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識產權法的歸責原則
知識產權法歸責原則
知識產權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中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過錯原則和無過錯而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無過錯原則。這部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雖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識產權」這一法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講座學稱謂,也對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等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規定,但從這些規定及1990年9月頒布並於2001年10月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其他已頒行的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來看,基本上都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規定為過錯責任原則,即「債權之訴」原則。筆者認為,知識產權侵權只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的規定,使法律規定和審判實踐產生了沖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同為民事侵權,無法普遍適用民事侵權歸責原則;二是法律原則與審判實踐相矛盾,使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受到制約;三是割裂了物上請求權與債之請求權的關系,使法官在個案的裁判中陷入困境。
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有基本相同的法律性質,當然也該有基本相似的法律後果。但由於知識產權的性質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基本特徵有別於一般的民事權利和侵權行為,故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也有別於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的非物質性是其區別於財產所有權的本質特徵,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性無形體的精神財富,不具有物質形態、不佔有空間、其被佔有也非實在而具體的占據。且知識產權的存在與其他財產權(特別是所有權)相比,有其獨有的專有排他性、地域效力性和時間限制性特徵。由於知識產權的這些性質和特徵,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基本上都具有雙重性,這就是既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物權,也同時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債權;既有對獨立物權的侵犯(著作人身權),也有對單一債權的侵犯(商業秘密權);既有故意侵犯的有過錯侵權行為,也有善意無過錯侵權行為(鄰接權);既有行為發生即侵權,也有行為結果為侵權。這種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雙重性,決定了該侵權歸責原則的雙重性。
參考資料:http://ke..com/item/%E7%9F%A5%E8%AF%86%E4%BA%A7%E6%9D%83%E6%B3%95/2912533#4
② 知識產權法的善意侵權
知識產權法的善意侵權,是指在不知情的狀態下銷售或者使用了侵犯他人知識產內權的行為,可不承擔侵權容責任。這種情況有人將其概括為知識產權善意侵權。
善意侵權人的獲利不屬於不當得利,不需要返還。
但是如果銷售商在得到專利權人通知之後仍然銷售其庫存的侵權產品,則不能認為其不知情。我國專利法將這種情形具體規定為「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行為。在這里,行為的范圍僅限於使用和銷售。對於製造或者進口等,依照現行法行為人應當或者有義務知道其製造、進口的產品是否專利產品。在法律上,專利公告的有關程序提供了了解專利狀況的途徑。有關廠商在製造或者進口產品時應當了解該產品在專利法上的狀態。專利法雖然對不知情而使用或者銷售侵權產品的情況也有特別規定,但並不認為這種行為不是侵權行為,只是對在其不知情的期間所為之行為不承擔侵權的賠償責任而已。
③ 什麼是專利制度中的善意侵權及其構成要件
善意抄侵權,是指在不知情的狀態襲下銷售或者使用了侵犯他人專利權的產品的行為,可不承擔侵權責任。這種情況有人將其概括為善意侵權。但是如果銷售商在得到專利權人通知之後仍然銷售其庫存的侵權產品,則不能認為其不知情。我國專利法將這種情形具體規定為「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行為。
在這里,行為的范圍僅限於使用和銷售。對於製造或者進口等,依照現行法行為人應當或者有義務知道其製造、進口的產品是否專利產品。
在法律上,專利公告的有關程序提供了了解專利狀況的途徑。有關廠商在製造或者進口產品時應當了解該產品在專利法上的狀態。專利法雖然對不知情而使用或者銷售侵權產品的情況也有特別規定,但並不認為這種行為不是侵權行為,只是對在其不知情的期間所為之行為不承擔侵權的賠償責任而已。
④ 是因為專利限制嗎,以後有沒有這方面的
專利權,簡稱「專利」,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對專利的保護制度,但並不意味著權利可以濫用。那麼,專利權使用的限制性規定是什麼?本文整理了相關的法律條文與內容,為您提供一定的參考。 我國專利法對專利權人權利的限制性規定集中體現在《專利法》第62條規定中。在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情況下實施了以下某種行為的,不視為侵權。 (一)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者銷售該產品的。這種情況通常被概括為「專利權用盡」原則,對專利權人的權利作出這一限制是非常必要的。假如沒有這一限制,專利產品經專利權人或者專利權人許可的人製造並售出後專利權仍附著在專利產品上,將意味著後面流通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以及到最終的用戶和消費者手中被再轉賣或者使用時,仍須徵得專利權人許可才能進行。這不僅使流通速度大受阻礙,甚至根本無法進行,也使專利產品的購買者失去了購買專利產品的意義。從合理的角度考慮,專利權人將自己的專利產品賣出時,應已經包含了購買方可以銷售使用該專利產品的默許。同時,對專利權人的權利進行這一限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利益也是有利的。 (二)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的。這種情況通常被概括為「善意的第三人使用」原則,這種情況之所以不視為侵權,主要是因為一般的商品購買者通常缺乏必要的手段去弄清自己所購買的商品是否為專利產品,該產品的製造和銷售是否經過了專利權人許可或者就是專利權人看書製造並售出的。在這種情況下,讓不知情的第三者承擔侵權責任顯然不太合理。 (三)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這種情況通常被概括為「先用原則」。這種情況不視為侵權,一是為避免工業投資大量的浪費;所以在適用本規定時,「先用人」必須是已經在製造或者使用,或者至少是已經作好了必要准備,所謂「必要准備」通常應理解為已經為製造、使用實際通入了相當的投資,而不能僅僅是有這方面的考慮或者已列入廠自己的生產發展規劃。