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論民間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

論民間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1-07-31 05:44:01

『壹』 求大神:有什麼關於非遺保護相關書籍可以介紹嗎最好是理論性的研究,如能有關於非遺知識產權研究的更好

書 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作 者:劉錫誠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5月
ISBN: 9787507733563
開本:
16開
定價: 56.00 元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匯集了著名民間文化學者劉錫誠先生多年來在「非遺」的保護、考察、咨詢和理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應邀在
一些省市的「非遺」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等專業機構的授課、講演稿,所遴選的文章均具有應「非遺
」保護工作的需要而撰的特點。對「非遺」的保護、普查、建檔、資料庫建設、傳承人認定、幹部培訓、項目論證、評審申報等工作 均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劉錫誠,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新華通訊社、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職。1997年退休。歷任《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常務副主席、顧問,《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志主編。主要著譯有:《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選編翻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線戰士歌謠選》(採集,與路工合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蘇聯民間文藝學40年》(與馬昌儀合譯
《落馬湖》《高爾基與民間文學》(與林陵、水夫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選編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與馬昌儀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愛與知》(文學評論文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石與石神》(合著,學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隨筆,群眾出版社1996年)、《河邊文譚》(文學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出版社2003年)、《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文壇舊事》(專著,武漢出版社2005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圖書目錄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文化的保護

原點:多樣性與多樣化
文化圈與文化「飛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西部為例)
搶救性保護和生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信仰和神秘思維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古村落
傳承與傳承人論
轉變理念正當時

對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問題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的民間文學普查
新世紀民間文學普查與保護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與方法
原始藝術及其觀念在民間文化中的遺留與影響

整體研究要義
「活態」保護的一種模式
留住我們的文化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四大關鍵
基於實踐的學理探索
政府主導與專家參與

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
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民族文脈
春節:慎終追遠生生不息

清明節的天候和物候
黃石與《端午禮俗史》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梁祝」的嬗變與文化的傳播
關於「梁祝義(宜)興說」
略談白蛇傳傳說
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
湘西:什麼最重要?
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藍夾纈與崑曲的葛藤
大地震後的文化擔當

『貳』 辯論賽:「我國傳統民間技藝應該受到知識產權保護」 我們是正方。 這個該怎麼打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流派紛呈,千姿百態。無論是透著喜慶和吉祥的大紅剪紙、靈韻別致的傳統泥塑,還是清新簡潔的藍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納西族「東巴」,都從不同側面體現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在時時刻刻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民間文學藝術不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更是祖先賜予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在5000多年歷史沉澱的中國文化玫瑰中,就像一隻藝術奇葩,顯得格外絢麗多彩和引人注目。

然而 ,在我國學術界和立法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研究,基本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並在近幾年形成一個研究高潮,出現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但我國在傳統知識保護領域內的立法卻並沒有顯著進步。已經出台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包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1997)、《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0)和《貴州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2)。我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理論界關於如何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保護,有兩種互相沖突的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反對用任何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建議通過公法權利來提供保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知識產權能在傳統知識保護中發揮作用,或至少對進一步檢驗這種可能性抱有興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的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持有人開始尋求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傳統知識。
(一)保護文化遺產、尊重歷史的需要

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某一民族、種族或部落的歷史積淀,對該群體成員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民間文學藝術的代代相傳在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指導並駕馭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情趣與審美取向。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有助於維護民間文學藝術創作群體的精神尊嚴。另外,民間文學藝術長久以來的傳習方式都是語言或動作,鮮有固定的方便復制與保存的表達方式。這種自生自滅的流傳特性也使我們有必要採取知識產權法律手段對其進行保護,防止作為各國文化歷史傳統組成部分的珍貴遺產流失甚至消亡。

(二)保證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合理利用。

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一樣,優秀的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廣闊的利用空間。如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可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屏幕;精緻的民間工藝可被應用到現代家居設計中;優美悅耳的民間歌曲可通過現代的創作手法進行重新演繹等。但廣泛的利用也衍生出了一些損害群體情感尊嚴的後果,特別是非原創地的利用者因不了解群體發展歷史或為了迎合一部分消費者的異常獵奇心理,常做出篡改民間文學歷史、歪曲民間文學藝術原貌及醜化民間文學藝術形象之舉。因此為了保證對民間文學藝術合情、合理的利用,有必要採取知識產權法律手段限定和規范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利用,以期實現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原汁原味的再現。

