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的《物權法》有什麼特點
物權法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立法指導思想明確。物權法在堅持中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之下,對進入民事活動領域的各種財產實行平等保護,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地位平等以及財產平等,是保證商品交換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語)。物權法規定的有關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確認和保護規則,原則上均同等適用於各種民事主體所擁有的一切合法財產,這有利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利於鼓勵外商投資和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
二是規定的利益平衡得當。法律是利益沖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當今中國,協調和平衡各種不同財產利益之間的沖突,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物權法明確界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的界限,明確規定了各種所有權和他物權的客體、內容、權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強調對國家財產的法律保護的同時,就農民的集體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設置了一系列完整、具體的法律救濟制度,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恰當地確定了相互沖突的平衡點,既可防止國有資產被非法損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濫用公權力侵害集體和私人的合法利益。與此同時,物權法具體、詳盡地規定了財產共有、不動產相鄰關系以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法律准則,為預防和妥善解決家庭財產糾紛、鄰里糾紛、住宅小區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以及業主之間的糾紛,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依據。
三是立法針對性強。物權法就當前中國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其有關農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保護,政府征地拆遷的法律限制及補償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區車位、車庫和共用設施的權利歸屬以及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的自動延長等規定,在充分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正當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極大地增強了個人合法財產的安全感,有利於遏制權力腐敗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於社會和諧。
四是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物權法採用了邏輯嚴密的「總—分」結構形式,在其總則部分,詳細規定了立法指導思想、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以及不動產登記制度和物權救濟方法等一般規則;在其分則部分,就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以及佔有制度設計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規則,並力求各種規則的相互協調,為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各種財產紛爭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據。
⑵ 物權的民法保護方法有哪些
物權的民法保護方法主要有一下幾種:
1、返還原物 2、確認物權 3、排除妨害 4、消除危險 5、恢復原狀 6、賠償損失
⑶ 根據物權法規定,物權的保護方式有哪幾種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3)物權保護方法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物權取得
一、取得原因
1、法律行為.這是物權取得的最常見的原因,如買賣、互易、贈與、遺贈以及通過物的所有人與其他人的設定行為為他人設定抵押權、質權等他物權.
2、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權,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而取得物權;
(3)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
(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權;
(5)因繼承取得物權;
(6)因法律的規定而取得物權;
(7)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二、物權消滅的原因
1、法律行為.這又包括拋棄合同以及撤銷權的行使.拋棄就是單方消滅物權的行為;合同則是雙方約定物權存續期限或物權消滅的意思表示;行使撤銷權來消滅物權主要是在合同規定中,行使撤銷合同的權利,從而使用權合同規定的物權歸於消滅.
2、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物權,主要有:標的物的滅失;物權的法定期限的屆滿;還有因兩主體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某種他物權,兩主體混同後,此種物權即歸於消滅.
⑷ 物權的保護方法有哪些呢
物權的保護方式主要有:確認權利;請求返還原物;判處妨內害或消除危險;請求損害賠償;修理、容重做、更換或恢復原狀。《物權法》第三章物權的保護、第三十二條、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第三十三條、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第三十四條、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第三十五條、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⑸ 物權法的特點有哪些
特徵:來1,在權利性質上,自物權為支配權,權利人無需藉助於他人的行為就能行使其權利;2,在權利效力范圍上,物權為絕對權;3,在權利客體上,物權的客體為物;4,在權利效力上,物權具有優先力和追及力;5,在權利的發生上,物權的設定採取法定主義,當事人不得任意創設新的物權,也不得任意變更物權的內容;6,在權利的保護方法上,物權的保護以回復權利人對於物的支配為主要目的,偏重於「物上請求權」的方法。
⑹ 物權法的特點是什麼
正面的觀點:
物權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繼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的決心和信心。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法律規范,物權法在總結中國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長期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整套體系完備的物權法律規則,在立法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各個方面,達到了相當完善和成熟的程度。我國物權法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立法指導思想明確。物權法在堅持中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之下,對進入民事活動領域的各種財產實行平等保護,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地位平等以及財產平等,是保證商品交換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語)。物權法規定的有關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確認和保護規則,原則上均同等適用於各種民事主體所擁有的一切合法財產,這有利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利於鼓勵外商投資和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
二是規定的利益平衡得當。法律是利益沖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當今中國,協調和平衡各種不同財產利益之間的沖突,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物權法明確界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的界限,明確規定了各種所有權和他物權的客體、內容、權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強調對國家財產的法律保護的同時,就農民的集體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設置了一系列完整、具體的法律救濟制度,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恰當地確定了相互沖突的平衡點,既可防止國有資產被非法損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濫用公權力侵害集體和私人的合法利益。與此同時,物權法具體、詳盡地規定了財產共有、不動產相鄰關系以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法律准則,為預防和妥善解決家庭財產糾紛、鄰里糾紛、住宅小區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以及業主之間的糾紛,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依據。
三是立法針對性強。物權法就當前中國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其有關農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保護,政府征地拆遷的法律限制及補償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區車位、車庫和共用設施的權利歸屬以及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的自動延長等規定,在充分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正當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極大地增強了個人合法財產的安全感,有利於遏制權力腐敗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於社會和諧。
四是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物權法採用了邏輯嚴密的「總—分」結構形式,在其總則部分,詳細規定了立法指導思想、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以及不動產登記制度和物權救濟方法等一般規則;在其分則部分,就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以及佔有制度設計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規則,並力求各種規則的相互協調,為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各種財產紛爭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據。
學術探討的觀點:
中國物權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權法。
一、公私兼涉的物權法
1、在我國物權法立法當中,物權的主體到底是什麼?
