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越大越好 請問一下到底好在哪裡與拆遷有關系嗎
使用面積是你住房正常使用的套內面積(你個人實際可利用面積)。分攤面積是小內區公共設施占容地平均到每戶後的面積,是業主們共同承擔的面積,不屬於個人。1、土地證上的分攤面積和使用面積都是12.71平米,是指該套房在小區內享有的土地使用權面積,此土地使用權屬於共同共有,是分攤的,不是獨享土地。2、 《物權法》第九十三條規定「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第九十四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多層住宅的各業主對本棟樓所佔用的土地使用權屬於按份共有的用益物權,土地使用權證上的使用權面積、其中分攤面積即指本土地使用權屬按份共有所分攤的土地使用權(依本業主房產建築面積占整棟樓建築面積的比例計算)。3、獨用面積是指土地使用權人單獨使用的土地使用權面積。如果本宗地屬按份共有的土地使用權,就沒有獨用使用權面積。
② 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和公攤面積是不是一個意思
是一個意抄思。
土地證上的面積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在共有土地面積中所分攤的面積。房產證上的面積是指房屋產權面積。兩證所指都面積並不是同一概念。依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以房產證上的建築面積補償。
③ 使用權面積,獨用面積,分攤面積各具體代表什麼意思
使用權面積:就是證載面積,也是你真實使用的面積。
獨用權面積:獨自使用的面積,如一家工廠用地,如果沒有第二人或單位與之共同使用的情況下,那證載面積就是他的獨用面積。
分攤面積:一宗地如果有兩個(含兩個)以上使用者,那麼就要根據情況進行分攤,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分攤面積,而不再體現獨用面積。
土地面積的分攤方式有三種:
1、按照建築物面積進行分攤。某部分分攤的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該部分的建築物面積/建築物總面積);
2、按照房地價值進行分攤。某部分分攤的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該部分的房地價值/房地總價值);
3、按照土地價值進行分攤。某部分分攤的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 [(該部分的房地價值-該部分的建築物價值)/(房地總價值-建築物總價值)]。
一般為了簡化計算,都是根據第一種方式分攤的。
(3)分攤土地面積使用權面積擴展閱讀:
土地使用是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權的期限:
1990年出台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根據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出讓、轉讓、抵押等為主要方式的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權設置了一定的使用期限。
土地的使用期限是土地使用權的重要內容,《不動產權證書》就應該記載土地使用權的使用期限。證書上的「使用期限」指的是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的使用期限,不是指房屋所有權的期限,房屋所有權不存在使用期限的問題。
同時,在證書上設置「使用期限」,能夠讓權利人清楚了解土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等權利的起止日期,便於保障轉讓、抵押等交易安全;也能夠方便權利人在權利到期時及時辦理續期,保障合法權利。
④ 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和公攤面積是不是一個意思
是一個意思。
土地證上的面積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在共有土地面回積中所分攤的答面積。房產證上的面積是指房屋產權面積。兩證所指都面積並不是同一概念。依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以房產證上的建築面積補償。
⑤ 土地證上使用權面積和分攤面積一樣是合理的嗎
估計因為是共用宗地的緣故,所以獨用面積不好分割,故所有的土地面積沒有版區分獨占和分攤權,全部作為分攤面積計算了。也許不盡合理,但也沒有大錯。
樓房中的土地面積分割本身有多種分割方法,具體說那種方法更科學合理一些,確實也不好說,各有各的理由,上述全部作為分攤面積計算其實也是方法之一,也有其合理之處。
⑥ 房產證上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問題
國有土地使用證上的分攤面積,是你經分攤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的面積(小區所佔總用地面積,按每套房子建築面積佔小區總建築面積的比例,進行分攤),越大越好 。
土地證是整個小區土地分攤到各戶上的面積,不光是樓的面積注意與房產證區別,房產證是房產的面積就是有公共地盤的也要分一部分給你啊,所有權比如小花園,如果有人要買下它,它又是你們小區集體所有,錢應該每人分的。
在《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中規定:土地使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為計稅依據。對於「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是這樣理解的:
1、納稅人的土地用於自用經營的,按照土地使用證上所載的面積作為計稅面積;
2、納稅人沒有土地使用證,或者實際佔用的土地比土地使用證上所載的面積大,則按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作為計稅面積;
3、納稅人的土地用於出租的,按實際出租面積作為計稅面積。
