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識產權的知識指什麼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exclusive right)。
(一)人身權利
按照內容組成,知識產權由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兩部分構成,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精神權利。
(二)財產權利
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
⑴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調動了人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⑵為智力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傳播提供了法律機制,為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運用到生產建設上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⑶為國際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則,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
⑷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作為現代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中國法律體系,建設法治國傢具有重大意義。
Ⅱ 知識產權保護
如果你有想法的話,直接去找專利代理機構就可以了,能不能申請專利,他們會告訴你。
如果你沒錢做這個,那說這個沒啥用處。
或者你到事務所找個代理人說,只要能產業化,給你50%的收入,讓他全風險代理。如果他接受,那就是可以申請,有價值。如果他不接受,那你想法估計沒什麼吸引力,這樣你就一分錢不用掏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Ⅲ 什麼是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指由人腦的創造性天賦所產生的法律權利的總稱。知識產權對推動國家的經濟繁榮起著重要作用,並且可以鼓勵富有創造力的個人與社會分享他們的聰明才智。就像動產和不動產權利保護個人對有形財產(比如土地和汽車)的所有權權益一樣;知識產權保護的是個人對無形財產的所有權權益,比如發明創意、百老匯歌舞劇的樂譜、產品名稱和徽標等等。如果法律中沒有對這些權利的強制規定,社會就難以繁榮進步。在這篇文章中,您會了解到什麼是知識產權,以及其各種具體形式之間存在的差異。
大多數人會由知識產權聯想到專利、商標和著作權。這三種權利是知識產權的核心內容,它們獎勵並保護市場中各種商品和服務的發明者、作者、所有者和銷售者的創造性工作。雖然這些權利所依據的基礎法律原則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也有一些共同的准則。 授予專利、商標或者著作權保護,需要在發明者或作者的權益與整個社會的權益之間把握好微妙的平衡關系。這種平衡與規劃法中的平衡做法非常相似。規劃法中的平衡措施是:通過限制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使用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利益,進而保護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權益和專有使用權。這種平衡措施的例子還包括公用地役權和渠權。 例如,某人開發出能夠挽救生命的葯品,對這樣重大的發明授予專利權,也代表了一種類似的平衡措施。然而,允許社會免費使用專利葯品,這對葯品發明者是否公平?為獲取葯品的更大利益而不允許社會使用自己發明的葯品,這對社會又是否公平?知識產權法的作用就是調合這些看似矛盾的利益沖突。 此外,知識產權還有助於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它通過在一段時期內保護發明者的創新所帶來的收益,從而鼓勵其公開自己的發明,進而達到促進市場競爭力的目的。公開創新技術可以使他人在已有的發明基礎上進行創造改進,從而促進技術水平的持續發展。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利益,市場就難以像現在這樣有效運轉。想像一下,如果每個競爭者都不能在他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進,而必須不斷從零開始,那世界將會變成怎樣! 最後一點,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其授予條件和執行均由每個轄區的法律來管理。例如,美國專利只能依據美國的法律來授予和執行。只有依據加拿大的法律,商標才能在加拿大得到注冊和執行;只有依據中國的法律,著作權才能在中國得到注冊和執行。盡管人們希望能夠有所統一,但各國在如何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上還是各有不同。在這些差異中,關於如何獲取知識產權方面的差異占據多數,而關於各國所授予的實體權利的差異則佔少數。 「專利」和「商標」這兩個詞往往被互相替換使用。我們經常聽到專利用於保護徽標,商標用於保護發明,或正好相反。