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現今的農村土地制度是什麼啊
家庭承包責任制,
是在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並對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當年,它是偉大的制度創新。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行的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導的農村土地制度,其弊端日益顯露。缺點在於:土地經營權不能自由流通-
對三十年前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大部分的勤勞農民是不認同的。
所有權是國家的, 你只有使用權-
⑵ 中國土地制度
我國自土地改革以後,一直實行土地公有制度,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以,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有少量的自留地有長期的使用權,也可以轉讓使用權.這種制度可能會一直延續下來. 三農問題是天大的問題,過去重視不夠,這一屆政府的舉措確實令人刮目相看,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會在不久的將來呈現在我們面前.農村的社會保險還處在起步階段,同以前相比總算走了一步,今後回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三農問題一直是總理十分關注和經常考慮的重大問題,根據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系列重大舉措,例如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將安排1000億元以上的資金用於支持農村稅費改革的鞏固完善。建立農村公共財政體系,成為「後農業稅時代」的一項主要任務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有關部門將增加對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糧食直補資金;農村義務教育將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兩年內全部免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將擴大到全國40%的縣(區);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今年將擴大到40%,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元,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增加補助,爭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國家還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優先解決1億農村群眾飲水不安全問題,新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95%的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瀝青路或水泥路,同時實現路通車通。2006年,國家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農村金融機構將放寬對種糧農戶小額貸款的擔保條件和期限。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到201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20戶以上的已通電自然村全部通廣播電視,全國農村將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也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⑶ 中國當前土地制度
現階段中國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概括為:批租制、壟斷制、雙軌制、儲備制。
1、批租制的涵義:由於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其所有權均不允許買賣,在土地交易過程中發生轉移的只是土地使用權,而且這種使用權還是有年限的。雖然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出讓和轉讓,也就是所謂的批租,其實質不過是土地使用權的長期出租而已,只不過租金一次性繳清罷了。所以說,在我國的土地制度中,不存在真正的土地買賣,只存在長時期的土地使用權出租,即批租制。
2、壟斷制的涵義:
第一層含義,我國實行的土地公有制只允許政府和集體組織等公有團體擁有土地,這本身就是一種壟斷。
第二層含義,在土地交易市場上,只有政府一個土地供應者,其他任何一個機構和團體都不允許向市場提供土地。即使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的所有者,也不能提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若要轉變成可在市場上交易的開發建設用地,必須通過國家徵用,由集體土地轉變成國有土地後,方為合法。政府在法律上和名義上壟斷了土地的供應。
3、雙軌制的含義:
所謂的雙軌制就是指依據土地用途和目的的不同實行不同的土地取得方式的土地供應制度。一般而言,非贏利性和帶有公益性質的土地用途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而贏利性土地用途,則必須通過出讓方式取得。
根據法律規定,可以通過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情況有:
國家機關用地: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和國家軍事機關。
軍事用地:主要指軍事設施用地,包括:指揮機關、指揮工程、作戰工程用地;軍用機場、港口、碼頭、營區、訓練場、試驗場用地;軍事洞庫、倉庫用地、軍事通信、偵察、導航、觀測台、和導航標志用地;軍用公路、鐵路專用線、軍事通訊線路用地;其他軍事設施用地。
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用地,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等能源項目;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交通項目。
公益事業用地。包括各類學校、醫院、體育場、文化館、圖書館、幼兒園、托兒所、敬老院、防疫站等文體、衛生、教育、福利事業用地。
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包括城市給水、排水、污水處理、供電、通信、煤氣、熱力、道路、市內公共交通、園林綠化、環保、消防、路標、路燈等設施用地。
以上所說的雙軌制實際上是雙重的。具體表現為:在劃撥土地中,許多被用於商業用途,如許多軍用土地被開發成住宅和辦公樓,用來出售或出租,以另一種形式進入市場。在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中,大部分是以協議方式獲得的,只有少部分是以指標和拍賣方式取得的。
儲備制的含義:
土地儲備制度是指為加強對土地一級市場的統一管理, 政府依照法定程序,運用市場機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對通過收回、收購、置換和徵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進行前期開發,並予以儲存,以供應和調控城市各類建設用地需求的一種經營管理制度。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初衷是為了使混亂的土地市場變成有序的土地市場,讓政府真正掌控土地市場,加強宏觀調控 ,讓土地市場公開透明,減少腐敗,真正實現其作為壟斷者的角色。土地儲備制度設立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使政府的收益最大化而是為了使公眾利益最大化。
⑷ 中國現在是怎樣的土地制度
我國自土地改革以後,一直實行土地公有制度,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以,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有少量的自留地有長期的使用權,也可以轉讓使用權.這種制度可能會一直延續下來.
