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比較船舶優先權不具有物上代位性

比較船舶優先權不具有物上代位性

發布時間:2021-07-25 06:23:57

A. 民法上優先權與物權法有何關系

在我國物權法及未來的民法典中,對優先權應當如何定性以及應當如何對其進行規定,學界有多種不同的意見,立法機關的態度也有所游移。本文試對此談些認識,就教於方家。

一、優先權的意義與立法例

(一)優先權的意義

優先權又稱先取特權,其為一種特殊的權利,而非指擔保物權的優先受償效力。在學說與立法上,因對優先權的性質有不同的界定,所作的定義也有不同:

肯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之一種的學說與立法上,一般認為優先權系由法律所直接規定的特種債權的債權人,就債務人的全部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

否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者,通常認為優先權是立法上基於特殊性政策考慮,為保障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實現而賦予權利人得就債務人的一般財產或特定財產優先受償的一種特殊權利。

無論對優先權的性質作何種界定,人們所共同認可的是:優先權系法律為保障某些特定權利的實現而規定的一種特殊權利,其作用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以強化對某些特殊權利的保護,其立法理由在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或因應客觀情事之需要。有學者概括優先權的功能有四:其一,保證人權的功能;其二,實現公平和對社會弱者以特別保護的功能;其三,保護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的功能;其四,保護經濟秩序和實現某些社會觀念的功能。此一認識,堪值贊同。

(二)優先權的立法例

優先權制度濫觴於羅馬法。羅馬法上所規定的優先權,有為事而創設的,有為人而創設的;為人而設者又有為債權人利益而設與為債務人利益而設之分;其設立方法,有由於習慣者,有以告示為之者,亦有以皇帝敕令為之者。羅馬法中優先權的種類也頗為繁多,如喪葬費用之支付、妻之嫁資之返還、被監護人或被保佐人對於監護人或保佐人之損害賠償、建築資金貸與人對於借用人借款之償還、存款人對於銀行存款之償還、國庫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捐稅徵收等等,均有優先權的存在。優先權的位次,依照習慣與法令的規定而確定,與債權發生之先後無關;優先權原則上有從屬性,隨債權之移轉而移轉,但為特定人的利益而設定的優先權,如妻、被監護人、被保佐人、國庫等的優先受償權,不隨債權而移轉,其中一些後來演進為法定抵押權。

羅馬法雖為近現代民法之淵源,但各國在繼受羅馬法優先權制度上卻有著不同的態度。法國民法典中基本上沿襲了羅馬法上的優先權制度,其將優先權與抵押權一並規定於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第十八章,均視為擔保物權,明定「優先權,為按債務的性質,而給予某一債權人先於其他債權人甚至抵押權人而受清償的權利」(第2095條),並對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以及一般優先權和特殊優先權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第2099~2104條)。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法國法系國家,多受其影響而於民法典中規定有優先權,但具體規定有所差別,甚至有的變更了其性質。[4]德國民法典雖也深受羅馬法的影響,但卻並未有關於優先權的規定,以德國民法典為藍本的德國法系國家也多未於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惟日本民法典為其例外。日本民法典中,將優先權易名為「先取特權」,於物權編中專設一章分四節對其概念與屬性、種類、順位、效力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其內容大半仿效的是法國民法典。[5]義大利民法典上,也有關於先取特權的詳細規定。

可以說,由於客觀情況的需要及立法政策上的考慮,各國法律上無論是否在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也無論其民法典或特別法中規定的優先權為何種性質的權利,關於優先權的具體規定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解決有關問題所不可缺少的。但因立法政策上的差別及對某些權利性質的認識不同,法律技術上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方法也有差異:同一問題的處理,有的規定為優先權,有的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特別留置權;有關優先權的事項,有的於民法典中規定,有的於特別法中規定,還有的規定於訴訟法等法律之中。

我國台灣與大陸的法律尤其是民商事特別法及訴訟法上,有許多關於優先權的規定,但均未將優先權列為擔保物權的一種。

二、優先權的種類

根據各國立法規定的情況,學界通常將優先權分為一般與特別優先權,特別優先權又因標的的不同而再分為動產優先權、不動產優先權以及知識產權優先權。

(一)一般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是指以債務人的一般財產為標的的優先權,優先權人得以債務人的不特定的一般財產(全部財產或全部動產)優先受償。根據國外立法上的通常規定並結合我國立法情況,一般優先權主要有下列四種:

第一,為司法費用等而設的優先權。此屬於所謂為全體債權人利益的公益費用優先權,如訴訟費用、保全費用、破產清算費用等,應從債務人財產中優先受償。我國的《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破產法》)第34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中也規定:破產費用(包括破產財產的管理、變賣和分配所需的費用、聘任工作人員的費用,破產案件的訴訟費用以及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而在破產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費用),應當從破產財產中優先撥付。

