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不用申請的,和專利權、商標權不同,他是自動產生的,從你創回作文章完成的時候就自動擁答有了。
目前好像還沒有法律對網上的文章的著作權作出特殊規定,但是由於網路的開放性,你倒是很難證明是不是你寫的文章,以及何時寫成的文章。
㈡ 嚴復作為天演論的編譯者,晚年用了哪八個字批判西方社會
嚴復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北洋時代是軍閥貴族的時代,嚴復身為文人,引領近代中國現代化發展。嚴復說「西方文明300年裡對民主、科學、自由的追求最後只做到了『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
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宇。」梁啟超反對科學主義,但並不反對科學。他反對的是普通民眾對西方文明至高無上的推崇,西方文明當然不是無根之水,只是歷史的大勢而已,從蒙古西徵到奧斯曼崛起都給西方製造了更好的條件,亞洲的衰落對應的正是歐洲的崛起,就像一二戰瓦解了老歐洲的統治,文明中心的轉移罷了。
嚴復,梁啟超等先輩們,親身體驗了半殖民地時期的中國現狀及西方殖民者的黑心做法,他們對西方的評價,真是說得深刻,一語中的。
達爾文進化論及「鬥犬」赫胥黎的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其實也揭示了人性本質。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不絕、源遠流長、發揚光大,根源在於儒釋道並未迴避人性弱點,而提倡和宣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教化提醒規約人們克服假丑惡,弘揚真善美,大同世界和諧共存。西方科學的盛行,加速了其在人性道德層面的滯後,物質的空前繁榮,更是人性追求貪婪與奢靡的直接導火索。而今,這種現象正在我們社會傳播,何去何從?「嚴梁」二人之警言希望為後世所思考。
㈢ 嚴復的著作是什麼
嚴復(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時期,嚴復考入了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接受了嚴格的自然科學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回國後,嚴復致力於海軍教育事業,但一直得不到當時掌權的洋務派的重用。甲午戰爭後,中國的戰敗深深地刺激了嚴復,他以深邃的西學素養,連續發表政論文章,倡新叛舊,尊民貶君,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同時,他翻譯《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其後,他又陸續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孟德斯鳩的《法意》等,首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被任命為北大校長,體現了嚴復在當時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因此,他對中國故有文化傾注對了深厚的情感和期望。直到臨終,他在遺囑中尚稱:「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復興充滿了信心。
㈣ 翻譯了《天演論》的嚴復,在擔任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時,痛斥軍中「迷信,搞裙帶關系」還有什麼
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不可不說的人物勢必有嚴復之名,嚴復(1854-1921)並未和大多數讀書人一起走科舉「正途」,而是由於家道中落於1867年進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馭船之術。此時正值洋務運動開啟之時,清政府大力興辦新式教育、籌備海防,嚴復也因此不僅接受了傳統的中式教育,也接觸到了西學思維。1871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服役於清軍水師。並因表現優異於1872年作為中國第一批海軍留學生赴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七年後(1879)嚴復學成歸來開始投身教育,長期擔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由此來看,關於海軍方面才是嚴復的「本業」。
(天津水師學堂)
從最初投身於海軍教育對海軍建設人才的培養以及後期海權思想傳播,到甲午海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後嚴復對海軍建設提出的一系列建設要求,可以看出嚴復是對中國整個海軍建設進行過整體規劃的人之一,雖然這些想法並未被付諸,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海軍建設所做的努力加速了中國海軍國防近代化進程,因此也被被譽為「近代中國海軍人物中之典範」,可謂是當之無愧。
㈤ 在嚴復《原強》中,他指出當時中國效行西法有哪些內容
嚴復在《原強》中提出,一個國家的強弱存亡決定於三個基本條件:「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慧之強,三曰德性義仁之強.」
他幻想通過資產階級的體、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強國威.「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謂鼓民力,就是全國人民要有健康的體魄,要禁絕鴉片和禁止纏足惡習;所謂開民智,主要是以西學代替科舉;所謂新民德,主要是廢除專制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倡導「尊民」.