三農問題是天大的問題,過去重視不夠,這一屆政府的舉措確實令人刮目相看,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會在不久的將來呈現在我們面前.農村的社會保險還處在起步階段,同以前相比總算走了一步,今後回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三農問題一直是總理十分關注和經常考慮的重大問題,根據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系列重大舉措,例如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將安排1000億元以上的資金用於支持農村稅費改革的鞏固完善。建立農村公共財政體系,成為「後農業稅時代」的一項主要任務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有關部門將增加對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糧食直補資金;農村義務教育將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兩年內全部免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將擴大到全國40%的縣(區);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今年將擴大到40%,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元,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增加補助,爭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國家還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優先解決1億農村群眾飲水不安全問題,新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95%的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瀝青路或水泥路,同時實現路通車通。2006年,國家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農村金融機構將放寬對種糧農戶小額貸款的擔保條件和期限。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到201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20戶以上的已通電自然村全部通廣播電視,全國農村將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也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⑸ 當今中國農村土地制度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其基本特點是在保留集體經濟必要的統一經營的同時、集體將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承包給農戶,承包戶根據承包合同規定的許可權,獨立作出經營決策,並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分享經營成果、一般做法是將土地等按人口或勞動力比例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分給農戶經營。承包戶和集體經濟組織簽定承包合同。
從以上定義看 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而且大江南北都追求形象工程 農業驟縮 例如全國小麥很大程度上只能指望著5、6個省份 而這些省份也在過速工業化... 不過 當今趨勢也許沒問題 因為發展思路類似的國家有很多 而同時農業化國家也許永遠消失不了 從而解決其他國家的農業問題
⑹ 中國土地所有權制度是什麼
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家所有,一種是農村村民集體所有。
土地所有權不能買賣。
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出讓、轉讓,土地使用權出讓都是有使用期限的,以後的轉讓也是轉讓剩餘期限的使用權。
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未經國家徵用不得轉讓。其實國家徵用以後就是國有土地了,說白了就是集體所有的土地不得轉讓。
⑺ 今時今日的中國的土地制度是什麼
今時今日的中國的土地制度是仍然是兩種
一種是城鎮國有所有土地制度
一種是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制制度
1949年後,中國確立了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同時憲法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就形成了舊的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徵,一是土地無償使用,二是無限期使用,三是不準轉讓。
由於沒有把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對待,致使土地無償佔用,亂占、多佔的情況屢禁不止,造成土地資源極大浪費。改革開放前,中國城鎮國有土地實行的是單一行政劃撥制度,國家將土地使用權無償、無限期提供給用地者,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間流轉。
1979年中國開始以場地使用權作為出資興辦中外合資企業或向中外合資企業收取場地使用費。土地使用權可作為合資企業的中方合營者的投資股本。
從80年代起,中國開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分兩方面進行。第一,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986年,國家通過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國家土地管理局。第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在使用權上,變過去無償、無限期使用為有償、有限期使用,使其真正按照其商品的屬性進入市場。
1982年,深圳特區開始按城市土地等級不同收取不同標準的使用費。
1987年4月國務院提出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同年9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出讓了一塊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限期50年,揭開了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1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門的報告,確定在深圳、上海、天津、廣州、廈門、福州進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12月,深圳市公開拍賣了一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是新中國建立後首次進行的土地拍賣。按照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國家在保留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通過拍賣、招標、協議等方式將土地使用權以一定的價格、年期及用途出讓給使用者,出讓後的土地可以轉讓、出租、抵押。這是中國土地使用制度帶有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長期無償、無限期、無流動、單一行政手段的劃撥制度,創立了以市場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1987年, 中國開始進行土地估價試點,先後頒布了《城鎮土地定級規程(試行)》和《城鎮土地估價規程(試行)》。
1988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城鎮普遍實行收取土地使用費(稅)。與此同時開始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定期出讓土地使用權。同年4月,七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修改了1982年《憲法》的有關條款,刪除了土地不得出租的規定,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12月通過《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議案,規定「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出讓、轉讓、出租、抵押。1988年全國各城市開始建立房地產交易所,各專業銀行成立房地產信貸部。
