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沫若的簡介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出生於四川樂山,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學方面,被官方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列為「魯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生平著作超過百萬字,集結為《郭沫若全集》38卷,分為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
2. 郭沫若的個人簡介和生平經歷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四川樂山人,我國現代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新詩的奠基者。詩歌代表作為《女神》,戲劇代表作為歷史劇《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我國現代文學家。代表作為《子夜》。另外有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腐蝕》、「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散文名篇有《白楊禮贊》、《風景談》。
生平: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 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 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 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他 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 詩歌等。 新中陽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 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 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 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3. 郭沫若的簡介和主要作品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代表作品:甲骨學:《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詩歌:《天狗》、《筆立山頭展望》、《詩的宣言》、《鳳凰涅槃》、《血肉的長城》、《爐中煤》、《春鶯曲》《鶯之歌》、《太陽禮贊》、《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我是個偶像崇拜者》、《罪惡的金字塔》、《夜步十里松原》、《黃浦江口》等;文學:《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等。
4. 郭沫若簡介與作品是什麼啊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古文字學家、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 1、 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2、歷史劇本 《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3、 回憶錄 《洪波曲》 4、評論集 《雄雞集》 5、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5. 郭沫若的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靜夜》等詩歌。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級語文27課和小學六年級教材。
(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編輯本段]生平
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郭在日本流亡期間,幾乎從未發表過政治性的言論聲援共產黨,無論蔣介石怎樣圍剿,無論白色恐怖多麼嚴重,即令在接到摯友、共產黨領袖人物瞿秋白臨刑前給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聲。1928年自行脫黨。這時共產黨處於最危難、最需要黨員堅定信念、團結一致。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37年回國後,周揚要他去延安,他拒絕;陳誠邀他去武漢,他「立即命駕」。他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請求吳稚暉介紹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並「恭恭敬敬地向蔣委員長懺悔過去的罪過,要求蔣委員長饒恕他,他要獻身黨國,將功折罪,回去馬上寫了《蔣委員長會見記》」。該文對蔣大加贊許和頌揚。該文對蔣大加贊許和頌揚,此文雖不長,但三次描寫蔣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戰的決心」。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在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史中,曾經發生過六次宗派主義斗爭,其中兩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鄭振鐸聽說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於聞名的半淞園飯店,請他加入文學研究會,幫助把該會的《文學旬刊》辦好。當時他許諾「盡力幫忙」。可是話音未落,他不僅未予幫忙,反而急急在他主辦的《創造》季刊廣告和《創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責文學研究會里的人「壟斷文壇」,是「假批評家」,「存在著黨同伐異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聲稱要把他們送「到清水憤(和)坑裡去和蛆蟲爭食物」;並攻擊、醜化茅盾,恥笑他身材短小、牙齒外露,像只「耗子」,從而挑起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首場論戰,涉及批評、創作、翻譯等多方面的問題,前後耗時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響了文學的正常發展和實績收獲。
第二次是失信於魯迅。其表現更為不佳,做法更有損於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參加南昌起義失敗後,於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公開)不幾天,他即主動派蔣光慈、鄭伯奇、段可情前往魯迅住處,邀請魯迅聯合起來,共同「向舊社會進攻」。魯迅非常高興,欣然同意,並主張不再另辦刊物,恢復創造社過去的《創造周報》,作為共同園地。不久,郭沫若果然於12月3 日在上海《時事新報》上刊出《創造周報復活了》的消息,同時公布了特約撰述員的名單:魯迅領銜,麥克昂(郭沫若)居二,其餘還有蔣光慈、馮乃超、張資平等三十餘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創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載了內容相同的廣告。
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環境條件,如果郭沫若等出於真誠,聯合起來共同對敵,是再好不過的事了。這中間似乎既蘊藉著對魯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誼,又包含著捐棄前嫌、顧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義,可以說是為郭沫若一個方面的人格形象繪上了一筆重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與魯迅合作的廣告墨跡未乾,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蔣光慈等才剛剛創辦的《文化批判》、《太陽月刊》等刊物,就嘩啦啦連篇累牘發表文章,圍攻魯迅。(包括人身攻擊)說「魯迅終究不是這個時代的表現者」,「阿Q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再不要專事骸骨的迷戀,而應該把阿Q的形骸與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魯迅和周作人、陳西瀅等相提並論,指稱他「蒙蔽一切社會惡」、「麻醉青年」,是「反動的煽動家」,比「貪污豪紳還要卑劣」。
這時的魯迅還蒙在鼓裡,正熱切地期盼著與郭沫若「聯合起來,造一條陣線,更向舊社會進攻」呢!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重新入黨時,他也未寫入黨申請書。(秘書王庭芳語)。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6. 郭沫若的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7.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樂山縣(今四川省樂山市境)客家人。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同時,還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
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觀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首任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7)郭沫若的簡介和他的著作權開擴展閱讀: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學方面,被官方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列為「魯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學方面,被列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
極度推崇者有之,輕視鄙視者有之,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8. 關與郭沫若的簡介
http://ke..com/view/2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