第二,為特定債權人利益而設的優先權。主要是關於僱工工資、養老保險費用等的優先權。依我國《破產法》第37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的規定,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也處於優先受償的順序。

第三,為特定債務人的利益而設的優先權。主要是關於殯葬費用、債務人及其家屬的必要生活費用的優先保留。我國法律上對此問題也有規定,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223條的規定,人民法院為強制執行時,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須費用和生活必需品。

第四,為國家利益而設的國庫稅收優先權。對此,各國法律上幾乎都有規定,但有的規定於民法典,有的規定於訴訟法,也有的規定於稅法。我國的《破產法》第37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04條中均規定,破產企業所欠稅款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清償。

(二)動產優先權

是指於債務人的特定動產之上成立的優先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基於默示設定質權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不動產出租人就租金的清償對承租人置於該不動產中的動產有優先權;旅店主人、承運人等營業主人對有關費用的清償而就客人所攜帶的行李或其他物件、托運之貨物等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因公務人員的瀆職所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對其任職的保證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等。

第二,基於債權人的勞務或財物加入債務人財產而使其增值或增加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勞務提供人就其勞務工資而對所產生的製成品或孳息有優先受償權;動產出賣人就其出賣財產的價金之受償,對其出賣的動產有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的權利;耕地出租人就其租金而對承租人當年耕作之收獲有優先受償權;種籽、肥料出賣人就買受人利用該種籽、肥料所獲得的收益有優先受償權,等。

第三,基於保存費用支出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財產有保存、維持、修繕費用之支出而使債務人受有利益的,債權人就此費用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

第四,基於正義的理由而規定的優先權。如受害人對於加害人就損害賠償責任保險所得之保險金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上述諸多動產優先權,並非均為各國立法所普遍認可,如出賣人對所出賣貨物的優先受償權,不少國家即未予承認;其中的某些權利,有些國家立法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留置權,甚至在自助行為中作出規定。我國立法上,對上述諸多權利,有的規定為留置權,有的允許當事人為自助行為或從其他角度作出規定,也有些未予承認。對於各國立法上普遍承認的船舶優先權、航空器優先權等,我國的《海商法》及《民用航空法》中也作有規定。

(三)不動產優先權

不動產優先權是指債權人得就債務人的特定不動產的價值優先受償的權利。國外立法上規定的不動產優先權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不動產保存人的優先權。即不動產的保存人就不動產的保存費或實施不動產權利而支出的費用,在該不動產上成立優先權。

第二,不動產施工人的優先權。即工程師、建築師、承攬人及施工工人就其因不動產施工而發生的債權,在該不動產上成立有優先權。

第三,不動產出賣人的優先權。即不動產的出賣人就其出賣價金之受償,在其出賣的不動產上有優先權。

第四,購買不動產之資金貸與人的優先權。即貸與資金購買不動產的貸款人,就其貸款本息的受償,對債務人購買的不動產有優先權。

上述諸項不動產優先權,也並非各國立法均予承認,也有的被規定為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或特殊留置權。我國《合同法》第286條也規定了建築承包人施工費用的優先受償權,但對這種權利的性質應定性為優先權,抑或法定抵押權,理論上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傾向於優先權的認識。此外,在我國的政策上,還承認在破產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上成立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優先權。

(四)知識產權優先權

對此類優先權,立法上作出明確規定的尚屬少見,在我國物權立法中,有學者認為應當增加列入,具體種類包括:

第一,技術合同優先權。研究開發人或讓與人因履行技術開發合同或技術轉讓合同而產生的對委託人或者受讓人的債權,就委託人或受讓人因合同取得的知識產權享有優先權。

第二,著作權優先權。著作人對因使用其作品而產生的債權,就債務人因使用作品而獲得的著作財產權及相關的財產權利享有優先權。

第三,商標權和商標使用權優先權。因履行商標轉讓合同或使用許可合同而發生的的轉讓人或許可人對受讓人或被許可人的債權,就其依合同取得的商標權和商標使用權享有優先權。

第四,職務發明人和職務作品作者的優先權。該發明人或作者依法應得到的獎勵或報酬,就其作出的智力成果享有優先權。

三、優先權的效力

優先權的核心效力,乃就標的物之價值優先受償,此無異議。當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優先權時,應按法定之順序,依次受償;位次相同時,則按比例受償。另外,優先權的成立與行使,還可能與標的物上的其他擔保物權人、取得優先權標的物的第三人及債務人的普通債權人發生沖突。上述問題也均與優先權的效力相關,在此一並簡作說明。

