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權,依法有哪些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版)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權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即以復制、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
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
Ⅱ 著作權侵權的賠償的原則
根據民法和著作權法律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確立以下四個原則:1、全部賠償原則;2、法定標准賠償原則;3、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4、精神損害賠償限制原則。
一、全部賠償原則
全部賠償原則也稱為全面賠償原則,是現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賠償原則,是各國侵權行為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通例。TRIPS協議第45條規定的賠償由於侵犯著作權而給權利所有者造成的損害,侵權者向權利所有人支付費用可以包括適當律師費等規定,是全部賠償原則的體現。
全部賠償原則的含義,是指著作權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應當以加害人侵權行為所造成損害的財產損失范圍為標准,承擔全部責任。也就是說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應當全部賠償,賠償應以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為限。因此賠償損失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一種利益的「彌補」和「填平」;所以就要求以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或損害為標准來賠償。對著作權的損害可得利益的損失對於權利人具有重大意義。
二、法定標准賠償原則
所謂法定標准賠償原則,是指由著作權法律明文規定不法侵害著作權造成損害,應賠償損失的具體數額或數額幅度。在法院無法查清受害人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營利數額,或者受害人直接要求按法定最低賠償額進行賠償的,法院按法律規定的賠償數額確定賠償數額。
鑒於著作權保護對象的特殊性,其損害事實、後果的不易確定性,不少國家的著作權立法規定了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定賠償制度。即規定實施某種侵權行為,應當賠償的數額多少。如美國版權法第504條規定,侵權人對其所侵犯的每一部作品,可負擔250-10000美元的賠償;情節嚴重的可提高到每部作品5萬美元。我國台灣也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以侵害情節,在新台幣一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TRIPS協議第45條中有法定賠償金預先確定的損害賠償費的規定。我國的著作權法也規定了法定賠償原則。
三、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
智力創作成果損害結果的不易確定性以及案情的復雜多樣,使得對著作權的損害賠償不可能簡單化一,在審判著作權糾紛案件中,法官們常常感到確定原告損失、被告獲利以及賠償金數額的困難。感到法律規定不完善,沒有可操作性的條款所遵循。
無論關於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律條款規定得多麼嚴密、具體,無論是適用全部賠償原則還是適用法定賠償原則,都不能排除法官根據開庭審理查明的案件事實,對法律的具體適用,以及在法律規定的賠償數額幅度之內根據個案情況的裁量。而法官們審判的一些好案例和通過判案而確定的某些先進、科學的法律原則,對同類案件又沒有法律賦予的拘束力,不能援引。英美法系國家使用案例法的經驗到相對比我們靈活和進步。司法實踐彌補了許多法律規定的空白,適應了著作權案件審判的實際情況。
我們不是案例法國家,不少專家不認為法院的判例是法律淵源之一。但是在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上,應當給予法官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一定的裁量權則是不少專家的共識。因此,在確定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時應當並且必須賦予法官一定的「斟酌裁量權」,以滿足對形形色色案件進行審判的需要。所謂斟酌裁量是要求法官確定賠償數額必須依據客觀事實,依照民法通則和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依靠法官本身的法律意識和審判經驗,仔細地分析和判斷案情,反復斟酌處理和解決當事人爭議的方案,以求公正、公平、合理,並精細、快捷地對案件作出裁判,以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法官在斟酌確定損失賠償額時,根據總結的審判經驗,一般應當考慮以下要素:
1、受害人所受損害後果包括財產和非財產是否嚴重;2、侵害行為所致某種著作權保護對象價值降低程度;3、侵害出於營利或其他不當目的;4、主觀過錯故意或過失;如是過失,是重大過失還是一般過失;5、侵害行為情節惡劣程度;6、侵權人獲利情況;7、侵權行為的社會影響;8、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等。
四、精神損害賠償限制原則
精神損害賠償限制原則,是指對公民、法人等民事主體享有的著作權中精神權益損害,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對侵害著作權能否造成精神損害,造成精神損害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我國民法通則和著作權法並沒有作明確的規定。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該規定中的「賠償損失」,一般解釋為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同時,除這四種權利以外的人身權,如隱私權、自由權、貞操權以及生命健康權等不被認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民法通則實施以後頒布的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著作人身權是指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在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侵權行為的具體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形式。也就是說,侵害著作人身權依法可以適用非財產的民事責任形式,如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等;也可以適用財產的民事責任形式,如賠償損失。侵犯著作人身權可能造成著作權人的財產損失,但主要是造成著作權人精神利益的損害。如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不一定必然引起作品報酬的減少,也可能會增加。但此種行為卻嚴重侵害了作者的精神利益。對此種精神利益的賠償,應當屬於精神損害賠償。作者認為,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賠償損失,並不排除對著作權人著作人身權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又如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有的學者主張此種行為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有的學者主張是侵犯了作者的姓名權,無論如何是侵犯了屬於作者人身范疇的精神權益。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賠償,除侵犯作者精神權益引起的經濟損失外,主要是精神損害賠償。
著作權具有權利雙重性的特點,即人身權與財產權並存,這也就是著作權中的某些權利能夠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客觀基礎。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作者可以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著作人身權應當同公民一樣受到同樣的保護。此外,在著作權侵權的司法實踐中,對作者著作人身權的保護已經適用了精神損害賠償。如對某起為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美術作品而引起的侵權糾紛案中,最高法院在答復上海市高級法院的請示函中表示:「賠償損失的范圍和數額,應根據原告因侵權行為受到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的全部實際損失,以及本案的綜合情況予以確定。」實踐證明,只有在充分保護著作人身權,在作者精神權益受到侵害能夠得到精神賠償的情況下,著作權的保護才能稱為完整的保護。