(三)確保民間文學藝術原創群體的合理利益的實現。

目前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商業價值開發和廣泛利用的,多是發達國家的文化商人。他們採用錄音、錄像、記載等方式將這些具有異國情調的民間文學藝術帶回國內,再經過他們認為能帶來高額回報的改編加工過程,將這些取材於別國民間文學藝術的加工品提供給本國的消費者。特別是按照發達國家「公有領域內的一切成果,包括民間文學藝術是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財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這一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這些文化商人不花一分錢就可將別國的民間文學藝術拿來利用。這種原料免費的文化快餐在養肥了發達國家的文化商人的同時,卻並未給提供原料的民間文學藝術原創地居民帶來任何的名利收人。這種貌似公平的「公有領域」的文化交流方式,其實與幾百年前的殖民者對殖民地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的掠奪並無實質區別。如果不加以控制與防範,就會造成文化資源的流失。這種流失不僅僅是財富的流失,也是歷史的流失、傳統的流失,對於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來說等於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根源。這種精神領域內的掠奪比以前的物質領域內的掠奪更為可怕,是不利於整個民族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的。

『叄』 求篇畢業論文提綱(最好稍微詳細點)題目是論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只要提綱就行!

試論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
序 言

人類創造了歷史,歷史也撫育了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不僅創造了優秀燦爛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民間文學藝術,是世界各國人民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維系各民族生存發展的充足動力和不竭源泉。民間文學藝術已成為區分世界不同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面對民間文學藝術被任意使用、破壞甚至失傳的危機,民間文學藝術亟待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但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是許多國家都認為必要卻又倍感棘手的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起至今,已有眾多國際組織先後關注此問題,並試圖給出大家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但結果卻並非令人滿意。由於在權利主體、權利內容等諸多問題上的復雜性,目前只有少數國家在法律上對民間文學藝術予以保護。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流派紛呈,千姿百態。無論是透著喜慶和吉祥的大紅剪紙、靈韻別致的傳統泥塑,還是清新簡潔的藍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納西族「東巴」,都從不同側面體現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在時時刻刻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民間文學藝術不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更是祖先賜予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在5000多年歷史沉澱的中國文化玫瑰中,就像一隻藝術奇葩,顯得格外絢麗多彩和引人注目。
然而 ,在我國學術界和立法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研究,基本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並在近幾年形成一個研究高潮,出現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但我國在傳統知識保護領域內的立法卻並沒有顯著進步。已經出台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包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1997)、《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0)和《貴州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2)。我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理論界關於如何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保護,有兩種互相沖突的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反對用任何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建議通過公法權利來提供保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知識產權能在傳統知識保護中發揮作用,或至少對進一步檢驗這種可能性抱有興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的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持有人開始尋求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傳統知識。
本文認為對民間文學藝術應該以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基礎,同時加強特殊立法保護,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加以闡述。
第一部分,筆者主要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進行概述。首先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界定加以重點闡述,因為無論從國際立法、區域立法、國內立法,還是我國的現今理論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的稱呼不一。有的學者將其等同於民俗,有的學者將其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劃等號等等。筆者在把民間文學藝術與民俗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區分的基礎上,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指一個社會群體,如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一個地區的若干民族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集體創作或者由集體中的某個個體創作並得到集體認同,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宗教信仰的文學和藝術形式。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是包含關系,即民間文學藝術包括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其次;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特點、范圍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加以闡述。