(一)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在同一標的物上因不同的事由而成立數個優先權時,即發生各優先權之間實現的順序問題。優先權的順序一般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但也有未明確規定順序的情況。優先權的順序的確定,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1.一般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一般優先權的競合,通常不發生沖突問題,因為立法上多對各種優先權之位次已作有明確規定(如法國民法典第2101條,日本民法典第306條)。我國現行法上對此也有一些規定,但不完善。在我國物權立法中,學者主張作如下順序規定:第一,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而對債務人的財產實行保存、清償、分配、訴訟等而發生的費用;第二,勞動保險費用及最近一年內的職工工資。以上兩項優先權,優先於其他所有債權人(包括有其他擔保物權擔保的債權,法律另有特別規定的除外)。第三,債務人及受其撫養的人的必要的喪葬費用及最近六個月內的醫療費用;第四,供給債務人及受其撫養的人最近六個月生活必需品的費用;第五,上列第二項以外的職工工資和其他勞務費用。後三項優先權,僅優先於普通債權人。

特別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對此,各國立法規定未盡一致,但仍有一般規則可循。[9]在我國物權立法中,學者主張,對於動產優先權的順位,應作如下排序:不動產租賃優先權;動產保存優先權(但如其發生在後,則優先於前者);動產買賣優先權。對於不動產優先權的順位,應作如下排序:不動產保存優先權;不動產建設優先權;不動產買賣優先權。

一般優先權與特別優先權之間的順序

對此,理論上多認為一般優先權優先於特別優先權。但法國最高法院的的判例則有以債權之性質決定其優先權之位次的作法,即認為某些特別優先權也可優先於一般優先權。[10]《日本民法典》第329條第2款中則明確規定一般先取特權與特別先取特權競合時,特別先取特權先於一般先取特權,但公益費用的先取特權,對於受其利益的全體債權人均有優先的效力。日本法上的這種規定,似更為合理。

(二)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效力關系

關於一般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關系,前已有說明,這里僅說明其他幾方面問題:

第一,特定動產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並存時的順序。對此,各國立法規定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同一動產上存在優先權和抵押權或者質權的,抵押權或者質權與第一順序的優先權處於同一順位。但對於有法定登記機關登記的動產,其相互之間的順位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依我國現行法上的規定,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器優先權與抵押權並存時,優先權的效力優先於抵押權,船舶優先權還優先於留置權。

第二,特定不動產優先權與抵押權並存時的順序。對此,各國立法規定也有不同,但一般規則是:同一不動產上存在優先權和抵押權的,其相互間的順位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依我國現行法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優先權和不動產建設費用優先權,無論有無登記,一概優先於抵押權。

第三,特定知識產權優先權與知識產權質權並存時的順序。一般規則是,應依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

(三)優先權人與其他債權人之間的關系

由於優先權不採公示原則,其他債權人難免受其影響,立法上為補救此一缺陷,對於優先權的效力作出了必要的限制。依法國、日本民法有關規定和解釋,一般優先權人應先就債務人的動產受償,不足清償時,得就債務人的無擔保的不動產受償,還不足時,始得對有擔保的不動產受償。對於不動產特別優先權,則一般要求採取優先權的的保存方法,即進行優先權登記,否則,不能優先於其他有擔保的債權人。[12]我國學者的主張,與此略同。

(四)優先權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之間的關系

當債務人的財產被第三人取得後,享有優先權的債權人對於該標的物有無追及權,立法上多未規定,而理論上頗有爭議。《日本民法典》第333條對動產先取特權的追及效力作了明文限制:「先取特權,在債務人將其動產交付於第三取得人後,就其動產,不得行使。」法國民法中對此未作明文,理論上有不同的主張,但以否定說為通說,惟實務上認可有關於稅務署的稅款徵收優先權的追及力以及為確保戰爭特別捐的徵收而對不動產的追及權。我國學者也主張,因優先權無公示性,故原則上不具有追及效力,但也允許有所例外,對於已依法登記的優先權則應承認有追及力,已如前述。

四 、關於優先權的特徵與性質的討論

(一)關於優先權的法律特徵

關於優先權的法律特徵如何,學界因對其性質的認識不同而有不同之概括。根據各國立法上規定之情況,筆者認為優先權具有下列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優先權為法定的權利。優先權是法律根據立法政策,為維護特殊的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而賦予特種債權的債權人的權利,其作用是對個別的特殊債權加以特別保護。各國立法上所規定的優先權,均為法定的權利,當法定要件具備時當然發生,其種類也由法律以列舉的方式明文規定,不容當事人任意約定設立或者排除其適用。從法定性這點看,優先權與留置權類似,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留置權的法定性表現為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下發生,其成立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的動產為前提。而優先權並不以債權人佔有債務人的財產為前提,其標的也不限於動產,在適用范圍上及標的物與債權的牽連性等條件上也不同於留置權。

