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2. 美國337調查的337調查和美國法院知識產權訴訟的區別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從管轄權看,337調查不要求USITC具有屬人管轄權,因此外國公版司即權使沒有在美國直接設立分公司,而是通過中間商將產品銷售到美國,其也可能因為進口產品涉嫌侵權而成為337調查的被告;美國國內法院由於受到屬人管轄權的嚴格限制,要求被告必須能夠以法律規定的方式被送達,並且在美國境內有可執行的資產,因此,美國公司往往較少通過國內法院對此類外國公司提起訴訟。
從審理時限看,337調查的程序比較快捷,一般在12-18個月內結束;法院訴訟則一般需要耗時3-4年。
從救濟措施看,337調查可以針對特定被告發布有限排除令,也可以不針對特定被告,不區分產品來源地而發布普遍排除令;法院訴訟中只能禁止特定被告停止侵權行為。另外,337調查不會對被告處以金錢制裁;而法院訴訟中,敗訴的被告可能會被要求向原告支付因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以及支付原告的律師費用。
從程序看,337調查程序中設置了為期60天的總統審議期,如美國總統未在USITC裁決作出後60日內基於政策因素予以否決,則USITC的裁決將成為終局裁決;法院訴訟中沒有這一程序。
此外,二者在立案標准、調查程序、反訴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區別。
3. 於中國專利和美國專利 侵權的問題。
盡管不在國內銷售,但在國內製造也是侵犯專利權的。但如果他在國外造國外賣就不侵權了。
4. 近十年來,美國及世界對中國提起的知識產權訴訟量分別是多少啊
知識產權是私法,原則上國家除非作為民事主體出現,否則是不會作為原告被告的。
5. 如何利用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
2012年11月26日,應商務部條法司領導的邀請,筆者在商務部的法律年會上作了題為「利用美國知識產權制度:經驗和提示」的演講。雖然演講本身僅有短短的15分鍾,但演講後與會聽眾給予的肯定以及在會上與其他演講嘉賓的交流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對於已經在美國市場,或即將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公司來講,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並有實際價值的課題。
要談如何利用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首先要談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的特點。這個話題可以寫成一本書,因這里篇幅有限,筆者這里僅想談一點:和中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相比,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對原告提交的訴訟狀的要求門檻低。
美國法律會對毫無根據的起訴進行懲罰。但是一般情況下,被告很難證明原告的起訴是毫無根據的,因為美國法律僅要求原告提交的訴訟狀達到通知被告的目的(Notice
Pleading)。在專利侵權訴訟狀中專利權人通常僅需要列出專利所有權、每個被告的名稱、被侵權專利的信息、被告是以何種手段侵權的,以及專利法適用的條款五方面的信息。
對於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不是專利侵權訴訟狀必須包括的內容。美國司法體系在起訴之後提供了全面,復雜的證據開示程序(Discovery),為雙方當事人提供了發現涉案事實真相的多種途徑和方式。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一司法體系確實為專利權利人進行維權提供了較為容易的起點。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的這一特點在最近的一個案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2013年1月25日決定的豪羅傑(Roger Hall)訴Bed Bath &
Beyond(BB&B)公司等一案中,明確指出外觀設計專利的專利權人在其專利侵權訴訟狀中不需要指出其專利保護產品的新穎性及裝飾性所在的技術要點並進行與侵權產品的技術要點的對比,因為外觀設計專利的侵權判定是基於設計本身整體的效果,而不是基於新穎性的技術要點。
上述案涉及的是美國外觀設計專利D596,439,保護一種在四周有封邊,在兩端有拉鏈,並在中間有一個有角度的布掛鉤的手提包式毛巾 (Tote
Towel)。
發明人豪羅傑於2008年11月17日提交了專利申請。在專利申請在審的過程中,原告於2009年3月20日與BB&B
公司會見,討論BB&B公司是否會對豪羅傑發明的手提包式毛巾提供零售服務。在會談中,Hall將他的注有「專利在審」的手提包式毛巾樣品留給了BB&B公司。BB&B公司之後通過其供貨商在巴基斯坦製造了豪羅傑發明的手提包式毛巾的復製品作為BB&B公司零售之用。專利批准後,豪羅傑因專利侵權和其它不公平競爭事由起訴BB&B公司和其供貨商。
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起訴,判定:原告的訴訟狀沒有指出專利權人手提式包毛巾在那些方面值得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或者被告產品是如何侵犯專利的權利要求的。原告不服,上訴到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推翻了一審聯邦地區法院的決定,指出:原告的訴訟狀中列出了涉案專利,展現了專利保護的設計,描述了侵權產品的特徵,並使用了對比圖證明侵權產品和專利保護的相似。因此,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判定原告在此案中的訴訟狀滿足了法律上的要求。