共有建築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築之間的分隔牆,以及外牆以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築面積。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計入共有建築面積。
公用分攤建築面積是指每套商品房依法應當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公用建築面積和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的產權歸整棟樓購房人共有,購房人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其享有權利,承擔責任。
⑦ 房產證上的「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是什麼意思
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在共有土地面積中所分攤的面積,標注在土地證上。
分攤面積是指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所有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築面積,標注在房產證上。二者不是一個意思。
計算方法:
1、房屋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房屋建築面積/樓房總建築面積×樓房佔地面積。
2、分攤面積=分攤系數×各套內建築面積。
分攤系數=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之和/各套內建築面積之和
土地使用面積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佔地面積,即建築物及其周邊環境共占的面積。
2、建築面積,僅指建築物的建築面積。
3、居住面積,指室內居住面積。
此外,土地共用人之間所佔地表和空間位置及不同用途對土地利用有一定影響,可在分攤面積時將這些因素摺合成不同系數加入到分攤面積的計算中去,從而使土地共有使用權面積的分攤更接近實際、更合理。
法律依據:
《物權法》
第九十三條規定: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九十四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
多層住宅的各業主對本棟樓所佔用的土地使用權屬於按份共有的用益物權,土地使用權證上的使用權面積,其中分攤面積即指本土地使用權屬按份共有所分攤的土地使用權(依本業主房產建築面積占整棟樓建築面積的比例計算)。
(7)分攤土地面積使用權面積擴展閱讀
國有土地使用證上的分攤面積,是經分攤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的面積。
《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中規定:土地使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為計稅依據。對於「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是這樣理解的:
1、納稅人的土地用於自用經營的,按照土地使用證上所載的面積作為計稅面積;
2、納稅人沒有土地使用證(或房產證),或者實際佔用的土地比土地使用證上所載的面積大,則按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作為計稅面積;
3、納稅人的土地用於出租的,按實際出租面積作為計稅面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分攤面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地使用面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地共有使用權
⑧ 國有土地使用證使用權面積,分攤面積,獨用面積怎麼區分
《國有土地使用證》上登記內容正常,至於面積,應該是正常的。
土地面積的類型有這么幾專種:使用權面積屬:就是證載面積,也是你真實使用的面積。獨用面積:獨自使用的面積,如一家工廠用地,如果沒有第二人或單位與之共同使用的情況下,那證載面積就是他的獨用面積。分攤面積:一宗地如果有兩個(含兩個)以上使用者,那麼就要根據情況進行分攤,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分攤面積,而不再體現獨用面積。
土地面積的分攤方式有三種:
1、按照建築物面積進行分攤。某部分分攤的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該部分的建築物面積/建築物總面積);
2、按照房地價值進行分攤。某部分分攤的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該部分的房地價值/房地總價值);
3、按照土地價值進行分攤。某部分分攤的土地面積=土地總面積* [(該部分的房地價值-該部分的建築物價值)/(房地總價值-建築物總價值)]。
一般為了簡化計算,都是根據第一種方式分攤的。
⑨ 土地證使用權面積、獨用面積、分攤面積
土來地使用權面積是自指房屋所佔土地面積。計算公式為: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房屋建築面積/樓房總建築面積×樓房佔地面積。
房型圖所標示的尺寸一般是軸線(中間線)的尺寸,可以計算出房屋面積,而建築面積是由獨用面積加公用面積組成,公用面積需要由政府認可的房地產測繪所出具<房屋土地測繪技術報告書>,房地產測繪所把公用面積核算成分攤系數,建築面積=獨用面積X分攤系數。
公攤面積是指樓梯、走廊、地下室等均攤的、具有共同產權的這類地方,不屬於你自己的,是屬於戶主管委會的。按總面積除以戶數得出。
⑩ 為什麼使用權面積和分攤面積是一樣的
估計因為是共用宗地的緣故,所以獨用面積不好分割,故所有的土專地面積沒有區分獨占和分攤,屬全部作為分攤面積計算了。。
也許不盡合理,但也沒有大錯。。
樓房中的土地面積分割本身有多種分割方法,具體說那種方法更科學合理一些,確實也不好說,各有各的理由,上述全部作為分攤面積計算其實也是方法之一,也有其合理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