第二,優先權是不以佔有或登記為要件的權利。優先權的成立無須權利人佔有債務人的財產,也無須以登記的方式為公示。無須公示即可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是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由於無公示,優先權的存在可能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法律上也常對其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制,如有的立法上規定某些優先權人慾取得優先地位和對抗效力,應當進行登記。我國也有學者主張對於有法定登記機關的財產,優先權因登記而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第三,優先權的位次多由法律直接確定。當同一財產上發生數個優先權時,其順序由法律根據各種因素和利益需求的強度直接規定其順序,同順序的優先權則按債權的比例受償。優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發生競存時,其順序一般也由法律直接規定。這與擔保物權的順序確定規則是有所不同的。

此外,基於優先權固有之旨趣,它還具有物上代位性、不可分性、優先受償性等。肯認優先權為擔保物權者也均認為其對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從屬性。至於優先權是否具有追及效力,觀點上有分歧。一般說來,因優先權無公示性,故原則上不具有追及效力。但並非優先權全無追及效力,如不動產上存在的優先權可以對抗無擔保的債權人,並可以追及至沒有登記的第三人;特別法上規定的船舶優先權,自產生之日,隨船而行,而不論船舶的所有權是否發生變更,故有極強的追及性。[14]也有學者建議,一些因登記而有對抗力的優先權可具有追及效力。[15]但如此一來,法定的無須登記的優先權將會和依登記設立的抵押權等擔保物權在制度設計上發生混同。

(二)關於優先權的性質

關於優先權的性質如何,是立法與理論上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各國立法上對優先權的規范模式之不同,即根源於對優先權是否為擔保物權的不同認識。以法國、日本為代表的肯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學說與立法,認為優先受償權是物權的基本效力,也是物權與債權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債權為相對權,並無排他性與優先受償效力,債權人之間居於平等地位,不因其債權成立的先後時序而在效力上有所差別,而法律上既然賦予某些特種債權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無論基於何種理由,事實上就肯定了其具有物權的性質。同時,雖然抵押權等擔保物權也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但與優先權產生的背景、設定的條件、公示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應當將優先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擔保物權看待。[16]以德國為代表的否定優先權的物權性的國家,在學說與立法上認為優先權的實質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賦予特種債權人以優先受償之權利,但此不過是推行社會政策和基於社會公益的結果,並不改變該特種債權的債權性質。因此,德國法系國家雖在特別法上對某些特種債權賦予優先受償的效力,但並不承認其為一種擔保物權。在我國台灣與大陸的立法上,雖未將優先權列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但學者之間對其性質的認識也頗有不同。在我國的物權立法中,有學者主張應明定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並對其作出了較為完善的制度設計。

對於優先權是否為擔保物權(尤其是典型擔保物權)的問題,筆者持否定的觀點。主要理由是:

其一,擔保物權是民法或者是私法上為擔保特定債權實現而設立的制度,而各國法律上所規定的各種優先權,並非盡為私法上的制度,諸多規定屬於稅法、勞動法、訴訟法等公法上的制度,具有優先受償效力的諸多權利(如稅款、司法費用、勞動保險費用等),其本身是否屬於民法上所講的「債權」,值得懷疑。

其二,包括擔保物權在內的各種典型物權,由其特性所決定,貫徹公示原則;非經公示,或者不能設立,或者不能對抗第三人。而優先權的設立,法律上並無公示方面的要求,此與物權的基本理念不合。有學者認為法律的規定即為優先權的公示方式,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三,擔保物權系在債權之外而設立的另一種權利,以約定設立為其成立的一般方式,其順序原則上也以設定的先後而定。而優先權則系對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本身之效力的加強,並未形成另外的權利;而且優先權的設立及順序均為法定,這也與擔保物權的功能有所不同。

其四,擔保物權在對其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從屬性的同時,尚具有相對獨立性,而優先權應系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本身的效力,無獨立性可言。

其五,擔保物權原則上得為擔保將來的債權而設立,具有融資性,而優先權只能用於保障既存的債權,無融資性可言。

基於以上基本認識,筆者認為,優先權只是法律上基於特殊政策性考慮而賦予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一種特殊效力,以「保障」(而非「擔保」)該項權利能夠較之普通債權而優先實現;優先權並非單獨存在的一類權利,而僅是對某些權利的法律效力的加強,其性質仍未完全脫離其所強化的權利本身的性質;優先權的種類繁多,存在的法域也不盡相同,難以在民法典中作出統一規定,盡管民法典中可能需要對某些特殊的債權賦予優先受償的效力,但其與抵押權、質權等典型擔保物權在立法目的、特性、成立要件、基本規則等方面仍有重大差別,故不宜與擔保物權相提並論。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被法律賦予優先受償效力的特種債權,其性質和特點畢竟與普通債權也有了相當差異,而具有了物權的某些效力特點。鑒於優先權既不同於普通債權,也與典型擔保物權的特性不完全相同,因此可將其定位為准擔保物權。[18]