本案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講有重大的教育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將產品賣到美國,有的在美國已有很可觀的市場。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美國被告。這一方面證明中國企業的競爭實力在增強,同時也更好地提醒中國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預警防範工作要加強。因為對美國司法體系了解的不多,很多中國公司會抱怨在美國怎麼這么容易就被告。這正是上述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對原告提交的訴訟狀的要求門檻低這一特點的體現。
在美國訴訟成本高,企業很少為了訴訟而訴訟。相反,每一個訴訟的背後,特別是知識產權訴訟的背後,都有強大的商業目的做支撐,讓企業願意以訴訟的較小成本換取商業上更大的利益。例如,許多公司依靠自身擁有的專利權,通過提交訴訟狀,利用訴訟程序的壓力,將不願接受許可或不願進行商務上合作的「侵權方」拉回談判桌上。還有一些專利許可方,在許可合同到期或續簽時,通過提交訴訟狀,利用訴訟程序的壓力,力圖使被許可方繼續簽約,或接受進一步修改的許可合同。
同時,在訴訟過程中的很多策略也能幫助企業達到其商業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美國知識產權司法體系,將公司的知識產權策略和訴訟策略緊密地與商業目的結合在一起,通過有效防禦和策略性進攻,將知識產權工作做活,才能切實為企業出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參考:http://www.sipo.gov.cn/sipo2013/mtjj/2013/201303/t20130307_787275.html
6. 美國貿易戰只針對中國,是因為知識產權問題嗎
首先中美貿易摩擦由來已久,目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對華反傾銷內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對我容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力度最大的國家??自1980年起,共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了100多項反傾銷措施,涉及的中國產品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紡織品??自行車等多種產品,涉及的金額呈擴大趨勢?? 2.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 關於紡織品貿易的摩擦問題,一直是困擾中美貿易的重大問題??紡織品一直是中國對美出口的重要產品,紡織業在美國已經是夕陽產業,加上中國紡織品的沖擊,近年來,美國紡織業的失業率逐年上升,美國對我輸美紡織品一直實行嚴格的配額管理制度,限制我紡織品輸美?? 3.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中美在知識產權領域屢起風波??多年來,中美之間圍繞知識產權的爭端此起彼伏??美國對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努力始終感到不滿意,多次揮舞301條款,對我國進行制裁和指責??
7. 美國對華知識產權調查是真的嗎
是真的。具體是這樣情況:
美國對中國的知識產權調查可能導致對中國的電信和半導體產品的經濟制裁,而中國則可能對美國的農業部門實施「報復」。
12月5日華盛頓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貿易問題專家史劍道說,美國正在進行的301調查可能為美國對中國的電信和半導體產品、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實施大規模製裁提供依據」。史劍道說,美國總統可以單邊宣布對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實施6個月的制裁或配額限制,包括零配額。
位於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里·赫夫鮑爾在接受采訪時說,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未來數月內不太可能爆發全面貿易戰。他說,如果美國對全部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而中國實施報復,那麼「我們馬上就會進入貿易戰」。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說,他將對中國產品徵收45%的關稅。
8. 美國為什麼要起訴華為
沒有關系。25日凌晨,華為公司宣布在美國和中國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包括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華為在訴訟中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體。
9. 華為到底有沒有侵犯美國知識產權
華為應該沒有沒被惠普收購,惠普收購的是HC. 00年1月日,由於思科起訴中國華為專公司及華為美國分公司,要求其停屬止侵犯思科知識產權的事件發生,華為沒有選擇退出國際市場,而是在同年11月選擇和已進入衰退期的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為期三年),也就是華為COM公司。其為控股1%,COM公司公司股份的%。經過三年的合作後,華為完全撤出其投資,華為COM更名為HC,也就是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可以這么說,從從00年11月開始,華為和華三是兩個完全沒有關系的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