㈥ 19.被嚴復評價為「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
答案 絕對是 C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
另外有個 軼聞。 隋煬帝曾經對別人說過大意如下的話,別以為我的皇位是傳下來的的,就算是科舉考試來選皇帝,這皇位還是我的。
要是 純粹的 從做題出發
D 首先是錯的,兩漢三國時期是察舉制靠的是地方長官的推薦,孝廉啊什麼的,曹操當過。魏晉是九品中正制,是看門第。 而B呢,更簡單,科舉制在清朝就被廢了,清末開始實行近代學校了。
至於A嘛,只能說 唐隨隋規 漢承秦制 在制度上,很多方面 變化都不大。
另外,三省六部制度也是起源於隋朝,隋朝是個跨時代的王朝,有著重大意義, 最重要的就是 三省六部 科舉 大運河
㈦ 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再敗嚴復在直報中發表了什麼文章
清末,沉醉在「天朝上國」美夢中的大清,被船堅炮利的西方打得漸漸蘇醒過來,有識之士開始摸索救國圖存之路。
福州的馬尾船政學堂,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立。
船政學堂是新式學堂,與中國傳統教學格格不入,是傳統文人眼中的不務正業。因此,報考船政學堂的人並不多,為了解決生源問題,船政學堂出了一套招生政策---包吃包住還給錢。
此政策一出,立即吸引了很多學生前來報名,嚴復就是其中一個。
嚴復,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念完幾年私塾後,父親就去世了。後因家庭貧困,在1867年報考了船政學堂,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船政學堂的第一批學員。
十年之後,也就是1877年,嚴復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
在英國的兩年時間里,嚴復對英國的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學術理論,並深受達爾文的影響,並認為只有君主立憲制才能改變大清積貧積弱的局面。
回國後,嚴復任教於馬尾船政學堂。然,其志不在此,他想改變中國,改變中國就必須入仕。
因此,嚴復北上天津,在北洋水師任總教習,欲倚靠李鴻章進入高層,推行自己一套救國方案。
可事不遂人願!
李鴻章雖表面器重嚴復,但因兩人政見不同,故而李鴻章並無意舉薦。此時的嚴復欲進入仕途,唯有通過科舉,可是因常年受西學熏陶,嚴復是屢試屢敗。
鬱郁不得志,愁上心頭。嚴復無處排解,染上了鴉片。李鴻章見狀,曾多次勸嚴復:「你是一個人才,應該盡早戒掉鴉片。」
鴉片之毒,一旦染上又如何能說借就借,一心有志於改革社會的嚴復,卻屢屢仕途不順,此等煩悶又是常人所能理解。直到最後去世,嚴復也沒有戒掉鴉片。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嚴復深受刺激。第二年,在天津《直報》上發表《論世變之亟》、《救亡論訣》、《原強》、《辟韓》等四篇論文,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批判君主專制理論,強烈要求通過創設議會和提倡西學來挽救中國。
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嚴復毅然創立《國聞報》,並在1897年,連載自己翻譯的《天演論》在,立即轟動了中國的知識界,吳汝綸、康有為、梁啟超,乃至以後的魯迅、胡適等人,無不交口稱譽。那句經典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成為社會上流行的口頭禪了。
之後,嚴復又翻譯了《原富》、《法意》、《穆勒名學》等一系列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科學的名著,並在書中加了大量按語,發揮自己的見解,成為當時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新文化的總代表。
也正是確定了中國的翻譯標准和原則:「信、達、雅」,同時成立上海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第一個強調版權意識的知識分子。
嚴復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改革需要人才,先從教育入手,主張廢除禁錮思想的八股,興辦學校,推西學,培養人才。
1905年,嚴復遠在法國,馬相伯請他回國「合辦新學院」,嚴復立馬回國,兩人合力創辦復旦公學,任總教習,並與馬相伯共同擬定了復旦大學的第一份章程。
第二年,因馬相伯前往日本,辭去復旦公學一職,嚴復受邀擔任復旦公學的第二任校長。同年,應安徽巡撫恩銘之邀,到安慶任安徽師范學堂監督。1907年,恩銘被刺,嚴復離開安徽師范學堂、
1909年,命不久矣的大清朝,垂死掙扎,意圖通過「預備立憲」挽救瀕死的國運。嚴復到此時方得清廷重用,賜進士,被派充為憲政編查館二等咨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1911年,嚴復為大清創作國歌《鞏金甌》,同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滅亡。
辛亥革命成功後,勝利果實為袁世凱「竊取」。
受袁世凱委任,1912年,嚴復被正式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接管大學堂事務。5月,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嚴復也成為了該北京大學改名後的第一任校長, 1913年袁世凱任命嚴復為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次年被舉為約法會議議員;後被任為參政院參政。憲法起草委員。
1915年,袁世凱意圖恢復帝制,一心希望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嚴復,發起成立籌安會,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
袁世凱當上皇帝不久後死去,當時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嚴復避禍於天津。
1920年,常年吸食鴉片的嚴復,哮喘病發醫治無效,遂回福州養病,次年嚴復於福州病逝。
嚴復,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一個近乎全才的大家。無論是教育、思想、翻譯都有著極深的造詣,並深深地影響後世。
㈧ 為什麼嚴復說中國人「始於作偽,終於無恥」
中國人自古都是講究禮儀,注意自身的行為培養,做一個君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東西都變味了,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很聰明,所以我們會很注意表面功夫。不管里子怎麼樣,表面功夫一定做到位。就如那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是很能表達出來。
所以嚴復在經歷很多事情之後,看透了很多事情之後,他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他才發出「始於作為,終於無恥」的感慨。也是對人間的一種認識,是嚴復自己對人們的一種悲涼。但是不得不說嚴復說的很精準,因為表面功夫做到位之後人們才會願意繼續接觸,進而開始做自己的事情。
而我們之後在得到自己的事情之後,慾望就會更大,所以就又無恥的出賣這個曾經幫助自己的人,然後在偽裝自己繼續獲取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