不視為侵權的第二個原因是考慮到合理性,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先用人」通常是獨立開發出的這項被他人申請並取得專利的技術,而並非因他人申請專利文件的公開才掌握了這項技術,並非是受益於專利權人的使用。但是,為了促使發明創造的完成者都盡可能申請專利,從而使社會通過發明創造的公開而受益,所以專利法對合理地兼顧了「先用人」利益的同時,又規定「先用人」只能在「原有范圍繼續使用」,如超出「原有范圍」,即超出原設計生產能力使用時,如不經專利權人許可,仍將被視為侵權。對這里「先用」原則的把握,還應注意「先用」是指的在申請目前,而不是專利授予之前。 (四)臨時通過中國領土、領水、領空的外國交通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這種情況通常被概括為「臨時過境」原則,這種情況不視為侵權,主要是認為把這種情況視為侵權不太必要。因為臨進過境的交通運輸工具為自身需要使用有關專利,通常對專利權人利益造成的的損害是微乎其微的。同時也是為了方便國際間的航運。但適用本規定的前提是外國交通工具的使用者的所屬國必須與我國有相應的協議、條約或者互惠,並且該運輸工具只能是臨時通過我國。 (五)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這主要是指將有關專利產品或者方法作為科學研究和實驗的對象,這類情況不視為侵權,有利於推動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進步。 (六)非生產經營目的的使用,我國專利法所規定的構成對專利權侵犯的煎提條件之一,是「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專利產品,使用專利方法等。那麼,「非生產經營目的的使用」專利,當然就不應被視為侵權。這種情況不視為侵權,主要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非生產經營目的的使用並不普遍,並且量也很小(如為個人欣賞的目的仿製某外觀設計產品),所以沒必要視為侵權,這有利於減少專利侵權方面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⑤ 那個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不受時間限制
計算機著作權,這是版權,版權是終身制,死後50年。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的歸責原則
知識產權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中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過錯原則和無過錯而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無過錯原則。這部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雖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識產權」這一法學稱謂,也對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等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規定,但從這些規定及1990年9月頒布並於2001年10月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其他已頒行的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來看,基本上都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規定為過錯責任原則,即「債權之訴」原則。筆者認為,知識產權侵權只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的規定,使法律規定和審判實踐產生了沖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同為民事侵權,無法普遍適用民事侵權歸責原則;二是法律原則與審判實踐相矛盾,使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受到制約;三是割裂了物上請求權與債之請求權的關系,使法官在個案的裁判中陷入困境。
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有基本相同的法律性質,當然也該有基本相似的法律後果。但由於知識產權的性質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基本特徵有別於一般的民事權利和侵權行為,故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也有別於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的非物質性是其區別於財產所有權的本質特徵,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性無形體的精神財富,不具有物質形態、不佔有空間、其被佔有也非實在而具體的占據。且知識產權的存在與其他財產權(特別是所有權)相比,有其獨有的專有排他性、地域效力性和時間限制性特徵。由於知識產權的這些性質和特徵,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基本上都具有雙重性,這就是既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物權,也同時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債權;既有對獨立物權的侵犯(著作人身權),也有對單一債權的侵犯(商業秘密權);既有故意侵犯的有過錯侵權行為,也有善意無過錯侵權行為(鄰接權);既有行為發生即侵權,也有行為結果為侵權。這種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雙重性,決定了該侵權歸責原則的雙重性。
⑦ 著作權善意侵權者需要停止侵權嗎
您好,侵權行為無論先前是否知曉該行為侵權,都應當停止侵權行為, 善意侵權人專侵害著作權人的屬合法權益一般不需要承擔其它民事責任,只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⑧ 怎樣理解知識產權中權利保護與權力限制
一般認為,在知識產權法領域,權利限制制度的創設是基於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亦即是說,旨在權利人與社會大眾之間保持一種利益上的平衡關系。現代各國知識產權法在保護權利人利益的同時,也注重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一方面,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具有協調的一面。權利人的知識產權只有被他人使用才能體現出知識產權的社會價值,權利人的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才能得意實現。使用者的利益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於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求;一般而言,使用者在使用他人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從而成為權利人。權利人與使用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很多情況下是合二為一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也存在相互沖突的一面。知識產權是一種獨占性的權利,未經權利人許可,他人不得使用,否則,就有被追究侵權責任的可能,若放任權利人的「個人本位」,權利人不許可使用,他人則永遠不能接近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知識創新就會缺乏基礎。