五、我國物權法上是否應當規定優先權

此一問題,在我國物權立法中頗有爭議。梁慧星教授主持擬定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以下簡稱為梁稿)中未規定優先權(但其增設了讓與擔保),而王利明教授主持擬定的建議稿中(以下簡稱為王稿)則將優先權單列為一節而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並列。在全國人大法工委擬定的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和民法草案審議稿中,均未規定優先權,而2004年8月的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中則擬將其納入擔保物權的類型之中;2004年10月的物權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中,復又舍棄了優先權。其中多次反復,足見此一問題在學界和立法機關中存在較大爭議。

對於在擔保物權一編中增設「讓與擔保權」或「優先權」的主張,本人均持否定態度。梁稿和法工委稿中關於「讓與擔保」或 「讓與擔保權」的制度設計,在設立方式、擔保功能和價值、效力等方面均與不動產抵押權、動產抵押權和權利質權制度有較大重合,不宜復設,有關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完善抵押權、質權制度來解決,至於實踐中的「按揭」和合同法中規定的「融資租賃」問題,亦非物權法不加規定就無以解決。王稿中對「優先權」所進行的頗為系統、細致的制度設計,以及法工委物權法草案修改稿中的規定,可為將來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時借鑒,但對其明定 「優先權」為擔保物權的一種之建議(法工委負責同志曾有將其「掛靠」在物權法中的提法),筆者亦不贊同。基於前面的分析,本人認為:優先權無疑為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制度,我國法律也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的規定,但是否一定將其作為典型的擔保物權來定位則值得推敲;優先權雖具有與物權相當的強大效力,但其為法定權利,在客體的特定性、設立的公示性、有無從屬性和融資性等方面與抵押權、質權仍有較大區別,不宜作為典型擔保物權對待,將其視為「准物權」的一種(准擔保物權)來定位或許更為允當。我國立法傳統上已承襲了德國法上的物權與債權的二分,在物權法上並擬採用公示要件主義為原則、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的規則,此與法國和日本法上並不強調物權與債權的分野、物權變動采公示對抗主義的模式具有重大之不同。因此,整體而言,在不改變權利分類的基本框架和物權法立法模式的前提下,我們不宜採用法、日等國的模式而將優先權或先取特權規定為擔保物權。如果將優先權規定於物權法中(哪怕是以「掛靠」的方式),無疑給人以它屬於典型擔保物權之一種的認識,這將會對物權的基本特徵把握和物權體系的整體構建帶來巨大的沖擊,此一對現有體制的「變革」措施所產生的立法成本不可小覷。因此,筆者主張:有關優先權的制度,可以而且應當在相關法律的規定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物權法上也可就某些優先權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競存時的順序問題作出必要的規定,但不宜採用將其與典型擔保物權並列規定的方式;關於優先權的種類和其他具體內容,仍以維持現行法上散見規定的作法為宜。