第二部分,闡述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淵源與發展歷程。主要從對其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背景談起,同時對其國際條約、區域立法加以考察分析和對比。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第一點主要對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聯系與區別加以澄清,首先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的聯系包括他們都有非物質性、可復制性和法定性 。對於民間文學藝術與知識產權的區別有他們的權利性質不同、客體范圍不同、創新的標准不同、權利主體的確定性不同以及他們的時間性不同,從這五個方面全面加以分析。第二點是對利用著作權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反思加以探討。
第四部分,從中央到地方立法兩個方面,對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現狀加以闡述。
第五部分,是如何對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的構想。在關於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立法保護方面,在我國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民間文學藝術不同於傳統的知識產權客體,其屬於新型的知識產權客體,應該利用特殊立法保護;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利用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特別是著作權制度加以保護。本文認為,由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特殊性,在我國理論界的研究還不深,理論的儲備還不夠。為了更加及時地對民間文學藝術加以保護,必須完善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本文試從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保護三個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對未來的知識產權立法方面有所幫助。同時建議國家立法部門盡快出台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特殊立法保護,形成以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為主,以特殊立法為輔的新型立法機制,以期對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一部分 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概述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和特徵
(一)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和內涵
對於民間文學藝術這一術語的概念內涵,我們應當做狹義和廣義的區分。
狹義地看,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等同於我們在民間文藝學上所說的民間文藝,包括民間文學(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史詩、諺語、民間說唱、民間小說)、民間音樂、美術、舞蹈和民間工藝等方面。就此而言,狹義的民間文學藝術指的是「全體的產生於民間,口頭的流傳於民間」的文學藝術,它是與主流社會中所謂「純粹的」或「精英化的」文學藝術創作相對應的一種原生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英語中,與之大體對應的說法是「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ctions」。[1]
廣義地看,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內涵並不限於民間文藝學上的審美意味,而是擴展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現實社會中,那些在生產、生活、組織制度、精神信仰等各個領域以具體形態體現的民俗,有著某種程度的審美性而具有文化和商業價值,均有可能被認為是「民間文學藝術」。例如,位於深圳華僑城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不僅將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標志景觀原樣或微縮復制,而且從來源地雇請少數民族藝員再現生產生活場景、表演特色文體節目、組織節日慶典和祭祀儀式等。這是將整體的民俗作為審美形態設為旅遊項目加以商業利用的經典案例。在英文中,與此內涵大體對應的說法是「Folklore」。
應當說,「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ctions」是被涵蓋於「Folklore」之中的,理解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的關鍵在於釐清「Folklore」的涵義。Folklore一詞是英國學者湯姆斯(W. J.Thoms)於1846年將Folk(民眾)和Lore(知識)合二為一創造的,最早由日本學者將其翻譯為「民俗」,後來也為我國民俗學界所採用[2]。Folklore植根於群體意識和精神在社會中的口頭和非文字化傳承活動,它可以泛指基於一定自然和社會條件(如種族、血緣、地域、文化水平、生活狀況)所結成的某一群體在長期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維系並且形成為傳統的一切風俗習慣,即民俗,也可以特指其中可作為這種口頭和非文字化傳承活動典型表現的民間文學或口承文藝。因而,它在民俗學上的使用同樣是有層次的,可以指作為一級學科的「民俗學」,也可以指作為二級學科的「民間文學」或「民俗文藝」。[3]
就Folklore的語源來說,據費孝通先生的解釋,Folk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全體人民,而是具有親切鄉土關系的人們,在中文裡,近於「老鄉」、「鄉下土裡土氣的人們」,作為一個形容詞近於「民間」、「土風」的意思:Lore作知識或學問講也不確切,近於「天方夜譚」中的「譚」字,夏天乘涼時孩子們喜歡聽的「逸文、傳說」。所以如果直譯,「民間傳說」四字比較接近[4]。日本的民俗學者亦承認,迄今被譯為民俗或民俗學的Folklore,本來意義是傳承的精神文化或口承文藝。[5]
值得注意的是,Folklore意義上所涵蓋的「民間傳說」現在已經遠遠不限於語源上的解釋或是我們中文習慣上所理解的某種民間文學創作形式。與其倘有一線聯系的話,恐怕在於現在的Folklore已經包括了任何一種能夠被群體「傳說」的文化現象。在《不列顛網路全書》(國際中文版)中,Folk加lore就被翻譯為「民間傳說」,並把民間傳說的形式分成說和唱的口頭文學、物質和文化(包括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術)、習俗和節日(包括宗教意識、節慶、兒童游戲、民間戲劇、民間舞蹈)三大類。[6]