然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並不是無限制的。它受到受侵害權利類型、權利受侵害程度、行為人主觀狀態、其他民事責任形式適用情況等條件的限制。實際上,其他一些國家對精神損害賠償也是有法律規定的條件限制的。因此,對著作權中人身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也應當有所限制。這些限製表現為:
1、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應當依照法律或者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只能適用於對侵害著作權中人身權精神利益的保護,不應任意擴大適用范圍;
2、對侵權情節一般的,首先應當適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形式,而不適用賠償;
3、侵害著作權中的人身權益情節雖然一般,但造成財產損失的,可以對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同時適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和公開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形式。
4、對精神損害情節較重,適用其他民事責任形式不足以使受害人的權益受到保護的,應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Ⅲ 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的嚴重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及法律責任是什麼|
法律責任和執法措施
第四十七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第四十八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四)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八)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第四十九條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第五十條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權利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人民法院處理前款申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六條和第九十九條的規定。
第五十一條為制止侵權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措施。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對於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可以沒收違法所得、侵權復製品以及進行違法活動的財物。
第五十三條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復製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法律規定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五條著作權糾紛可以調解,也可以根據當事人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當事人沒有書面仲裁協議,也沒有在著作權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六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執行。
Ⅳ 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一,刑事責任。
依刑法規定,侵犯著作權應承擔下列刑事責任:
一、刑法第二百回一十七條規定:以答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具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 的;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3、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二、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八條 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Ⅳ 著作權人在其著作權受到不法侵害時,有權要求()
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對著作權人在其著作權受到不法侵害時,明文:「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Ⅵ 民法通則中有關著作權的條文有那些
著作權法是保護著作權人對其文學、藝術、科學等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任務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
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是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出現了印刷行業,大量地復制,出售作品成為可能的情況下才產生的。作為現代民法上的著作權法制度,是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出現的,一般認為,英國1709年頒布,1710年實施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主義上的著作權法。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頒布《著作權法》以保護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此外,著作權法律保護開始趨於國際化,各國間簽定了許多國際條約,如《保護有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等。
我國《著作權法》也已經開始實施,狹義的著作權法僅指該法。廣義的著作權法是除了包括《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外,還包括憲法、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中有關著作權的條文、立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實行著作權法的意見批復,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中有關著作權的條文、指示、命令決議等。現在我國已參加了《世界版權公約》、《伯尼爾公約》,公約內容也屬於廣義的著作權法制范圍。
著作權法是涉及對智力成果這一無形財產的佔有和支配,因此法律必須明確保護的范圍。著作權法的基本內容有:著作權主體,即著作權所有者,著作權的客體即作品,著作權內容即人身權和財產權;著作權的限制、著作權的期限,著作權的繼承、轉讓和許可使用,侵權行業和罰則等。
著作權法是民法的特殊法,在適用時,按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辦理。著作權法中,不權有民法規范,而且還有行政規范、訴訟規范,因此,著作權法基本上屬於民法范疇,是一部以民法規范為主的,同時又一定正義上有綜合性法律文件。
(1990年9月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正).
Ⅶ 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
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7)根據法律公民的法人的著作權收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Ⅷ 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侵害,怎麼辦
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可以直接起訴