盡管專利和商標所保護的對象可能是同一產品,但這兩個詞的含義以及所代表的知識產權形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事實上,這兩個詞很少能互相替換使用,因為它們所保護的基本權利實質上相差很大。 什麼是專利?概括來講,專利用來保護與產品設計或過程設計有關的知識產權。如美國專利由美國專利商標局頒發,並且只能在美國境內得到有效執行,而在美國境外則無效。 專利賦予專利所有者一種「專有權」,禁止他人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該專利中所聲明的產品或產品的製造過程。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對於專利所有者來說,專利並不會賦予所有者利用其專利發明來謀取利益的權利。專利所有者只擁有阻止他人這樣做的專有權。 換句話說,僅僅獲得一項產品的專利並不意味著您可以實際利用這項產品來謀取利益。在您之前的某個專利所有者可能會行使其專利賦予他的「專有權」來阻止您這樣做。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下面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詳細解釋。假設您的專利發明是一把椅子,有四條腿、一個底座、一個靠背和一副弧形彎腳——這是一把搖椅。在專利保護下,您擁有阻止他人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這種專利搖椅的專有權。讓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您所設計的搖椅上的弧形彎腳很獨特,並受以前的某個專利保護,那麼這個弧形彎腳的專利所有人就擁有阻止其他人(包括您)使用該弧形彎腳的專有權。在您的搖椅上使用該專利弧形彎腳就會構成對該專利的侵害。 所以,盡管您獲得了搖椅的專利,但在您未獲得弧形彎腳專利所有者的許可前,仍然不能實際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這種搖椅。弧形彎腳的專利所有者並非必須向您提供授權,只要他願意,就能一直阻止您的搖椅進入市場。當然還有更明智的做法,弧形彎腳的專利所有者可以通過收取一定授權費用向您提供授權,從而分享到您的成功。 專利的有效期為20年,自該專利的申請之日起計算。 什麼是商標?在美國,商標注冊和專利一樣,也是由美國專利商標局頒發的。專利通過賦予專利所有者的專有權(用於禁止他人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專利產品)來防止他人未經許可復制產品,而商標則用於在產品的消費者中標識或突出產品。因此,商標與禁止產品復制毫無關系。那是專利所起的作用。 美國專利商標局對商標的定義是:生產者、經營者為使自已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相區別並標示商品來源而使用或者打算使用的文字、名稱、符號、圖形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簡而言之,商標就是品牌的名稱。 同商標密切相關的有服務商標、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就像商標區分產品來源一樣,服務商標用於區分服務的來源。集體商標是指團體或組織所使用的商標或服務商標。證明商標是商標擁有者以外的其他人所用的一種標志,用以證明使用者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精度或其他品質。 什麼是著作權? 著作權對思想表達提供保護。與專利不同,專利保護創意本身,而著作權只保護對創意的表達。在前面討論的例子中,專利保護的是四條腿椅子的創意,而通過圖畫、照片和語言進行的有關該創意的表達,則可由著作權來保護。 作品必須是作者原創的,才有資格獲取著作權保護。要確定一件作品是否為作者原創,它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該作品必須由作者獨立完成,而非抄襲其他作品而來 必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創新。 如果作品不符合上面兩個條件,它就不能算作原創作品,也就沒有資格獲得著作權保護。不過,即使作品中包含一些非原創元素,它仍然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例如,如果作者以一種原創方式重新編排了非原創的元素,這種編纂工作仍會被視為原創,因而就有資格獲取著作權保護。裂變客網知識產權運營
根據作品創作的時間,著作權保護的期限自作品問世之日起,至作者死後70年終止。 有關更多信息,請查看下一頁上的鏈接。河北裂變客科技成果孵化器有限公司
Ⅳ 學生維護知識產權
世界上的財產可分為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兩大類,有形財產又可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回。動產即可移動的財產,如汽答車、傢具、牲畜……。不動產就是永久固定在土地上的財產、如橋梁、土地、房屋……,也稱不可移動財產。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它指的是通過智力創造性勞動所獲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這種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割,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等。所謂財產權是智力勞動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智力勞動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創造,是人的智力成果權,它是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領域從事一切智力活動而創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知識產權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個法律概念。
