑺ 司法考試民法:物權返還請求權和佔有返還請求權的區別
又是那個司考題,權利人有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和原物返還請求權,兩者皆可對無權佔有人主張,現在大陸就這個立法和研究水平,不可能深入到什麼侵奪佔有的善意的特定承繼人。按你的「首先另外還有」一個個來。
首先,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回復請求權、佔有返還請求權,是對物權法245條的不同叫法,是保護佔有的形成權,說的都是一回事。
另外,c可以直接對丙行使34條原物返還請求權,該物權請求權沒有除斥期間限制。也可以對丙行使245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受1年除斥期間限制。可以直接對丙行使此兩項權利,也可以曲線救國請求甲讓與甲對丙的權利再由自己向丙行使,路徑不同但殊途同歸,乙的目的是回復佔有狀態,乙可以自由選擇,c選項盡管繞彎路也是路徑之一所以正確,c選項正確也並不排斥乙選擇直接行使自己對丙的權利。甲對丙和乙對丙的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不是同一個請求權,甲的請求權是因合同關系的消滅丙對甲的有權佔有轉為無權佔有。乙對丙直接行使的請求權,是乙自己對無權佔有人的請求權。乙可以直接行使自己的請求權,也可以把甲對丙的權利先拿過來,再由自己對丙行使,你可以說乙這樣干是脫褲子放屁沒有意義,但不能否認乙可以脫褲子放屁,更不能禁止乙脫褲子放屁,這是考題玩邏輯。
還有,這個題目給出了時間條件,租期1年,租期屆滿,就說明過了1年。間接的給出了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因1年的除斥期間經過不能行使的條件,所以d說可以行使是錯的,錯在後半句沒有考慮245條第二款的除斥期間。
至於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對佔有侵奪人的承繼人如何行使,不是這個題的考點。日本民法典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台灣民法典用了幾個條文來規定侵奪佔有和侵奪佔有的概括承繼,也未對佔有物返還請求權能否向侵奪佔有的善意的特定承繼人行使作出規定,台灣都還存在爭論,大陸物權法就用了侵佔兩個字來規定該形成權的行使對象,關於侵奪佔有的承繼人對瑕疵的概括承繼和特定承繼連概念都沒有,更不要說進一步對侵奪佔有物的特定承繼人的善意惡意作出區分了,現在就考這個,未免太超前了。這個題就這么簡單,考隱藏的1年除斥期間。
⑻ 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效力
一般認為,返還請求權的效力及於原物的返還、孳息的返還、返還費用的負擔以及損害賠償等問題。筆者認為,損害賠償屬於侵權之債問題,不在返還請求權的效力范圍之內。
1.原物返還(佔有移轉)。物權人行使返還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對原物的佔有,為此,相對人應將所有物或標的物移交物權人佔有。此種移交佔有,通常須相對人為積極的作為。但在無權佔有非因相對人的行為而致時,相對人僅負不作為的容忍義務。移轉佔有的方式(即交付),包括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現實交付是指直接移轉佔有,即相對人直接將標的物交給物權人;觀念交付是指以現實交付以外的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物,包括佔有改定、指示交付、擬制交付、簡易交付等。佔有改定,是指由物權人與相對人訂立協議,由相對人繼續佔有標的物以代替向物權人為現實交付,此時,相對人的佔有從無權佔有轉變為有權佔有;指示交付,是指間接的無權佔有人將其對直接的無權佔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給物權人以完成對物權人的交付;擬制交付,是指相對人向物權人交付物權憑證以代替物之交付;簡易交付,是指物權人在相對人為交付行為之前已經先行佔有標的物,相對人只要向物權人為交付的意思表示即可。在上述各種交付方式中,以現實交付為常見,觀念交付的情形較為少見。在觀念交付中,簡易交付的情形,則極為罕見,因為,在簡易交付的情形下,物權人已經佔有其物,這與返還請求權的行使以物權人失卻佔有為前提的條件相違背。簡易交付雖屬罕見,但並非沒有,鄭玉波教授曾舉一例以說明之:甲之所有物於其死前被丙無權佔有,甲之繼承人乙因不知情而向丙承租該物,後來發現該物系自己應繼承之物,此時,丙對乙之交付即為簡易交付。