B. 船舶優先權有哪些內容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我國海商法共規定了上述五種船舶優先權,現分述如下: 1、在船上工作的船長和船員的界定方法是其持有的海員證不僅要有船東(或者光船租船人等)僱傭其上船工作的調令,還要有船長在其海員證上簽發的上船工作的起始時間(註:離船時船長亦要簽發離船時間)。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船長和船員縱然在船上幫忙做一些臨時工作,也不能界定為有權享受船舶優先權的「船員」。 關於「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指那些也持有海員證的隨船工作人員,但是他們不擔任船舶的任何技術職務,例如船東代表等;第二是指那些雖然沒有海員證,但是受船舶所有人的指派,在船上從事某種臨時性維修等工作的人員,這些人員不能隨船遠航,只能在船舶修好以後,船舶開航前離開船舶。筆者認為第一種解釋才能准確地體現「在編」一詞的含義,而第二種解釋則體現了這些人員不是「船舶的在編」人員,而是「公司的在編」人員。因為無論船舶行駛到那個港口,船長都要將「船舶的在編」人員列出一個船員名單(crew list),向當地的移民局(Immigration Bureau)報告,在我國則稱其為邊防檢查站。另外,由於第二種人不隨船出海,也就不會產生遣返費用,所以在邏輯上也可以斷定「在編」人員是指第一種人。 2、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所包括的范圍非常廣泛,這里的「人身」不限於旅客,因此船長、海員、旅客、送行人、上船執行公務之海關人員、保安警察、上船執行業務之驗船師、公證行人員、引水人等均包括在內。 在人身傷亡中有一點需要注意,因船舶碰撞所發生的侵權糾紛被排在第五位,但是如果在侵權損害中既有財產損失,也有人員傷亡的情況下,人員傷亡排列第二位,而財產損失則排列在第五位。 3、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主要是指行政事業性收費,即屬於國家收取的共益費用,而非船舶經營所要支付的費用。例如船舶在港口內的裝卸費,就是一種船舶經營所必須支付的費用。但是由於我國的港口規費一般由交通部負責制定,在我國憲法決心向依法治國邁進已經接近30年的今天,我國針對船舶和貨物的港口規費還是非常混亂。例如,貨物港務費,在1990年由財政部和交通部共同頒布的《港務費收支辦法》規定,貨物港務費由港口局收取,主要用於港口錨地和航道的維護和保養。但是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港口收費規則》第三十一條卻規定,港務管理部門在收取貨物港務費以後,要向港口經營人返回50%。一個企業法人享有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權利,會導致人們分不清這筆費用究竟是什麼性質,因此就無法確定這筆費用是否應當享受船舶優先權。 4、國家為了鼓勵救助行為,以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將救助費用列入船舶優先權。救助包括合同救助和無因管理救助,由於海商法並沒有說明應該區別對待這兩種救助,所以船舶優先權可以包括這兩種救助。但筆者認為,合同救助不應當享受船舶優先權,因為合同是當事人雙方的一種合意,是基於自願的基礎,所以因救助合同而產生的債權,不應當優先於船舶優先權以外的第三人所享有的債權。另外,在船舶優先權的五種債權中,除第一項工資請求屬於船員與船東基於勞動合同而發生,其他四項都不是基於合同而發生才符合本條的立法邏輯。 5、關於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其概念是包羅萬象的。船舶的侵權行為有許多類型,例如,船舶間的碰撞、船舶碰撞航標或者燈塔、船舶碰撞碼頭、船舶碰撞海產養殖物、船舶因泄漏燃油而導致的海面污染,進而使漁民養殖的魚蝦死亡等等。與船舶發生碰撞的相對物或者被污染物,都屬於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損失。在這些損失當中也包括人員的傷亡,但是由於人員的傷亡已經納入船舶優先權的第二項來調整,所以在同一個事故當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要分開處理。 6、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此款規定甚是明了,即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不享受船舶優先權。但是如果與此款規定相反,載運2000噸「以下」散裝貨油的船舶,沒有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以及其他各類非油輪,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就責無旁貸的應當屬於上述第五項來調整,即油污受害人可依據本條享受船舶優先權。 (二)船舶優先權的標的 1、我國海商法沒有對船舶優先權的標的單列一個法條,僅在第二十一條關於船舶優先權的概念中,闡釋船舶優先權所指向的對象是「產生該海事請求的船舶」。既然在船舶優先權的章節里沒有說明船舶的概念,那就應該引用民法解釋學的體系解釋方法,適用海商法總則中關於船舶的概念。海商法總則第三條規定:「前款所稱船舶,包括船舶屬具。」根據這一規定,我們可以推定,第二十一條關於船舶的概念,就是指總則第三條的概念。因此,凡是享受船舶優先權的權利人,在行使該項權利時,只能針對產生該海事請求的船舶和屬具,而不能及於船舶所有人所有的其他船舶。 2、在我國的海商法理論界,乃至海事司法界,很多人認為船舶優先權所指的船舶,不僅包括屬具,還包括運費、共同海損所得之賠償以及同一航次的救助報酬等等。筆者認為這只是一種學理研究,沒有任何中國法律依據。筆者發現在台灣海商法中確實包括這些內容,而且單列一個條款。例如,我國台灣地區海商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船舶優先權的標的排列如下: (1)船舶、船舶設備及屬具或其殘骸; (2)在發生優先權之航期內之運費; (3)船舶所有人因本航次中船舶所受損害,或運費損失應得之賠償; (4)船舶所有人因共同海損應得之賠償; (5)船舶所有人在航行完成前,為施行救助所應得之賠償。 上述第一項中的殘骸應當包括失火或者沉沒的船舶殘骸,其他諸如運費、共同海損應得之賠償以及救助費用簡單明了,不必解釋。需要重點說明的是由於我國海商法並沒有採納這種立法例,所以不能採取「拿來主義」,任意擴大我國《海商法》關於船舶的概念。 3、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標的,需要重點解釋,那就是台灣海商法第二十四條第三項所指的船舶所受損害應得之賠償。該條所指的「應得之賠償」主要是指他船因過失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並不包括保險賠償,例如船舶滅失後的保險賠償和船舶部分損失的保險賠償。 依我國《海商法》的規定,船舶滅失,船舶優先權隨之消滅。但是保險賠償卻與船舶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能否將保險賠償視為船舶優先權的標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法理問題。依據《海商法》關於船舶抵押權可以及於船舶的保險賠償之規定,船舶優先權似乎也應當及於船舶的保險賠償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修改建議稿條文、參考立法例、說明》在其修改稿第三十一條中規定:「船舶優先權的效力不得及於當事船舶滅失、損害的保險賠款或者其他代位物。」按照這一規定,船舶優先權不得及於保險賠款。此規定採納了我國台灣地區海商法的立法例。但是在海運實踐中,盈利是市場經濟中的主要目的。如果船東經過測算,將船舶拍賣所得,與船舶優先權幾乎相等時,船東很可能採取沉船或縱火的方式,以換得保險賠償,從而躲避了船舶優先權所設定的法定之債。享有船舶優先權的主體,此時只能通過申請法院查封此筆保險費,以實現自己的債權,但是已經喪失了船舶優先權,而只能與其他債權人平均分配這部分保險賠償金。 編輯推薦:何為船舶優先權?船舶優先權催告的步驟是怎樣的?船舶優先權的理論分析