專利權是指依法批準的發明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其發明成果在一定年限內享有的獨占權或專用權。專利權是一種專有權,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就不再受法律保護。
Ⅳ 國成知識產權小課堂:(IP)知識產權為什麼持續火熱
三、關於知識產權犯罪的主觀罪過
刑法學界一般認為,知識產權犯罪的罪過形式是故意,過失不構成本類罪。這是因為:第一,從刑法理論上看,知識產權犯罪可歸入法定犯。法定犯作為一定的社會現象,其本身並不一定蘊含著法律所禁止的性質或為社會所責難的性質,國家之所以認為這種行為是犯罪行為,完全是出於某種行政的社會政策的需要。法定犯由於其倫理道德上的可譴責性較弱,不宜對其主觀犯意過於苛責,行為人只有在出於故意的情況下,才宜作為犯罪對待。過失行為則通常作為一般違法行為處理。這是刑法人道和刑法謙抑的價值取向的必然要求。第二,從刑事立法來看,考慮到刑事立法以懲罰故意為原則、過失為例外和犯罪故意一般不作規定,過失則明確規定的立法原則,本類犯罪應屬故意犯罪無疑。
我國刑法學界對於知識產權犯罪的主觀故意的要素和內容還有不同的認識,尤其表現在對於違法性認識和犯罪目的的看法上。
第一,關於違法性認識。對於違法性認識是否為故意的要素,各國刑法有不同的規定,刑法學界爭議較大,實際部門也有不同的認識和做法。在此問題上持何種立場和態度對於定罪量刑有重要意義。
第二,關於犯罪目的。對於知識產權犯罪的目的內容,尤其是是否「以營利為目的」,目前,在刑法學界爭議甚大。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認為:知識產權犯罪在主觀上,行為人須是出於故意,且以營利為目的;以營利為目的是這類犯罪的共同主觀特徵,同時也是構成犯罪的主觀要件[14](P.460~461)。
第二種認為:侵犯商標權、專利權的犯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基於故意;侵犯著作權的犯罪,在主觀方面除了是基於故意之外,還必須是以營利為目的;侵犯商業秘密權的犯罪也不需以營利為目的。
第三種認為:侵犯著作權犯罪的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是以「營利為目的」,這個范圍限制過窄、過死,建議除規定「以營利為目的」外,考慮到行為人在抄襲、剽竊、假冒他人作品時是以秘密方式進行的,是否可增加「以盜竊他人名譽為目的」或「以詆毀他人名譽為目的」等表述,適度擴大對犯罪主觀方面的規定。
四、關於知識產權犯罪犯罪構成的描述性要件
在我國刑法中,有些犯罪行為事實只要符合某法定犯罪構成關於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四個要件的規定,則構成犯罪,這被稱為行為犯。但有一些犯罪行為,卻要求具備諸如「情節嚴重」、「後果嚴重」等條件才成立犯罪,這被稱為情節犯或結果犯。為便於研究,我們將前述四個要件稱為犯罪構成的基本要件,它們對於任何犯罪的成立都不可缺少;將「情節嚴重」、「後果嚴重」稱為犯罪構成的描述性要件,它們對於情節犯、結果犯等的成立不可缺少。由於我國採取犯罪構成的「立法既定性又定量」的模式(這不同於外國刑法犯罪構成的「立法定性、司法定量」模式),犯罪構成的描述性要件作為立法定量的表現,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被直接作為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判斷標志,其規定是否適當,意義重大。
我國刑法典對知識產權犯罪的犯罪構成描述性要件的規定有以下5種情況:
1.以「造成重大損失」作為要件,如侵犯商業秘密罪。
2.以「銷售金額數額較大」作為要件,如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
3.以「違法所得數額巨大」作為要件,如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4.以「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作為要件,如侵犯著作權罪。
5.以「情節嚴重」作為要件,如假冒注冊商標罪,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假冒專利罪。
可以預見,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必將面臨日益嚴重和復雜的知識產權犯罪問題。如何完善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是擺在刑法學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期待著關於知識產權犯罪的研究進一步深入。
Ⅵ 知識產權是什麼
知識產權是指由人腦的創造性天賦所產生的法律權利的總稱。知識產權對推動國家的經濟繁榮起著重要作用,並且可以鼓勵富有創造力的個人與社會分享他們的聰明才智。就像動產和不動產權利保護個人對有形財產(比如土地和汽車)的所有權權益一樣;知識產權保護的是個人對無形財產的所有權權益,比如發明創意、百老匯歌舞劇的樂譜、產品名稱和徽標等等。如果法律中沒有對這些權利的強制規定,社會就難以繁榮進步。在這篇文章中,您會了解到什麼是知識產權,以及其各種具體形式之間存在的差異。