1990年5月,國務院允許多外商進入大陸房地產市場,發布了《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暫行管理辦法》和相應的有關文件,這標志著中國的土地市場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軌道,從而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國推開。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土地市場培育的進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明確規定了規范和發展土地市場的內容和要求。通過市場配置土地的范圍不斷擴大,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有限期出讓已擴展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在經濟特區和一些沿海開放城市,建設用地基本納入了新制度的軌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基礎性任務。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土地市場體系。這個土地市場是一個公開、公正、公平、規范有序的土地市場體系,應該包括:有效的資源配置體系,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通過市場優化配置土地資源;正常的價格體系,建立土地使用權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市場行為規范有序;合理的收益分配體系,體現明晰的產權關系和利用租、稅、費有效進行調節;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促進土地市場的發展。企業使用土地按年交租或分期交租。實行年地租,租期可長可短,到期後可優先續租。實行年租後,租戶對土地的處置權要受一定的限制。土地不得轉讓、轉租及抵押。對於資金困難的企業,經批准允許將佔有的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權轉租,或抵押、入股,但不能超過與國家的租賃年限,並且必須按年交納地租。
截止1994年8月,600多個城鎮完成了土地定級和基準地價的評估工作。同時,還根據土地資產評估和管理規定,廣泛開展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宗地地價評估工作。全國各地先後建立了500多家由政府批準的土地估價機構,3500多人獲得土地估價師資格
。1995年7月,國家土地管理局公布了《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最低價確定辦法》,提出培肓和發展土地市場的8項要求,主要是加強國家對土地使用權出讓的壟斷,堅持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管理、集體討論、「一支筆」審批土地;進一步擴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范圍,規范出讓方式;逐步將用於經營的劃撥土地使用權轉為有償使用等。
1997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劃出24萬畝農村國有土地,公開招攬海外客商投資開發,這是全國農村國有土地首次向外資開放。該片土地一部分位於天山以北的烏蘇、昌吉等縣市,是全國著名的糧棉高產區,另外10萬畝土地可由投資者挑選,其中熟地佔1/5,其餘為宜農荒地。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於1988年開始進行。同年3月,山東省在德州地區首先試行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辦法。作為試點的臨朐縣規定,農民宅基地符合規定標準的,每平方米每年收費5分錢,超出標准和自建房的,每年每平方米收5角錢的費用,還要進行一次性罰款。超出標准30平方米以內的每平方米罰款4元;超出標准3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罰款8元。此後山東省的經驗在河北、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相繼試行。1990年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請示的通知,將這項工作在全國推開。到1991年底,全國已有28個省、市、區,1400多個縣(市)的一萬多個鄉鎮實行了宅基地有償使用。此外,江蘇南通市還從1987年起率先試行鄉鎮企業用地有償使用,至1992年4月,全國已有140多個縣(市)相繼試行。
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將堅持「三保」原則作為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改革,中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將堅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保護耕地資源、保障土地權益「叄保」原則,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24日在浙江紹興召開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座談會」上說,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牽一發動全身,必須找准改革的定位和主線,守住改革的原則和底線,厲行節約集約,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轉變促進城鎮化轉型發展。
⑻ 中國現代的土地所有制
農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路線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土地革命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正確進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促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2、《井岡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沒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農的利益;土地所有權屬於政府而不屬於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而《興國土地法》對《井岡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個重大的原則性修改是: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
3、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按抗日戰爭前的原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減少到社會借貸關系所允許的程度。實行了這個政策,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於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邊。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中國人民和美蔣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土地革命的條件日漸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4、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聚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5、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土改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根據建國後新形勢確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對待富農,由解放戰爭時期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這有利於孤立地主,保護中農,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有利於土改運動的順利完成和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從1950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期分批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全國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及台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約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新解放區土改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並為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6、農業合作化的三個步驟:我國在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逐步實現過渡。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幾戶或十幾戶的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組織以土地人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級社的基礎上,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也就是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⑼ 中國現行土地制度是什麼
土地公有制。分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