C. 段慶喜的學術成就

·中國-澳大利亞政府間合

作研究項目「中國證券業:現狀與WTO的挑戰」,參與「證券發行審核」部分(2003年);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研究所《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中國的戰略選擇(2005)》分論四「不同法

律制度對金融體系的影響」(2004-2005) · 「我國船舶擔保物權的物上代位制度之完善」,載於《法學》2007年第8期
· 「2004年國際私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於《法學家》2005年第1期
· 「英美合同法中的經濟脅迫規則」,載於《判解研究》
· 「船東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的起源與發展」(譯文),載於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34卷(2006)
· 「船舶優先權的物上代位性分析」,載於《乾豐律師》(2008)
· 「美國Rule B扣押規則分析」,載於《乾豐律師》(2009)
· 「海事賠償責任限製法律制度研究-英美法、國際公約與中國法對比」(博士論文)

D. 誰能跟我具體講一下物權法裡面講的擔保物權的物上代位性

物權法解釋:第一百七十四條【擔保物權物上代位性】
第一百七十四條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等,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未屆滿的,也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
本條即是關於擔保物權物上代位性的規定。
物上代位性指擔保物權的效力及於擔保財產因毀損、滅失所得的賠償金等代位物上,其是擔保物權的重要特徵。由於擔保物權人設立擔保物權並不以佔有和利用擔保財產為目的,而是以支配擔保財產的交換價值為目的。所以,即使擔保財產本身已經毀損、滅失,只要該擔保財產交換價值的替代物還存在,該擔保物權的效力就移轉到了該替代物上。這種效力不但在抵押權上存在,在質權、留置權上也存在。我國擔保法對擔保物權的物上代位性做了明確規定,例如,擔保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抵押權因抵押物滅失而消滅。因滅失所得的賠償金,應當作為抵押財產。第七十三條規定,質權因質物滅失而消滅。因滅失所得的賠償金,應當作為出質財產。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擔保法的司法解釋中也規定,在抵押物滅失、毀損或者被徵用的情況下,抵押權人可以就該抵押物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優先受償。許多國家的民法典或者擔保交易法也做了類似規定,例如,日本民法典規定,抵押權對債務人因其標的物變賣、租賃、滅失或者毀損而應受的金錢或其他物,也可行使。德國民法典規定,屬於抵押權的標的物為土地所有人或自主佔有人的利益提交利益時,抵押權擴及於對保險人的債權。本法在擔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對此做了更為明確、更全面的規定。與擔保法的規定相比,本條增加規定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擴大了代位物的范圍。擔保法只規定了賠償金,本條不但規定了「賠償金」,還規定了「保險金或者補償金等」;二是本條規定了「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未屆滿的,也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擔保法對此未作規定。
根據本條的規定,擔保財產的代位物包括:第一,擔保財產因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或者其他原因毀損、滅失時,擔保人所獲得的損害賠償金。但是,如果擔保財產是由於債權人的原因導致擔保財產毀損、滅失的,根據本法第二百一十五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定,質權人、留置權人負有妥善保管質押財產的義務;因保管不善致使質押或者留置財產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質權人、留置權人向出質人或者債務人支付的損害賠償金不能作為擔保財產的代位物。第二,保險金。擔保人對擔保財產保險的,因保險事故發生而致使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時,擔保人可以請求保險人支付保險金。該保險金可以作為代位物。第三,補償金。這里的補償金主要指擔保財產被國家徵收時,擔保人從國家得到的補償金。本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例如城市居民將自己的房屋向銀行做了抵押貸款,如果房屋被國家徵收的,其所得的補償金應當作為抵押物的代位物。
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等產生的法律後果就是擔保物權人可以就擔保人所得的損害賠償金、保險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在因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產生代位物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擔保物權人的債權已經到期或者出現當事人約定的可以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擔保物權人當然可以立即在代位物上實現自己的優先受償權;另一種情況是擔保物權人的債權還沒有到期。在這種情況下,代位物雖說是特定的,但畢竟已經貨幣化,擔保物權人對其進行控制的可能性降低,其到期實現債權的可能性也會降低,為保障擔保物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擔保物權人可以提前在代位物上實現自己的債權;如果擔保物權人還希望保留自己的期限利益,也可以不立即在代位物上實現擔保物權,而等到債權履行期屆滿,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再在代位物上優先受償。擔保人可以自己或者應擔保物權人的要求向提存機構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
擔保物權的效力雖及於擔保財產的代位物,但在某些情況下,代位物的給付牽涉到第三人,例如,對擔保財產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人。擔保物權人是否可以直接向第三人請求支付損害賠償金、保險金或者補償金?有一種意見認為,為確保擔保物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如果債務確已經到期,擔保物權人可以直接向第三人請求該代位物,但不得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如果債務沒有到期,擔保物權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向提存機關提存該損害賠償金、保險金或者補償金。當然,如果擔保物權人不能及時請求第三人提存的,擔保物權人可以要求擔保人提存;擔保人拒絕提存的,擔保物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對損害賠償金、保險金或者補償金等採取保全措施。