大多數人會由知識產權聯想到專利、商標和著作權。這三種權利是知識產權的核心內容,它們獎勵並保護市場中各種商品和服務的發明者、作者、所有者和銷售者的創造性工作。雖然這些權利所依據的基礎法律原則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也有一些共同的准則。 授予專利、商標或者著作權保護,需要在發明者或作者的權益與整個社會的權益之間把握好微妙的平衡關系。這種平衡與規劃法中的平衡做法非常相似。規劃法中的平衡措施是:通過限制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使用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利益,進而保護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權益和專有使用權。這種平衡措施的例子還包括公用地役權和渠權。 例如,某人開發出能夠挽救生命的葯品,對這樣重大的發明授予專利權,也代表了一種類似的平衡措施。然而,允許社會免費使用專利葯品,這對葯品發明者是否公平?為獲取葯品的更大利益而不允許社會使用自己發明的葯品,這對社會又是否公平?知識產權法的作用就是調合這些看似矛盾的利益沖突。 此外,知識產權還有助於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它通過在一段時期內保護發明者的創新所帶來的收益,從而鼓勵其公開自己的發明,進而達到促進市場競爭力的目的。公開創新技術可以使他人在已有的發明基礎上進行創造改進,從而促進技術水平的持續發展。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利益,市場就難以像現在這樣有效運轉。想像一下,如果每個競爭者都不能在他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進,而必須不斷從零開始,那世界將會變成怎樣! 最後一點,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其授予條件和執行均由每個轄區的法律來管理。例如,美國專利只能依據美國的法律來授予和執行。只有依據加拿大的法律,商標才能在加拿大得到注冊和執行;只有依據中國的法律,著作權才能在中國得到注冊和執行。盡管人們希望能夠有所統一,但各國在如何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上還是各有不同。在這些差異中,關於如何獲取知識產權方面的差異占據多數,而關於各國所授予的實體權利的差異則佔少數。 「專利」和「商標」這兩個詞往往被互相替換使用。我們經常聽到專利用於保護徽標,商標用於保護發明,或正好相反。盡管專利和商標所保護的對象可能是同一產品,但這兩個詞的含義以及所代表的知識產權形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事實上,這兩個詞很少能互相替換使用,因為它們所保護的基本權利實質上相差很大。 什麼是專利?概括來講,專利用來保護與產品設計或過程設計有關的知識產權。如美國專利由美國專利商標局頒發,並且只能在美國境內得到有效執行,而在美國境外則無效。 專利賦予專利所有者一種「專有權」,禁止他人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該專利中所聲明的產品或產品的製造過程。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對於專利所有者來說,專利並不會賦予所有者利用其專利發明來謀取利益的權利。專利所有者只擁有阻止他人這樣做的專有權。 換句話說,僅僅獲得一項產品的專利並不意味著您可以實際利用這項產品來謀取利益。在您之前的某個專利所有者可能會行使其專利賦予他的「專有權」來阻止您這樣做。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下面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詳細解釋。假設您的專利發明是一把椅子,有四條腿、一個底座、一個靠背和一副弧形彎腳——這是一把搖椅。在專利保護下,您擁有阻止他人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這種專利搖椅的專有權。讓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您所設計的搖椅上的弧形彎腳很獨特,並受以前的某個專利保護,那麼這個弧形彎腳的專利所有人就擁有阻止其他人(包括您)使用該弧形彎腳的專有權。在您的搖椅上使用該專利弧形彎腳就會構成對該專利的侵害。 所以,盡管您獲得了搖椅的專利,但在您未獲得弧形彎腳專利所有者的許可前,仍然不能實際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這種搖椅。弧形彎腳的專利所有者並非必須向您提供授權,只要他願意,就能一直阻止您的搖椅進入市場。當然還有更明智的做法,弧形彎腳的專利所有者可以通過收取一定授權費用向您提供授權,從而分享到您的成功。 專利的有效期為20年,自該專利的申請之日起計算。 什麼是商標?在美國,商標注冊和專利一樣,也是由美國專利商標局頒發的。專利通過賦予專利所有者的專有權(用於禁止他人製造、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專利產品)來防止他人未經許可復制產品,而商標則用於在產品的消費者中標識或突出產品。因此,商標與禁止產品復制毫無關系。那是專利所起的作用。 美國專利商標局對商標的定義是:生產者、經營者為使自已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相區別並標示商品來源而使用或者打算使用的文字、名稱、符號、圖形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簡而言之,商標就是品牌的名稱。 