根據我國物權法,主體被定義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拋開了「自然人」「法人」的稱呼,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乃至國有企業,從私法角度說,到底是公法人還是私法人?充分體現了公觀念與私觀念的沖突與妥協。
2、中國物權法的客體定義亦有問題。
這主要表現在對於「動產」與「不動產」的概念上。公物和私物是什麼關系?我國並沒有加以區分,這與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是分不開的。
中國物權法在制定過程中的雙重結構問題,物權法的目的是要完成對中國社會財富的分配,而這些問題需要政治解決,不是立法就能解決的。
二、城鄉二元的物權法
不動產的核心在於土地問題。
從實踐角度來說,中國城市化和房地產的發展很迅猛,但是農村土地卻無法進入市場,這是與城市土地不一樣的地方。農村土地的不能流轉帶來了很多問題,全國人民都知道發生在北京通縣宋庄畫家村的案例,實在令人糾結、無奈!
三、為什麼中國物權法能把公和私跟城鄉二元放在一起?
因為中國的財產概念具有太大彈性,含義太多。我國用『財產』的概念,把公私都給容納了。
這樣物權法,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才有!所以中國物權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權法。
⑺ 請問物權的保護方法有哪些
比如我們要求無權佔有人返還我們丟失的手錶時,如果手錶被他摔壞或者手錶又被他不小心丟失而且再也找尋不到了,那麼返還原物的請求權恐怕就不能發揮太大作用了。這時要靠侵權損害賠償的幫助。也許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熟悉的還是告侵害人侵權。此外,如果侵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如盜竊罪、搶劫罪和侵佔罪等等,那麼為了懲罰他的不法行為,就不僅僅是讓他承擔民事責任那麼簡單了,還有更嚴厲的刑罰等待著他。這些都是物權請求權之外的保護物權的方法,它們與物權請求權一起,扞衛著人們的財產權利。具體來說,這些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1.恢復原狀請求權。根據《物權法》第36條的規定,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這就叫做恢復原狀請求權。這種權利的前提是所有人的財產還有可能修復或者有替代的一模一樣的產品可供更換。如無權佔有人不小心把撿到的手錶摔壞了,所有人可以要求他修理以恢復到手錶原來的狀態;如從商店購買的彩電圖像不清晰,可以要求商店換一台新的。在這個過程中,是無權佔有人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付出一定的金錢或勞力,以恢復標的物的原有價值,其實是與金錢損害損害賠償異曲同工的。雖然說一個物在價值上可以通過修理恢復原狀,可修理後的物與原來的物不可能是同一個物,多多少少會有所變化。所以說恢復原狀的請求權不是一種物權請求權,而只是侵權請求權的一種。
2.金錢損害賠償請求權。根據《物權法》第37條的規定,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損害賠償應該是最常見的一種民事責任方式。如無權佔有人不小心把撿到的手錶摔壞了,不能修理或者所有人認為修理後對他也沒有多大價值了,他就可以請求無權佔有人賠償他一定數量的金錢。金錢損害賠償請求權既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項請求權,又可以與其他請求權並用,而且並用的情況比較多。比如加害人修復所有人的財產後,仍不能彌補所有人損失的,所有人還可以再要求賠償損害。恢復原狀請求權和金錢損害賠償請求權都屬於侵權請求權,它們與物權請求權的不同之處將在下面一個問題中講述。
3.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我們知道,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行使的結果是使侵犯我們財產的人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可有時候只讓他承擔民事責任還是不夠的,不能起到有效的懲罰作用,也不能對社會上其他潛在的不法分子形成足夠的威懾。這對候需要國家出面來追究其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苛以一定的刑罰,以更好的保護人民的財產權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專門有一章規定了侵犯財產罪,包括搶劫、盜竊、侵佔、詐騙等等,適用於以各種手段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而且情節較為嚴重的犯罪分子。通過剝奪其自由,或苛之以罰金,或沒收其財產,使犯罪分子受到懲罰和教育,也能更有效的保護人們的財產。
可見,通過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結合,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結合,編織了一個保護人們財產權利的大網,使人們能夠安居樂業,整個社會也井然有序,《物權法》保護人民財產的最終目的也能得以順利實現。
⑻ 物權的保護的民事方法有哪些
樓上說得太多了,實際上只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
⑼ 物權具有哪些特點
物權的特點為:
(一)物權的權利主體是特定的,而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回
物權是指特定的主體所享答有的、排除一切不特定人的侵害的財產權利。作為絕對權和" 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是特定的,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權利人所享有的物權的義務。一切不特定的人都是義務主體。而債權只是發生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債權的主體是特定的。債權人的請求權只對特定的債務人發生效力,債權又被稱為對人權。
(二)物權的內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斥他人干涉
物權的權利人享有對物直接支配,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
所謂直接支配,是指權利人無須藉助於他人的行為,就能夠行使自己的權利。一方面,物權的權利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意志直接依法佔有、使用其物,或採取其他的支配方式。任何人非經權利人的同意,不得侵害其權利或加以干涉。另一方面,物權人對物可以以自己的意志獨立進行支配,無須得到他人的同意;也可以在無須他人的意思和行為介入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支配其物並實現其權利,如所有人使用其財產,並在其財產之上獲取收益,不需要藉助於任何人的行為便可以實現。物權的義務主體的義務是不作為,只要不妨礙權利人行使權利就是履行了義務。
⑽ 什麼是物權法它有什麼特徵
物權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保護物權的專門法律。物權法的具體內內容是:
中華人民共容和國物權法
(2007年3月16日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同日公布 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 錄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基本原則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五章 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四編 擔保物權
第十五章 一般規定
第十六章 抵押權
第一節 一般抵押權
第二節 最高額抵押權
第十七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八章 留置權
第五編 佔有
第十九章 佔有
附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