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債權訴訟時效結束後,其擔保物權是否有效
物權法只是明確了抵押權的行使期間,對質權並未明確,這樣一來,對於抵押權應適用內《物權法》,抵押權容人應在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內行使抵押權
對於其他擔保物權則仍應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即主債權訴訟時效結束後兩年內行使。
㈡ 請問:主債訴訟時效完成對保證擔保和擔保物權的效力
《物權法》
第二百零二條 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擔保法》
第二十五條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七條 對於連帶債權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權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對於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㈢ 主債權訴訟時效
《擔保法解釋》第12條第2款的規定與《物權法》第202條的規定有沖突,後者版實際上廢止了前者。因此權抵押權人只有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這樣抵押人不僅可以用訴訟時效來對抗債權還可對抗抵押權。
我借你300塊錢,用我的自行車抵押,約定2010年1月1號還,如果那天沒還,從那天起到2012年1月1號為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
㈣ 抵押物權為什麼要受主債權的訴訟時效的限制呢
因為
抵押權
消滅的法定
情形
之一是
主債權
消滅。當主債權變成
自然債務
時,抵押權即無法通過
司法救濟
來實現。
以前老的擔保法司法解釋規定在
訴訟時效
兩年後
還可行使抵押權,這是不合法理的。
㈤ 擔保物權是否因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而消滅
如果是抵押權跟據物權法規定要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內行使,過了訴訟時效抵押權消滅版.根據擔保法解釋權如果是質權或留置權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後2年內行使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注:主債權訴訟時效為2年. 其中: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㈥ 擔保物權是否因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而消滅
如果是抵押權跟據物權法規定要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內行使,過了訴訟時效抵押權消滅內.根據擔保法解釋如果是質權或容留置權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後2年內行使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注:主債權訴訟時效為2年.
其中: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㈦ 如何理解「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舉例說明下謝謝
抵押權從實踐抄中看借貸雙方共同到不動產登記部門辦理抵押登記,抵押登記的期限一般與債務期限一致,債務人還款後借貸雙方共同解除抵押,或者依據相應的文書解除抵押。未解除抵押的始終會有抵押記錄,其他人在辦理抵押登記時候就會有所顧慮。這一塊兒我也有困惑,去不動產登記部門咨詢過好多次,他們也說不明白。個人觀點之中做法於法無據,且不利於經濟效率,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債權人利益,同時解決時效中止中斷的問題。
根據我的理解是,主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務兩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實現抵押權,也就是訴訟。當然這個期間可以中止、中斷,這應該也是以上所述不動產登記部門做法的原因。
例子:甲向銀行借款一百萬,用自有房產抵押,期限為2015.1.1至2015.12.31,如果訴訟時效不終止不中斷的話,訴訟時效為2017年12月31日,也就是說抵押權人在此日前向法院訴訟。
㈧ 如何理解「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運轉,如果允許抵押權一直存續,可能會使抵押權人怠於行使抵押權,不利於發揮抵押財產的經濟效用,制約經濟的發展。
因此,規定抵押權的存續期間,能夠促使抵押權人積極行使權利,促進經濟的發展。抵押權人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未行使抵押權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也就是說,過了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後,抵押權人喪失的是抵押權受人民法院保護的權利,即勝訴權,而抵押權本身並沒有消滅,如果抵押人自願履行擔保義務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
(8)實現擔保物權主債訴訟時效擴展閱讀:
抵押權人,是指對債務人享有債權,並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得就抵押物優先受償的人。抵押權人就是受抵押擔保的債權的債權人。 抵押權是由債務人或第三人就其提供抵押的特定的財產所設定的物權。
積極權能
保護抵押權人利益的積極權能之規定
抵押權的積極權能,是抵押權人為實現抵押權,而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所採取的各種措施與手段,依據擔保法理結合《擔保法》及司法解釋之規定,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對抵押權人順序利益的保護。相對於一般債權而言,抵押權人就同一抵押物所得的價款有優先受償權。
但就各抵押權人而言,相互間仍有一個優先受償的先後次序問題。依近代各國民法理論與實踐,所謂抵押權的順序,指就同一抵押物設定數個抵押權時,各個抵押權人優先受償的先後次序,其解決的是同一抵押物上數個抵押權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大陸法系各國一般是以登記的先後次序而定,即先次序的抵押權人有較後次序的抵押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學說稱為抵押權人之次序權。
抵押權
我國《擔保法》第54條關於抵押權的清償順序作了如下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物所得的價款按照以下規定清償:
(一)抵押合同以登記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二)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的,該抵押物已登記的,按照本條第(一)項規定清償;未登記的,按照合同生效時間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抵押物已登記的先於未登記的受償。」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6條規定:「同一動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實現抵押權時,各抵押權人按照債權比例受償。」
從上述規定可見,在抵押權有登記的情況下,抵押權人就抵押物受償的次序,由於依登記的先後予以確定,因此縱使設定抵押權的書面作成在先,而登記在後者,仍應依登記的先後定其次序。
解釋上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擔保法》及司法解釋的上述規定存在差異性,《擔保法》對未登記的抵押權清償順序規定為,「按合同生效時間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而《擔保法司法解釋》在上述情況下卻規定,「按照債權比例受償」。
這樣,在數個未登記的抵押權並存的情況下,《擔保法》作為基本法是以合同生效時間的先後作為受償順序,即「設定在先」原則,而《擔保法司法解釋》卻採取了「次序同等」原則,而否定了「設定在先」原則。那麼,何種規定較為合理呢?我們認為後者的規定較合理,理由如下:
第一,物權法有句法諺「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這里的「第三人」應當指已登記物權以外的任何其他人,故先設立的未登記抵押權不能對抗後設立的未登記的抵押權,否則,就與物權登記制度相駁。
第二,在市場交易中,「設立在先」原則不利於保護交易的安全,與民法公平原則相背離。
第三,「設定在先」原則,可能會出現抵押人與某一抵押權人惡意串通,通過偽造締約真實日期的方式來損害設立在先的其他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
盡管《擔保法司法解釋》較《擔保法》的上述規定較合理,但我們應當意識到,司法解釋只能解釋法律,而不能改變法律的規定,在法律沒有修改的情況下,以司法解釋改變法律的規定,既不符合司法解釋的規則,也不利於法律及司法解釋的適用,且有損法律的權威。
㈨ 擔保物權後訴訟時效是否中斷
擔保物權後訴訟時效一般不會中斷。
物權法只是明確了抵押權的行使期間,對質權並未明確,這樣一來,對於抵押權應適用《物權法》,抵押權人應在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內行使抵押權對於其他擔保物權則仍應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即主債權訴訟時效結束後兩年內行使。
擔保物權,是與用益物權相對應的他物權,指的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債的形式發生的公民、法人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頻繁,保障債尤其是合同之債的履行,對於維護社會主義商品流通秩序,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
擔保物權除具有物權一切法律特徵外,主要是:
①設定擔保物權的目的,是為了擔保債的履行,是從擔保物權屬於債權的,因此是一種從物權。它隨著債權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債權的轉移而轉移,並隨著債權的消滅而消滅。
②擔保物權是在他人的所有物上設定的,即擔保物的所有人是債務人或其他第三人,對於債權人來說都是他人的所有物,因此是他物權。
③為了保障債權的實現,也就要保障債權人對擔保物的一定物權,從而具有物權的效力。債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包括所有人)的干涉,並享有追及權,擔保物落在他人手中,債權人可以追隨主張其權利。同時,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可實行對擔保物的處分權,取得優先受償的權利,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