同商標密切相關的有服務商標、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就像商標區分產品來源一樣,服務商標用於區分服務的來源。集體商標是指團體或組織所使用的商標或服務商標。證明商標是商標擁有者以外的其他人所用的一種標志,用以證明使用者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精度或其他品質。 什麼是著作權? 著作權對思想表達提供保護。與專利不同,專利保護創意本身,而著作權只保護對創意的表達。在前面討論的例子中,專利保護的是四條腿椅子的創意,而通過圖畫、照片和語言進行的有關該創意的表達,則可由著作權來保護。 作品必須是作者原創的,才有資格獲取著作權保護。要確定一件作品是否為作者原創,它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該作品必須由作者獨立完成,而非抄襲其他作品而來 必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創新。 如果作品不符合上面兩個條件,它就不能算作原創作品,也就沒有資格獲得著作權保護。不過,即使作品中包含一些非原創元素,它仍然可以獲得著作權保護。例如,如果作者以一種原創方式重新編排了非原創的元素,這種編纂工作仍會被視為原創,因而就有資格獲取著作權保護。
根據作品創作的時間,著作權保護的期限自作品問世之日起,至作者死後70年終止。 有關更多信息,請查看下一頁上的鏈接。
Ⅶ 知識產權的概念,及分類
知識產權的概念
知識產權,概括的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其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領域內,主要基於腦力勞動創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
廣義概念上的知識產權包括下列客體的權利: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人類一切領域的發明,科學發現,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品名稱和標志,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在工業、科學、文學和藝術領域內由於智力活動而產生成果的一切權利。
狹義概念上的知識產權只包括版權、專利權、商標權、名稱標記權、制止不正當競爭,而不包括科學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
2、知識產權的特徵
知識產權的特徵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無形財產權。
(2)確認或授予必須經過國家專門立法直接規定。
(3)雙重性:既有某種人身權(如簽名權)的性質,又包含財產權的內容。但商標權是一個例外,它只保護財產權,不保護人身權。
(4)專有性:知識產權為權利主體所專有。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經權利人的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別規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這種權利。
(5)地域性:某一國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知識產權,只在該國領域內發生法律效力。
(6)時間性: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規定一定的保護期限,知識產權在法定期限內有效。
分類:
從權利的內容上看,知識產權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是與智力活動成果創造人的人身不可分離的專屬權,比如: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則是指享有知識產權的人基於這種智力活動成果而享有的獲得報酬或其他物質利益的權利。 按照智力活動成果的不同,知識產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發明權、發現權等。對於上述知識產權,我國《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三節作了明確規定。
Ⅷ 知識產權有關知識
發展中國家似乎把保護知識產權看做是件很高尚的事情,甚至是區分文明人和野蠻人的標志。我猜想,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似乎保護知識產權就等於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