E. 優先權是指什麼,優先權的法律性質如何界定

您好:
優先權是指什麼?
優先權是法律上基於特殊政策性考慮而賦予某些特種債權或其他權利的一種特殊效力,以保障該項權利能夠較之普通債權而優先實現。
優先權的法律性質如何界定?
優先權是由物權法及相關的特別法規定的物權。
優先權人屬於債權人,但又不同於一般債權人,優先權人可以就債務人全部財產或者特定財產優先於其它有擔保或者無擔保的債權人受清償。這就使得優先權成為與債權相區別,又以債權為前提的具有擔保物權性質的物權。這項權利的主要特點符合擔保物權的主要特徵。
首先是擔保物權的法定性。優先權依照法律規定,當事人不得私設,同時優先權位次大多由立法者採用列舉的法定順序主義或特別法規定的位次。
其次是物上代位性。優先權人對債務人因其標的物的變賣、租賃、滅失或者毀損而應受的賠償金優先受償。
再次是從屬性,優先權是擔保物權,以債權為主權利,優先權為從權利沒有債權,優先權就不能獨立存在。債權轉移消滅,優先權亦轉移消滅。優先權的從屬性關系,使得優先權不得與債權分離而讓與,也不得從債權分離而為其他債權擔保。
第四,不可分性。優先權是以債權和作為標的物的債務人財產的存在為前提,可以就債權的全部和標的物的全部行使權利。當債權一部分消滅或標的物一部分滅失,對優先權不發生影響。這種不可分性與抵押權的不可分性是相同的。
第五,不以佔有和登記為要件。優先權人就債務人的財產售出後的價款優先受償,不需要對債務人財產佔有,從而與留置權和質權相區別;也不需要對財產進行登記,從而與抵押權相區別。
第六,變價受償性。優先權人利益的實現,不是直接通過佔有債務人財產發生所有權轉移而實現,而是首先使債務人財產售出轉換為價款,再從價款中實現清償。
對照擔保物權的性質進行分析,可知,優先權基本上具備擔保物權的性質,只是在支配性、特定性以及追及性方面有些不充分,有人也是基於其支配性不強、客體不特定(僅指一般優先權)和有限的追及性而否認其為一種物權。其實並非所有的擔保物權都具備以上全部性質,就追及性而言,留置權會因留置權人喪失對留置物的佔有而消滅,在質權人喪失其質物的佔有,而不能返還時,該動產質權也會消滅,可見留置權和質權亦欠缺追及性;就支配性而言,抵押權因抵押權人不佔有抵押物,同一般優先權一樣顯得支配性不強。此外,在約定擔保權領域,其從屬性日益被突破,不可分性也日漸弱化。但這些特點都不能否認留置權、質權和抵押權為擔保物權,因為這些特件都只具有物權的外部特徵,並非相應物權的本質。

F. 請教律師:為什麼說用益物權沒有物上代位性簡單幫我解釋下,謝謝

你好,物上代位性最根本的實質是財產的流動性,用益物權是使用他物的行為,不能發生財產的流動性。

G. 船舶優先權因船舶滅失而消滅,但若該船有保險,那麼能否將保險金支付於優先權人後再消滅該船舶優先權

財產保險要求在索賠時具有保險利益,優先權人對於船舶的保險並無保險利益,故

H. 擔保物權有物上代位性,為什麼書上說用益物權沒有

擔保物權有物上代位性,用益物權沒有物上代位性,是因為物上代位性本身就是針對擔保內物權而容言的。
物上代位性是指擔保物權的效力及於擔保財產因損毀、滅失所得賠償金等代位物上,其是擔保物權的重要特徵。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損毀、滅失或者被徵收等,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未屆滿的,也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閱讀全文

與比較船舶優先權不具有物上代位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