澳大利亞昆士蘭法學院教授卡馬爾.普里博士認為:所謂「民間 (Folk)」,指的是至少具有某一公共特性的一群人。至於這一共同特性是什麼並不重要,比如它可以是一個共同的職業、共同的語言或共同的宗教信仰,重要的是,無論以何種目的結成的這一群人必須具有某些自己的傳統;「傳說(Lore)」一詞指的是與諸如教義、戒律或習俗有關的傳統事實或信仰本身,傳統意味著代代相傳下來的文化的各個方面,它既包括文化的觀念方面(如習慣、習俗、儀式),也包括文化的創造方面(如音樂、舞蹈、戲曲、文學、觀賞藝術),因此,文化可以被視為由一群人保留下來的傳統。[7]
該觀點代表了國際社會上較為主流的認識傾向,即Folklore是一種屬於群體的文化傳統。就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而言,Folklore總是與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相提並論的。由於在字面上,Folklore(民眾的知識)與Traditional Knowledge(傳統的知識)談不上有明確的差別,這種區分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便於實際的操作而從技術上加以考慮的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格雷厄姆、杜特菲爾德在其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傳統知識一般是指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的知識,而並不涉及如藝術作品、手工藝品和其他文化創作和表現形式(這些東西傾向於被認為是Folklore的元素)。依據一位專家的觀點,傳統知識(或其稱之「傳統環境知識」)是「一個群體通過一代又一代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生活建立起來的大量知識。它包括一個分類體系、一整套對於本地環境的經驗積累和一個控制資源使用的自管理系統。」
至於Folklore,值得注意的是,它作為國際社會的議題被加以討論是先於傳統知識的,最早可回溯至20世紀70年代,當時是作為與版權相關的問題提出的。依米歇爾.布萊克尼所言:「傳統知識的表述……是順應那些批評Folklore之狹隘性的觀察家們提出來的。然而,它意味深刻地改變了討論的話語。Folklore以在版權中或以版權為附加條件加以討論為特色。傳統知識的范圍則被拓寬到足以包含諸如在葯物治療和作為食物方面的動植物知識。就此而言,問題的討論就將從版權的左近轉至專利權和生物多樣性。」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開展Folklore保護的兩家機構。UNESCO因其在文化上的取向而當然地涉足其中。該組織對於Folklore的定義如下:「Folklore(傳統大眾文化)是一個文化社群基於傳統的創造的總和,經由一群個人加以表達,且被承認反映其文化和社會身份:其標准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傳承。它的形式是與其他的,如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等等藝術融在一起的。」[8] 「因而,Folklore在傳統社群中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表現,包括(I) 音樂、舞蹈和其他表演藝術;(ii)歷史和神話傳說;( iii)設計和符號;和(iv)傳統技術、手工藝和藝術作品。
美國人類學和民俗學者Ellen Mchale認為,無論受過教育還是未受過教育,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每個連接在一起的群體,或是有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的群體,都擁有一種傳統,這種傳統叫做民俗。民俗包含許多個體的、大眾的和「文學的」因素,這些因素通過反復流傳和變異被群體評價和延續,並以這種方式被群體吸收和同化。民俗,其范圍包括傳統藝術,信仰、工作和休閑的傳統方式、裝飾和慶典等,是一個群體保持和傳承一種生活方式的傳統形式。在任何情況下,民俗都存在於群體之中,並在群體中代代相傳,民俗是群體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具有意義的共同經驗。通過表演或示範,手把手的或在小范圍內的相互交流,群體以這種非正規的方式掌握了這些知識的傳統形式。
根據我國民俗學者的觀點,民俗可以區分為:(一)生產習俗:漁獵、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建築、商業等方面的習俗;(二)生活習俗:衣、食、住、行、醫、用、語言、產育、婚姻、喪葬、壽誕、禮儀、節日等方面的習俗;(三)文化習俗:民間口頭文學、美術、舞蹈、音樂、游藝、競技等方面的習俗;(四)組織制度:村落、家族、姓氏、社團等方面的習俗;(五)精神信仰:圖騰崇拜、神靈信仰、祝咒、禁忌、預兆和占卜等方面的習俗。可見,「民俗」是一個囊括群體生活方方面面的寬泛概念,不能體現出群體文化創造的內涵。而從民俗學的角度看,國際社會所致力於保護的Folklore只限於民俗文化中屬於感性范疇的審美創造形態。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在法學界盡管也常常有很多爭論,但是至少在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的學者之間基本是一致的,即認為民間文學藝術只佔民俗(Folklore)中的一類。「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流傳,主要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他們的審美觀念和意識情趣,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9]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切實際地將民間文學藝術保護范圍擴大化。比如1972年由非洲知識產權組織制定並於1982年生效的地區性公約《班吉協定》,就將其保護范圍規定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團體所創作的、構成非洲文化遺產基礎的、代代相傳的文學、藝術、科學、宗教、技術等領域的傳統表現形式與產品」,這就顯得過於寬泛因而也不很妥當。
筆者認為,我們在為民間文學藝術立法時,應該吸取國內外學者們在艱辛探索中己經取得的有益成果,從他們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一般的、通常的、公認的知識中去界定民間文學藝術。把民間文學藝術同民俗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區別開來,民間文學藝術是民俗的下位概念,而民間文學藝術又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上位概念,為了更加完善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對於屬於以作品形式顯現並且符合著作權保護客體條件的,應該由著作權保護。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立法立足於現實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法律有效的規范現實生活。
基於以上筆者的討論,我認為「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應該做如下界定:民間文學藝術是一個社會群體,如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一個地區的若干民族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集體創作或者由集體中的某個個體創作並得到集體認同,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加工、完善、反映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宗教信仰的文學和藝術形式。