知識真的可以被據為私有嗎?傑斐遜就不同意。他聲稱思想其本身不能受限制或據為己有,因而發明就起本身而言不能成為財產實體。新經濟增長理論指出,人們之所以可以保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人們的收入水平之所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斷地提高,主要就是因為知識無法完全私有化,知識是一種「准公共產品」。知識如同黑夜裡的燈光,不僅照亮了房間里的人,也能夠讓那些過路人看清道路。那些想永遠占據思想壟斷權的葛郎台們,就像是把房間的門和窗戶緊緊關起來,貪婪卻徒勞地希望,這樣一來就不會讓外邊的行人「享受」到他們的燈光。除非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一直被鎖在保險櫃里,否則只要這些新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市場,人們就可能會學習和模仿體現在這些產品和服務中的部分新知識。由於人們總是能夠「免費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後一代的人總是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開發出來更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這才使得人類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更何況許多被應用於商業的發明創新本來就所源自公共資金支持的研究活動。根據美國制葯業協會提供的信息,只有43%的葯業研發機構由本工業自身提供資金。而29%的研發機構由美國政府的國家健康研究院資助。
我們承認,保護知識產權能夠提供激勵機制,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林肯曾經說過,「專利制度是在天才的創造火焰中添加了利益這種燃料」。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知識產權並不是惟一的添加劑,與赤裸裸的利益相比,名譽和好奇心或許是更好的燃料。知識產權甚至不是讓創新者獲得利益的惟一工具,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懸賞制度獎勵創新者,而市場本身就已經發明了相當精妙的激勵機制。即使沒有專利,創新者仍然可以利用許多「天然」的保護機制,獲得大量的收益。這些「天然」保護機制包括「模仿時滯」(由吸收新知識的成本造成)、「名聲利益」(作為首創者)。一位叫Levin的美國經濟學家對650名高級研發經理的調查發現,專利反而沒有「模仿時滯」和「向下移動的學習曲線」等「天然利益」重要。在另一項有趣的調查中,Mansfield詢問100名美國公司的研發執行主任: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將會有多少發明和創新不會出現。這100名代表來自12個工業集團,其中只有三種工業的代表認為這一比例會較高(制葯業60%,其他化學工業38%,石油工業25%)。有6種工業的代表答案是基本為零(其中辦公設備、汽車業、橡膠產品和紡織是0%,初級金屬和儀器製造行業是1%)。認為比率很低的行業還包括:機械工業17%,鋼鐵製造業12%,電器11%),平均的比率大約為14%。Mansfield後來在英國和德國也做了類似的調查,結果與此類似。
即使知識產權保護了創新者的利益,但是,創新者的利益和全社會的利益是一致的嗎?換言之,保護知識產權一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很多學者擔心:專利體系的「贏者通吃」的本質會阻礙創新者之間的競爭,或是導致創新努力與投資的重復。還有的學者指出這一體系會導致發明者努力改進已有專利,而不是創造出真正的新知識,因而資源被浪費。考慮到科技進程的積累性和互動性,對關鍵創新的強有力的保護可能會延誤競爭者創造出對世界更有用的革新。許多人還問為什麼所有的發明盡管其社會價值不同,卻都獲得同樣期限的保護及為什麼保護期限長達17或20年。
在發展中國家,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能否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更值得懷疑。沒有證據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會鼓勵更多的研發活動。實際上,最近在發展中國家所作的關於對科技問題的研究表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新知識不是可以申請專利的那種。發展中國家最需要的知識並不是從世界角度來說真正新穎的知識,而是更適合當地情況的知識。為了進一步吸收更高級的科技知識,發展中國家必須首先模仿和復制,在這種模仿和復制的過程中,其實已經出現了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學習並掌握新的生產過程需要付出努力;追蹤新的技術發展也需要付出努力;評價和選擇適用的技術業也需要付出努力;把新技術應用到本國的生產條件中,需要在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組織安排做出調整;這些努力均表現為對技術能力的投資,並導致本國有效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的提高。遺憾的是,這些在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的知識進步卻無法得到專利體系的保護。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國家不得不用幼稚產業保護和其他工業政策措施來鼓勵這種科技發展(19世紀的美國和其他追隨者就是這種情況)。不幸的是這些措施在當今WTO協議下是受到禁止的,盡管這些措施並不像所認為的那樣有害。哈佛大學教授Helpman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rossman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模仿行為反而能夠促進發達國家的創新。