若僅考慮社會公眾的利益,對權利人施以嚴格限制,他人可以任意使用權利人的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則失去保障,從而也失去進一步從事知識創新的動力。可見,在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取得利益平衡,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可行性在於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相互協調性;必要性在於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相互沖突性,就後者而言,要通過相應制度的創設使兩者沖突的利益趨於平衡,這就是對權利人獨占性知識產權予以必要的限制,削弱權利人的「個人本位」,但又不至於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實現「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協調一致。 此外,對知識產權加以一定限制也符合《世界人權宣言》的精神。《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在宣布每個人都有權保護其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與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宣布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參與社會文化知識,以享受藝術和分享科學的進步與利益。因此,實施權利限制,發揮知識產權促進科學文化進步的作用,確保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接觸和使用,是保障人權所必須的。 以上內容 引自《中國名牌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真題解析——北大、人大、清華卷》,第274頁,中國人民大學07知識產權法考研論述題。
什麼是知識產權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為「Gestiges Eigentum」,其原意均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者「智慧(財產)所有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在我國台灣地區,則稱之為智慧財產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於民事權利,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有學者考證,該詞最早於17世紀中葉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後為比利時著名法學家皮卡第所發展。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科學技術方面或文化藝術方面,對創造性的勞動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這個定義包括三點意思:(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有人稱為精神的(智慧的)產出物。這種產出物(智力成果)也屬於一種無形財產或無體財產,但是它與那種屬於物理的產物的無體財產(如電氣)、與那種屬於權利的無形財產(如抵押權、商標權)不同,它是人的智力活動(大腦的活動)的直接產物。這種智力成果又不僅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表現。但它又與思想的載體不同。(2)權利主體對智力成果為獨占的、排他的利用,在這一點,有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所以過去將之歸入財產權。(3)權利人從知識產權取得的利益既有經濟性質的,也有非經濟性的。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因此,知識產權既與人格權親屬權(其利益主要是非經濟的)不同,也與財產權(其利益主要是經濟的)不同。知識產權包括:工業產權和版權(在我國稱為著作權)一共兩部分。■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制止不正當競爭等。下面只指出工業產權中的一些主要類型:△商標權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商標是用以區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我國商標權的獲得必須履行商標注冊程序,而且實行申請在先原則。 商標是產業活動中的一種識別標志,所以商標權的作用主要在於維護產業活動中的秩序,與專利權的作用主要在於促進產業的發展不同。△專利權與專利保護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專利權人對該項發明創造擁有獨占權,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和進口其專利產品。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厲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專利保護採取司法和行政執法「兩條途徑、平行運作、司法保障」的保護模式。本地區行政保護採取巡迴執法和聯合執法的專利執法形式,集中力量,重點對群體侵權、反復侵權等嚴重擾亂專利法治環境的現象加大打擊力度。 △商號權。即廠商名稱權,是對自己已登記的商號(廠商名稱、企業名稱)不受他人妨害的一種使用權。企業的商標權不能等同於個人的姓名權(人格權的一種)。此外,如原產地名稱、專有技術、反不正當競爭等也規定在巴黎公約中,但原產地名稱不是智力成果,專有技術和不正當競爭只能由反不當競爭法保護,一般不列入知識產權的范圍。■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版權。版權是法律上規定的某一單位或個人對某項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銷售的權利,任何人要復制、翻譯、改編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權所有人的許可,否則就是對他人權利的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實質是把人類的智力成果作為財產來看待。 著作權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作品的原創作者,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 △著作權。在我國,著作權用在廣義時,包括(狹義的)著作權、著作鄰接權、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等,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范圍。這是著作權人對著作物(作品)獨占利用的排他的權利。狹義的著作權又分為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著作權法第10條)。著作權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權與專利權、商標權有時有交叉情形,這是知識產權的一個特點。答案補充保護護知識產權 就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法保護知識產權 答案補充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先後出台,為各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