『肆』 民間傳統技藝是否在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內請說明原因。此外若在范圍內,請告知我幾個實例,謝謝。

民間傳來統技藝不在知識產權自的范疇,它們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正在確立和完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的范疇主要在: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它的主要范疇在:
a.著作權
b.專利權
c.商標權
d.植物新品種保護權等
由於知識產權兼具有專用權性和科學創造性,所以註定它是有時間限制性的,所以些傳統的文化,古老的發明都不能屬於這個領域了。

『伍』 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有哪些

1、商標權(trademark)

在中國,取得商標權的基本途徑是商標注冊。商標注冊後,即取得商標專用權。取得商標專用權,就意味著注冊商標所有人能夠依法排斥他人在相同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上以導致消費者混淆的方式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商標注冊是擁有商標專用權的初步證據,商標注冊的有效期在中國為10年。10年到期時可以續展,續展沒有次數的限制。理論上,只要權利人願意,商標注冊可以永遠存在下去。

2、著作權(right)

在中國,著作權就是版權,是指法律保護文學、藝術、科學領域的原創作品,未獲作者同意,別人不能復制或使用。目前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限不受限制,除此之外的著作權保護期限是作者終生有效,再加上作者死後50年。

3、專利權(patent)

專利權是國家根據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申請,以向社會公開發明創造內容或設計的內容為前提,由政府根據法定程序於特定、有限期間內授予專利申請人的一種排他性權利。也就是說,發明人是以公開換保護,而且是法定期限內的保護。根據中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三種。其中,發明專利權的期限是20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是10年。

4、商業秘密(tradesecret)

商業秘密是指機密的商業信息,包括產品配方、過程、裝置、技術秘密、計算機源代碼、處方或客戶名單、供貨清單等。這些信息可以使企業保持競爭者的優勢,它們不是常人所知或易於被發現的,企業會用合理的措施來保守機密。

『陸』 中國民間藝術是否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我是正方4辯。。。 但我不知道從哪幾個方面闡述

你的觀點是民間藝術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是吧?

很遺憾,從法律角度來說,民間藝術是不能作為知識產權直接受到保護的,主要原因在於早已經進入公共領域、權利人難以確定、權利收益難以分配等等。

如果你的對手不是很熟悉相關法律的話,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 民間藝術、傳統文化是智力創造的重要源泉和基礎,一旦這些智力成果商品化,就應該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同時也應該回饋其上游權利,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這里你可以盡量模糊民間藝術和從民間藝術中衍生出來的智力產品的區別,強調後者應當得到保護,前者也隨之應當保護。

2. 民間藝術的傳統表達方式是比較落後的,很多都局限於相對狹窄的地域和人群范圍內,傳播方式也很原始,主要是手手相傳、口口相傳,甚至是家庭內部的傳男不傳女。而一旦這些藝術表達產生順應市場化進程的轉變,將很快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對其進行保護(其實還是在模糊,同化民間藝術和其衍生品,同化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