WTO框架下的TRIPs由於其缺陷,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了相當負面的影響:(1)TRIPs強化了發達國家廠商的壟斷力量,使得他們能夠攫取更多的利潤,但同時卻使得產品價格高企,妨礙了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也包括發達國家消費者)的利益。姑且不提計算機軟體、音像製品的高昂價格,更嚴重的是,有些產品直接關繫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和健康,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卻無法獲得。舉治療艾滋病的葯品為例,全球范圍內的艾滋病患者已經有3600萬人,其中95%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非洲國家,由於多於1/4的人口感染了艾滋病,其人口壽命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下降20歲。如果能夠及時得到葯品,艾滋病的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然而,美國公司生產的治療艾滋病的葯品,夠一年使用的劑量價值10,000-15,000美元,而在印度生產類似的非專利葯品,價值只有300美元。(2)發達國家利用TRIPs竭力阻止先進技術流入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為了提升技術水平必須付出更昂貴的代價,而在某些情況下,發達國家乾脆完全關閉了大門,讓發展中國家無從獲得先進技術。印度的企業為了履行《蒙特利爾公約》,打算不再生產對臭氧層有破壞影響的CFCs,而是轉產對環境保護更有效的HFC134a,但是擁有專利權的美國公司開口就要2500萬美元的高價,其實際價格不過200萬到800萬左右。為什麼美國公司漫天要價,為的是好就地還錢:它想要購買並控制印度公司的股權。(3)TRIPS允許以前被認為非專利性的天然物質和程序申請專利(微觀有機體,生物過程等),這將從根本上改變知識產權的含義。原本的知識產權只是保護創新者,而在加進對微觀有機體和生物過程的保護之後,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能只是盜竊者。有的學者已經指出,發達國家正在伺機進行「生物盜版」活動: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產商能夠將在發展中國家已經廣為人知的東西申請專利,這是因為他們能夠重新包裝這些由傳統知識體系組成的產品,這些產品根據協議是可申請專利的,而發展中國家卻沒有這種能力。這對發展中國家的損害將是很大的:美國的一家公司試圖申請用一種草葯治療傷口的專利,而印度政府針鋒相對地指出,印度人自古就知道這種草葯的療效。但是,另外一家美國公司卻順利地把從泰國的苦葫蘆中提取治療艾滋病葯物的技術注冊了專利,盡管這首先是由泰國的科學家發現的。
人們在有意無意地忽視歷史的教訓。那些聲稱保護知識產權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惟一選擇的西方學者,篡改了歷史的真相。歷史的真相是。凡是後進國家,無不通過「偷師」引進技術。在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化的早期,知識產權從來就沒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尤其是對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更不尊重。與發達國家過去的做法相比,當代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做的要好的多。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是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國家,為了防止技術泄露,英國甚至通過法律的形式阻止熟練技工出國。為了應對先進國家阻止技術外流的這些措施,較落後的國家採取了各種非法手段獲取先進技術。這些國家的企業家和技術工人們經常在國家明確表示同意甚至是積極鼓勵(包括對獲取特殊技術的獎勵)下從事工業間諜活動。法國、俄國、瑞典、挪威、丹麥、荷蘭和比利時對英國進行了廣泛的工業間諜活動。瑞士直到1907年才半心半意地制定了專利法,到1954年,瑞士專利法才達到其他先進國家的水平。但是,在19世紀末,盡管瑞士沒有專利法,瑞士人是世界上最有創新頭腦的人之一。在這段時期里瑞士人在紡織機械、蒸汽機和食品加工(牛奶巧克力、嬰兒食品等)等領域做出了世界聞名的發明。他還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缺乏專利體系會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障礙。在某些行業,尤其是食品加工工業,專利體系的缺乏反而導致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
隨著經驗的積累,發展中國家將日益明白TRIPs並不是為它們的利益服務的,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或許有一天也會明白,這一體系也不是為他們的利益服務的。當世界專利97%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時,使用這些專利所支付的成本要遠遠大於從這些專利支持中所得到的收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歷史回顧表明,發達國家現在想要做的,不過是在自己爬上樓之後,就撤掉了發展中國家能夠向上攀登的梯子。
學生最起碼要尊重他人的知識,不抄襲,不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