應當指出,無權佔有人在返還原物時,應當恢復物的原有狀態。所謂原有狀態,是指原物在被佔有人無權佔有時的狀態。但是,無權佔有人已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而原物仍然受到正常損耗的除外。
2.孳息返還。在物權人之物為無權佔有人佔有期間,可能產生孳息。對此孳息是否應當隨原物一並返還,羅馬法即已確立「孳息隨原物」的規則。在羅馬法的所有物返還之訴中,被告在返還所有物的同時,也應返還孳息。此種返還責任,因被告是善意還是惡意而有不同:善意佔有人只返還判決時現存的孳息,對於已經消耗掉的孳息,不負返還責任。但是,善意佔有人對於尚存於他人之處的孳息也應返還;惡意佔有人則應當返還訴訟開始前後已經取得和可能取得的全部孳息,包括已經消耗掉的孳息和因疏忽而未收取的孳息。在現代民法中,對於惡意佔有人應當返還全部孳息,立法和學說,意見一致。意見不同者在於,對於善意佔有人已收取之現存孳息應否返還。對此,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952條規定:「善意佔有人,依推定其有適法所有之權利,得為佔有物之使用及受益。」有學者據此認為,善意佔有人對於已收取之現存孳息,無需返還。這種規定和見解並不合理,因為善意的無權佔有畢竟也是無權佔有,讓無權佔有人取得孳息所有權,對所有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筆者認為,從公平原則出發,應當賦予所有人孳息返還請求權,同時賦予善意佔有人孳息收取費用的求償權。
應當指出的是,返還孳息所稱的「孳息」僅指佔有人在無權佔有期間所收取的孳息,而不包括其在有權佔有期間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所收取的孳息,對於有權收取的孳息,佔有人不負返還義務。
對於孳息返還請求權,物權人既可以通過自力請求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公力救濟的方式行使。物權人在請求時,可以和原物返還一並提出,也可以單獨提出。在公力救濟的情形下,如果物權人在提出返還原物的同時,沒有提出返還孳息的請求,則法院不得就孳息返還作出判決。如善意佔有人在返還原物之訴中敗訴,從判決生效之日起,其將變成惡意佔有人,對於此後原物所生的全部孳息,其應當返還。
3.費用負擔。對於返還原物及孳息的費用,究竟應當由物權人負擔還是應當由相對人負擔,學者們的觀點並不一致:「物權人負擔說」認為,物權人行使返還請求權,應當自己取回其物,相對人僅負有容忍的義務,費用當然由物權人負擔;「相對人負擔說」認為,相對人應以積極的作為的方式完成移轉佔有的交付義務,並承擔移轉佔有的費用;「分別負擔說」認為,在無權佔有是由相對人自己的原因造成時,相對人應自己承擔費用完成移轉佔有的義務,但在無權佔有是由物權人或他人的原因造成時,相對人僅負容忍物權人取回其物的義務,而不必負擔返還費用;「共同負擔說」認為,在無權佔有非因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所造成時,應依公平原則,由當事人雙方共同分擔返還費用。筆者認為,在無權佔有是因可歸責於相對人的原因造成時,應由相對人負擔返還的費用;在無權佔有是非因可歸責於相對人的原因(不可抗力或第三人的過錯等)造成時,應考慮該返還是否對雙方當事人有益,對雙方有益的,應由雙方當事人分擔返還費用;僅對一方當事人有益的,應由收益的一方當事人承擔返還費用。
⑼ 民法中的佔有返還請求權和返還原物請求權
個人認為,這只是來一道題,源並不是實踐。所以明白兩點就行,第一,乙作為所有權人,他所享有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而甲作為佔有人,享有的是佔有返還請求權。第二,乙當然可以直接向丙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是並不能向丙主張佔有返還請求權,因為乙不享有這項權利,所以乙想行使佔有返還請求權的話,就需要從權利人甲那裡受讓該權利。(若是實踐,沒人會願意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