3. 民間藝術的原生態環境正日益受到沖擊,完全依賴原始狀態下的保護是相當困難的。一個比較有效的保護途徑就是,將民間藝術提煉成知識產品,從而創造經濟價值再回饋,提高民間藝術保存環境的自身造血功能,這樣可以極大的延長民間藝術的壽命。

4. 目前,國際社會對民間藝術應當受到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只是如何通過立法來保護還存在爭議。一種觀點就是,在目前已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當中納入有關民間藝術、傳統文化、遺傳資源等上游權利的內容。(但是這種觀點受到的批評也很多,不用太詳細展開)

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知識產權是國外的研究論文可否報科技獎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全面總結,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學術文獻資料,是申請和授予相應學位的基本依據。論文撰寫應符合國家及各專業部門制定的有關標准,符合漢語語法規范。碩士學位論文的字數應控制在4萬左右,博士學位論文的字數應控制在8萬左右。為了保證學位論文質量,使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工作規范化、標准化,特製定本規范。一、一般格式和順序學位論文由三部分組成:前置部分、主體部分、附錄部分。(一)前置部分1.封面:封面是論文的外表面,提供應有的信息,並起保護作用。論文除應有封面外還應有扉頁。2.聲明:包括「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和「學位論文知識產權聲明書」。3.中文摘要:論文第一頁為中文摘要,內容應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等,要突出本論文的新見解(碩士)和創造性成果(博士)。為了方便文獻檢索,應在摘要下方另起一行註明論文的關鍵詞(3-5個)。4.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後為英文摘要,內容為中文摘要的翻譯。5.目錄:應是論文的提綱,由論文的章、節、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另起一頁,排在摘要之後,章、節、條分別以1、1.1、1.1.2等數字依次標出。6.主要符號表:如果論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符號、標志、縮略詞、專門計量單位、自定義名詞和術語等,應編寫成主要符號表。若上述符號和縮略詞使用數量不多,可以不設專門的符號表,而在論文中出現時加以說明。(二)主體部分1.引言(第一章):在論文正文前,內容包括該研究工作在國民經濟中的實用價值與理論意義、本研究主題范圍內國內外已有文獻的綜述、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等。2.正文:是學位論文的主體。內容一般包括理論分析、計算方法、實驗裝置和測試方法、經過整理加工的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與理論計算結果的比較、本研究方法與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較等。論文中引用他人的觀點、數據、結論等,應在相應位置以上標的形式註明參考文獻號碼。3.結論(最後一章):結論是全文經過分析、推理、判斷和歸納形成的總觀點,應該明確、精練、完整、准確,要著重介紹研究生本人的獨立見解和創造性成果及其在本學科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附錄部分1.參考文獻:只列作者直接閱讀過、在正文中被引用過、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碩士論文參考文獻數量應不少於30篇,博士論文參考文獻數量應不少於100篇。參考文獻一律放在論文結論後,不得放在各章後。2.附錄:主要包括(1)正文內不便列出的冗長公式推導;便於他人閱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或表格;重復性數據、圖表;計算程序及說明;計算機軟體類設計驗收報告等。(2)在讀期間所發表的與學位論文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以及獲得的科研成果。3.致謝:致謝對象限於在學術方面對論文的完成有較重要幫助的團體和個人。

『捌』 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難度在哪(知識產權法)

一是民間文學藝術存在的時間都比較久遠,這與知識產權法之一的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有時間限制存在矛盾。
二是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主體難以確認,也即權利歸屬都無法確認,就談不上保護。
三是民間文學藝術傳承發展中都難免模仿借鑒之前的成果,獨創性是一個問題。
四是如果不按照著作權法保護創新的精神進行保護,而不論民間文學藝術創作時間長短都進行保護,別人使用就需要許可授權,那麼就不利於民間文學藝術的創新和傳播,難以達到百家爭鳴之效。

『玖』 知識產權法 什麼是民間文學藝術

民間技藝很多都是秘傳的,比如一些秘方或者技法,申請專利受到保護後好處是由國家法律保護了,如有別家實用發現後就是侵權。但是專利有年限,20年後這個專利就會公開,也就沒有秘傳一說了,就比如說可口可樂的秘方是不申請專利的。

閱讀全文

與論民間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